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讀高中的寄宿生活,是番多麼奇特的經歷?
近來火遍網路的《小別離》引發了社會對於低齡化海外留學的熱烈討論。越來越多的中國家長出於不同的考慮,選擇將孩子在更早的年齡送出國讀書。美國國際教育協會的報告顯示,如今已有超過兩萬三千多名中國學生在美國高中讀書,並且這個數字每年還在持續猛增。
這批14、15歲便告別家人故土、獨自在異國他鄉生活的孩子們在留學大軍中也格外惹眼。「小留學生們」在海外生活中面臨著來自語言文化、生活學習、心理成長等各方的挑戰,而其中的住宿問題相信是很多家長共同擔憂牽掛的。
我們常常看到留學生對他們的寄宿家庭有極高的評價,但對於我來說,在美國寄宿的生活卻不是你所想要聽到的那樣。
我十四歲那年做出我的個人決定——要離開從小控制我、替我做所有決定的家庭,因為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擁有「我自己」的人生,於是抱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來到洛杉磯開始了我的留學之旅。四年高中里我經歷了兩個寄宿家庭,其中體驗各有千秋。我相信體驗是由個人角度出發,建立在個人價值觀上的一個產物,因此我下面的敘述不針對任何個人群體,僅做參考。
作者拍攝的洛杉磯夜景
我和第一任寄宿家庭共同生活兩年,他們是美國典型中產階級白人家庭;養育了三個孩子,分別是五歲、七歲和九歲。家庭中的爸爸是企業中層管理人員,媽媽則是家庭主婦。
從我們開始共同生活起,他們就極其強烈地希望我成為家裡的一份子。他們會歡迎我加入他們的各項家庭活動,也去關心了解我的過去和個人生活。這一切本來應該是很棒的,但整個過程我卻一點兒也享受不起來。
(第一任住家的房間)
如果我是那個家庭中的一員,那一定是最弱勢的那一位。
當這對夫婦以我的監護人自居時,他們認為對我有絕對的把控權。
舉例來說,他們要求我接受他們的食物。即使我極其厭惡起司,他們仍然相信只是我嘗試得不夠多。畢竟除了我,這個家庭里所有人都熱愛起司。他們從來不會嘗試任何亞洲食物來平衡我們之間關於食物的關係,並且在我偶爾自己做亞洲食物改善伙食時,他們總抱著某種微妙的嘲諷態度。
再譬如,他們認為我屬於家裡的一份子,應該主動擔負起照看小孩、承擔家務的義務。三個小孩兒很可愛,很有個性,事實上我很愛他們;但他們絕對是一頂一的熊孩子。從放學開始直到晚飯時間,整個屋子都回蕩著標準海豚音,一刻也不停歇。
因為我自己有繁重的學業,我不可能長期性地照顧小孩(他們的小孩)。然而女主人對此並不理解。她常常會在我拒絕幫忙照看小孩兒時指責我不負責任,並怠慢拖延我之後學校文件的簽字、載我去商場買日用品等請求。
在與寄宿家庭相處中,這樣的雙重標準、道德綁架不足以說服我去承擔額外的工作。
在我看來,我是付錢寄宿在她家的留學生,並不是做保姆的傭人。
另一個令我無法接受的衝突是宗教信仰。
我是無信仰者,而他們是摩門教。
(摩門教傳教士)
摩門教是基督教的一個分支,教條森嚴。教徒都極其虔誠,在傳教上幾乎不達目的不罷休。我曾嘗試說服自己去了解相信摩門教的信仰,但最終決定這不是我所想要的。但寄宿家庭並不接受這樣的結果。他們要求我每周參加摩門教青少年的活動,甚至把我帶到摩門教大教堂的宣傳觀影室里把門反鎖,並且在幾乎所有我們共處的時間裡堅持不懈地給我傳教。任憑我怎麼拒絕,他們都不放棄。因為知道我極度反感這種傳教行為後,女主人自以為很聰明地選擇在載我行駛在高速路上時大肆宣揚摩門教的光輝。
我能理解虔誠的教徒希望自己的信仰普及到每個人身上,但一個重要前提是彼此尊重。法律上要求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並不是指信仰本身,而是他人的生活方式。無信仰者和教徒一樣都是以自己的方式生活。很可惜,我的寄宿家庭並不明白這一點。
(摩門教堂禮拜)
我能理解一個家庭突然接受一位來自完全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少年,並與她共同生活是很大的挑戰。在這過程中我的思想也不夠成熟,生活中必然也有冒犯他們的地方。
對我來說,第一段寄宿經歷是痛苦的。這段痛苦的寄宿經歷讓我生活中徒增了太多壓力,使我在兩年里患上了厭食症、焦慮症、突發性驚恐症和抑鬱症,直到現在都沒有治癒。
這期間我嘗試過跟父母溝通換住家,但他們拒絕了。一來是因為寄宿家庭顛倒是非,二來是父母對於我獨自做決定的不信任——他們認為這不算最差的,我怎麼能保證更換到下一個寄宿家庭不會更差?但我們不能因為還有更壞的可能,就一直呆在壞的舒適圈裡。
最後我以不交房租為要挾讓寄宿家庭放我走,在我看來,他們一直嘗試著控制我權利以內的自由意志。
我跟第二任寄宿家庭同樣生活了兩年,直至畢業。他們是一對剛退休的菲律賓移民老夫婦,自小青梅竹馬,卻在經歷了各自的婚姻與人生後再次相逢。這段「黃昏戀」非常恩愛。
我和我另外兩位中國室友與這任寄宿家庭的相處模式是「相敬如賓」,包含在房費裡面的伙食、交通、生活用品等等從來沒有少過一絲一毫。同樣我們留學生也謹遵雙方立下的規矩,包括保持衛生、不亂拿東西、尊重對方生活作息等等。
(第二任住家的房間)
這個家庭幾乎不會帶我們出去玩,不會邀請我們參加家庭聚會,也不會想去知曉我們的過去或者個人生活。
對於我,這種生活愜意很多。在給予雙方得當的距離和空間,把握關係中那條叫做「度」的分界線以後,所發展的關係可能更健康。
(我與朋友出去遊玩的合照)
在這個家庭里,我感到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應受到的尊重。雖然我們之間也有摩擦,但我們都知道自己該承擔的責任和該享有的權利。
女主人有輕微潔癖,在我們用過廚房的水槽或者廁所後,都要檢查一遍並要求我們把所有的水漬都擦得乾淨到能反光的程度。如果我們怠慢了,女主人便會生氣。對於我這個獅子座從小不拘小節、男孩子性格的人,我本來從不會在意這些細節。但當我知道這是女主人的房子、她有權力要求她的物產得到愛護時,我就要求自己每次用完以後擦洗乾淨整潔。我和室友們也會互相幫忙打掃對方忘記的、或者來不及留心的地方。
經歷一兩個月的磨合期後,我們也都成為了彼此內心滿意的甲方乙方。而這在第二任住家裡養成的習慣對我現在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影響。
(第二任住家來參加我的畢業典禮)
(畢業晚餐後與室友以及住家女主人的合照)
我非常愛這一任住家。男主人每天送我上下學,給了我很多對獨立後生活幫助很大的忠告;女主人跟我分享的人生往事,已經成為了我的故事庫里的一部分。他們沒有強烈慾望要揉合我們這些獨立的生命;相反這樣一種順其自然的關係鏈接成為了我這四年記憶里最溫暖的一部分。
在經歷了好和不好的寄宿體驗後,我想給正在經歷或者即將體驗寄宿家庭的同學們一些建議。
正視你們之間的關係——你與寄宿家庭之間最不可動搖的關係是房東與房客的商業關係。不要否認、掩蓋、忽視掉這一點。雙方都有要承擔的責任和該享有的權利。不要容忍自己的權利被破壞,也要給予對方的權利足夠的尊重。至於你與他們間類似朋友或者家人的關係,切記一定要讓它自然形成、不要強求。如果你能有這樣的關係是幸運,沒有是應該。
敞開心扉——別人的家庭一定跟你的原生家庭很不一樣,所以不要用你的原生家庭作為模版去要求寄宿家庭給你的體驗,盡量在底線內保持積極和包容的態度去感受這些不同。
任何一段經歷都是財富——留學本就是極其精彩的過程,好和不好都是精彩的一部分,存在即合理。
我已經結束了寄宿生活,期待在大學裡開啟新的可能。我的美高四年留學經歷,即使跌跌撞撞,也幫助我成長為了「我自己」。
我享受孤獨,抱有好奇心,我學會了如何在這個聲色犬馬的世界生猛地活著,希望你也能。
(編輯:hailey/小凡)
點擊以下你感興趣的標籤
立即閱讀相關好文章
美國亞裔歧視丨H1b結果丨紐約華人援交女丨學費
常青藤盟校丨名字像野雞的大學丨哥大
最危險美國大學丨留學生家長必讀
去美國讀高中丨文理學院丨掛靠與假結婚
常青藤丨美國女孩遭性侵丨被逼婚丨USNews排名
買教材省錢法丨被低估的學校 丨美國美食大排名
備考指南 | Big Ten | 艾瑪沃森
正確裝逼指南 | 美國人懵逼了 | 川普
......
父親死於911,15年後,孩子穿上他的消防服擔起他的重任
NYU:光鮮亮麗的背後,都曾熬過無數不為人知的夜
哪些品牌我們在國內曾經愛過,出國後就成路人了呢?
哈佛圖書館凌晨四點半到底什麼樣,最有信服力的真相在這裡!
世界反興奮劑組織資料庫被黑,曝美國多名奧運明星曾服興奮劑
紐約時裝周 | 任重 X VICKY ZHANG
TAG:北美留學生日報 |
※中國在美留學生:為什麼我的優秀反而激怒了寄宿媽媽?
※一位留學生的自白:我的勤奮,激怒了美國的寄宿媽媽
※美國頂尖寄宿高中喜歡招收啥樣的學生
※留美交換生的獨白:為什麼我的優秀反而激怒了美國寄宿媽媽?
※在美國,如何讓寄宿家庭喜歡你?
※留學生怎樣和美國寄宿家庭相處?秘籍在這裡
※寄宿在廢棄屋子中的小動物們,這畫面真的超有愛啊
※看看漂洋過海的小留學生和寄宿家庭是怎樣過「美國年」的
※教育 | 據說,這是英國最有貴族氣質的寄宿女校
※攝影實拍:寄宿學校孩子的生活百態,看著令人心酸!
※直擊:寄宿學生的眼淚
※女兒從寄宿學校回家後走路姿勢奇怪,背後的原因讓當媽的想哭
※寄宿學校的小孩都面臨著什麼?傷害是慘痛的!
※大家好,給大家介紹一下,這是「英國寄宿學校申請研修班」
※這些寄宿在網吧的日本人
※小留學生親述:我的寄宿生活
※中國企業在美國開寄宿制學校 吸引中國小留學生
※《寄宿房的女兒們》李多海:《推奴》被強暴的場面打上馬賽克 男性粉絲突然多了很多
※《寄宿房的女兒們》首次錄製成員感受大不同 李多海:太累VS張新英:太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