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些歷史怎麼和書本上學習的不太一樣

這些歷史怎麼和書本上學習的不太一樣

我們從小就會自覺或是不自覺的接觸一些歷史的事或者故事,在這些與歷史不期而遇的過程中,我們會形成一些根深蒂固的想法,而這些想法,被我們自己認為是事實。不過,當進一步去發掘歷史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有些事情我們根本不了解,還有的事情與我們那些直觀的想法大相徑庭。


歷史與你所了解的一樣嗎?



這些歷史怎麼和書本上學習的不太一樣


(圖)堯舜禹,是古代漢族歷史中,自黃帝之後,黃河流域又先後出現了三位德才兼備的部落聯盟首領


1堯舜禹誰的輩分更大?


堯舜禹禪位的故事廣為流傳,我們都知道。堯帝在位的時候,發掘了年輕的人才舜,經過實踐和考核,把帝位傳給了舜,而舜又發掘了年輕人材禹,把帝位傳給了禹。事情很簡單,但三個人的輩分卻絕不是這麼簡單的。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堯、舜、禹有一個共同的祖先——黃帝。而以黃帝為參考,可以給三個人排一個輩分。

堯是黃帝的四世孫。堯的父親是高辛,高辛的父親是蠐[qí]極, 蠐極的父親是玄囂,玄囂的父親是黃帝。


而舜是黃帝的八世孫,到舜的時候,他與貴族階層已經沒有任何關係了,在當時就是一個平民階層。


而禹,也是黃帝的四世孫。所以按照輩分來看的話,堯和禹是同一輩分,而舜比這兩個人小四輩。另外,禹的爺爺是顓[zhuān]頊[xǖ],也就是高中課文《離騷》第一句話提到的「帝高陽」。屬於五帝之一,即使到了禹父親這一輩,依舊很有影響力。所以與舜不同,禹可不是平民,要不是禹的父親鯀治水不力,或許堯之後就是鯀繼承帝位了。



這些歷史怎麼和書本上學習的不太一樣


(圖)顓頊,中國上古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一


2禹傳位給了誰?


可能在小學課本,最遲也就是初中,我們就學過這樣的說法:堯舜禪位,是公天下,而到禹,傳位給了自己的兒子「啟」,是家天下的開始。但這種說法看似正確,其實是錯誤的。禹之後啟繼位,恰恰是公天下的體現。


禹本來選中的繼承人是皋[gāo]陶 [yáo]。皋陶是誰呢?他本身和禹一樣,是舜手下的賢臣,而且皋陶雖然沒參加治水,但對當時社會的貢獻,並不小於禹,他主要是治理民生問題,為大禹治水奠定了物資保障。鑒於禹和皋陶平分秋色的功績,舜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令皋陶和禹各自對治國理念談了自己的看法。這場辯論最終的結果是皋陶服了大禹,所以最終舜選擇的繼承人是禹。


而禹在繼位之後,把皋陶立為繼承人——這不只是表面上確立,已經達到了讓皋陶攝政的地步,這也是堯、舜傳位之前最重要的一步,把權力移交給繼承人。到此,一切很完美,只是有一個缺憾,這個唯一的缺憾就是皋陶死的比禹還早。於是禹把帝位傳給了益,這個人也是舜帝挖掘的賢人。


這些歷史怎麼和書本上學習的不太一樣



(圖)皋陶,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人物,上古時期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史學界和司法界公認為中國司法鼻祖


但是這次傳位很不順利,因為在堯舜禹傳位的過程中都有一個步驟,就是諸侯確認。比如舜死之後,禹和舜的兒子商均各立一個都城,最終的結果諸侯都去禹那朝貢,所以禹成為了天子。而這次,啟本身就是很有能力的一個人,所以諸侯在啟和益之間,選擇了啟。也就是說,禹和啟之間的繼位並不是繼承關係,而是諸侯公選的結果。

而啟繼位之後,征討有扈氏,才真正鞏固了自己的帝位,剝奪了諸侯在繼承人問題上的發言權,從此進入了家天下的時代。


3誰統一了度量衡?


我們從來都知道,初中歷史課本上也記載了,秦始皇有一大功績——統一度量衡。但其實,第一個統一度量衡的人並非是秦始皇,事實上,要遠遠的早於秦始皇,那這個人是誰呢?舜!


堯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四方諸侯都舉薦平民出身的舜,於是堯由易到難的測試舜的才華和品德,最初是測試舜治家的能力,堯把自己兩個女兒嫁給舜,還讓自己的九個兒子與舜交往,結果舜的家庭長幼有序,而經常與舜交往的堯的九個兒子,也能日漸長進。堯又試著讓舜管理官員百姓,舜也管理的井井有條,於是到了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堯讓舜攝政,治理天下。



這些歷史怎麼和書本上學習的不太一樣



(圖)秦始皇嬴政統一全國後,推行「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 ,書同文字」


舜攝政當年的二月,就到東方,跟東方的諸侯約定了統一的度量衡,接下來又到南方,西方,北方做了同樣的事情。不止如此,舜還定下五年一巡狩的規定和五刑,以確保政策的實施。


4「紂王」是一個錯誤的說法?


《封神演義》大家都看過,其中紂王這一角色,相信也是廣為人知,但你知道嗎?紂王這個叫法是有問題的,《史記》中,對這個人物的官方稱呼應該是帝辛或者是帝紂。事實上舜是五帝最後一個,史稱「帝舜」,而繼承帝位的禹,自然也繼承了「帝」這一稱號,稱為「帝禹」,這個稱呼一直往下傳,比如禹的兒子是「帝啟」,夏朝最後一個君主就是帝桀。改朝換代之後,帝號並沒有廢除,所以商朝的君主稱呼也是帝+名字或者世人給的比較廣泛的稱號,紂王名字是「辛」,天下謂之「紂」,所以他的稱呼應該是「帝辛」或者「帝紂」。而把天子稱為「王」是周武王開始的,《史記》中明確記載:「周武王為天子,其後世貶帝號,號為王」。


說到稱呼,不妨再多說一個,在周武王之前,還有一個武王做了天子——不是說好之前的天子稱「帝」嗎?這是因為有一個比較特殊的——商朝的開國君主湯,當時湯起兵攻打夏桀的時候,自吹:「吾甚武「,所以號稱武王。不過在之後,湯於鳴條打敗夏桀,踐天子位之後,就成為帝湯了,而「武王」的稱號湯不再使用。


5誰第一個破釜沉舟?



這些歷史怎麼和書本上學習的不太一樣



(圖)巨鹿之戰時,項羽率軍渡過漳水後,下令把船全部鑿沉,把做飯的器具全部毀壞,只帶著三日糧草與秦軍作戰,稱「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這個對聯大家都很熟悉,也都知道,破釜沉舟是說項羽在巨鹿城外,下定決心滅秦的英勇事迹,幾千年來,這一氣吞山河的勇氣和決絕,為人們所津津樂道,但是,第一個「沉舟」卻並不是楚人項羽,而是項羽對面的秦人——當然,是項羽對面的秦人的祖先,孟明視。


孟明視,是秦繆[mù]公名臣百里奚的兒子。事件的起因,源自一場間諜事件。當時鄭國有人出賣自己的祖國,希望為秦做內應,幫秦國滅掉鄭國。當時秦東出之路被晉國阻礙,想要進入中原,秦急需一個東方的基地,恰巧這時晉文公還「卒」了,晉國正忙著治喪。於是利令智昏的秦繆公拒絕了百里奚和蹇叔的意見,發兵東征,決心隔著晉國,打下東方的鄭國。


但勞師遠征,消息哪能做到滴水不漏?於是孟明視沒到鄭國,便不得不承認偷襲計劃流產了,本來這也沒什麼,但立功心切的孟明視回國途中順道滅了滑國,這就惹惱了滑國的宗主國晉國,當時晉國正在為晉文公治喪,整個國家都齊心哀悼帶領晉國走向霸主地位的明主。



這些歷史怎麼和書本上學習的不太一樣



(圖)孟明視,秦穆公的主要將領


正是眾志成城的時候,在這個當口聽說晉國被人欺負到家門口了,群情激奮。當時國家軍隊穿的都是白色喪服,晉國緊急出兵已經來不及準備戰服了,所以直接把白衣染成黑色就當軍裝,在殽山伏擊秦軍,秦軍的結局是「無一人得脫。」孟明視也成了俘虜。


後來孟明視被放回,這時候就很好體現出秦繆公的領導素養了,秦繆公不但沒有怪罪孟明視,反而深刻自己,承擔了戰敗的全部後果。孟明視感激涕零,兩年之後再次與晉國作戰,可惜又一次失利。戰敗之後,秦繆公依舊沒有責怪孟明視。


於是又過了兩年孟明視發誓要報秦繆公的知遇之恩,這次率兵渡過黃河之後,一把火把戰船全部燒毀,以誓死的決心,來與晉國作戰。結果與項羽有一拼,不但打敗了晉軍,還把晉國人打得連城都不敢出,以此報了殽之戰的仇恨。


這個渡河焚船的故事雖然不如項羽破釜沉舟那麼有名,但這個故事裡,不但有強大的決心、勇氣和堅決的態度,還有溫暖的知遇、報答,可以說蘊含的感情,更勝於項羽的故事。


「歷史大學堂」特邀作者 丨 彭濤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這些未解的神秘歷史,可能和你在書本上看到的不一樣!
那些書本上學不到的冷知識
書本上讓你堅信的古代歷史常識,搞不好都是錯的
別再盯著書本看了,這才是真正的植物課
書本歷史上你所學不到的冷知識
把書本直接變故事主角的幽默鐵絲創作,原來書本也能這樣玩啊
一些在書本上學不到的冷知識 你知道幾個
高手是怎樣艾灸的?看完你就知道了!這是書本上看不到的!
學生惡搞書本插圖系列,暴露三觀,你上學時畫過這麼暗黑的嗎
那些你在書本上學不到的各國有關「打招呼」的小禮儀
超浪漫的書本紙雕,真是別有一番風味啊
知乎最高贊,在書本上學習不到的修行法則
此人在歷史評價頗高,現實中的他和書本上可完全不一樣,令人不齒
搞笑GIF:書本上的知識已經學習完,關鍵是要去哪裡實習呢?
原來,書本不只是用來閱讀的
折書本藝術 不想看書的時候就一頁一頁一直折
每個孩子飯量不相同,醫生和書本說的,自己要學會變通
這書架是傾斜的,但書本卻再不會東倒西歪
一本可以用來燒烤的書本,撕下一頁就能做成牛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