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寫給博物館、畫廊和藏家們的一封信——藝術圈的「金錢病」

寫給博物館、畫廊和藏家們的一封信——藝術圈的「金錢病」

當下藝術市場上這股近乎瘋狂的源頭是對藝術品與日俱增的需求,是資本過剩後,人們追逐高額收益回報後的投資選擇。藝術價格的瘋狂走高不是因為藝術界正在發生的變革,而是因為資本界沒有可投資的項目。

寫給博物館、畫廊和藏家們的一封信——藝術圈的「金錢病」


多米尼克·萊維 ,法國DSLCollection聯合創始人Dominique Levy,曾在佳士得拍賣行工作,近10年來與先生專註於收藏中國當代藝術。


藝術市場具有束縛性和短視性


我與丈夫一同收藏了30餘年的藝術品,這之中我們遇到的最大變化就是金錢對全球藝術生態系統的影響。


如今,「市場」決定了藝術界的每一個方面,從藝術家的生活方式、生產的藝術作品到藝術品在機構、媒體中如何呈現。每件藝術品背後都貼著可觀的價簽。然而很多人忽略了藝術看不見的屬性價值(Qualitative Value),越來越多的人把「價值」與「價格」混為一談,但它們之間有著巨大的差別。

讓我們從宏觀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自現代藝術佔領市場之後,我們迎來了多文化發展的上世紀90年代中期,目睹了現代化的再創造和「新藝術」的本土化,但繪畫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依然興盛於世,並加入了抽象繪畫這個讓人喜愛的種類。繪畫可以是批量生產的,但依然保有手工性,它們以不同的尺寸來配合不同的空間需求,無論是卧室還是會客廳都能找到合適的作品。抽象繪畫,尤其是以色彩實驗為主的作品,能瞬間抓住人們的眼球,令人無暇顧及畫面的具體內容。


我之所以特意指出它強大的適應性,並不是要蔑視繪畫或抽象藝術,而是要強調這背後市場的束縛性和短視性,往往是背後的交易商在操縱藝術家生產出前者想要的產品,這種機制下,後者甚至被前者激勵著批量生產此類產品。


這讓我想到了如今的藝術家的創作處境——當藝術界的首要規則就是金錢時,又怎能指望藝術家去冒險,進行創意性嘗試?也許一開始他們還有嘗試的勇氣,但很快就會被「可能賣不出去」這個緊箍咒嚇得縮回手腳——但藝術的本質不就是通過藝術家獨有的語言去大膽嘗試新想法、激起對話、引發新的體驗嗎?藝術家不像其他職業,他們不用融入一個社會群體中;相反,藝術家應該圍繞著我們建造一個新的文化。


2014年12月,藝術家傑夫·昆斯在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的展覽現場

寫給博物館、畫廊和藏家們的一封信——藝術圈的「金錢病」


博物館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如果未來的考古學家挖掘出了我們這個時代的博物館殘骸,一定會以為「現代主義」(Modernism)是一個純西方的產物,這當然是不對的。現代主義的起源與發展都是國際化現象,以不同的形式、時間線、起因在非洲、亞洲、澳洲和南美洲各自的主線上發生著。


那為什麼如今的博物館不再給我們講述這些故事?原因很簡單:它們賣不出去。再深究它們為何賣不出去?答案是它們太陌生了。為什麼陌生?最終根源是:博物館的總監只關注賣出了多少門票,而不花心思去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


作為公眾機構,難道它們的職責不是去刺激創新思考、改變我們看待事物的方法嗎?其中一個途徑就是引入迥然不同的文化,將它們擺放在一個屋檐下,掛在一堵牆上,並排放置。這個做法會傳達兩個重要而精準的信息:外面的世界有許多來源不同但一樣重要的文化;這些文化在很多方面又具有相似性,僅從表面都可以觀察出規律來。


畫廊在其中又做了什麼?我們常常聽到畫廊聲稱自己在藝術商業化上是「清白的」,它們不會為了成本而犧牲藝術的智力價值;畫廊也不是一個盛放商品的展廳。但在越來越多的案例中,畫廊才是打造、參與了貿易巡迴的主力,光是從全球每年數量激增的博覽會就能窺得一二。無論他們怎樣反抗,畫廊主正在逐漸成為藝術商人,把越來越多的時間花在推銷「產品」上,打造他們的品牌,並將它推向每一個可能有交易的市場。從亞洲、中東到俄羅斯、南美洲。

結局如何?近些年來,這個全球藝術的大集市已經圈入了一撥新晉買手,是他們的加入讓「藝術購物」變得時髦。這裡也催生出了泛濫的模仿性收藏(Copycat Collecting),大量的熱錢只投給那幾個名聲在外的藝術家,只有極少數的藏家敢於在名單之外押寶新人。這些新晉買手盲目地跟隨著畫廊、藝術諮詢商和社交網路的潮流,相應地,藝術評論也被擠出了主流之外,在消費主義中變得跟不上時代。

寫給博物館、畫廊和藏家們的一封信——藝術圈的「金錢病」



2016年1月,藝術家艾未未在法國Bon Marche商場內的展覽

供求之外的藝術泡沫


我不會被藝術生態系統的改變所震撼,或因畢加索一幅畫拍到 2 億美元而瞠目結舌。事實上如果你翻開藝術史書籍,總是能在不同時期觀察出泡沫的存在。但當下的這個泡沫在我看來更為嚴重:它活躍在供求關係之外。


如今能展出藝術品的畫廊、機構、博覽會數量要遠遠多於高質量藝術品的數量。今天的藝術並不比 10 年、20 年或 30 年前的藝術要優越或低等 , 每個時代最具歷史意義的藝術家永遠是一個恆定的數量;今天的畫廊主和藏家也不比過去的更精明。


當下藝術市場上這股近乎瘋狂的源頭是對藝術品與日俱增的需求,是資本過剩後,人們追逐高額收益回報的投資選擇。藝術價格的瘋狂走高不是因為藝術界正在發生的變革,而是因為資本界沒有可投資的項目。這股繁榮不是來自藝術圈內部,和藝術質量也沒有任何關係。當一個人把藝術看作項目投資時,買下的是它的未來指數,是待市值翻倍後,賣給下一個接盤手的交易。


當我和丈夫30年前開始收藏時,一個藝術家的「市場」很大程度取決於藝術評論家對他的挑剔點評,而如今我們眼睜睜地看著評論家的位置被巨頭畫廊、大鱷藏家、大型拍賣行所取代。當然這其中還有時代的產物,Instagram、Twitter 和 Facebook 上不斷傳播的視覺圖片也催化了這一過程。


然而如果你問我,藝術和金錢的關係該如何調整,我也無法提供答案——藝術需要金錢。金錢改變了藝術世界的形態。但你若問我金錢是否影響了我收藏的方式,答案是堅決的否定。


我們無法改變外界,但可以改變自己。首先,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刻都需要鍛煉觀看藝術的眼光,去更新、拓展知識體系,在有專業性、專註性的積澱下打造自己的私人收藏。其次,要關注藝術的「質量」,也就是藝術作品中不可取代的、持久的藝術價值。價格會不斷經歷上漲和下跌,但真正的藝術價值仍然是神聖而不會被取代的。


[編輯/姚雅軒] [翻譯/西頓] [文、圖片/多米尼克·萊維(Dominique Levy)]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芭莎藝術 的精彩文章:

藝術家徐累的33張手機攝影
跨越十個世紀,古今中外女性藝術家如何為自己發聲?
半世紀後,這八位海歸青年與《麥田守望者》時代的共鳴
菲茨傑拉德寫下最後一部小說的百年私宅——博瓦隆公館
在六朝古都的靈山秀水間,創造一座山中美術館

TAG:芭莎藝術 |

您可能感興趣

公寓畫廊那些事兒:被啤酒、燒烤和藝術品包圍
插畫-和動物群在畫廊的核心!
畫廊的藝術家和收藏家們,紛紛被這難度極高的潑畫作品震驚
博而勵畫廊「朋友之間」群展 連結幾代人的藝術、友情紐帶
藝術家把畫牆上的作品摘下來,探索畫廊存在的意義
因其陽光充足的氣候特徵、藝術畫廊和美麗的公園而聞名
送書藝術偉大的博物館:佛羅倫薩烏菲齊畫廊
迪拜購物中心零售店將開業:藝術畫廊驚艷
美國國家藝術畫廊交還納粹掠奪文物
英國的「洗剪吹」不只是美髮沙龍,還是頭腦被熏陶的藝術畫廊!
藝術家在蝸牛殼上作畫,每一個都是移動的畫廊!
「海山藝術館館藏油畫作品三人展」在海山畫廊開幕
畫廊+藝術電商,藝術市場的破局之道
我買畫支持「小朋友畫廊」,因為我相信愛的藝術
特列季亞科夫畫廊,博物館的正門口立有他的雕像
商業畫廊博物館化正在蔓延,公共藝術機構如何應對
「小朋友」的畫廊刷屏了,孤獨症是被浪漫化的一種病
白氣球兇猛入侵石頭房子、叢林、廢車、畫廊
小朋友畫廊刷爆網路,畫畫才是敞開自閉症孩子的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