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一句電池隊:「新電池」到底要等多久?
《煤炭戰爭:能源未來與地球命運》作者,資深編輯Richard Martin近日在《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上撰文,為廣大讀者解釋了創業公司正在「接近製造出環保、安全、體積小、能量密度大的新電池,每千瓦時的儲能成本不到100美元。」
他說:「這樣的儲能成本將會產生巨大的影響,這將解決可再生能源全天候供電的問題,因為它們只有在颳風或者出太陽時才能發電,」這些進展也將幫助改善電動車。但不幸的是,「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進程不斷加快之時,這些電池的商業化速度卻明顯拖了後腿。」
他寫到,該領域的很多專家都認為電池技術的重大突破有賴於物理和化學層面上的徹底改變思路。同時要擺脫大家所熟悉的鋰電池模型,過去幾十年來它已經統治了整個消費級電子市場。但是這樣的進展卻遲遲沒有到來。
追尋「聖杯」面臨著資金短缺和各種問題
馬丁的分析緊跟幾個月前的一次採訪而來。當時美國能源部高級能源研究計劃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for Energy,ARPA-E)負責人Ellen Williams告訴《衛報》說,該機構已經「一隻手已經摸到了新電池的聖杯…證明我們可以在電池技術上另闢蹊徑,殊途同歸,並具商業利益。」
ARPA-E負責人Ellen William博士(右)接受《衛報》採訪
Williams補充說ARPA-E協助研發的電池系統可能會在未來10年里徹底改變全國的電網,而且該機構正在研究電池的新設計和新化學反應,這將代替現有的鋰電池技術並快速降低儲能成本。
「我們的電池團隊已經研發出電網級別電池的新做法,並且交給了外界,」Williams告訴《衛報》。他補充說三家公司已經擁有可供銷售的新電池,另外六家公司也正在研究新產品。雖然ARPA-E「在過去一直對新興技術保持樂觀」,但是從事研究的科學家們「步履維艱,無法在外界大規模複製實驗室里的成功,也無法降低成本。」
這正是Martin在文章中重點強調的,儘管ARPA-E所資助的項目已經產生了「非常有希望的結果」,便宜緊湊的下一代電池仍「遲遲看不到曙光」。部分原因在於,目前有著太多研究團隊試圖用各種方法攻克這一難題,從泡沫電池到新型化學結構電池五花八門,但沒有一個項目吸引了足夠多的時間和資金,因此也無法實現商業化。
資金問題尤其「難以克服」, Martin說。他在文中引用了一系列數據:在8年時間裡,「下一代」電池創業公司平均獲得的資金只有4000萬美元,而特斯拉投資了50億美元建造全新的鋰電池生產基地。這種差距,鋰電池技術的時常改進,以及大公司不願意砸錢,都意味著源自突破性技術的下一代電池想要走上貨架,消費者還要等待很久很久。
[許叔 via redorb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