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專訪清華大學心理學教授彭凱平:如何在高壓社會中獲得幸福

專訪清華大學心理學教授彭凱平:如何在高壓社會中獲得幸福

專訪清華大學心理學教授彭凱平:如何在高壓社會中獲得幸福



採訪狄德羅

賽先生:里約奧運會剛閉幕不久,運動員們總是要爭取儘可能好的成績。但我注意到,你在新書《吾心可鑒:澎湃的福流》中講到了一些違反我們日常認知的現象,比說你說運動員得銅牌往往比得銀牌更開心,這是什麼道理呢?


彭凱平:現代心理學認為,我們的心理活動都是社會比較的結果,比較的角度和方向不同,對自我狀態的評價也不同。銅牌選手是跟第四名比,差一點就沒拿到獎牌,但最後得到了,所以他感到快樂、積極、興奮。銀牌選手往往和第一名比,差一點就是金牌,所以他感到懊惱、氣憤、失落、傷心。


賽先生:你還提到戀愛時分手對男性的傷害更大,可是我們平時不都覺得女生特別容易受傷嗎?


彭凱平:過去,我們有一個錯誤的認識,就是覺得只有女人講感情講關係,其實男人一樣講感情講關係。大量的心理學證據表明,男性在男女關係/夫妻關係中獲益是最大的。結了婚的男性比不結婚的男性平均多活七年,而結了婚的女性比不結婚的女性最多多活兩年,這說明男性在某種程度上對關係的依賴更強烈。有證據表明,男性喪偶後,自殺概率提高了八倍多,這說明男性依賴於女性建立關係的能力,需要女性的心理支援保障。喪偶以後,男性突然失去穩定的關係,又很難再找到其他的支持,所以配偶離世對男性的打擊是非常大的。

第二,從競爭的強度來講,男性面臨的同性壓力也遠遠大於女性。從進化的角度看,男性追求的是廣泛散布精子,那麼自然也就面臨激烈的同性競爭。俗話說「女追男隔層紙,男追女隔重山」,可見男人要尋找一個女性伴侶要花費很多的功夫,女性找男人就相對容易些。這就是生物學上的同性競爭壓力造成的。


賽先生:關係的破裂總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情。那你能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來談談我們應該怎樣經營我們的婚姻嗎?


彭凱平:積極心理學已經發現,婚姻成敗的關鍵之一是夫妻之間的溝通,包括溝通的方式、方法和內容。許多人婚後就不再談情說愛了,在一起只談事情、談困難、談挑戰和計劃,卻不像戀愛時那樣談感情,但即使已經是夫妻,也還是要說一些甜蜜的話、支持的話、欣賞的話。另外,許多人婚後談話的內容正面和負面的比例逆轉了,談戀愛的時候說好話遠遠多於批評的話,但是結婚以後說批評的話遠遠多於好話。


其次,我們在某種程度上沒有意識到愛是要經營的,也就是說愛情、婚姻也是一個事業,你得有一個心愿,一個志向:「我們倆人要一起過下去」,這樣你才會認真地去做,去把婚姻當做長期的事業來經營。


最後,愛的技巧也很重要。比如說如何調情,如何肢體接觸,握手、擁抱、親吻、性生活……我們中國人都沒學過,或者從色情作品裡偷偷摸摸學一點,有很多是錯誤的,只是性慾的,不利於感情的發展。

專訪清華大學心理學教授彭凱平:如何在高壓社會中獲得幸福



彭凱平


賽先生:說了好些積極心理學的例子,積極心理學到底是什麼呢?


彭凱平:積極心理學是心理學領域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興起的一個新的思想理念。就像人本主義呼籲心理學家和社會大眾關注人本身,積極心理學則呼籲我們關注人的積極心理,包括幸福、快樂、道德、審美、毅力等所有人類的積極的心理活動。因此,這不是一個橫空出世的新學科,它也不算是新的研究領域,而是一種理念,其根基還是心理學,只要是研究關注和人類的積極心理體驗相關的領域都可以叫積極心理學。

賽先生:什麼都往積極了想,這聽起來會不會有點像阿Q精神?


彭凱平:很多人以為積極心理學是一種自我安慰,其實這是一種簡單粗暴的望文生義。阿Q精神是一種特定的心理防禦,有三個很重要的特點:一是否定現實,不承認存在問題;二是臆想現實,編造事實;三是無所作為,不對現實做任何改變。而積極心理學恰恰相反,它要求我們直面現實生活,認識人類的正面心態,也接受他人的負面心態,然後去認真地、積極地實踐。積極心理學講求的是有所行動,這和阿Q精神是完全相反的。


賽先生:那積極心理學又算不算是雞湯呢?


彭凱平:我認為積極心理學在某種程度上就像陽明先生講的「良知」,就是去體驗、發揚人類的積極心理過程,去相信人性是善良、可貴的,能夠創造奇蹟的。如果能做到知行合一,良知就會產生正面積極的生活效應、工作效應和社會效應,人在態度上、身心狀態上、行為力量上都會變得更加正面、積極、強大。

但是,它的主要作用還不是幫助個體立馬得到心靈安慰,所以不是心靈雞湯。積極心理學是一個科學研究領域,它的應用不僅需要個人的修行,還要看客觀環境的影響。所以不要把積極心理學當成解決問題的靈丹妙藥。我反覆強調,它是一個理念,不是一個技巧,不是一門功夫,不是專門救治病人的靈丹妙藥。


賽先生:這麼多年來,你一直致力於推廣積極心理學,在這個過程中你覺得最大的阻礙是什麼呢?


彭凱平:最大的阻礙是文化的阻力。我們中國人比較講職位、功利、效果,不太關心自己的身心狀態,不太關注心靈體驗,不太欣賞「修心」這類聽起來就很虛幻的事情,而其主要原因就是文化的障礙和文化的阻力。


第二,中國心理學界對積極心理學並不重視,因為它的觀念和思想與傳統的心理學不一樣。到目前為止,中國心理學會都沒有成立積極心理學分會,說明他們還是有一些懷疑。正因為不了解,所以覺得更像心靈雞湯,不像科學,甚至有人認為是邪教,這都是無知造成的錯誤認識。那麼,專業心理學家不願意推廣積極心理學,社會就很難普及。所以我感覺到孤獨,因為學術界不積極。


第三就是,我個人感覺體制對這個思想不太關注,所以基本上沒有來自教育部、政府部門的支持。雖然媒體和領導人經常表態支持,但是沒有實際上的支持行動,倒是民間和社會資本對積極心理學很關注,很支持。


賽先生:那麼積極心理學在當下的中國到底有什麼價值呢?


彭凱平:我們中國古人早就知道,世上無心外之物,世上無心外之理。換句話說,你做任何工作一定要誠意盡心,也就是從我們的認識,從我們的思想,從我們的精神狀態開始。現在,我們已經到了一個相對富裕的階段,中國再也不是一個貧窮的國家,中國人民已經解決了溫飽問題,現在要解決的是自己發展的問題,如何過得更好。當我們只是要求活下去,心理學的知識可能沒有什麼用,但如果我們想活得更好,心理學肯定是有意義和價值的。所以,積極心理學是歷史的需求,是適應歷史發展的產物。「出來混總是要還的」。我們搞了這麼多年的經濟建設,現在必須直面經濟發展帶來的人心浮躁、焦慮,對前途迷茫,對生活意義感認識不足的問題,所以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話題。


賽先生:你是說積極心理學是歷史的必然嗎?


彭凱平:對,它是不以意識形態,不以民族特性,不以政黨意志為轉移的。所有國家在人均GDP大幅提高之後,都會出現關注心理需求的問題,所以現在心理學在中國變得很重要。這是時代的需求,也是國際的共同呼聲。聯合國2012年宣布3月20日為國際幸福日,就是意識到人類的心理問題可能會引發其他問題,心理問題成為健康最大的殺手之一,因此這也是一個全球性的話題。


賽先生:今天似乎確實有越來越多的人感到不快樂,不幸福,你能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來談談這個現象嗎?


彭凱平:幸福是積極心理學的研究課題之一。幸福不是快樂,不是一種簡單的愉悅。幸福是一種有意義的積極體驗,其間包含了價值、目標、關係、成就……,當然也包含愉悅的情緒,所以幸福是一個特別複雜的、綜合型的概念。當今社會,工作壓力,人生意義不清晰,競爭激烈等等很多原因都會導致幸福感下降,所以這是一個人類社會工業化之後面臨的後現代化陷阱。這是一個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全球都有,不僅僅是中國面臨的問題。


賽先生:這麼說當代人是不是會經常缺失幸福感?


彭凱平:是的。當代人的人際關係不像以前那麼緊密,工作的壓力比以前大,生活方式更加機械化,這些現代化工業化的特性都可能影響我們的感受。所以在某種意義上來講,幸福感是在下降的。


賽先生:那幸福感強的人都是什麼樣的人呢?


彭凱平:首先,他的態度是更積極的,他不那麼挑剔,不那麼仇恨,而是寬容、理解和欣賞別人。第二,他的生命力更旺盛,願意做事情,願意行動,願意交往。第三,朋友越多社會關係越強烈越好。第四,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強的人。


賽先生:你在書中還講到了文化碰撞的問題,你能說說和外國人溝通跟和中國人溝通在方法上有什麼不一樣嗎?


彭凱平:這和語言、認同、熟悉程度和感情都有關係。文化認同感不同,溝通方式就不一樣。


第一,如果大家都是中國人,我們就有很多共同的背景、共同的目標、共同的心愿,因此溝通時可以談評價、談觀念、談個人喜好;但外國人對我們來說是外人,和我們是沒有文化認同的,所以溝通時要多講證據,講事實,講一些理性的東西。


第二,和自己人在一起,很多概念知識都是約定俗成的,所以講話時可以點到為止,可以旁敲側擊,但是對外人就必須把話說得特別清楚,特別全面,甚至是羅嗦。


第三,我們中國人的思維傾向於辯證思維,比如陰陽、正負,凡事不過度,這是我們中國文化的特點。但是西方文化強調直截了當,要把事情做到極致。這種思維方式的不同也會影響溝通。你看西方人不太喜歡講籠統的大的宏觀的事情,我們中國人喜歡講宏觀的事情,老外講故事都是從一個具體的個案開始,我們中國人講故事先從天下大事開始,先從國際局勢開始,這是我們文化中的一個很明顯的特點。


第四,西方人比較直接,我們則講究委婉。這在心理學中叫做「高情境」(high-context culture)和「低情境」。我們不光要關注別人說什麼,更關注他是怎麼說的,在什麼場合說的,西方人則不太關注情境因素,他只關心你說了什麼具體的東西。溝通時如果不注意這個差異,就很容易造成誤會。比如我們覺得說話只要點到為止,聽話聽音,響鼓不用重鎚,但西方人就會覺得你這個事情沒有講清楚,而且有誤導的虛偽感。


賽先生:最後,請你談談為什麼要寫《吾心可鑒:澎湃的福流》這本書?你對讀者有什麼期待嗎?


彭凱平:這本書是我的隨筆、感想、微信文章的彙集,此外還添加了很多新的內容。我寫這本書首先想對自己的思想做一個梳理,雖然過去確實一篇篇發出來了,但現在彙集在一起可以有一個整體的、全局的效應。我希望讀者能把我的書當成心靈的伴侶,生活的伴侶,當成積極心理體驗的載體,可以經常看、經常體會,甚至當成是傳遞正能量的禮物。這樣你可以跟別人分享,因為好書是需要分享的。


彭凱平教授是國際積極心理聯合會(IPPA)以及國際積極教育聯盟(lPEN)的中國理事,至今擔任中國國際積極心理學大會執行主席。他的教學廣受好評,從2012年起連續五年獲得清華大學經管學院EMBA最佳教學獎。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賽先生 的精彩文章:

彭凱平對話劉慈欣:科幻人類的未來,世界會美好嗎?
微生物:時空萬物與生命系統的構造者和保護者
享受「慢科研」style——專訪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杜立林、董夢秋夫婦
溫伯格:大科學的危機
絲竹鼓罄的物理奧秘:從經典到量子

TAG:賽先生 |

您可能感興趣

偉大的偶像喚醒偉大的自己——訪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羅永章
他是哲學博士,卻在清華教授物理和心理學課程…
快訊——清華大學謝小榮副教授學術交流會
牛津大學佛教研究中心主任理查德?貢布里希教授來訪中國佛學院
中南大學校長兼清華大學教授張歐巴的透明計算去哪了?
清華大學緣何創辦科學史系?——訪著名科學史家吳國盛教授
北大哲學教授吳國盛在復旦大學的演講:我們都在誤解科學
楊文軒教授入選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最有影響力學者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繪畫系教授—劉 臨
專訪清華大學董晨教授:堅守免疫學27年,我依然熱情澎湃
清華大學孫素琴教授榮獲「特殊貢獻中藥專家」稱號
清華大學教授吳維庫演講:情商與影響力
中國生物物理學會最高榮譽獎—「貝時璋獎」授予耶魯大學陳列平教授
生物谷專訪—北京中醫藥大學循證醫學中心劉建平教授
浙江大學李達三?葉耀珍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歐陽宏偉教授課題組博士後招聘
專訪:以科學的名義,將中國實驗送往國際空間站-訪北京理工大學教授鄧玉林
首都師範大學教授—彭華競
首都高校暑期社會實踐——拜訪中國醫藥大學蘇奕彰教授
南京大學環境學院「長江學者」潘丙才教授課題組招聘助理研究員及博士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