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何謂「人詩意地居住在大地上」

何謂「人詩意地居住在大地上」

何謂「人詩意地居住在大地上」



葉秀山先生在家中,2012年9月2日(吳國盛攝)

作者 葉秀山(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責編 許小編 劉小編


吳國盛導讀


葉秀山先生於2016年9月7日深夜突然離世,哲人的心臟停止了跳動,那獨獨屬於他的微妙而愉快的思從此不再,留給弟子的是無盡的哀思。悲痛之餘,翻撿葉師的諸多作品,這篇寫於1995年的「何謂『人詩意地居住在大地上』」引起了我的注意。在這篇小文章里,葉師認為,人「詩意地」居住在大地上,就是人「勞作地」居住在大地上,就是「技術地」居住在大地上,也就是「自由地」居住在大地上,從而把技術重新置回原初的古意之中。我們發表他的這篇舊作,以展示一位中國哲學家對於科技時代的獨特思考,也期望由他開啟的打通思、史、詩從而締造純粹哲學的偉大努力不至成為絕響。

何謂「人詩意地居住在大地上」



葉秀山先生與吳國盛教授在北大哲學系院內,2007年9月1日(吳國盛供圖)

何謂「人詩意地居住在大地上」


葉秀山先生與弟子們在家中,2002年1月1日(吳國盛供圖)



「人詩意地居住在大地上」(「……dichterisch wohnet der Mensch aut ideser Erde」),荷爾德林這句詩因海德格爾的闡發而在學術界廣為流傳。怎樣理解這句話?海德格爾在他的《文集》中有集中的論述;我過去把「人詩意地存在」與「人思想地存在」對應起來講,說「詩意地存在著」為「現實地存在著」的意思,在理解上有些幫助,但總覺得還不夠透徹,今試再加研討,看看能否弄得更加清楚些。


「人詩意地居住在大地上」,說得是何等浪漫,何等美好!可是世上又有如此多的辛酸苦難,殘酷鬥爭,何嘗有多少「詩意」?所以,我思考的重點先不集中在「大地」上,也不著重分析「居住」——這是海德格爾那篇文章的側重點,他自有他的獨到之處;我的重點放在「詩意」上。我覺得,在哲學家讀起來,荷爾德林這句詩中的「詩意地」並不帶有很多浪漫的情調,卻有很重的形而上學的意味。「詩意地」涉及到對哲學的一個整體性的理解,即「詩意」在哲學裡佔有一個特殊的地位。


我最近在做亞里士多德的研究,注意到他的知識三分法雖然為大家所熟知,但他本人以及研究他的一些古典學者往往只滿足於指出這個事實,進一步的探討卻嫌不夠。

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1025,b)中說,知識(智慧)分「實踐的」(πρακτικ?,practical),「理論的」(θεωρητικ?,theoretical)和「製作的」(ποιητικ?,productive),可是他的研究重點似乎集中在「理論的」;在「實踐的」方面,他有「道德、倫理規範學」,在「製作的」方面,他有講悲劇、喜劇的「詩學」,而在這兩方面他的工作側重在經驗科學性方面,較少地在他的「形而上學」(第一哲學)的層次。


哲學後來的發展,似乎把亞里士多德這個三分法忘掉了,常說的是「實踐的」和「理論的」二分法。「ποιητικ?」這個度,被遺忘了,或者至少被忽視了。


ποιητικ?來源於動詞ποι?ω,意思是製作、去做……,古典學者們將ποιητικ?英譯成productive,以示區別於狹義的、指一種文學品類的「詩」(poem)、「詩(意)的」(poetical),自有其道理,但顯得過於機械,缺乏活力,缺乏「詩意」。ποιητικ?被遺忘,被忽略,被冷淡,說明人們對這個「度」的研究和理解不夠深入。哲學作為一門學問,長期執著於理論的,概念和「邏輯」是「哲學」的「家」。


哲學可以「居住」在「概念」、「理論」里,但活生生的人必定要「居住」在「大地」上;人不能僅僅「哲學地」居住在「大地」上,也不能僅僅「物質」地存留在「大地」上。「大地」養育著「人」,但「大地」也養育著犬、馬、牛、羊,「大地」養育著「萬物」;不過只有人才「詩意地」「居住」在「大地」上。「詩意」、「居住」、「大地」對人說來,缺一不可,「詩意」是「勞作」,「居住」為「棲息」,「大地」是人「勞作」和「棲息」的「處所」,「大地」是人「作」、「息」之「所」,是人「安身立命」的地方。「勞績」使人「立命」,「棲息」使人「安身」,二者皆離不開「大地」。

海德格爾對詩句中的「居住」(wohnet)有很詳細的闡發,但人的「居住」本身也是一種「勞作」——「建築」。


動物也「勞作」,「營造」自己的棲息地;但動物的「勞作」是「自然」的一個部分,「鳥入林」、「雞上窩」只是變換自然的另一種存在方式。林中鳥,安睡在自己營造的巢里,仍是「自然」的一個部分。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則有另一番意義。


人「營造」「居室」,不僅僅在「營造」自然,同時也在「營造」自己。人回到「居處」——「家」,就是回到了自己。日出而作,人似乎與「自然」打交道——改造自然;日落而歸,人似乎「歸」於自己。這確是一種「異化」,人在「勞作」中似乎不是自己,而在「棲息」時反倒似乎是自己,鳥兒無論動、靜,都是自然,因而它沒有自己。


可見,海德格爾重視闡述「居處」的意義,確有他的見地。我這裡想進一步說明的是:


「居處」把人與自然「分隔」了開來,「居處」使人自由。這倒不是說,人回到家裡可以放縱地為所欲為,而是說,「居處」培養了人的一種特殊的態度:自由地對待自然的態度。


「居處」把人與自然「分隔」開來,不是「隔絕」開來,不是把人「封閉」開來,而是使人與自然拉開了距離,使人與自然有了「間(隔)」,而不是「渾然一體」。「居處」中的人與自然仍然息息相關,但這種關係既不是「實用(踐)的」,也不是「理論的」(概念的),而是「自由的」。


「居處」有「頂」,有「牆」,為避風雨,為防日晒,為遮冬雪;但「居處」有「窗」,近觀門前桃柳,陌上桑榆,遠眺隱隱青山和天際的白雲,時常見到的或是落日之晚霞。自然不僅僅是我的物質生活的一個部分——我向自然要吃、要喝,為此而辛勤勞動;我也不僅僅是自然的一個部分——我不受風雪之擾,挑燈夜讀,和弦而歌……的確,我與自然「同在』!你是「在」,我也是「在」;我是「在」,你也是「在」。我和自然都「自在」。「自在」即「自由」,「自由自在」。


「居處」「保護」了人,也「保護」了自然;人「暫時地」不再向自然「索取」什麼,讓自然「自在」,這豈不正是海德格爾所說的「讓——存在」(Sein-lassen),而「讓——存在」,正是「自由」。人對自然取「自由」的態度,人「讓」自然「自由」。「自由」即「自在」。


人「讓」自然「自在」,自然就向人顯示出另一種「意義」。門前桃樹,院中梨花,原為「果實」對人有意義——可以食用,而且有美味;但「食用」乃在「消滅」它,我們至今還常說「要把這桌上的菜消滅掉」,至少是「改變」它,改變其存在形態——總之使它不「自在」。如今「讓」其「自在」,不採擷它,不吃它,甚至不碰它,它對我則是另一番景象。這種景象,正是那「詩的境界」。


「詩的境界」是「自由的境界」,是「自在的境界。」


然而,這樣說,是不是「自由」、「自在」的境界是「不勞作」的境界?的確,像「詩」這樣的文學,似乎應是與有閑階級的興起大有關係的,有了這個階級,「詩」才作為一種高雅文學成熟、發展起來。希臘人也是這樣說的,叫作「悠閑出智慧」。


然而,Ποι?ω原是「勞作」、「製作」的意思,這也是希臘人的意思。於是,我們又回到前面說的亞里士多德的「三分法」。


「製作的」不是「理論的」,而且也不是「實用(踐)的」,是三個度,不是兩個度。「理論」講「概念」、「邏輯」的必然性,「實用(踐)」講物質欲求的必然性——順便說起,「必然性」這個詞在西文(英文necessary,德文notwenidg)原來是指物質需求的必定性的意思,而正是在「製作的」這個度中,具有更多的「自由」的意味。


人由「居處」培養出來的這種「自由」的態度,使人對「勞作」的觀念也起了一種變化,即產生一種「自由」「勞作」的問題,人們意識到,「勞作」不僅僅為「物質」欲求所趨使,「勞作」不是為了直接「佔有」,除「佔有」性「勞作」外,還有「不佔有」的「勞作」——「勞動」擺脫直接實用佔有這方面的問題馬克思對我們有過非常深刻的教導。


不僅不為我「佔有」,而且也不為他人「佔有」的「勞作」,就是自由的「勞作」,亦即不是為「實用」的、「實踐」的「勞作」——即在亞里士多德所謂的「製作的」度中。ποι?ω,ποιητικ?,就是指「自由的勞作」,而不同於「實踐的」和「理論的」。


「居處」「棲息」中的人意識到自己不僅可以「自由地」對待自然,而且可以「自由地」對待自己的「作品」。我栽種了門前的桃樹,不僅為了吃桃子,而且也為「觀賞」桃花。為「桃花」而「栽種」,「栽種」就具有「自由勞作」的意味,即讓桃樹「自在」,讓桃花「自在」——當然,同時我這個栽種者也「自在」。


這樣,「自由」、「自在」並不是棄絕勞作,而是使勞作具有另一種性質,具有另一種意義。不僅如此此種「自由」、「自在」之所以可能,要以勞作為前提,因為「居處」原本是勞作的產物。


任何勞作都需要「技術」,「自由的勞作」更需要「技巧(術)」。亞里士多德也正是在ποιητικ?這個度里,強調了「技術」(τ?χνη)。


通常認為,海德格爾這些人對現代社會的科技發展抱憂慮、批評的態度。這當然是正確的。在海德格爾看來,現代科技的發展使人的控制自然的慾望膨脹,以致忘卻了人原是應與自然「同在」的。


不過,海德格爾之所以有這種態度,是因為他認為現代技術,太過於強調自身的工具性,為了達到控制自然的目的,被不恰當地使用了。從根本上說,海德格爾並不反對技術,相反,他把技術放到了他的「存在」的層次,與「自由」、「真(理)」等問題聯繫了起來:技術是「揭蔽」(Entbergen),「揭蔽」、「無蔽」狀態,即「真實狀態」,為此他專門作過講演,闡述得很詳細。所以,海德格爾認為,技術不僅產生危險(害),而也產生拯救,這個思想很值得我們重視。


在這個關於「詩意」的講演中,海德格爾指出,柏拉圖在《會飲篇》(205,6)中說過,使「不存在」「存在」的「原因」(α?τ?α)為「製作」(π?ιησι?),即「製作」是「製作」那原來沒有的東西,「製作」為「使存在」,因此,技術就是「使存在」的環節。從這個角度來理解技術,技術就是工具性的,不是滿足人的主觀需要的一種手段,而是兩個「存在(者)」之間的「溝通」方式。「製作」並非僅僅為製作者自身之需要,而是使兩個「存在(者)」互相適應,集合於一個世界中,所以製作之活動、技術之把握,不僅僅是為了人的某種主觀目的,而且是人的一種存在方式,所以不是工具性的,而是存在性的。


海德格爾在關於技術的講演中還提到現代技術不同於過去的特點,現代技術儲存能量,不同於過去風車式的直接利用能量,但他說現代技術同樣應從「使存在」、「揭蔽」方面來理解。如今,我們已進入高科技時代,智能型機器的出現,使技術與科學(知識)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使技術不僅是一種機械性的重複性的活動。


高科技的發展,大大增強了人類制服自然的力量,似乎使人的主體性更有膨脹的餘地;然而人仍然與自然「同在」。高科技智能型機器的發展,將智能機器化,也給人們提示了智能外在化的傾向。不僅「他人」為「另一個」智能者,而且一切的他者都可能成為另一個智能者。人並不能在最後的意義上掌握、制服他自己的「作品」,更不用說那無限的自然。


技術——包括高科技在內,同樣是「讓」「存在」,亦即「讓」「自由」、「自在」。人的一切「產品」、「作品」都與人「同在」。人控制著天上的衛星,但當衛星升天以後,似乎就是衛星自己控制自己。衛星自由、自在,人也自由、自在。當然,衛星的程序是人設計出來的,但此種設計本身就是要「讓」衛星(升天)之後自己運行。人禪精竭慮製造(作)了星星,其功也浩蕩,其績也偉岸,但天上原有星星,比起那亘古之銀河來說,人造衛星又顯得相當渺小,就像門前的菜園子,比起那一望無際的原野來顯得渺小一樣。廣義地說,自然(φ?σι?)也在製作(π?ιησι?),小到花蕾之綻放,大到滄海桑田,都是自然的大制(運)作、大手筆,人只是這個「運(制)作」中的一個環節,人亦是自然的作品。


所以,西方古典哲學在「實踐」和「理論」這兩個度中,都含有「必然性」的意思在內。「理論理性」擺脫直接實際需求,對世界作靜觀考察,但遵守著「先天的」邏輯法則;「實踐理性」出自「意志自由」,不受任何「條件」限制,但「無條件者」卻是一道不可抗拒的「命令」,而似乎只當在那「製作」的領域裡,在那「技術(巧)」的領域,在那「詩」的領域裡,人才有「真實」的——不是概念的、思想的自由,而是「實在」的自由,也就是說,不僅是自由,而且是自在。


就學術言,我一直覺得我們對康德的《判斷力批判》研究得太少,國外似乎對這個《批判》也注意得不夠,但是大學者卻都沒有放過它。我想,理解十九世紀德國古典哲學從康德經費希特特別是到謝林、黑格爾的發展,《判斷力批判》是一個關鍵,因為正是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黑格爾那個主客統一的「大全」。當然,也可以把黑格爾的絕對哲學理解為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理念」論部分的積極發展,但要使絕對理念活起來,成為絕對精神,則沒有由謝林所倚重的《判斷力批判》不行。


海德格爾的《康德與形而上學問題》重點只研究了《純粹理性批判》的分析篇。我猜想,他故意不說《判斷力批判》,為的是把這部分問題留給自己來說。「人詩意地居住在大地上」,正是《判斷力批判》中所側重的「審美的」與「目的論的」問題,亦即「製作」、「詩」的問題。


說到這裡,我們似乎可以概括地說:「人詩意地居住在大地上」也就是「人勞作地居住在大地上」,即「人技術(巧)地居住在大地上」,亦即「人自由地居住在大地上」。


一九九五年四月二十四日於哲學研究所


原載《讀書》1995年第10期。


附錄:葉秀山小傳

何謂「人詩意地居住在大地上」



葉秀山先生在家中,2002年1月1日(吳國盛供圖)


求學與工作經歷


1935年6月出生,江蘇揚中人。1952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本科,1956年9月於該系畢業,哲學學士,畢業後分配到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後改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工作,由實習研究員、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至研究員並該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系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哲學研究所研究員,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1991年起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1995年獲「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


學科及研究方向


學術專長為西方哲學,尤以古代希臘、近現代歐洲大陸哲學為主,兼及美學以及中西哲學會通。


主要論著(部分)


學科及研究方向


獨著:


《前蘇格拉底哲學研究》,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2


《蘇格拉底及其哲學思想》,人民出版社,1986


《思?史?詩——現象學和存在哲學研究》,人民出版社,l988


《美的哲學》,人民出版社,1991


《無盡的學與思——葉秀山哲學論文集》,雲南大學出版社,1995


《葉秀山文集》四卷本,重慶出版社,2000


《中西智慧的貫通——葉秀山中國哲學文化論集》,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年


《哲學作為創造性的智慧——葉秀山西方哲學論集(1998~2002)》,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葉秀山文集》(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文庫),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


《西方哲學》(學術版)第一卷「總論」,上篇:《西方哲學觀念之變遷》,鳳凰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


第一總主編:


《西方哲學史》8卷11冊學術版,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2005


論文:


《意義世界的埋葬》,原載《中國社會科學》1989年第3期


《哲學的希望與希望的哲學》,原載《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1年第4期


《我讀書的一些感想》,原載《道家文化研究》第二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有人在思」》,原載《書法研究》1993年第3期


《關於「文物」之哲思》,原載《哲學研究》1993年第7期


《中西關於「形而上」問題方面的溝通》,原載《場與有——中外哲學的比較和融通》集刊(一),東方出版社1994年版


《論藝術的古典精神》,原載《哲學研究》1994年第12期


《「畫面」、「語言」和「詩」——讀福柯的》,原載《外國美學》集刊第10期,商務印書館1994年10月版


《漫談莊子的「自由」觀》,原載《道家文化研究》第八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希臘奧林帕斯山上諸神與希臘神話之古典精神》,原載《外國美學》第12輯,商務印書館1995年版


《亞里士多德與形而上學之思想方式》,原載《自然哲學》第2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


《「人」「有」一個「世界」「(存)在」》,原載《場與有——中外哲學的比較與融通》〈三〉,中國社會科學出版杜1996年6月版


《世紀的困惑》,原載《中國哲學史研究》1997年第1期


《道教文化與現代「生」「死」觀》,原載《中國文化》第14期


《「哲學」如何「解構」「宗教」》,原載《哲學研究》1997年第7期


《中國藝術之「形而上」意義》,原載《中國文化》第15~16期合刊


《科學性思維方式視角中的柏拉圖「理念論」》,原載《慶祝楊向奎先生教研六十年論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論哲學的「創造性」——重談德國古典哲學》,曾部分載於《開放時代>>2000年第1期


《古典哲學的永恆魅力》,1999年10月7日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


《「哲學」須得把握住「自己」》,原載《哲學研究》1999年第6期


《哲學作為創造性的學問》,原載《哲學門》第一卷[2000]第2期


《希臘哲學從宇宙論到倫理學的過渡》,原載《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1年第1~2期


《試讀》,原載《中國哲學史》2000年第1期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2000年2月3日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


《做哲學的辛苦》,2000年8月14日於北京


《與新生談學習哲學》,2000年12月9日整理成文


《「哲學」「活在」法國》,原載《哲學研究》2001年第3期


《從康德到列維納斯》,原載《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2年第4期


《斯賓諾莎哲學的歷史意義——再讀斯賓諾莎的》,2002年8月16日北京


《哲學的三種境界》,2003年9月21日於北京


《我的父親梅蘭芳》續集序,2004年3月16日於北京


(本小傳來自於「外國哲學研究」,2016-09-08,特此致謝)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的歷程 的精彩文章:

造超大對撞機值得嗎?
我腦海中冒的好多「泡泡」
希臘科學是值得效仿的成功典範嗎?
科學的多樣性和多元性
存在於不同時間和空間的科學——一場文學與哲學的精彩對話

TAG:科學的歷程 |

您可能感興趣

人充滿勞績,但還詩意地安居於大地之上
登巴充滿勞績,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大地上
人生,何不詩意地棲居?
他是古往今來第一有趣之人,詩意地棲居在自然大地之上
浪漫詩意地棲居
五識身相應地轉為意地
被人類遺棄的廢墟中,小動物們詩意地棲居
詩意地生活在雪域高原上的「卓瑪」
在世俗的世界裡詩意地活著
在這裡,詩意地享受美食
國家公園:讓大熊貓「詩意地棲居」
你更願意按部就班地活著,還是恣意地過一生?
願每個人,都能被善意地對待
美妄稱可在全球任意地點開火 盟友直言打臉:這兩個地方是禁地
所有畫風集合-愛情情侶舞蹈—在大自然中充滿愛意地圍繞著這對新人的舞蹈!
瑜伽讓你學會詩意地活著
遊園聽曲,賞扇夜宴,像古人一樣詩意地避暑
簡一大理石瓷磚上演「詩意地棲居」解決方案
離別季,古詩詞教你怎樣詩意地說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