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兩度反清再降,被康熙斥責後因何封侯傳十二代,是報仇還是報國
向敬之
1
電視劇《康熙王朝》中,收復台灣是重頭戲。姚啟聖、李光地和施琅,成為康熙收台一戰的前線指揮官。
重訪歷史,卻有些出入。
當時的李光地,並非貶官,而是康熙的新寵。他守制期剛滿赴京,康熙指示不必候缺,直接升任內閣學士。《清史稿·李光地傳》記載:康熙「十九年,光地至京師,授內閣學士。入對,言:『鄭錦已死,子克塽幼弱,部下爭權,宜急取之。』且舉內大臣施琅習海上形勢,知兵,可重任,上用其言,卒平台灣。」
《康熙王朝》劇照
李光地只在收台後方,給康熙當機要參謀。而在前線的領導人,除了兵部尚書、太子太保姚啟聖和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外,還有兩人功不可沒。一個是時任福建巡撫吳興祚,他曾率部屢敗鄭經的軍隊,因功進秩正一品;一個是回福建休病假的武英殿大學士黃錫袞。
黃錫袞是幫助康熙剷除鰲拜的第一助手,長期擔任大學士管理兵部事務。《康熙王朝》沒給他安排戲,《清史稿》和《清史列傳》也沒為他作傳。但不能否認,他在收復台灣後,鼎力支持施琅奏請的設官鎮守,出師於台。
黃錫袞死後,李光地以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的名義,撰寫《皇清特進光祿大夫東閣大學士贈太傅謚文僖潘湖叟黃公墓志銘》,稱:「台灣初定,提督施琅請設官鎮守,廷議未決,有謂宜遷其人棄其地者。上問閣臣,錫袞言:台灣孤懸海外,屏蔽閩疆,棄其地恐為外國所據,遷其人應如琅議。上韙之。」
《康熙王朝》劇照
有趣的是,黃錫袞是姚啟聖的妹夫,而施琅為黃錫袞的妹夫。在收台一役中,施琅衝鋒陷陣,還被康熙封為靖海侯,世襲罔替,延續十三代,直至清朝滅亡。
2
其實,施琅人生最初的使命,就是反清。
施琅是福建晉江人,年少時棄文學劍,從師修兵法。他17歲從軍,屢建戰功,成為明將總兵鄭芝龍的左衝鋒官,後在鄭成功帳前為將,進行抗清鬥爭。此時的鄭成功,待他禮遇有加,視為得力助手,軍機大事都和他商量。
順治三年,鄭芝龍降清不久,便招降施福、鄭芝豹和部下總兵十員、兵將十一萬三千名。
施福為施琅的族叔和從軍引路人。施福降清,便帶著族侄施琅一起投。不料,他們給清廷賣力征剿前明殘兵和抗清義師時,與從李自成陣營投降過來的李成棟發生了衝突。
李成棟為廣東提督,卻歧視南方兵將,在奏疏中說從福建帶來的施琅等官兵「脆弱不堪,無資戰守」,甚至伺機翦滅和解散。李成棟經常打壓施琅等前明降將,又拉攏閩系將領反清復明,在將施琅遣回福建途中又派部將郝尚久進行暗算。
一路輾轉,施琅拚死突圍,且戰且行,兩個堂弟戰死。他得以脫身,復投鄭成功部下,再度反清。
對於此事,《清史稿·施琅傳》寫得挺含蓄,未涉及李成棟逼反:「從征廣東,戡定順德、東莞、三水、新寧諸縣。芝龍歸京師,其子成功竄踞海島,招琅,不從。成功執琅,並縶其家屬。琅以計得脫,父大宣、弟顯及子侄皆為成功所殺。」
《清史稿》是說施琅被鄭成功抓住逼降,而非主動投誠,還說施琅以計逃脫,結果牽連了父親、兄弟、子侄被鄭成功殺了。為何施琅前度降清,家人仍在台灣未遇害,而到了第二次才被殺?或者是,施琅第一次降清時帶走了家人,此次返台又帶回了家人。看來,施琅被鄭成功抓回台灣,是說不過去的。
其實,施琅重返台灣後,成為了鄭成功麾下第一驍將。順治八年,施琅隨鄭成功下廣東南澳勤王。
高手在一起,平等才團結,而有尊卑上下則易生矛盾。鄭成功強調「舍水就陸,以剽掠籌集軍餉」戰略,而施琅擅長海戰,提出反對意見,引發主公鄭成功很不高興,削施兵權,令施琅以閑暇人員返回廈門。時遇清軍馬得功偷襲廈門,守廈的鄭軍主將鄭芝莞驚慌棄城潰逃。施琅率六十餘人抵抗清軍,勇不可擋,殺死清軍主將馬得功之弟,差點活捉馬得功,清軍殘兵敗將倉惶逃離廈門。
施琅以少勝多,卻功高蓋主。施琅慣熟海務,自視戰略家,而被鄭成功目為驕縱跋扈,始終不恢復施琅的官職和兵權,引發其更加不滿,以剃光頭髮來對抗。
鄭成功
順治九年,鄭、施交惡,愈演愈烈,終於釀成曾德事件。曾德原屬鄭芝龍,後轉入鄭成功親兵,與施琅不和,犯事被抓。鄭傳令保曾,施力促殺之,矛盾激化,鄭、施公開決裂。施琅逃至清朝轄區,激怒鄭成功將抓獲的施家親屬,悉數斬殺。自此,施琅死心塌地地幫助清廷滅鄭。
3
施琅二度降清,順治十三年隨定遠大將軍濟度進攻福州有功,被授同安副將,但未受朝廷重用。順治帝對這個反覆之人,還是不甚喜歡的。
康熙元年,施琅由同安總兵升任福建水師提督,遣軍擊敗鄭經進攻海澄的軍隊,並上書清廷將台灣納入清朝的版圖。雖然得到了四輔臣的支持,施琅被封靖海將軍,但他多次為復台上書獻策,如何打擊據守台灣的鄭氏家族,都沒得到朝廷的反應,甚至被裁汰水師提督,調北京任內大臣。
近二十年間,施琅的日子過得很苦,依靠妻子在北京當女紅裁縫貼補家用所需。有人將此事,歸罪於鰲拜的打壓,這是不對的。鰲拜在康熙八年倒台,而康熙也似乎對施琅不感冒,杜瑧《粵閩巡視紀略》卷二記載,康熙曾斥責施琅為「粗魯武夫,未嘗學問,度量偏淺,恃功驕縱」。
但是,他矢志復台報仇,宿衛京師,卻密切注視福建沿海動向,悉心研究風潮信候,耐心等待朝廷起用。
4
有志者,事竟成。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亂」和察哈爾南犯後,騰出手來處理台灣事務。其實,在平叛三藩時,李光地等不時敲打鄭經、劉國軒的進犯之敵,朝廷調能臣姚啟聖為福建總督,就是為平台做準備。
康熙二十年,延平王鄭經病逝,其子克塽接任,諸將劉國軒、馮錫范用事。新晉內閣學士李光地向康熙做台灣可取的形勢分析,推薦施琅熟悉海事,可當大任。
康熙下決心,復授琅福建水師提督,加太子少保,諭相機進取。同時任命福建總督姚啟聖為兵部尚書、太子太保,主持攻台大計。
施琅至軍營,便上疏:「賊船久泊澎湖,悉力固守。冬春之際,颶風時發,我舟驟難過洋。臣今練習水師,又遣間諜通臣舊時部曲,使為內應。俟風便,可獲全勝。」
戰前拖久了就是問題。給事中孫蕙上疏要緩徵台灣,戶部尚書梁清標以七月見彗星為凶兆,康熙下詔暫緩進剿。
施琅又上疏:「臣已簡水師精兵二萬、戰船三百,足破滅海賊。請趣督撫治糧餉,但遇風利,即可進行,並請調陸路官兵協剿。」康熙下旨,以施琅意見為準,於康熙二十一年以施琅和姚啟聖一起攻台。施琅前方作戰,姚啟聖后方籌糧,姻親合作得很成功。
《清史列傳·姚啟聖傳》記載了姚、施合作分工: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擊敗賊眾,取澎湖。八月,啟聖至澎湖,經理糧餉。是月,施琅定台灣,鄭克塽、劉國軒等皆降。啟聖還福州。」
《施琅大將軍》劇照
《清史稿·施琅傳》對此戰講得很詳細,重點說施琅統兵收台的戰績:「二十二年六月,琅自桐山攻克花嶼、貓嶼、草嶼,乘南風進泊八罩。國軒踞澎湖,緣岸築短牆,置腰銃,環二十餘里為壁壘。琅遣游擊藍理以鳥船進攻,敵舟乘潮四合。琅乘樓船突入賊陣,流矢傷目,血溢於帕,督戰不少卻,總兵吳英繼之,斬級三千,克虎井、桶盤二嶼。旋以百船分列東西,遣總兵陳蟒、魏明、董義、康玉率兵東指雞籠峪、四角山,西指牛心灣,分賊勢。琅自督五十六船分八隊,以八十船繼後,揚帆直進。敵悉眾拒戰,總兵林賢、朱天貴先入陣,天貴戰死。將士奮勇衷擊,自辰至申,焚敵艦百餘,溺死無算,遂取澎湖,國軒遁歸台灣。克塽大驚,遣使詣軍前乞降,琅疏陳,上許之。八月,琅統兵入鹿耳門,至台灣。克塽率屬薙髮,迎於水次,繳延平王金印。台灣平,自海道報捷。」
捷報傳京師,正是中秋時。《清史稿·施琅傳》記載:「疏至,正中秋,上賦詩旌琅功,復授靖海將軍,封靖海侯,世襲罔替,賜御用袍及諸服物。琅疏辭侯封,乞得如內大臣例賜花翎,部議謂非例,上命毋辭,並如其請賜花翎。」
在清朝,大臣能頂戴花翎,是一種實職的榮耀。親王公侯未必就戴花翎。施琅寧願辭去侯爵,也要戴花翎,結果被康熙不但未允,反而加賞花翎,足見康熙對施琅收台大功,龍心大悅。
5
施琅復台成功,上疏籲請清廷在台灣屯兵鎮守、設府管理,力主保留台灣、守衛台灣。
《清史稿·施琅傳》記載了他的建議:「蓋籌天下形勢,必期萬全,台灣雖在外島,關四省要害,斷不可棄。並繪圖以進。」這段文字,足以證明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
施琅力主中央對台灣,進行行政管理、強化專人治理,得到了大學士黃錫袞、李霨等人支持同請。康熙下旨,在台灣設置「縣三、府一、巡道一」,並讓施琅駐台,肩負「封疆之重」。
施琅雕像
至於施琅再次降清,緣起同鄭成功的矛盾情仇。《清史稿·施琅傳》是這樣說的:「人謂琅必報父仇,將致毒於鄭氏。琅曰:『絕島新附,一有誅戮,恐人情反側。吾所以銜恤茹痛者,為國事重,不敢顧私也。』」
報仇還是報國,歷史任人評說。《清史稿》評價:「台灣平,琅專其功。」而在《康熙起居注》中,康熙帝有言:收復台灣,「施琅之功甚大。」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他是唯一明清兩朝封王的人,後來雖一再降級,子孫爵位仍比和珅高
※為清征戰多年,乾隆卻說:這些人形同狗彘,從《貳臣傳》再降一級
※孩子很聰明成績卻一降再降,隱患就在這個關鍵期!
※你一再降低底線,她從來沒有感覺到失去你的感覺,她就不會珍惜你
※《深夜食堂》播出之後,黃磊的路人好感度一降再降
※氣溫逐日再降,如何應對手腳冰涼症,來做好這幾個方面的工作!
※再降十塊錢,華為這款手機真實惠,買了你不會後悔
※老媽對於對象的要求真的不高,一降再降
※《致命武器4》對方一再降低出場費,為啥李連杰沒有震怒罷演?
※基礎代謝率一降再降,想減肥的你需要這樣做!
※此上將因為幫助朱德元帥,從軍長降師長,再降旅長,最後被解除軍職
※此二人殺了曹操的愛將和愛子,再降曹操的結局一個慘死,一個善終
※若沒有他,印度空軍戰力再降7成
※重磅!騎士四連敗徹底啟動二換一交易,老將底薪再降克城!
※陳冠希升級當奶爸,而36歲阿嬌卻無人敢娶公開徵婚,標準一再降低
※蘋果手機再降價,當年的旗艦機如今已成過往,你喜歡嗎?
※房產投資者房子一降再降,還是沒人買,到底要降多少才會買?
※「土豪」美軍遭遇「徵兵難」,無奈只得一再降低標準!
※阿杜:我賺夠了錢降薪無所謂 以後會不會再降另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