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方哲卿:「天河工程」、「空中南水北調」,沒有聽起來那麼玄

方哲卿:「天河工程」、「空中南水北調」,沒有聽起來那麼玄

上周,青海省西寧市舉辦了「天河工程」論證啟動會暨第一次專家組會議,會上討論了一個略帶科幻色彩的話題:「跨區域空中調水」。原話是「科學分析大氣中存在的水汽分布與輸送格局,進而採取人工干預手法,實現不同地域間大氣、地表水資源再分配。」


據報導,「天河工程」團隊現在已經開展了雲監測衛星及衛星星座初步論證、地面實施系統初步構想,針對雲水資源監測需求完成了有效載荷需求分析及衛星初步方案,開展了採用火箭、導彈實現中遠程人工降雨實施方案的研究。


又是衛星、又是星座、還有火箭和導彈,滿屏魔幻現實主義色彩。然而,在氣象學老司機眼裡,只看到「人工降雨」四個字。

對,這就是一個高端的「人工降雨」,只是選了一個合適的地點,把降雨客觀上變成了跨流域調水。等我解釋完這個過程,大家就能理解取一個好名字是多麼重要。


「天河」在哪裡?


在大氣中低層(10公里以下)範圍內存在穩定有序的水汽輸送通道,可將其稱為「天河」。通道的位置在哪裡、通道內的水汽是否充沛,都是影響「天河工程」的關鍵。


青海大學校長王光謙在「天河工程」論證啟動會上說道:「可在中國三江源的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分水嶺實行空中調水,改變雲水資源在兩個流域間的轉化,以增加黃河流域的降水量」。

三江源是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的源頭匯水區域。本來大多湧向東南的水汽在這裡要經過黃河流域和一部分內流區,如果能在水汽湧向東南長江流域之前就「攔截」下一部分,沿著黃河干支流送往北方,的確可以在不修建地面渠道的情況下達到「南水北調」的效果。


那麼三江源高空的水汽輸送情況如何呢?我們來看圖說話。


衡量水汽輸送大小的物理量是「水汽通量」,表示在單位時間內流經某一單位面積的水汽量。為了尋找天河,我們需要將空中各層的水汽通量計算出來再累加在一起。根據李生辰等人的研究, 1965-2004年的40年內,我國6-9月氣候平均的 「天河」(整層水汽通量)如下圖所示:

方哲卿:「天河工程」、「空中南水北調」,沒有聽起來那麼玄


這是一張整層水汽通量的水平分布圖,紅色圈內是我國東南地區,黑色框內即是三江源區。圖上的每一個格點都有一個小箭頭,箭頭的方向代表水汽輸送的方向,長度代表水汽輸送的大小。我們可以想像較粗的綠色箭頭就是圖中最大的「天河」,它將孟加拉灣的水汽輸送到紅色圈內,為我國東南地區,也就是長江、珠江流域帶來了豐沛降雨。而三江源地區,其南邊界恰好是大「天河」支流的末端(較細的綠色箭頭),西部和北部邊界雖然儘管量級很小,但也有水汽輸入。


如果「天河工程」能夠在人工干預天氣的技術上,有效利用南邊界甚至西、北邊界的水汽輸送,那麼就「有望每年在青藏高原的三江源地區增加降水25億」。而在三江源北面的祁連山和柴達木地區,由於高空的水汽輸送相對較少,「天河工程」預期可以實現的年增水分別在「2億和1.2億立方米」。這相對於黃河每年600多億立方米的徑流量,相對南水北調每年95億的規劃流量,已經相當不可忽視了。


我們已經了解了「天河」的位置和水量的大小,下一步就是分析如何取水降雨。


如何取「天河」水


向天取水的技術其實已經較為成熟。降雨需要兩個條件,一個是充足的水汽,另一個就是水汽凝聚成雨滴所必須的「凝結核」,目前人工增雨的方式就是增加凝結核。通常是以飛機或導彈為載體,向雲中撒播催化劑(鹽粉、乾冰或碘化銀等),成為雲中水滴的凝聚核,使水滴在其周圍迅速凝聚,增大到一定程度後降落到地面,形成降水。

據報道,2013年青海省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在總面積達到30餘萬平方公里的三江源地區,通過人工增雨作業增加降水42.91億立方米,相當於300個西湖水體容量。所以「天河工程」要達到的增水目標還是有可能實現的。


儘管總量可以實現,但是在運作成本上仍然有改善空間。並不是每次增雨作業都能夠成功,事實上,根據物質守恆,如果天上沒有雲和水汽,撒播再多的碘化銀也變不出雨水。這也正是目前人工降雨的技術難點,需要在作業前對本地區上空雲的發生髮展、上游雲的移速移向做出準確的預測,抓住有效作業時間,減少不必要的物資浪費。


可持續性和風險


儘管目前看來「天河工程」向天取水是可行的,但該工程是否就能一勞永逸了呢?

據研究統計,通過南邊界進入三江源地區的水汽量近40年呈波動減少趨勢,減少幅度為每10年7.7×106kg/s,西邊界水汽輸入呈緩慢下降趨勢,每10年減少4.7×106kg/s,北邊界也呈減少趨勢,幅度為每10年3.5×106kg/s。這樣的趨勢下,流入三江源地區的「天河水」是越來越少的。


然而,奇怪的是,三江源地區的水汽盈餘不減反增:前10年(1965-1974年)凈盈餘46.4×106kg,後10年(1996-2005年)凈盈餘增加到56.1×106kg。實際上,總水汽量的增加是通過東邊界的「節流」所得,每年自東邊界水汽輸出的減少幅度較大,達18.6×106kg/s。


這樣看來,只「節流」不「開源」,利用三江源上空的「天河」水就存在兩大隱患:第一種是「天河」水越用越少不可持續,第二種是輸出到下游的水汽總量已經呈減少趨勢,再「人工截流」之後,對下游水資源和氣候生態造成的影響如何量化呢?


目前剛剛結束的只是 「天河工程」第一次專家組會議,相信隨著後續論證的開展和信息的披露,關於工程的可持續性和潛在的風險,會有更明確的說法。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風聊 的精彩文章:

戒了燒烤,我們再來談食品安全
馬平:不是三峽沒用,是手機太給力
北洋時期張勳復辟是怎麼回事
袁世凱如何因為一份假報紙當皇帝的

TAG:風聊 |

您可能感興趣

天河工程:黃河之水真的要天上來了?
安徽淮北:「清水工程」修復河道水生態
北水南調大工程,加州供水「靠天吃飯」的日子即將結束
漁梁壩:堪比都江堰的江南古代攔河工程
雲陽南溪到黃石快速通道最新消息:工程開始招標,動工時日不遠!
蘇寧空調安裝工程師真是拼了:哪熱就奔赴哪裡
降服南水北調工程總乾渠上的「攔路虎」:強膨脹土
《還看今朝》偉大工程背後的無名英雄——東天山特長隧道:好美,好冷,好偉大!
三峽水壩的水射向空中為哪般?大工程里融入的大智慧
案例點評:從河南某工程來看熱泵採暖系統和施工的一些「坑」
非洲最大的水壩:堪稱蘇丹的「三峽工程」
為何印度導彈升空後,中國西南上空傳來巨響?印度工程師不敢直視
印度導彈升空後西南上空傳來神秘巨響?印工程師不敢直視
喜訊:集團喜中公園路、咸陽橋北廣場及咸陽橋北匝道工程
四問三峽大壩:武漢洪災和三峽工程有關係嗎?
黑到炸裂的高科技枕頭!神舟飛船工程師,骨傳導耳機,記錄夢話,永遠不會有蟎
中國一項驚天地的偉大工程,挖出的土可以把廣州與哈爾濱連接起來
清洗水立方,為什麼當初在工程建設中沒有考慮後面的清潔問題?
安東尼來火箭,工程如此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