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館藏 璽印
中國書法第一互動媒體——書藝公社官方微信公眾平台。
中國畫藝術門戶——中國畫壇網官方微信公眾平台。
>>書藝公社官方微信公眾號:shufaorg
「渭成令印」銅印,印面2.3×2.3cm,通高1.9cm
印銅鑄,方形,鼻紐。印文為漢篆字體,白文,兩豎行排列,右上起順讀「渭成令印」四字,「令印」二字末筆下折,為西漢印文特點。
此為西漢時縣官印。
「櫃長之印」銅印,印面2.2×2.3cm,通高1.9cm
印銅鑄,方形,瓦紐。印文為漢篆字體,白文,兩豎行排列,右上起順讀「櫃長之印」四字。
印文之「櫃」系縣名。《漢書·地理志》琅邪郡下載「櫃,根艾水東入海,莽曰祓同」。《補註》引錢大昕曰:「根當為櫃。」「長」即縣主官。《漢書·百官公卿表》記「縣令、長,皆秦官,掌治其縣……減萬戶為長,秩五百至三百石」。此為西漢時縣官印。
「海鹽右丞」銅印,印面2.2×2.2cm,通高1.9cm
印銅鑄,方形,瓦紐。印文為漢篆字體,白文,兩橫行排列,右上起橫讀「海鹽右丞」四字。
「海鹽」系秦漢時之縣名,《漢書·地理志》會稽郡下中載「海鹽,故武原,有鹽官」。此為西漢時官印。
「常樂蒼龍曲侯」銅印,印面2.3×2.3cm,通高2.2cm
印銅鑄,方形,龜紐。印文為漢篆字體,六字三豎行排列,右上起順讀「常樂蒼龍曲侯」。
此為新莽時太衛屬官之印。
「執灋直二十二」銅印,印面2.3×2.3cm,通高2.2cm
印銅鑄,方形,龜紐。印文為漢篆字體,六字三豎行排列,右上起順讀「執灋直二十二」。
此為新莽時官印。印文中「直」為更直執法之意,《漢儀》曰:「其二人者,更直執法省中者,皆糾察百官,督州郡。」
「昌威德男家丞」銅印,印面2.3×2.3cm,通高1.8cm
印銅鑄,方形,瓦紐。印文為漢篆字體,白文,六字三豎行排列,右上起順讀「昌威德男家丞」。
此為新莽時封爵屬官印。印文中之「男」系指男爵,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之一,《漢書·王莽傳》載:「……於是封者高為侯伯,次為子男,當賜爵為關內侯者,更名曰附城,凡數百人。」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封王氏齊縗之屬為侯,大功為伯,小功為子,緦麻為男……皆授印韍。」王莽時的封爵實是虛銜。王莽纂漢,襲取五德終始之說,標榜自己受命於天,神化其政權。他依《周官》、《王制》之文更改官制,廢除漢爵制,制定五等爵制與四等封地制,為其政權之合理性找尋歷史依據。
「圜陽馬丞印」銅印,印面2.3×2.3cm,通高1.8cm
印銅鑄,方形,瓦紐。印文為漢篆字體,白文,五字三豎行排列,右上起順讀「圜陽馬丞印」。
此為新莽時官印。
「折衝猥千人」銅印,印面2.2×2.3cm,通高2.4cm
印銅鑄,方形,龜紐。印文為漢篆字體,白文,五字三豎行排列,右上起順讀「折衝猥千人」。
此為新莽時官印。
「修合縣宰印」銅印,印面2.3×2.3cm,通高2.1cm
印銅鑄,方形,龜紐。印文為漢篆字體,白文,五字三豎行排列,右上起順讀「修合縣宰印」。
此為新莽時官印。
「長水校尉丞」銅印,印面2.3×2.3cm,通高1.8cm
印銅鑄,方形,龜紐。印文為漢篆字體,五字三豎行排列,右上起順讀「長水校尉丞」。
此為新莽時官印。
「文德左千人」銅印,印面2.2×2.3cm,通高2.2cm
印銅鑄,方形,龜紐。印文為漢篆字體,白文,五字三豎行排列,右上起順讀「文德左千人」。
此為新莽時官印。
「建伶道宰印」銅印,印面2.2×2.2cm,通高2.1cm
印銅鑄,方形,龜紐。印文為漢篆字體,白文,五字三豎行排列,右上起順讀「建伶道宰印」。
此為新莽時官印。
「蘇意」玉印,漢,印面2.4×2.4cm,通高1.8cm
漢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鈕,印文字體為鳥蟲書篆,白文,右起橫讀「蘇意」二字。印文立體感頗強,鈐蓋後文字似凸起,白文躍於底色之上。印身之青玉色淡而光潤,微有土沁如飛沙散布。
「新成甲」玉印,漢,印面2.3×2.3cm,通高1.9cm
漢代私印,白玉琢造,鼻鈕,印文字體為鳥蟲書篆,白文,右起順讀「新成甲」三字。其玉色碧而閃烏,由青向灰過渡,鈕頂黑斑自然如墨,沉黯古雅。此印之精美與漢「王武」玉印難分伯仲,二者可謂姊妹印,歷近兩千年,並存於世,堪稱漢印中的至寶。
「淳于蒲蘇」玉印,漢,印面2.3×2.3cm,通高1.6cm
漢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鈕,印文字體為漢篆,白文,右上起順讀「淳于蒲蘇」四字。其青玉材質中有天然黃色細紋綹散布,形如騰空之煙,青黃相混相映,美麗異常。
此印印面之工整端莊,篆刻之精細,幾乎無出其右,即使以石質印材篆刻,若達到如此的藝術效果也須有相當的造詣,何況漢代于堅玉之上琢造精妙的篆文。其篆刻藝術之精湛動人,令人過目難忘。
「應衢」玉印,漢,印面1.4×1.4cm,通高2.0cm
漢代私印,白玉琢造,羊鈕,印文字體為漢篆,白文,右起橫讀「應衢」二字。印文滿格,位置勻稱,筆道不深而精神十足。印台方正,上立一羊,玉羊大角下盤,線條優美,通體潔白無瑕,神態可愛。
此印玉色純凈,通體一色,光亮瑩潤,托於掌中,似有絲絲涼意沁入,令人愛不釋手。
以牧畜作為印鈕的印章基本上是新莽政權到西晉十六國時期的官印特徵,銅質居多,史籍中記有金印,所見實物則常以銅鎏金者為金印的代用品。其印鈕以駝鈕最多,十六國時期有馬鈕,均為各時期中央政權頒賜給少數民族首領的官印。私印則僅見羊鈕玉印,且實物數量極少,此印即其中至為精美的一方。
「異」玉印,漢,印面1.9×1.9cm,通高1.4cm
漢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鈕,印文字體為漢篆,白文,左起橫讀「異」二字。印文勁秀,印面布局和字體風格與東漢標準的銅鑄兩字私印風格一致。印身遍布土沁花紋,如黑綠大理石紋,青玉微露,原色雖被罩而並不傷其美,反而增其雅。
「妾繻」玉印,漢,印面2.0×2.0cm,通高1.6cm
漢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鈕,印文字體為漢篆,白文,右起橫讀「妾繻」二字。印鈕之下及印台立面上棱處各有弦紋一周,做工精緻。玉質青白,光照如鏡,潤滑如冰。「妾」為古代女子自我謙禮之稱,入印後單綴其名,此為兩漢女子佩印印文的通例。
此印筆意具纖柔之美,配以美玉之材,仕女佩之,正得其宜。
「王武」玉印,漢,印面2.3×2.3cm,通高1.8cm
漢代私印,以黃玉琢造,鼻鈕,印面有陰線邊欄,印文字體為鳥蟲書篆,白文,右起橫讀「王武」二字。印身通體青黃,青者淡然若隱,黃者如浸非覆,渾然天成。
早在春秋時期,吳越地區的兵器上即可見到鳥蟲書,且多鎏金,別緻而精美,彼時尚無此書體名稱。其文字起筆或像鳥首,或形體如蠕動之蟲身,後人因其形而定名。
漢代以鳥蟲書體入印者多為玉印,此印文字橫筆作魚形,豎筆似蚓,篆勢舒展,意態靈動,文字結構與布局之微妙、篆刻之精躍然目前。
「田莞」玉印,漢,印面2.3×2.3cm,通高1.6cm
漢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鈕,印文字體漢篆,白文,右起橫讀「田莞」二字。印文舒展,為標準的漢印文字篆法,「田」字筆畫較少,佔印面位置略窄,「莞」字筆畫較多,佔印面位置略寬,兩字布局充盈印面,視覺效果協調、端莊而平穩,這種印文的布局在西漢中期以後的兩字或三字私印中常見。印身沁斑遍布,玉青色暗,一望而知是歲月久遠使然。
此印之風格常見於東漢末至三國時期之印,印面屬私印中較大者。印鈕頂較寬,這一局部與其它漢玉印略有區別。其整體琢造工藝簡約,形態古樸。
「趙憙」玉印,漢,印面2.2×2.2cm,通高1.2cm
漢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鈕,印文字體為漢篆,白文,右起橫讀「趙憙」二字。印身比其它漢玉印低矮。其質土沁入綹,注目凝視,層層橫紋如山巒遠眺,淡者若霧嵐起於谷間,似移似駐。
此印印文至為工整,字體和印面布局與東漢銅鑄私印中雙面印之印面風格極為一致,只是後者兩字多是陰陽文並列,而此印「趙憙」兩字皆為陰文,其文字之工整端莊更勝一籌,可做摹法漢印的標準印之一。
「劉先臣」玉印,漢,印面2.6×2.6cm,通高2.4cm
漢代私印,青玉琢造,獸鈕,印文字體為漢篆,白文,右起順讀「劉先臣」三字。文字布局嚴謹,筆道粗細一致,文字清勁,骨架強硬。青玉散布黃褐色斑,片片如煙熏,似沉似浮,古雅可觀。
三字私印的文字布局為姓氏單佔一側,名字另列,此為漢印慣用通例,與入印文字的單字筆畫繁簡併無關聯。在漢系印章中,早期動物題材的印鈕有少量的蛇鈕或魚鈕,後以龜鈕最為常見,間或出現羊鈕,其它動物題材多用於印面,而成為肖形印。此印的鈕制較為罕見,神獸盤卧,張口眥目,體態雄渾,似是銅印避邪鈕的變體。印文三字內斂,印面周邊留余較寬,也是漢末以後的印面風格。
「績平」玉印,漢,印面1.2×1.2cm,通高1.9cm
漢代私印,白玉琢造,龜鈕,印文字體為漢篆,白文,右起橫讀「績平」二字。印文為典型的漢代私印印文。「績」字右下兩點筆畫由窄變寬,撇向兩邊,底部橫平加寬,恰如東漢銅鑄私印同樣的印文;「平」字上部緊湊,豎筆下行後再橫拉,轉成較大弧形後再曳向印面一角,這也正是東漢私印中印文末筆的典型處理方式。
龜形印鈕背飾環甲,背甲中部棱微凸起,龜身以四足撐起,首微上抬,似欲爬行。此類形態的龜鈕只在新莽時期以後的一段時期內出現,是具時代標誌性的造型。
此印白玉通體一色,潤澤細膩,光瑩而不暴露,材質與製作俱佳,是漢代玉印中的至精至美之物。
「潘燕」玉印,漢,印面1.9×1.9cm,通高1.4cm
漢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鈕,印文字體為漢篆,白文,右起橫讀「潘燕」二字。「潘燕」兩字等距並列,單字間架與兩字布局十分勻稱,印文字口較淺,使文字體勢在琢造時更易得以流暢的表現,可見漢代制印者之匠心。青玉材質只在印鈕頂部向下處與印面少處尚可見到,通體大部分遭到較強的侵蝕,造成表面大片脫落,令人賞鑒時不禁扼腕。
「張隆私印」玉印,東漢,印面1.6×1.6cm,通高1.5cm
印白玉質,琢造,瓦鈕。印文字體為漢篆,白文,右上起順讀「張隆私印」四字,字等距,田字布局。印鈕較高,狀如覆瓦。印材為白玉,質如凝脂,通體無瑕,玉色皎潔,晶瑩奪目,堪稱玉印精品。
此為東漢私印。兩漢姓名私印,姓名為兩字者,直接作為印文的居多,印面為左右布局。姓名為三字的左右布局亦屬常見,三字者如欲使印面呈田字布局,往往加綴「印」字。「私印」或「之印」二字常用作兩字印文的補充文字,但多用於銅鑄私印。此印琢造堅玉不惜工本,使印文達到如此纖細、柔美而精密的程度實為罕見,足以表現漢世琢玉工藝水平的高超。
「趙嬰隋」玉印,漢,印面2.1×2.1cm,通高1.5cm
漢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鈕,印文字體為漢篆,白文,右起順讀「趙嬰隋」三字。「隋」字上右側部一撇左出,為漢篆入印的變化。印文筆畫淺細流暢,似筆鋒游過。印材極佳,碧玉微青,通體一色,光潤異常。其色淡綠如新潭之水,清澈悅目。
「杜安居」玉印,印面1.6×1.6cm,通高1.0cm
此為東漢私印,墨玉質,琢造,鼻鈕。印文字體為漢篆,白文,右起順讀「杜安居」三字。印文有如鑄造,其篆法布局,一望而知為漢印,尤其類似東漢銅鑄單面姓名私印之風格。「安」、「安居」、「安漢」、「安世」、「安成」、「安國」等是兩漢時期男子取名的常用字。此印玉色黑如墨如炭,光如髹漆,惟質含石性。
「杜元」玉印,東漢,印面2.3×2.3cm,通高1.5cm
此為東漢私印,印青玉質,琢造,鼻鈕。印文字體為漢篆,白文,右起橫讀「杜元」,兩字並列。「杜」字的「木」字偏旁上橫筆直接轉折,下橫筆轉折似圓肩,此印文具有直接書寫文字的筆意,「元」字則是小篆的標準字體。此印玉色黃而閃青,土沁黃斑如枯葉覆地。
「郭徹」玉印,東漢,印面1.9×1.9cm,通高1.3cm
印白玉質,琢造,鼻鈕。印文字體為漢篆,白文,右起橫讀「郭徹」二字。二字為標準漢印篆法,印面布局極具法度。
此為東漢私印。漢代玉印與同時代的銅鑄印因工藝不同,其印文一般可通過拓本得以辨別,而「郭徹」玉印文字卻與鑄造印的文字風格相似。此印玉質總體清透,光澤溫潤,舊時有人稱其「較羊脂白微青」,「白如美人睛」。印台部分橫向裂傷有土沁,並一角、一邊有傷缺。
此件玉印舊藏陶北溟處,後歸焦振青,再歸倪玉書,終入藏於故宮博物院。
「尹讓」玉印,東漢,印面2.1×2.1cm,通高1.4cm
此為東漢私印,青玉質,琢造,鼻鈕。印文字體為漢篆,白文,右起橫讀「尹讓」二字,兩字並列。「尹」字上部緊湊,曳筆垂長;「讓」字筆畫較繁,筆道等距排列,印面布局舒展精神。此印玉色淡青發白,如春水初漾,清瑩可觀,部分質地微微閃黃,黃如淡色豌豆泥,又如水淺見底,玉色天成,不可多得。
畢方圖案銅印,東漢,印面直徑2.0cm,通高1.0cm
印銅鑄,鼻鈕。印面凹鑄鳥紋圖案,鳥小首尖喙,長頸扭轉,一足粗壯,雙翅揮展,羽飾華麗,形狀怪異。
《山海經·西山經》記章莪之山不生草木,出產美玉,山中有一種鳥,「其狀如鶴,一足,赤文青質而白喙,名曰畢方」,據說這種鳥的名字得於其鳴叫的聲音「畢方」,它出現的地方會產生一種怪火。
此印的印體鑄造很特別,印台中空,上有一鏤空的盤蛇。畢方鳥與蛇有密切關係,傳說當初黃帝號令鬼神於泰山之顛,就是「駕象車,而六蛇龍、畢方並轄」。印鈕與印面圖案相配合體現同一內容的漢代印章並不多見,此印既表現了當時流行的神話,又展現了漢印精湛的鑄造工藝與設計水平。
神獸圖案銅印,東漢,印面直徑2.7cm,通高1.5cm
印銅鑄,獸鈕。印面凹鑄圖案,表現大小兩隻神獸。大者人面馬身,頭頂束雙羽,背有翼;小者側面而立,依戀於大者身前。兩獸形像可愛。
《山海經·西山經》記有神獸名為英招,負責掌管槐江之山,「其狀馬身而人面,虎文而鳥翼,徇於四海,其音如榴」,兼負傳達天帝旨命之責。
四神圖案「徐尊」銅印,東漢,印面1.6×1.6cm,通高1.8cm
銅印鼻鈕,印面為並列的白文「徐尊」二字,乃印主人的姓名。印台四側面有陰刻圖案,分別是蒼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按照今天「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視圖規則,印章鈐蓋時,左右正相符,上下位置則與今相顛倒,而在漢代是按照「左蒼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來定位的。「四神」見於印章者有數種模式:一是四神佈於印面,有純圖案、亦有圖案中間有文字者。二是印台四側面陰刻圖案,即如此印。三是圖案簡略為龍虎兩神或龍虎雀三神者。
戲虎圖案銅印,東漢,印面1.6×1.6cm,通高1.2cm
印銅鑄,龜鈕。印面凹鑄圖案,表現一名戲者跪在虎背上,老虎被逗回首,虎尾上豎,溫順聽命,已然全無獸中之王的威風。漢代以白虎等奇獸為寶,皇室園囿中飼有多種禽獸,以供遊樂。當時人們認為猛獸是可以馴服的,《漢書·公孫弘傳》:「去虎豹馬牛,禽獸之不可制者也。及其教馴服習之,至可牽持駕服,唯人之從。」 百獸馴服聽命又是國泰民安的瑞兆,《楚元王傳》記:「簫《韶》九成,而鳳皇來儀;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四海之內,靡不和定。」漢代搏獸活動很興盛,在野外從事的是馳馬射獵。據文獻記載,將軍李廣憑其精湛的箭術時常在右北平一帶射獵,而且是甘冒風險近距離射虎。宮廷園囿中也有戲獸斗獸活動,《漢書·揚雄傳》載:「縱禽獸其中,令胡人手搏之,自取其獲,上親臨觀焉。」《漢書·外戚傳》中稱:「建昭中,上幸虎圈斗獸,後宮皆坐。熊佚出圈,攀檻欲上殿。左右貴人傅昭儀等皆驚走,馮婕妤直前當熊而立,左右格殺熊。」
除戲虎印外,漢代還有戲熊、戲馬、射鹿、逐虎、搏虎等圖案印。
「陳毋傷印」玉印,東漢,印面1.7×1.7cm,通高1.2cm
印黃玉質,琢造,鼻鈕。印文字體為漢篆,白文,右上起順讀「陳毋傷印」四字。印面上排「陳」、「傷」兩字皆是左右結構,筆道較繁,下排「毋」、「印」兩字篆體為上下結構,筆道相對較略。如果四字作等距田字布局,印面必失均衡。此印製作時上排兩字佔印面稍多,下排兩字佔印面略窄,考慮周全,效果極佳。此印玉質黃如蠟而不鮮,光澤不足而溫潤有餘,印面玉璞色微淡黃,天然托裹著印身,潤澤而古雅。
此為東漢私印。兩漢玉印中四字印文的並不多見,此玉印屬形體較小者。而能以四字入印且精,只有傳世的漢「張隆私印」玉印堪與其匹。印主人名「毋傷」,是漢時常見的人名用字,另有近義詞如「毋疾」、「毋病」、「毋害」、「去病」、「去疾」等也是漢時常見的人名。
「妾徼」玉印,東漢,印面2.1×2.1cm,通高1.4cm
此為東漢私印,青玉質,琢造,鼻鈕。印文字體為漢篆,白文,右起橫讀「妾徼」,二字並列,其篆法尚精,而布局稍散。印台四垂直面各有一組減地凸起的竊曲紋飾,檯面向上斂成斜坡狀,並微有下凹成弧形,其上布滿陰琢的雷紋。印體土沁,滿布斑點,斑色如干葉之黃。
在兩漢姓名私印中,女史佩印時有所見,以銅鑄印居多,玉琢印少見。銅鑄者多為兩面印,一面鑄其本人姓名,另一面鑄稱「妾某」。玉質女史佩印目前僅見印面琢治「妾某」二字者。
「王尊」玉印,東漢,印面2.4×2.4cm,通高1.9cm
此為東漢私印,青玉質,琢造,鼻鈕。印文字體為篆書,白文,右起橫讀「王尊」,兩字並列,所佔印面不等,明顯地考慮到入印文字的具體結構。印玉色淡青,內含隱現的片片白色,如雲布天空,印身兩側有黃色帶狀相連,浮於本色之上,似凝似行。漢印文字絕大多數以小篆書體為基礎,由於是鑄造、鑿刻或琢造而成,入印後的字體風格與直接書寫有所不同,故又特稱之為「漢篆」,這在兩漢其它銘刻文字中也多有表現。此印印文筆道纖細圓轉,伸展舒緩,如直接書寫一般,筆意表現強烈。
「劉憙」玉印,東漢,印面2.1×2.1cm,通高1.3cm
此為東漢私印,玉質,琢造,鼻鈕殘。印文字體為漢篆,白文,右起橫讀「劉憙」二字,字口較深而平整。現此印表面原材質之色已不可辨,遍體已沁成骨色,舊稱「雞骨白」,又似淺色蛋皮,但其光澤仍瑩瑩可鑒,潤澤晶瑩,使人愛不釋手,惟質感略輕。20世紀40年代初,戴福保由湖南長沙近郊訪得此印,一度不敢出示他人,後於前往北平的路上悄悄贈與膩友,並囑珍藏。此事被吳龍升得知,時值倪玉書正致力於收集古玉印,遂告之此事。倪氏得知後急欲得到此印,懇請戴福保同其友人商量割愛,終了此願,欣喜若狂,遂稱此印不須考證即可定為漢代皇室重物。此印文字極其工整,可作為東漢印之文字的標準。
「漢盧水仟長」印,東漢,印面2.3×2.3cm,通高2.2cm
印銅鑄,駝鈕。印文為漢篆字體,白文,右上起順讀。印文內容結構為「漢┼族名┼官名」,這是此類官印的定式之一,首署「漢」字是出於政治需要。
仟長是漢政權襲用匈奴及西域各民族的職官名稱,此類情況亦多見於其它少數民族官印中。印文保留著典型的漢篆字體,駝鈕也是東漢以後此類官印的固定鈕式之一。此印即東漢政權頒賜給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盧水胡人的官印。
「征羌國丞」銅印,印面2.2×2.2cm,通高1.7cm
印銅鑄,方形,瓦紐。印文為漢篆字體,白文,兩豎行排列,右上起順讀「征羌國丞」四字。
此為東漢時侯國官印。
「軍都左尉」銅印,印面2.3×2.4cm,通高2.4cm
印銅鑄,方形,鼻紐。印文為漢篆字體,白文,兩豎行排列,右上起順讀「軍都左尉」四字。
此為東漢時官印。
「琅邪相印章」銀印,印面2.2×2.6cm,印台厚1.3cm
印銀鑄,方形,龜紐。印文為漢篆字體,白文,五字三豎行排列,右上起順讀「琅邪相印章」。印台較厚,龜紐覆圓甲,上施環級,龜首前伸,「相」字「目」旁上加一短豎劃,為東漢時印文特點。
此印銀質龜紐,與史籍所記之漢官印製相合,為東漢時王國官印。東漢時琅邪國為劉京封國,此印即劉京一系琅邪國之物。
「蠡吾國相」銅印,印面2.4×2.4cm,通高2.3cm
印銅鑄,方形,鼻紐。印文為漢篆字體,白文,兩橫行排列,右上起橫讀「蠡吾國相」四字。
「相」為漢朝諸王國行政長官名。此為東漢時侯國官印。
「池陽家丞」銅印,印面2.5×2.5cm,通高2.5cm
印銅鑄,方形,鼻紐。印文為漢篆字體,白文,右上起順讀「池陽家丞」四字,印文方正挺拔,充滿印面。
此為東漢時侯國官印。
「東郡守丞」銅印,印面2.4×2.4cm,通高2.1cm
印銅鑄,方形,鼻紐。印文為漢篆字體,白文,兩豎行排列,右上起順讀「東郡守丞」四字。印文字體筆劃較粗壯平直,「丞」字末筆作一橫筆,兩端不上翹,為東漢印文筆勢特點。此為東漢時郡官印。
「吳房長印」銅印,印面2.3×2.3cm,通高2.4cm
印銅鑄,方形,鼻紐。印文漢篆字體,白文,兩豎行排列,右上起順讀「吳房長印」四字。印文中「長」系指縣主官。《漢書·百官公卿表》記「縣令、長,皆秦官,掌治其縣,……減萬戶為長,秩五百石至三百石」。此為東漢時縣官印。
「內黃令印」銅印,印面2.4×2.4cm,通高2.5cm
印銅鑄,方形,鼻紐。印文為漢篆字體,白文,兩豎行排列,右上起順讀「內黃令印」四字。此為東漢時縣官印。
「薛令之印」銅印,印面2.2×2.2cm,通高2.4cm
印銅鑄,方形,鼻紐。印文為漢篆字體,白文,兩豎行排列,右上起順讀「薛令之印」四字。薛為縣名,《漢書·地理志·魯國下》:「薛,夏車正奚仲所國,後遷於邳,湯相仲虺居之。」又《續漢書·郡國志·魯國下》:「薛,本國,六國時曰徐州。」此為東漢時官印。
「隃麋侯相」銅印,印面2.5×2.5cm,通高2.5cm
印銅鑄,方形,鼻紐。印文為漢篆字體,白文,兩豎行排列,右上起順讀「隃麋侯相」四字。此為東漢時侯國官印。
「立義行事」印,魏晉南北朝·三國,印面2.3×2.3cm,通高2.2cm
印銅鑄,瓦鈕,印文為漢篆字體,白文,右上起順讀。此為三國時期的官印。立義行事為武官名。魏晉南北朝時期,武職常見「立義」名號。行事一職的等級高低按所加名號的不同而區別。按照漢印製度,此印的形製表明印主的職事較為低下,應與縣令長品級相近。
「魏烏丸率善佰長」印,三國·魏,印面2.2×2.2cm,通高2.7cm
印銅鑄,駝鈕。印文為漢篆字體,白文,右起順讀。此印是三國時期魏政權頒賜給東胡烏丸族下層官員的官印。
「武猛校尉」印,魏,印面2.5×2.5cm,通高2.7cm
印銀鑄,龜鈕,印文為漢篆字體,白文,右上起順讀。此為魏晉時期的官印。武猛校尉,武官名,始見於漢末三國之際。《三國志·魏書十八》載:「韋既壯武,其所將皆選卒,每戰鬥,常先登陷陣,遷為校尉。」 典韋被曹操「引至左右,將親兵」。所以武猛校尉所統不僅是軍中的精銳,並會被選為親軍宿衛之用。三國中吳國的潘璋亦任此職。晉沿置。武猛校尉為當時諸校尉之一,地位等級屬中級武吏。銀質官印實物較為少見,此印鑄造精良,是此時期官印中的精品。
「鷹揚將軍章」印,東晉,印面2.3×2.3cm,通高2.9cm
印銅鑄,龜鈕,印文為漢篆字體,白文,右上起順讀。此印鑄造較厚重,龜身兩側平齊,與魏晉早期之印有別。印文的鑿刻風格與十六國、南朝印類似,應是東晉官印之一,皆屬於急就章一類。鷹揚將軍,武官名,始見於三國魏。《三國志·魏書二十八》注引《魏書》說文欽「轉為廬江太守、鷹揚將軍」。兩晉南北朝多設此官,晉有郭洽、司馬泰、桓石秀、王舒,西秦有徐成、王騰、呂光等均曾任此職。魏、晉、南朝宋及後魏時此官皆居五品。此官在晉與南朝為加官、散官性質的將軍,晉世多為兼領刺史的方鎮,地位較高,而南朝梁時則為八班中第三班,地位較低。
「晉蠻夷率善仟長」印,晉,印面2.3×2.3cm,通高2.3cm
印銅鑄,駝鈕。印文為漢篆字體,白文,右上起順讀。從此印鈕的駝首與駝胸細部仍可看出是簡略的駝鈕,駝背簡化為平背,無駝峰,駝首回視。古代官印被簡略處理多為兩種情況,一是用於殉葬的印,一是由於事出倉促臨時鑄刻的印。此印殆屬後者,或許同東晉朝廷的飄搖有關,工藝未能盡美。晉政權頒給各少數民族的官印,在印文格式與印的形制等方面皆繼承漢、魏傳統。漢、魏、晉政權頒給南越及北方各地少數民族的官印,其印文皆鑄有具體的族名,並無泛稱「蠻夷」者。此印中所稱的「蠻夷」應是指當時以荊州地區為主要聚居地的蠻族。魏晉時期,荊州諸蠻政治地位低下,被征賦徵兵,備受壓迫,諸蠻的反抗引起地區不穩,所以管理、籠絡蠻族首領對於晉政權統治區內的穩定十分重要。此印即晉政權頒發給蠻族首領的官印。
「晉率善氐佰長」印,晉,印面2.2×2.2cm,通高2.7cm
印銅鑄,駝鈕。印文為漢篆字體,白文,右上起順讀。三國時期,各方征戰不斷,晉以武力統一,但社會經濟已遭到巨大的破壞,政權的社會基礎薄弱,五胡十六國相繼而起。出於政治考慮,晉沿用曹魏的政策,對各部族首領多行冊封。存世的漢、魏、晉頒發給少數民族的官印以晉所頒者數量為最多,內容幾乎涉及當時此類官印的各部族與稱號。此印即晉政權頒發給氐族下級首領的官印。
「平東將軍章」印,魏晉南北朝·十六國,印面2.3×2.3cm,通高3.1cm
印銅鑄,龜鈕,印文為漢篆字體,白文,右上起順讀平東將軍,武官名,「四平將軍」之一。始見於三國魏政權時期,秩三品,晉與南朝時為優禮大臣虛號,南朝宋時秩三品,南齊亦有開府置僚屬者,梁陳時秩第二十班,加「大」者位進一班,優者加同三公,北朝亦置,用以褒獎勛庸。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平東將軍多為擁兵方鎮,在諸將軍品位中地位較高。此印印文為鑿刻而成,文字較草率,「章」字上部有省筆,筆畫省略為一道豎筆。此印應是十六國中某一國平東將軍的殉葬印。
「親趙侯印」印,東晉·十六國,印面2.5×2.5cm,通高2.2cm
印銅鑄,馬鈕,印文為漢篆字體,白文,右上起順讀。此印印文為鑿刻而成。馬鈕作為官印的印鈕目前僅見於十六國時期,而十六國時期的官印
書藝公社是2002年創立的中國書法專業門戶網站。書藝公社創建至今已有註冊會員逾十萬人;全站帖子量級達至二百萬級;高清海量資料珍貴圖片逾千萬幅。推介傳播歷代及當代書畫名家及中青年書畫家近萬人;紀錄了從2002年以來業界幾乎所有重要的人物、事件、展覽、活動等,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上永不落幕的展館、「當代書畫史資料庫」!
書藝公社新版APP強勢歸來~~~:
書法課堂、名師點評、
視頻直播、熱點話題——
從「此」進入語音發帖時代~~~
為方便廣大書法愛好者網路學習書法
特別是用手機就能學習書法
書藝公社2016年6月全新推出的APP
特邀名師免費為網友開設書法門診室
裡面已經推出了數以千計的書法家
網友們可以直接聯繫或者通過網站聯繫自己喜愛的名師
而且還能語音交流哦~
免除打字的麻煩!
掌上就能得到名師點評學習書法
去下載一個吧!
蘋果iOS下載
https://itunes.apple.com/cn/app/shu-yi-gong-she/id1117361180?mt=8
安卓(騰迅應用寶)下載
http://a.app.qq.com/o/simple.jsp?pkgname=com.appbyme.app204770
魏碑經典《始平公造像》高清彩版
趙孟頫 行書《感興詩並序》
流沙河:人如其字
沈從文:談寫字
王羲之《周孝侯帖》
TAG:書藝公社 |
※故宮館藏 唐宋古玉
※故宮館藏 唐宋古玉|好色之圖
※故宮博物院館藏——明代璽印賞析
※根津美術館館藏·陶瓷
※故宮博物館館藏精品欣賞,故宮博物館繪畫作品賞析,故宮鎮館之寶
※故宮博物院館藏紫檀傢具大賞
※館藏黃釉瓷
※故宮館藏「十二美人圖」
※江蘇美術館館藏精品
※故宮館藏「十二美人圖」!
※廣東省博物館館藏陶器
※台北故宮館藏:乾隆皇帝私藏的南宋官窯瓷器
※雲南美術館舉辦館藏版畫精品展
※故宮博物院館藏宋代定窯瓷器圖片欣賞
※故宮館藏珍品清蔣廷錫《鶉鴿譜》
※工筆珍禽《鶉鴿譜》故宮館藏!
※台北故宮館藏宋代官窯青瓷
※與故宮博物館媲美的館藏級別同治官窯瓷
※上海博物館藏古印璽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