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沒真正當過小孩的人,是沒辦法成為大人的|你了解自己的「家庭規

沒真正當過小孩的人,是沒辦法成為大人的|你了解自己的「家庭規

沒真正當過小孩的人,是沒辦法成為大人的|你了解自己的「家庭規


你小時候是哪種小孩呢?是特別乖巧、特別聽話的那種,還是不懂事、喜歡玩、不自覺會犯錯的那種?

大人們都喜歡前一種小孩。但乖小孩會在長大之後生活得更好嗎?

——(一直不是個乖小孩的)簡單心理 J 室長

沒真正當過小孩的人,是沒辦法成為大人的|你了解自己的「家庭規

文|唐芹 簡單心理諮詢師

編輯 |簡小單 簡單心理官方編輯

在心理諮詢中,有一個永久重要的課題,那就是:我們要如何來理解自己?我們該如何理解自己跟家庭的關係?

我們知道,家庭是由一群人組成的一個團體,這群人在血緣或情感方面相互關聯,有著一套比較獨特的家庭相處模式。家庭的一個獨特性在於,每一個家庭里都有自己的家庭規則。好的家庭規則可以促進家庭的平穩發展,維持著家庭的安全、忠誠與和諧,是一種對家的保障。

但有的時候,如果你的家庭規則過於苛刻或僵硬,反而會給家庭成員帶來束縛和衝突。而對於一些即將成人的孩子來說,家庭規則也可能成為一種牢籠。

什麼是家庭規則?

我有一個很好的朋友,小時候他家的規則是:周六的時候,和爸爸媽媽去爺爺奶奶家吃飯。周日的時候,一家三口再去外婆外公家吃飯。有趣的是,他的另一半也與自己的家庭緊密聯繫。於是雙方都很理解彼此對於家庭的這種依附感。他們在同一座城市的,因此他們經常就會商量,哪天去男方家,哪天去女方家,哪天過二人世界。

這就是我朋友的家庭規則。在一個家庭裡邊,不同的人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有著不同的功能和分工,遵循著一些慣有的相處模式。這這是一種家庭分工,也是一種家庭規則。

最常見的家庭規則就是男主外女主內。這是一種比較傳統、大眾、延續時間較長的一種方式。但隨著時代的變化,男性女性的角色發生了一些變化——尤其是女性,接受了更多更高的教育,對自我發展也有著獨特的想法,想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

於是漸漸地,我們的需要就和曾經的傳統規則就產生了衝突。但現在也有一些新的情況:比如奶爸的出現。這種男主外女主內的情形,有時候也是有著家庭規則的意味在裡面的。

除了夫妻之間的家庭規則外,還有親子的家庭規則。常見的一種是:大人說話小孩子不許插嘴。這樣做的好處是讓孩子明白什麼是規範和界限。但如果規則過於強勢,也可能會給孩子帶來壓抑感。嚴重的情況下,甚至可能會影響他們以後的社交能力等。

沒真正當過小孩的人,是沒辦法成為大人的|你了解自己的「家庭規

在日本動畫櫻桃小丸子里,小丸子家是三代同堂。這個家庭由兩個部分組成的。一個是核心家庭,即小丸子,姐姐,和爸爸媽媽。另一個則是小丸子爸爸的原生家庭:即爺爺奶奶和爸爸。

在這樣一個由兩個家庭組成的大家庭中,家庭規則的複雜性導致了很多問題的出現。比如,爸爸媽媽對小丸子很嚴格,但爺爺奶奶就很寵她。在這個大家庭里,因為家庭成員組成的複雜性,以及我們對不同規則要求的複雜性,家裡有著層出不窮的矛盾——很多人的現實生活也是這樣的。

但更重要的是,不論男性女性,不論你是孩子還是大人,如果你處在這樣各種各樣的家庭規則當中,這些規則和你自己的想法和期待有沒有衝突和矛盾呢?如果說這些規則限制了你對自己的期待或者發展路線,那麼你是不是需要重新思考一下,或者跟你的另一半,跟你的父母進行討論?

在重新思考與討論之前,我們需要認識到,家庭規則對於每個人的影響都是巨大的。

親密關係與自我成長|家庭規則的影響

首先,家庭規則對親密關係影響巨大。

對於個體來說,他與這個世界初次建立聯繫的時候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家庭。在這裡,他看到了自己的父母,看到父母如何相處。愉快?衝突?傷心或絕望?這些來自童年的經驗,都影響著大腦對於關係的定義。

在家庭治療中還有一個詞,叫「代際關係」。這是指,很多家庭互動的方式在代代相傳著。如果你覺得自己並不是很滿意原生家庭的那種互動模式,希望獲得更健康良好的親密關係,而不是「代際相傳」。那麼你要做的第一步,是嘗試理清自己的原生家庭模式是什麼樣子的。

比如,你在考慮該不該步入婚姻。那麼,你要試著去了解自己的家庭規則,以及你的另一半的家庭規則,看看家庭規則是不是合拍——我所說的合拍,是指兩人未來家庭的家庭規則是比較接近的,或者通過兩人戀愛或結婚後的溝通、交流與磨合,討論出一種相互認同的家庭規則。

「合拍」這件事情挺重要。因為我們每個人對自己以後的家庭都會有一些幻想和假想。這些想像都會與曾經的家庭經驗有關係。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你生長在一個父母雙方都工作的家庭,爸爸媽媽兩人共同撫養你長大。而你的另一半,他媽媽是全職主婦,爸爸負責在外賺錢。在你們的婚姻中,你期待婚後自己能繼續工作,也期待丈夫未來能幫你分擔一些家務。但你的丈夫可能並不這樣想,他期待婚後你去做全職太太,相夫教子。

那麼,對於你們來說,對於新的家庭規則就是有分歧的。如果可以很好地去討論、度過這個分歧階段呢,你們可能會組建一個特別美好的家庭。但也有很多家庭在這樣的地方卡住:比如妻子說丈夫太懶,完全不做家務,只知工作。丈夫可能會說,妻子事業心過度等等。

所以說,有時候談戀愛是一個很好的認識自我和家庭的過程。你會第一次清晰地感覺到人和人是不同的。你也可能會從另一半那裡,了解到你自己不曾意識到的自己的特點。

沒真正當過小孩的人,是沒辦法成為大人的|你了解自己的「家庭規

比如,一位女性在自己的親密關係中呈現出很依賴的模式,無論什麼事都希望男友幫忙拿主意。那麼很可能在她的原生家庭里,家裡的規則就是父親拿主意,母親扮演著一個依賴而聽從的角色。

又比如,在一場很矛盾的關係中,每次發生衝突時你都很想去迴避,卻也不知道該如何化解這個問題。那有可能在你的原生家庭里,吵架的規則就是:一個人吵,一個人聽或者走開。你在這樣的家庭規則里度過了很多年,習得了它的一切。

另一方面,家庭規則對我們自身成長影響深遠。

大部分遇到成長煩惱的人,都對自己的行為問題了如指掌。比如學習不專心,拖延,情緒不穩定,人際關係不好等等。有時候我們花了太多精力關注這些問題,把自己分析的很透徹,卻很少看到這些問題與原生家庭的關係。

沒真正當過小孩的人,是沒辦法成為大人的|你了解自己的「家庭規

很多人都有一類特殊的成長困擾,叫做:我從沒有當過小孩。沒當過小孩的人,是沒辦法成為成熟的大人的。這些人可能經歷過這樣一種家庭規則:從小就必須懂事、善解人意,不給父母添亂,自己的學習自己管,一直都是別人眼中的榜樣,被誇獎,是父母的驕傲。

然而往往當他們進入大學或出國留學時,困惑便會開始產生,且通常會以情緒的問題表露出來。比如莫名的情緒低落、焦慮 ,然後對生活失去熱情和動力。他們會責怪自己沒有以前努力、優秀,會難過傷心。父母也會很不理解,為什麼一個優秀的小孩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我在諮詢中經常會接到這樣的案例。這些朋友身上最大的問題可能是:從來沒有好好的當過小孩。小孩是什麼?小孩就是不懂事,喜歡玩,不自覺,會犯錯,這才是小孩該有的樣子。可在他們曾經的家庭規則當中,他們是被要求成為大人的。你要乖,要聽話,要懂事,要優秀。

可能你會說,他可以選擇不這樣做呀!可是,家的力量是巨大的,小孩是很弱小的。有時候小孩為了獲得父母的關注和愛,會做很多的改變,甚至違背自己的天性和本意。所以有的時候,愛也會成為一種誘餌,會讓家成為一座牢籠,讓小孩子走不出去。

對於這些孩子來說,他們一直都是父母眼中的成熟大人。但他們自己並不知道自己期待成為什麼樣的大人。所以當他們進入大學和社會時會感到無比的焦慮 。這是一種成長的焦慮,是要擺脫家庭對他們禁錮的一個焦慮,也是對不確定世界的一個焦慮。

如何走出自己家庭的牢籠

我們要如何走出家的禁錮,走出這個牢籠?在談論這個問題前,我們可能會遇到兩個很重要的問題,即:如何走出家?是否願意走出家?

很多朋友都看過《肖申克的救贖》。對於一個想要獲得自由的人來說,最大的問題不是如何獲得自由,而是是否願意獲得自由。因為有時候「人在獄中」,雖然生活不會很令人滿意,但至少是穩定可控的。但牢獄外的世界是什麼樣的?這是很未知,很令人恐懼的。所以,很多人覺得,與其去面對未知,不如蜷縮在當下這雖不滿意,但卻很安穩的狀態裡邊。

自由有時候意味著擁有很多的天地,但同時也意味著要去面臨很多不確定的風險。所以,讓我們的心走出我們的家,是一件很需要勇氣的事情。

第一,要讓自己內心的小孩成長。

弗洛伊德說,健康的人是要學會工作,學會娛樂和學會愛的。但很多人到了20多歲時,反而會覺得自己缺乏了活力——因為你內心的小孩的活力被抑制了。來自原生家庭里的那些規則讓你一直對自己高要求,你無法接受自己的失敗,甚至沒法允許自己去娛樂,去享受生活。

對於這樣的朋友來說,學會娛樂是很重要的一堂課。玩的開心,玩得盡興,玩得心安理得是很重要的。你要去充分滿足那個曾經沒有被滿足的小孩的需要,這個內心的小孩會就不會在一些很重要的時候出來搗亂。當內心的小孩重新活躍起來的時候,你的創造力、好奇心、對生活的熱情,也會源源不斷地回來。

換句話說,你要開始重新培養這個內心的小孩。走近他,了解他,不要批評和指責他,你要嘗試去保留這份童趣,然後你就會發現生活變得有趣,你也會有更真實的感受。

沒真正當過小孩的人,是沒辦法成為大人的|你了解自己的「家庭規

第二,去打破好孩子的形象,迎接真實的自己。

在小時候,父母對於好孩子是有固有期待的。比如期待孩子要優秀,成績好。期待他們長大後有穩定的工作,能成家立業,過安穩的日子。但有的小孩並不是這麼想的。小時候他們滿足了父母的需要,長大後他們更想去看看這個世界,去追求自己的愛情,去過不一樣的人生。

如果我們一直都是好孩子,就意味著我們不能違背父母的意願,不能辜負他們的期望。於是矛盾就出現了。一方面,我不想過父母期望的這種生活。另外一方面,我不想損害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好孩子形象。這些矛盾衝突,會讓我們的情緒煩躁,不安,焦慮,甚至會很抑鬱。

所以,當我們要開始成為真實的自己的時候,也許是會打破塑造了多年的好孩子形象的。現實有時會比幻想要更殘酷一些,可現實卻會讓我們的內心更踏實。

我們會在現實當中承認自己的局限性,比如我這輩子都沒辦法成為科學家了。我們可能也會在現實當中看到自己的自私與貪婪,脆弱和敏感。但是,當我們有機會去擁抱現實當中那個真實的自己的時候,而不是去竭力維護那個好孩子的形象的時候,可能我們會活得更自由,更自在。

家的話題是很複雜的,可以無窮無盡地展開。我想傳達的是,即便我們的過去是沒法改變的,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去理解過去接自己,改變過去對於我們影響。當我們沒有辦法去改變我們的原生家庭時,我們可以去學會認識家庭,認識自己,來改變家庭對我們的影響,改變我們自己的,未來的家庭。

(本文整理自簡單心理微課堂024)

作者唐芹

簡單心理認證諮詢師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中美精神分析聯盟(CAPA)成員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碩士(心理諮詢方向)

沒真正當過小孩的人,是沒辦法成為大人的|你了解自己的「家庭規


有一天,你會成熟到重新拿起童話故事來讀的。

(C.S.Lewis)

—— 微博 @簡單心理J室長

沒真正當過小孩的人,是沒辦法成為大人的|你了解自己的「家庭規

簡單心理:一個只提供高質、靠譜心理健康服務的平台。

簡單心理微信訂閱號:簡里里(janelee1231),快樂和煩惱都有規律可循,我們來告訴你這個秘密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不能怪孩子,是大人自己沒做好大人的樣子
「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自己理想中的大人啊」
農村人吃韭菜大人的方法,你可能真的沒有見過
我只想說,這篇文章很美,不要錯過 | 每一個曾經是孩子的大人,都會為之感動
別說孩子了,就是大人也無法拒絕這樣好看的美食
這個土豆做法,你絕對沒見過,大人小孩都搶吃
紀曉嵐,凈看你捉弄和大人了,沒想到你也有怕的
你是大人了,別總說自己還是弱者
誰說成年人不能幼稚?送你這些大人的玩具
貓大人的申訴,我抓你和咬你都是你慣的,你敢說不是?
終於,我們也有了只給大人看的「成人動畫」
做大人太累了,我們要做小屁孩
你算老幾?你我都是人,何必做大人小人的「做人」!
寶寶真有胎前記憶?大人都錯了,是孩子自己決定要成為你的孩子
對小大人的這個要求,假如你是孩子的父母,你會怎麼做?
大人小孩都愛它│這才是打開「陪伴」的正確方式!
孩子說村口那有兩個人,但大人們都沒看到,得知真相爸媽崩潰了!
小孩要是打球厲害起來,沒大人什麼事兒了!
那些不請自來的喵大人們:很好,你就是朕百里挑一的鏟屎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