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英国人是怎么纪念莎士比亚的?

英国人是怎么纪念莎士比亚的?

作者:ZOO


我承认我这次标题党了。我并不知道英国人是怎样纪念莎士比亚的,我只知道我为了纪念莎士比亚而专程来到了英国。来到英国不能不到伦敦,来到伦敦不能不看西区的戏。

英国人是怎么纪念莎士比亚的?


Garrick剧院外景


我在伦敦盛夏的寒雨中,紧紧地攥着几张面值不大的英镑挑戏买票。最后,我选择了最经典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当晚,我来到了伦敦西区的Garrick剧院。


当天买票,不一定会买到最便宜的票,但一定会买到性价比最高的票。我花了50英镑,买到了原价90英镑的座位——Garrick剧院的结构与天桥艺术中心大剧场相仿,只不过整体要小一些,三层座椅,最底层大致500坐席。

每一排座椅的背面,隔座都会放置一个小小望远镜,供好奇心强的观众自行投币租用。一个英镑租一次,在一瓶可乐都要一磅多的地方不算贵。


我租了一台小望远镜,把玩着这个轻便实用的萌物,想着等会儿就可以利用这个望远镜看清楚台上的一切了。

英国人是怎么纪念莎士比亚的?



剧场内部&小望远镜

不知道是惯例还是特例,Garrick剧场是欢迎观众带入酒水和饮料的。大部分观众都端着在剧场酒吧买的喝的进来,姑娘们举着香槟,大叔们端着啤酒,小朋友们像嘬红酒一样一口一口地抿着可乐。


我惊讶地发现,一楼前五排的中心区域——那些最贵、最难买的高价座位基本上都被白头发的爷爷奶奶们占据了。环顾四周,我更加确认了伦敦戏剧观众也许在年龄层上普遍大于北京戏剧受众的差异,这一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观众平均年龄绝对不低于40岁。


演出七点半开始,大概7点20分的时候,观众基本入场完毕。即使是周一的晚上,剧场也几乎座无虚席。穿羽绒服的观众和穿短袖的观众交叠着坐在一起,剧场内开始升温,剧场外凄风苦雨。很好,这很伦敦。

英国人是怎么纪念莎士比亚的?


在一大堆新奇的游客体验之后,我终于要切入正题了。这一版《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出很好地体现了莎士比亚特点的很好看的戏。莎士比亚什么特点?个人认为,一是瞎搞;二是污。


我们先说说《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如何「瞎搞」的。


首先,舞美设计了一个非常具有历史感的空旷的舞台。三五级台阶,背景是石砖色的高墙,8到10根方形的石柱通天贯地。石柱与石柱之间的帷幕在换景时会升起或落下,营造出一种时空转换的感觉。


但在这样一个古朴的换景中,演员们的服装却是现代的。演出整体风格有点像《广告狂人》,当演员们带上黑墨镜表现两大家族发生冲突时,你会恍惚自己看的是不是《教父》。

在这样如此当代的衣着服饰下,演员们说的台词却又是基本上遵照莎士比亚原文、有点古味的英语,在这样的对白中又时不时地插入一点极具现代特征的音乐剧元素,甚至来两段90年代音乐风格的卡拉OK和迪斯科……


于是,多种时空元素「混搭」在一起,竟然在统一的导演风格和视觉呈现下无缝衔接,不得不让人惊叹导演的想象力和演员的信念感。

英国人是怎么纪念莎士比亚的?



接着我们再来说一说《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如何「污」的。


众所周知,这是一个爱情故事。爱情的本质,就是两个人见面之后相处得很愉快并且同时想到羞羞的事情。爱情是纯洁的,但是再纯洁的爱情都离不开「污」的本质。


在这一点上,导演体现了自己对剧本深刻、机智、有内涵的洞察力,也颠覆了我心中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认识。罗密欧与朱丽叶一见钟情的化装舞会上充满了饱含肉欲的荷尔蒙;两人初次相识之后,就是「进度条」飞快地一吻定情;经典的「阳台相会」段落不再是传统概念里的袒露情愫,而更像是两个醉酒青年的胡言乱语。


这里的一切都显得更本能、更直接、也更真实……因为真实,所以纯粹。可以说,这一版《罗密欧与朱丽叶》恰到好处地为观众展现了年轻身体里的爱情和欲望,它的「污」一点都不「脏」。

英国人是怎么纪念莎士比亚的?



本来嘛,罗密欧不是禁欲系的传教士,朱丽叶也不是圣母级的「白莲花」。他们是一对崇尚自由、追求真爱、向往世界大同的理想主义好青年。他们的世界里没有桎梏,也没有性压抑,他们的爱情是充满了青春激情的「劲歌热舞」。


年轻的生命因为自我意识的觉醒而产生对客体的欲望,这种强烈的不可抗拒的欲望就叫爱情。爱情的障碍只能来自于对方的心意不明,恋爱中男女的含蓄也只是假模假样地相互试探。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没有障碍,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的爱情也就不需要含蓄。


他们的爱情因为彼此的渴望而炙热,他们的爱情因为彼此的澎湃而纯洁。


如果没有这样的炙热和澎湃,怎么会有最后双双的以命相搏?


初恋之所以难忘,就是因为可以在对方的身体上感受自身生命的存在。

英国人是怎么纪念莎士比亚的?



我们提到莎士比亚,会想到他对戏剧的贡献,会想到他对文学的贡献,但是很少会想到他对英语的贡献。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直接推动了英语的演化。


我坐在台下,满台的伦敦音。虽然我不能听懂每一句台词,但我听到了每一个意思。英国演员好像天生就比别人更理解莎剧,他们能把大段台词的衔接说得浑然天成。每一句台词都有感情上的依据,每一个细小的变化都可以挖掘到潜台词上的幽默。


说独白的演员相信自己说的话,所以他说得不尴尬;搭对手戏的演员也相信他说的话,所以听得不尴尬。自言自语的独白不尴尬,直接与观众面对面交流同样也不尴尬。基于人物的台词不会有尴尬,基于人物的表演甚至不需要支点。


演戏最难的是在舞台上生活,《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戏份最少的演员都坚信着石柱之间就是自己的生活场所。

英国人是怎么纪念莎士比亚的?



总有人套用「第四堵墙」的理论解释莎士比亚,却鲜有人想到莎士比亚的戏剧比「第四堵墙」的概念早了300多年。


我们应该感谢莎士比亚的「瞎搞」,莎士比亚的瞎搞使戏剧融合了更多种类的舞台艺术特性、具备了更多的可能性。


我们也应该感谢莎士比亚的「污」,莎士比亚用坏坏的方法使戏剧既流行于王公贵族之中,也能激发普通人的兴趣「飞入寻常百姓家」。


莎士比亚不像石阶,更像灵活的梯子,当戏剧史遇见断层或跨越的时候,架一个莎士比亚就过去了。


也许,这就是我们今天不断重排莎士比亚的意义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界面 的精彩文章:

神經科學證明:折磨恐怖分子並不會讓我們更安全
拉里·埃里森:他是鋼鐵俠的原型,32歲前卻還一事無成
愛情誕生的七個階段
愛看書就開書店,幾位交大校友把這家校園書店玩high了
這也許才是真正的冰與火之歌

TAG:界面 |

您可能感興趣

东西方齐名的两大戏剧家,汤显祖已经尸骨无存,莎士比亚也不好受
回顾莎士比亚的经典之作前,你需要先做一道心理测试
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手绘篇 经典素描100幅,收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