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龍十八先生的喋血情懷
文:陳世和(微信公號 讀史閱世 特約作家)《遲來的風景》原創首發 轉載請註明來源
卻說明末農民起義風雲激蕩,李闖王率農民軍直搗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的歪脖子樹上弔死。吳三桂開關降清後,滿清八騎揮師南下,苟延南京的弘光政權與福建的隆武政權相繼滅亡。明朝遺臣在廣東肇慶擁立桂王朱由榔即帝位,國號永曆,史稱南明永曆王朝。
南明永曆王朝建立之初,即遭三路南下的清朝大軍逼殺,不久,廣西全境失守。彼時稱霸四川的張獻忠身亡後,余部由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白文選諸將統領。孫可望、李定國兩支人馬實力超強,當時,因群龍無首,獻忠舊部乃商議,決定確立聯合南明王朝共同抗擊清軍。於是,在岌岌可危的情勢下,孫可望派遣兵將護送永曆皇帝由廣西轉輾而入貴州安龍。
這可是有史以來中國皇帝及皇權中樞機構第一次入住貴州,而且是在偏處貴州西南一隅的安龍。
安龍縣隸屬於今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稍早屬興義專區。史料顯示,安龍在永曆皇帝入住前稱安隆,後改為安龍府,以後清政府在這裡設置南籠廳、南籠府和興義府。民國初,廢府改縣,稱南籠縣。民國十一年(1922年)恢複名稱為安龍至今。
安龍城池,在明永樂年間已初具規模。《興義府志》載,安龍背山面水,「西北距於平陸,可借綠海以為池;東南漸高,盤於龍井、桅峰二山之腰;雉堞巨駐,峰巒突兀,可劃疆而守」。
實際考察也可看出,安龍全境環山臨江。山的一面雖群峰無數,但近山卻無綿延之銜接,縣城四周的山峰,多為孤峰卓立,山與山之間有田園壩子,正是五穀豐登之處;遠山巍峨,北部與興仁、貞豐交界的龍頭大山,其勢險峻,關山重重,陡峭險雄,乃是一夫當關之險要。南面出城不遠處便是臨近廣西的南盤江,江水滾滾而來,波涌浪闊。
在古代,若無舟橋之便,兵車很難逾越。加之相鄰的冊享、望謨兩縣又有風高浪急的北盤江憑險隔斷,可以說,環山臨江的安龍確是易守難攻之地。非但如此,安龍的邊界不僅有大江大河沿岸的絕壁和周邊險奇的大山為天然屏障。域內十里荷花的平疇以及孤峰之間的田園壩子確也是盛產糧食的富庶地區,這可為皇室及駐軍提供支撐政權的後勤保障。否則,追隨永曆皇帝,不遠千里跋涉而來的如吳貞毓等十八先生之類的飽學之士,不會看中此地。
在永曆皇帝的諸臣中「十八先生」人品一流,尤以大學士吳貞毓超拔高邁。作為一介文臣,吳貞毓仕途的遷升遭際的是大明王朝一步步的衰敗,他為官之道囿於困窘之中的艱難,他抱道自守,矢志不渝,在明王朝的歷難淬礪中遇顛風逆浪而行,他隨福王、唐王至桂王,從南明的弘光王朝、隆武王朝直至永曆王朝,始終不離不棄。他勃鬱堅韌,想矯偏匡正,挽南明之頹勢而屢屢受挫。他抗清不成,最終在貴州安龍被內奸所害,慷慨赴難,盡道而死。
吳貞毓,字無聲。生於明神宗萬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江蘇宜興宜城鎮人。
吳貞毓於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中進士,崇禎皇帝自縊煤山後,福王在南京即位,國號弘光,吳貞毓任戶部主事;清軍攻陷南京,南明弘光政權被滅。唐王在福建稱帝,改國號為隆武,吳貞毓南下任吏部文選主事;唐王失敗,南明隆武王朝覆亡,他到廣東肇慶擁立桂王即帝位,國號永曆。他在永曆王朝任太常卿,後任吏部左侍郎。永曆三年,吳貞毓升任戶部尚書,不久,進封為東閣大學士(宰相)。
由此看,吳貞毓的為官路徑相當艱困,他的出仕,正值明王朝的崩潰前夜。當時,戰亂紛紛,清軍入關後,如狼似虎,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殺得血光接天。南明的弘光王朝、隆武王朝相繼滅亡。這明清嬗替的隱痛,使貞毓在悲愴的歷史中寄望於朱明王朝正宗血統的桂王。
然桂王——永曆帝一貫膽小怕事,稱帝後又遭遇清軍一路的追殺,此時已成驚弓之鳥。
就當時全國的戰況與形勢,漢人政權——永曆王朝並非沒有東山再起的機會,清軍南下後也遭到各地激烈的反抗,而慣於北方馬戰的滿清八旗在南方丘陵地帶也逐漸顯現劣勢的跡象,加之南方多雨悶熱潮濕的氣候,也使清軍很不適應。
從當時全國的抗清形勢看,東南沿海及兩廣一帶的明軍在清軍的打擊下處於頹勢,但明末兩大農民起義軍的殘部尚有一定戰力。李自成的猝死,劉宗敏的被俘,牛金星、宋獻策降清,李自成余部在郝搖旗、李錦、田見秀等將領的率領下游擊作戰,對清軍還有一些威脅。
相比之下,魔頭張獻忠死後,其留下的部隊具有相當的力量。當然,各農民軍因其領袖的猝死,也陷入迷茫。而南明政權因多年前對農民起義擾亂朝政亦有滅之後快的心態,但清軍不分青紅皂白對農民起義軍和南明王朝一概逼殺,使南明政權感到一味與農民軍對抗已不適應當前情勢。彼一時此一時也,面對虎視眈眈的清朝大軍,南明君臣與李自成、張獻忠舊部的聯合提出了議事日程,滿清貴族的民族政策「留頭不留髮」的歧視,使同為漢族的農民軍與南明王朝面對共同的敵人,不得不走到一起。
其實,聯合抗清的陣線一經確立,鹹魚翻身的機會還是很多,關鍵就差一位領袖級人物號令全國軍民反抗異族入侵。可永曆帝優柔寡斷,膽小行事,根本不能擔此大任,使抗清的良機稍縱即逝。
從湖廣戰場看,李自成舊部郝搖旗(郝永忠)降明後曾統兵出擊桂林,在廣西全州大敗清軍。李赤心(李錦)一部與明軍堵胤錫(何滕蛟下屬)聯手後,湖廣清軍節節敗退,李自成舊部忠貞營十萬大軍聯合何滕蛟、堵胤錫明軍在湖南連克數縣,一度圍攻長沙。湖南一省眼看有收復的可能。而張獻忠余部先後佔領貴州,攻入四川西南大部地區。
特別是驍勇善戰的李定國,他率部攻入湖南、廣西,所到之處,攻無不克,勢如破竹。他發動的桂林大戰,收復廣西重鎮桂林,堪稱經典。爾後他又在湘桂大戰中,「復郡十六,州二,闢地將三千里」,取得赫赫戰績。特別是衡陽戰役致使滿族親王尼堪及其八旗精銳全軍覆滅。衡陽大捷,震動全國,擊破了滿清八旗不可戰勝的神話。「清廷甚至擬放棄西南、湖廣、雲貴各省,與南明講和,平分天下」(見朱聲敏著《明末大起義》第124頁,貴州教育出版社)。
可惜這反清的高潮,沒有領袖級的人物乘勢而為,永曆皇帝根本沒有這種駕馭全局的能力和擔綱,如他能及時號令各方,獎勵獲勝的將領,封官晉爵,亦有鼓舞士氣的作用;如能召集流散或隱居在各地的文人謀士集思廣益,也能出謀劃策;倘能適時委派地方官員徵調糧草,也可為前線明軍提供後勤補給;他若能及時派遣官員進入收復地區,可以穩固地盤,招募男丁,補充前方兵員;倘若審時度勢實施上述舉措,獲取半壁江山並非沒有可能。遺憾的是,永曆皇帝此時已是縮頭烏龜,跑到貴州安龍的大山中惶惶不可終日,他的所思所想,只是自身的安危,毫無對全國局勢的判斷,更無進取的擔當。
由於永曆帝的逃竄與隱匿,使他十分被動,處處受孫可望掣肘,他在安龍那簡陋的皇宮裡並無應對的機變,一心所想的就是盼李定國前來救駕早日離開安龍。
面對這堅硬的現實,吳貞毓仰天長嘆,他時常漫步於安龍城郊的綠海子,這是貴州西南最大的天然岩溶湖,湖水面積約600餘畝,平均水深達5米。湖的四周青山環繞,湖面波平浪靜,湖水一碧如洗。吳貞毓望著這寬闊湖面的清波粼粼,他想起老家宜興的西汣,那是太湖之濱與人文俊秀的宜城鎮旁碧波蕩漾的湖泊。
在吳貞毓看來,除了安龍的群山秀峰之外,安龍的綠海與家鄉宜興的西汣是多麼的相似,都是一碧綠水,一汪清波,都飄蕩著荷香與稻香,這是美好的家園。如今國破家亡,老家早已被滿清鐵蹄蹂躪。這安龍還能苟安幾日?一陣微風吹來,貞毓似乎清醒了許多,不能沉迷於美好山水的詩情畫意,永曆王朝日復一日的窘迫如不及時解脫,將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他想起孫可望的日益蠻橫和囂張,他為此悲憤不已。
永曆帝為擺脫孫可望的控制,決定下旨召李定國前來救駕。他將這計劃告之以吳貞毓為首的諸臣,眾大臣一致贊同,當即撰敕,遣人化裝走小道涉水過南盤江進入廣西李定國駐地。李定國捧旨感泣,但考慮前線戰事緊迫,一時未能前往安龍。不久,永曆帝又諭吳貞毓再撰一敕,鑄「屏翰親臣」金印一枚賜李定國,定國感恩決定待平定兩廣後即發兵安龍護駕。
永曆君臣的這些舉動被駐守安龍的馬吉翔所知,他大為驚駭,便派人密報孫可望。可望大怒,即派部將鄭國到安龍嚴查,鄭國到安龍後,將內閣大學士吳貞毓⑴、武安候鄭允元⑵、大理寺少卿楊鍾⑶、光祿寺少卿蔡一⑷、翰林院檢討李元開⑸、蔣乾昌⑹、吏部都給事徐極⑺、刑科給事張鐫⑻、福建道御史胡士瑞⑼、郎中朱東旦㈩、太僕寺少卿趙賡禹⑾、江西道御史周允吉⑿、朱議?⒀、李頎⒁、員外郎任斗墟⒂、主事易士佳⒃、太監張福祿⒄、全為國⒅,共十八人擒拿入獄,嚴刑拷問。刑訊逼供之下,吳貞毓遂挺身而出:「凡事宰相主持,是我約李定國討孫可望,與諸臣無關」。
但鄭國並不善罷甘休,繼續對眾臣嚴刑拷打,十八先生怒罵孫可望欺君誤國,眾人皆認參與此事。鄭國便以「欺君害良,盜寶矯詔」的罪名飛報孫可望,孫可望反而轉交永曆帝親裁。永曆帝痛苦不堪,無可奈何,最終由鄭國決定,吳貞毓絞刑,張鐫、張福祿、全為國三人凌遲處死,其餘十四人一律斬首。
十八先生被押上安龍北關馬場的刑場當日,狂風怒卷,吳貞毓等十八先生個個神色不變,慷慨赴死。
想這吳貞毓,當年負笈求學,孜孜以求,科舉入仕。然國難當頭,他身為文臣沒有機會叱吒戰場,壯烈於敵手,卻反遭內奸所害。他胸懷黎元,報效大明王朝堅守節操。他歷仕崇禎、弘光、隆武、永曆四朝。他飽讀詩書,心性介直,為官之道,少有韜略,一身正氣,即使不幸身陷囹圄,也介然不改書生本色,最終在內臣權奸的謀害下,仗節死義。
臨刑前,貞毓面對蒼天長嘯:「吾盡忠保國,今逼於奸逆,以死報國,臣之職也!」說完,他賦絕命詩一首:
「九世承恩愧未酬,憂時惆悵定良謀;
躬逢多難維依漢,夢繞高堂亦報劉;
忠孝兩窮嗟百折,匡扶有願賴同儔;
擊奸未遂身先死,一片丹心不肯休。」
貞毓殉難兩年之後,李定國率軍入安龍,永曆皇帝為追念吳貞毓之功績,贈封他為太子太師、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謚號文忠。並在吳貞毓及十八先生殉難處安龍馬場建立祠廟,豎立一大石碑,上書「十八先生成仁處」。清乾隆四十一年又被賜謚號為「忠節」。家鄉人為祭祀吳貞毓及族叔吳炳,在宜興宜城鎮西廟巷建立了「二忠節祠」。
如今的十八先生祠因安龍城擴大已然位居城的中央,整座祠墓佔地約4000多平米,由墓區、祠堂、摩崖三部分組成。墓前有大小石坊各一座,大石坊上刻有「巋然千古」4個大字,左右分別有「成仁」、「取義」各2字。這是貴州已故著名書法家陳恆安補書的墨寶。小石坊於大石坊之後,上有「明十八先生之墓」的刻字。坊後即墓,墓後兩側有18塊石碑,鐫刻歷代憑弔詩文,有較高的文史價值。順著石階,拾級而上,但見墓後祠堂古香古色,亭堂面對陵墓,祠堂為歇山頂結構,周圍松柏花木配襯,顯得莊嚴肅穆。
兩廂配殿是硬山頂古木建築。整個祠堂,迴廊古樸,門窗刻花,雕樑畫棟,翹角飛檐,凝重古雅。殿室內有十八先生牌位,亦有20幅繪畫及配文介紹十八先生史事。於我而言,遊歷於此,頓生悲涼,由然而生思古的遣懷。亭堂之後的摩崖石壁,多有著名歷史人物的題詠墨跡,尤以蔣中正先生題寫「碧血千秋」、王伯群題寫「浩氣長存」、李烈釣題寫「瀛州神境」、吳鼎昌題寫「重如泰山」之墨寶最有價值。
佇立十八先生祠的石階之上,抬頭看四周的高樓,這小小的安龍縣城如今已是高樓林立,而祠堂背依的摩崖山壁,在周圍的高樓俯視下,顯得不那麼高大,但從摩崖、祠堂與陵墓中升繞的那一脈氣韻,既含蘊著撲鼻的書卷氣,也盈耳灌注著孑然於當世之外的浩然之氣。看來,在陡然聳立的高樓包圍下的十八先生祠,還是能在精神層面保持著那樣一份遺世獨立的清高、孤獨與頑強!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老一輩的故鄉情懷
※「大河桑乾」系列《驛路情懷》十一
※藍色情懷第十七期同題詩
※男性的「黑絲」情懷是怎麼產生的?
※戰狼2!情懷縱使沾染銅臭依舊是情懷
※這些痴情的星座總是願意為逝去的愛情懷念一輩子
※八又二分之一酒吧的地中海情懷
※《父親的中醫情懷》之十六——一技在手濟天下,溫經散寒捏大筋
※葉家三姐妹的愛井情懷
※大江東去浪淘盡——蘇軾一生情懷幾人能懂?
※甲子人范永正的朴樹盆景情懷
※懷舊情懷:鏡頭下五六十年代的紐約
※流蘇鏈兒里的情懷
※武僧一龍疑似回應徐曉冬挑戰:無情懷鼠輩不服來戰
※寶釵:避不開的青春情懷
※「春水玉」和「秋山玉」的情懷
※老巨頭的情懷是怎麼把京東變成「二手東」的?
※中國武林沒有「俠義」情懷的末落?
※情懷的「十里坡劍神」沒能為「新仙劍」帶來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