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解釋內生五邪,病機變化一清二楚
內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由於氣血津液和臟腑等生理功能的異常,而產生的類似風、寒、濕、燥、火六淫外邪致病的病理現象。由於病起於內,故分別稱為「內風」、「內寒」、「內濕」、「內燥」和「內火」等,統稱為內生「五邪」。因此,所謂內生「五邪」並不是致病因素,而是由於氣血津液、臟腑等生理功能失調所引起的綜合性病機變化。
一、風氣內動
風氣內動,即是「內風」。由於「內風」與肝的關係較為密切,故又稱肝風內動或肝風。凡在疾病發展過程中,因為陽盛,或陰虛不能制陽,陽升無制,出現動搖、眩暈、抽搐、震顫等病理反映,即是風氣內動的具體表現。
風氣內動,是體內陽氣亢逆變動而形成的一種病理狀態。《臨證指南》指出「內風乃身中陽氣之變動。」體內陽氣之變動有多種原因,主要有肝陽化風、熱極生風、陰虛風動、血虛生風等。
1
肝陽化風
肝陽化風,多由於情志所傷,操勞過度,耗傷肝腎之陰,以致陰虛陽亢,水不涵木,浮陽不替,久之則陽愈浮而陰愈虧,終至陰不制陽,肝之陽氣升而無制,便亢而化風,形成風氣內動。輕則可筋惕肉瞤,肢麻震顫,眩暈欲仆,或為口眼 斜,或為半身不遂。甚則血隨氣逆而發卒然仆倒,或為閉厥,或為脫厥。
2
熱極生風
熱極生風,又稱熱甚動風。多見於熱性病的極期,由於邪熱熾盛,煎灼津液,傷及營血,燔灼肝經,使其筋脈失其濡養,陽熱亢盛則化而為風,出現痙厥、抽搐、鼻翼煽動、目睛上吊等臨床表現,並伴有高熱、神昏、譫語等症。
3
陰虛風動
陰虛風動,多熱病後期,陰液虧損,或由於久病耗傷,陰液大虧所致。主要病機是陰液枯竭,無以濡養筋脈,筋脈失養,則變生內風。此屬虛風內動。臨床可見筋孿肉瞤,手足蠕動,陰虛風動在病機和臨床表現等方面與肝陽化風、熱極生風是有區的。
4
血虛生風
血虛生風,多
請輸入標題
由於生血不足或失血過多,或久病耗傷營血、肝血不足,筋脈失養,或血不榮絡,則虛風內動。臨床可見肢體麻木不仁,筋肉跳動,甚則手足拘攣不伸。
此外,尚有血燥生風,此多由久病耗血,或年老精虧血少,或長期營養缺乏生血不足,或瘀血內結,新血生化障礙所致。其病機是津枯血少,失潤化燥,肌膚失於濡養,經脈氣血失於和調,於是血躁動而生風。臨床可見皮膚乾燥或肌膚甲錯,並有皮膚瘙癢或落屑等。
二、寒從中生
寒從中生,又稱「內寒」,是指機體陽氣虛衰,溫煦氣化功能減退,虛寒內生,或陰寒之邪瀰漫的病理狀態。其病機有如下幾方面:
陽虛則陰盛,陰盛則內寒,從而表現為陽熱不足,溫煦失職,虛寒內生;或血脈收縮、血行減慢等「收引」癥狀。如面色蒼白,形寒肢冷,或筋脈拘孿,肢節痹痛等。《素問·舉痛論》說:「寒則氣收」,這主要與脾腎陽虛不足有關。脾為後天之本,為氣血生化之源,脾陽能達於肌肉四肢。腎陽為人身陽氣之根,能溫照全身臟腑組織。故脾腎陽氣虛衰,則溫煦失職,最易表現虛寒之象,而尤以腎陽虛衰為關鍵。《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寒收引,皆屬於腎。」
陽氣虛衰,則氣化功能減退或失司,陽不化陰,代謝活動障礙或減退,從而導致陰寒性病理產物的積聚或停滯。如水濕、痰飲之類。故《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臨床多見尿頻清長,涕唾痰涎稀薄清冷,或大便泄瀉,或水腫等,此多由陽氣不足,蒸化無權,津液不能化氣所致。
陽虛陰盛之寒從中生,與外感寒邪或恣食生冷所引起的寒證,即「內寒」與「外寒」之間,不僅有所區別,而且還有聯繫。其區別是,「內寒」的臨床特點主要是虛而有寒,以虛為主;「外寒」的臨床特點則主要是以寒為主,或許亦可因寒邪傷陽而兼虛象,但仍以寒為主。兩者之向的主要聯繫是寒邪侵犯人體,必然會損傷機體陽氣,而最終導致陽虛;而陽氣素虛之體,則又因抗禦外邪能力低下,易感寒邪而致病。
三、濕濁內生
濕濁內生,又稱「內濕」,是指由於脾的運化功能(動化水谷和水濕)和輸布津液的功能障礙.從而引起水濕痰濁蓄積停滯的病理狀態,由於內生之濕多因脾虛,故又稱之為脾虛生濕。
內濕的產生,多因素體肥胖,痰濕過盛;或因恣食生冷,過食肥甘,內傷脾胃,致使脾失健運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律液的輸布發生障礙所致。於是水液不化,聚而成濕,停而為痰,留而為飲,積而成水。因此,脾的運化失職是濕濁內生的關鍵。故《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濕腫滿,皆屬於脾。」
脾主運化有賴於腎陽的溫煦和氣化。因此,內濕不僅是脾陽虛津液不化而形成的病產物,且與腎有密切關係。腎主水液,腎陽為諸陽之本,故在腎陽虛衰時,亦必然影響及脾之運化而導致濕濁內生。反之,由於濕為陰邪,濕勝則可損傷陽氣,因之濕濁內困,久之必損及脾陽腎陽,而致陽虛濕盛之證。
濕性重濁粘滯,多阻遏氣機,故其臨床表現常可隨濕邪阻滯部位的不同而各異。如濕邪留滯經脈之間,則症見頭悶重如裹,肢體重著或屈伸不利,故《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痙項強,皆屬於濕。」濕犯上焦,則胸悶咳嗽;濕阻中焦,則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口膩或口甜,舌苔厚膩;濕滯下焦,則腹脹便溏,小便不利;水濕泛溢於皮膚肌腠,則發為水腫。故《素問·大正紀大論》說:「濕勝則濡泄,甚則水閉 腫。」濕濁雖可阻滯於機體上、中、下三焦的任何部位.但以濕阻中焦脾胃為主,因此脾虛濕困常是必見之證。
此外,外感濕邪與內生濕濁,在其形成方面雖然有所區別,但二者亦常相互影響。濕邪外襲每易傷脾,脾失健運則滋生內濕。故臨床所見,脾失健運,內濕素盛之體,亦每易外感濕邪而發病。
四、津傷化燥
津傷化燥,又稱「內燥」。是指機體津液不足,人體各組織器官和孔竅失其濡潤,而出現乾燥枯澀的病理狀態。因久病傷陰耗液,或大汗、大吐、大下,或亡血失精導致陰虧液少,以及某些熱性病過程中的熱邪傷陰或濕邪化燥等所致。由於津液虧少,不足以內溉臟腑,外潤腠理孔竅,從而燥熱便由內而生,故臨床多見乾燥不潤等病變。所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燥勝則干。」
一般來說,陰津虧損,可產生內燥。而實熱傷津亦可導致燥熱內生。內燥病變可發生於各臟腑組織,以肺、胃及大腸為多見。內燥病變,臨床多見津液枯涸的陰虛內熱之證,如:肌膚乾燥不澤,起皮脫屑,甚則 裂,口燥咽干唇焦,舌上無津,甚或光紅龜裂,鼻干目澀,爪甲脆折,大便燥結,小便短赤等燥熱之象。如以肺燥為主,還兼見乾咳無痰,甚則咯血;以胃燥為主時,則胃陰虛,可伴見舌光紅無苔;若系腸燥,則兼見便秘等症。故劉河間《素問·玄機原病式》說:「諸澀枯涸,幹勁 揭,皆屬於燥。」
五、火熱內生
火熱內生,又稱「內火」或「內熱」。是指由於陽盛有餘,或陰虛陽亢,或由於氣血的郁滯,或由於病邪的鬱結,而產生的火熱內擾,機能亢奮的病理狀態。
火與熱同類,均屬於陽,故有「火為熱之極,熱為火之漸」之說。因此,火與熱在病機與臨床表現上基本是一致的,唯在程度上有所差別。但是,火熱內生卻有虛實之分,其病機主要有如下幾方面:
陽氣過盛化火:人身之陽氣在正常的情況下,本有養神柔筋,溫煦臟腑組織之作用,中醫學稱之為「少火」。但是在病理情況下,若陽氣過亢,機能亢奮,必然使物質的消耗增加,以致傷陰耗液。此種病理性的陽氣過亢則稱為「壯火」,中醫學又稱為「氣有餘便是火」。
邪郁化火:邪郁化火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外感六淫風、寒、燥、濕等病邪,在病理過程中,皆能郁滯從陽而化熱化火,如寒郁化熱、濕郁化火等。二是體內的病理性代謝產物(如 痰、瘀血等)和食積、蟲積等,均能郁而化火。邪郁化火的主要機理,實質上也是由於這些因素導致機體陽氣的郁滯,氣鬱則生熱化火,實熱內結所致。
五志過極化火:又稱為「五志之火」。多指由於精神情志的刺激,影響了機體陰陽、氣血和臟腑生理的平衡,造成氣機鬱結,氣鬱久則從陽而化熱,因之火熱內生。如情志內傷,抑鬱不暢,則常能導致肝鬱氣滯氣鬱化火,發為「肝火」。
陰虛火旺:此屬虛火。多由於精虧血少,陰液大傷,陰虛陽亢,則虛熱虛火內生。一般來說,陰虛內熱多見全身性的虛熱徵象。而陰虛火旺,其臨床所見火熱徵象則往往較集中於機體的某一部位。如:陰虛而引起的牙痛、咽痛、口乾唇燥、骨蒸、升火顴紅等,均為虛火上炎所致。
此外,還有臟腑之火,多由於臟腑陰陽失調所致,詳見於臟腑病機,本節從略。
喜歡就轉發到朋友圈或微信群吧~
尋道微信號:xundaozhilv
看胡塗醫如何治療抑鬱症,從根上做起!
道教修行,必須經歷的三個關口
采月亮之氣、五行之氣!14種採氣方法等你來
TAG:尋道 |
※中醫「清疏芳化法」治療濕郁發熱:濕自內生,郁久化熱,蘊結不解,熏蒸肌膚,則見發熱
※腎內科常見的那些檢查之「內生肌酐清除率」
※泰迪因品相純正被狗販當繁殖工具,一年內生完四次後卻被狠心遺棄
※最全估計方法,解決遺漏變數偏差,內生性,混淆變數和相關問題
※「陽氣不足 陰邪內生」是生癌之本
※手機巨頭接連倒下,一文看清品牌手機國內生存現狀
※「陽氣不足,陰邪內生」是生癌之本
※女人極易過敏,一直在封閉房間內生活,現在身體機能已逐漸退化
※「陽氣不足,陰邪內生」是生癌之本!
※孕婦三分鐘內生下六胞胎真是個奇蹟,讓醫生讚嘆不已
※常吃這個,消除體內六淫外邪、內生寒邪、調整原陽、延年益壽!
※女人痰濕內生再胖一圈,祛痰濕的幾樣高手,逼走濕毒
※女人「痰濕」內生,再胖一圈,祛痰濕的幾樣高手,逼走濕毒
※這座城池建造布局太巧妙,被大軍圍攻四十年,依然不影響城內生活
※男童被鎖在烘乾機內生命垂危,狗狗的做法讓主人感動
※一年內生兩次孩子,產婦心中有恨,痛哭流淚!
※絕不建議你在大寶這個年齡段內生二胎!
※這幾種食物晚上盡量別吃,它們會促進癌細胞在體內生長!
※火熱內生,別讓血熱害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