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渡舟:談談自學中醫的方法
中醫書友會第1052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I導讀:劉老說:「自學是每一位科學工作者的必由之路。因為我們不能跟老師一輩子,應該走自己的奮鬥之路。」「自學有三忌,一忌浮,二忌亂,三忌畏難」。(編輯/張亞娟)
談談自學中醫的方法
作者/劉渡舟
現在談談自學的問題。自學是每一位科學工作者的必由之路。因為我們不能跟老師一輩子,應該走自己的奮鬥之路。
但是,自學必須講求方法,必須有一個切實可行的計劃,必要時還得有人指點一二。
自學也需要條件,主要的要有時間保證,要爭分奪秒,愛惜光陰,要有必要的工具書和參考書,如果有上圖書館的條件,那就再理想不過了。
自學也有三忌。
一忌浮:指自學之人,心不專一,不能深入書中,只是浮光掠影地瀏覽一下,當然這種學習是沒有什麼結果之可言;二忌亂:指自學之人,沒有一個完整的學習計劃和步驟,一會兒看這本書,一會兒看另一本書,好像蜻蜓點水。這種雜亂無章,沒有系統的學習,也必「學無所成」;三忌畏難:指自學之人,在自學過程中,有的內容看不進去,發生了困難。孰不知,凡是自己看不懂的地方,也正是知識貧乏的具體反映。如果不以釘子精神向深處深鑽以求解決,反而畏難自棄,必然枉費—番心機,半途而廢。記得古人鞭策人們學習,說出許多的格言和警句,如什麼「石杵磨銹針,功到自然成」啦,「精神一到,鐵石為開」啦,「不經一翻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啦,都說明了一個真理,那就是只有堅持學習兩不畏難的人,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本著這種精神,我刻苦自勉,寒暑不輟地學習中醫知識。我閱讀了很多的醫學名著,如金、元四家和清代的傷寒注家、溫病學家以及明清其它有代表性的作品,使我的眼界大開,學識隨之不斷提高。
在這裡,我再談談「學」與「用」的關係。
學中醫理論,目的是指導臨床去解決防病和治病的問題。因此,在學習中就貫穿一個理論與實踐統一的問題。清人陳修園為什麼主張白天看病,夜晚讀書呢?不過是強調學以致用,學用結合罷了。我很喜歡《三國演義》舌戰群儒時孔明對東吳謀士程德樞所講的一段話,他說:「若夫小人之儒,唯務雕蟲,專工翰墨,青春作賦,皓髮窮經;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雖日賦萬言,亦何取哉?」
孔明在這裡嘲笑了那些讀書雖多,而不成其經濟學問,儘管終日吟詠,而於事實無所補的人。學習中醫也最忌紙上談兵。應該看到,不論任何一家名著,也都有一分為二的問題,也都有待於在實踐中檢驗和在實踐中發展的問題。如果離開實踐,就很有可能造成盲目地崇拜或者粗暴地加以否定。而對這種學風,我們是堅決反對的。
歸納一下我以上所講的內容,那就是:學中醫先從學習經典著作入手,不要怕難,要有一點精神;二是對於中醫學的重要原文和湯頭、藥性及歌訣,既要明其義而又要背其文,不背一點書,是沒有功夫可言的;三是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從被動學習中解放出來,自學不是權宜之計,而是要一生奉行;四是要樹立學用結合,學以致用的優良學風,這對中醫來說更為重要。
I 版權聲明
I 投稿郵箱 tg@linglan.com |
靈蘭中醫App是在中醫書友會基礎上傾力打造的手機軟體。可實現精華文章分類查閱、專題匯總,臨床病歷收錄整理,快速復盤參考,並可搜索海量專業文獻,是中醫成長得力助手。請長按識別下圖二維碼或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直接下載,也可在各大應用商店搜索【靈蘭中醫】。
灸膻中、膈俞穴治療冠心病心絞痛
行醫的功夫在醫外
脾虛不進飲食,補脾不效要補腎
顛倒散新用治痤瘡
經方合方治療股骨頭壞死、哮喘等病
TAG:中醫書友會 |
※談談自學中醫的方法
※道醫學堂,談談自學中醫的方法
※談談我學中醫的方法和感悟
※談談我對中醫的看法
※談談嵌入式的學習方法
※談談中醫學裡面對肥胖的認識吧
※笛卡兒:第一哲學沉思集,跟你談談方法
※夏承燾:談談我的學詞經歷
※仙說——談談西藥在垂釣中的用法
※劉渡舟:談談人體的「津液鏈」
※談談王羲之《二謝帖》的章法
※談談當老師的想法
※吳光:談談儒學的根本精神及當代意義
※談談中醫的小兒預防保健
※談談美國學校「有趣」的傳統?
※唐云:談談欣賞國畫
※談談古幣鑄造方法
※胡適:談談《詩經》
※清代書法,談談宰相劉羅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