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餅與中秋無關?宋代那些你不知道的中秋習俗
清朗的夜空一輪明月,引起人們的無限遐想。然而,儘管中秋節已有千百年了,它卻未必如我們所想。
月餅無關中秋
歷來以為月餅是中秋食品,其實它原本與中秋無關。
月餅最早見於宋人兩本南宋都城臨安紀事中。
吳自牧的《夢粱錄》,卷十六《葷素從食店》「市食點心,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的「諸色點心」,它與菊花餅、梅花餅並列。
周密則在《武林舊事》介紹大包子、荷葉餅、芙蓉餅等「蒸作從食」時也談到月餅。
但二位在談中秋習俗時都沒有提到月餅,估計,就像上海的糕點「老虎腳爪」只是像虎爪,那時的月餅約是形似月亮而已。
魏晉以後,隨著麵粉加工技術的進步,餅食才在中原迅速發展,餡餅則稍後一些。
《太平御覽》引《趙錄》說,十六國時期後趙皇帝石季龍,即石虎就「好食蒸餅,常以干棗、胡桃瓤為心蒸之」。
唐代甚至留有李淵「應將胡餅邀蟾蜍」的佳句。
宋朝安徽壽縣有包餡兒的油酥糕點,據說解決了趙匡胤的飢餓而被稱為「大救駕」。
後又有 「小餅」、「月團」者,所謂「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這也許就是當今月餅的前身。
明沈榜的《宛署雜記》載:「士庶傢俱以是月造麵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這多少還有些科普的口氣——因為,直到晚明月餅祭月才漸趨普及。
《酌中志》說:「八月,宮中賞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日起,即有賣月餅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餅、瓜果。」
《帝京景物略》曰:「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餅必圓。」「家設月光位於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則焚月光紙,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餅月果,戚屬饋相報,餅有徑二尺者」。
這麼大的月餅必然要家裡分而食之,於是月餅有了闔家團圓的意味,才有了《西湖遊覽志余》「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意」之說。
月神不是嫦娥
常以為月神理所當然是嫦娥,其實古人以西母為月神。
甲骨文中就有「若東母西母」,「東母」指「太陽」,「西母」即「月亮」,也即《禮記 ?祭義》「祭日於東,祭月於西」。
西母即西王母,西王母才是月神。
《山海經》說住在西方崑崙的她「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勝」
——大約是遠古虎圖騰部族首領。
《古今圖書集成》引《鴻苞軒轅黃帝紀》則說:「神人西王母者,太陰之精,天帝之女也。人身虎首,豹尾蓬頭,戴勝顥然,白首長嘯。」坐實了西王母是「人身虎首」的「神人」。
由此看來月神是虎。
1991年發現於偃師市高龍鎮辛村的西漢新莽時期的墓內壁畫,端坐雲端的西王母隨身就有搗葯玉兔、蟾蜍、九尾狐、鳳鳥等。
所以,月亮里的小白兔、蟾蜍什麼的都是西王母的貼身寵物。
兩千三百多年前屈原的《天問》也說到月亮里有虎:「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
屈原是楚人,寫文章用的是「楚語」的讀音,這「顧菟」,顧與榖是通假字,菟就是指虎,「顧菟」就是「榖菟」,養育著虎的意思。
「楚人謂乳榖,謂虎於菟,故命之曰鬥榖於菟。」
——《左傳?宣公四年》
就是說,當地人稱「餵奶」為「榖」,稱老虎叫「於菟」,這個鬥家的小孩子文,因為「榖於菟」而被稱作「鬥榖於菟」——鬥家那個虎以乳餵養的。
虎哺育了鬥子文,鬥子文後來毀家紓國,成為危機時挽救國家的一代名相。由此可見,屈原《天問》於此感嘆,國家養了我,我也想像子文那樣報效祖國,但我又有何用?
中秋為什麼要賞月
歷代為古代帝王傳承的祭月禮制,後來也成為家庭由家族女性長輩主持的民俗。《唐書·太宗記》有了「八月十五中秋節」的說法,到宋朝中秋節已然民間盛行,至明清,則與元旦齊名。中秋最終成為賞月時令。
同樣賞月,古人賞月、邀月、玩月、賞月、吟月、問月、捉月、伴月……雅興四溢,誕生了諸多膾炙人口的思鄉詩篇外還有不少傳奇。
唐人張讀在《宣室志》說到,太和年間有一位周生,學成道術,中秋之夜與客人飲酒賞月。當時月色晶瑩,他對客人說,我能摘月置於懷中。說罷,取繩子兩條,以筷子做踏步制繩梯登天取月。天色昏暗後,待他回室,居然從懷中取出一塊直徑寸余的小月亮,「一室盡明,寒入肌骨」。
更離奇的還有吳彩鸞事迹。從唐初裴鉶《傳奇·文簫》開始,歷經唐末杜光庭改編,宋元文人一路渲染。
鍾陵西山中秋節夜,書生文簫於朋友聚會邂逅一女孩,因女孩唱詞有:「若能相伴陟仙壇,應得文簫駕彩鸞」句,提到雙方的名字,文簫領悟她或是月宮仙女。二人眉目傳情,流眸顧盼。私聊時有天降仙童頒布天書,以女孩私慾泄天機為由,貶她為民妻十二年。
於是,「姝乃與生下山,歸鍾陵,為夫婦」,大結局是「居十年,各跨一虎飛升」——後人所謂「神仙眷屬」就是指他們。
宋朝的中秋節怎麼過?
宋代之前,中秋只是表示節氣,並沒有固定在八月十五這一天,而且尚不是一個節日。宋朝時,政府才「以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中秋成為一個節日,始於宋代。
那麼宋朝人是怎麼度過中秋節的呢?宋人筆記《東京夢華錄》、《夢粱錄》、《武林舊事》、《醉翁談錄》均有對中秋節的描述。這是我們了解宋朝中秋節日風俗的最好材料。
家家歡飲
宋人過中秋,家家必飲酒。
「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重新結絡門面彩樓,花頭畫竿,醉仙錦旆,市人爭飲。至午未間,家家無酒,拽下望子」。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
宋朝的八月份,正是各酒務、酒庫新酒上市之日。中秋節前,各個酒店都會裝飾一新,皆賣新酒,到八月十五這日中午前,往往酒家的酒都售完了,放下酒帘子,不再做生意,回家歡度佳節。
登高賞月
賞月是中秋節的保留節目,上至王孫公子,下至普通商戶、貧窮百姓,也會賞月、喝酒。
「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絲篁鼎沸。近內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雲外」。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
拜月祈願
拜月祈願也是宋朝的中秋習俗。
「中秋,京師賞月之會,異於他郡。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自能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服飾之。登樓,或於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所以當時賦詞者有『時人莫訝登科早,只為常娥愛少年』之句。女則澹佇妝飾,則願貌似常娥,員如皓月。
俗傳齊國無鹽女,天下之至丑,因幼年拜月,後以德選入宮。帝未寵幸,上因賞月見之,姿色異常,帝愛幸之,因立為後。乃知女子拜月,有自來矣。舊傳是夜月色明朗,則兔弄影而孕,生子必多。海濱老蚌吐納月影,則多產明珠。比明年採珠捕兔者,卜此夕為驗」。
——金盈之《醉翁談錄》
宋人中秋拜月所祈心愿,主要有三:讀書人「願早步蟾宮」,科考高中;女孩子「願貌似嫦娥」;已婚夫婦願多生貴子。
徹夜狂歡
中秋之夜,大人們在賞月,拜月,飲酒;小朋友呢,徹夜玩耍,嬉玩至天亮,「閭里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東京夢華錄》)。
周密《武俠舊事》記載,「御街如絨線、蜜煎、香鋪,皆鋪設貨物,誇多競好,謂之『歇眼』。燈燭華燦,竟夕乃止」。
月夜放燈
南宋江浙一帶,還有中秋放燈的習俗。與元宵節放花燈不一樣,中秋放燈主要是放水燈,稱為「一點紅」。
周密《武俠舊事》記載,「此夕,浙江放『一點紅』羊皮小水燈數十萬盞,浮滿水面,爛如繁星,有足觀者。或謂此乃江神所喜,非徒事觀美也」。
錢塘觀潮
中秋節前後,正是錢塘觀潮的最好時機,節前4天就有人去圍觀,持續到節後5天:「每歲八月內,潮怒勝於常時,都人自十一日起,便有觀者,至十六、十八日傾城而出,車馬紛紛,十八日最為繁盛,二十日則稍稀矣」(《夢粱錄》)。
這時節還有十分驚險與精彩的弄潮表演與水師演習。這是一種商業性的演出,想觀看弄潮的市民,要預先給弄潮人支付酬金。
「吳兒善泅者數百,皆披髮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沒於鯨波萬仞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以此誇能」。
——周密《武俠舊事》
官府在錢塘江上舉行的軍事演習更加壯觀、奪人心魄,會模擬兩軍展開水戰,時間為每年八月十八日。
「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教閱水軍,艨艟數百,分列兩岸,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並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於水面者,如履平地。倏爾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轟震,聲如崩山。」
「舟楫分布左右,旗幟滿船,上等舞槍飛箭,分列交戰,試炮放煙,捷追敵舟,火箭群下,燒毀成功,鳴鑼放教」。等到演習結束,「煙消波靜,則一舸無跡,僅有敵船為火所焚,隨波而逝」。
——周密《武俠舊事》
因此,每到中秋前後,臨安市民幾乎傾城而出,車馬紛紛。到了八月十八日這一天,錢塘江人山人海,「十餘裡間,珠翠羅綺溢目,車馬塞途,飲食百物皆倍穹常時,而僦賃看幕,雖席地而不容間也」(《武林舊事》)。大家都爭著觀看錢塘潮、弄潮兒與水師演習。
宋朝人的中秋節是不是比今人過得更有趣?
(綜合摘自上海觀察、南都周刊,作者梁勇、吳鉤)
網路閱讀會讓我們變淺薄嗎?
中國文化到底老了嗎
天宮二號將載兩名男航天員在軌駐留30天
茅盾寫《子夜》,為何署名「逃墨館主」
崑曲為什麼曾引發「全民痴迷」
TAG:解放日報 |
※中秋習俗|關於中秋節,你知道多少?
※佳節快樂,這些中秋習俗你知道嗎?
※中元節的習俗,你知道哪些?
※這些地區的中秋習俗你都聽說過嗎?
※中秋,這些有趣的習俗你知道多少?
※中秋節的由來和習俗你知道多少?
※中秋為何要賞月,你知道這個習俗的來源嗎?
※中秋節只有吃月餅嗎?你還知道哪些不一樣的習俗呢?
※明天中秋節,徽州這些傳統習俗你都知道嗎?
※清明節,那些你不知道的習俗
※春節這些習俗你知道嗎?
※中秋賞月,這樣給孩子講中秋來歷和習俗!
※今日中秋:這些習俗你還記得嗎?
※今日立秋!除了貼秋膘,這些習俗你知道嗎?
※聖誕節的由來和習俗,你知道哪些?
※明日中秋:這些習俗你還記得嗎?
※古代中秋節都有哪些經典習俗?
※【節氣】今日立秋!除了貼秋膘,這些習俗你知道嗎?
※這些客家習俗,你真的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