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兩制」最早竟是由古代契丹人首創的
遼上京壁畫《契丹兒女》
落後文明要在短時間內向先進文明過渡,一直是個歷史性難題。
因為,但凡是自發的變革,首先都是下層器物的革新和經濟方式的轉變,這種模式可以稱為「自下而上」。比如唐朝中後期,由於商品經濟的興起,加上科舉制提供了下層崛起的條件,經濟基礎得到了改變後,整個社會才可能由「士族」轉向「平民」,文化思想也由「貴族文學」轉變為「平民文學」 ——這個過程由中唐持續到北宋,歷經上百年,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又如英國「工業革命」,首先是在經濟基礎方面轉型到工商業,然後上層的政治體制也就順應而為。
而一個落後文明要在短時間內邁向先進文明,無疑是需要強制改革的,這種模式與上一種正好相反,可以稱為「自上而下」。君王在最頂尖,利用強權推行改革,其著眼點在於修改上層建築,而下層經濟基礎缺失,就必然成為空中樓閣,無本之源。比如晚清「戊戌變法」,就是典型的失敗案例;俄國彼得大帝改革,只改上層,沒有改革農奴土地制度,也是不成功的。
落後文明應該如何過渡呢?
遼國疆域
繼鮮卑人之後,契丹人是歷史上又一個崛起的少數民族。它在公元 10世紀建立了一個比北魏更強大的國家——遼國。
遼國的疆域,比當時的漢族政權 ——宋朝要大兩倍之多,兩國抗衡了上百年,「契丹」的赫赫威名,一度延伸到中亞乃至歐洲,當時許多外國人就把契丹等同於中國。
契丹人吸取了鮮卑人的教訓,不再搞「全盤漢化」,而是結合了自己的「國情」。
當時,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年事已高,要在兒子當中選接班人。長子和次子都很優秀,在滿朝文武大臣中各有一批支持者。長子耶律倍是皇太子,精通漢文化,詩詞歌賦無一不熟,很受耶律阿保機的喜愛;次子耶律德光是兵馬大元帥,掌握軍權,驍勇善戰,也很受耶律阿保機的喜愛。但由於遼國初建不久,大部分皇室和官僚都排斥漢化,再加上遼太后依然主張奴隸制度,所以喜愛漢文明的皇太子耶律倍失去了大多數朝臣的支持,讓位於弟弟耶律德光。
耶律德光便是遼太宗,他成為遼國的第二代領導人後,面臨著一個棘手的問題:遼國要發展,就要擺脫落後的體制,向南擴張,引進先進的漢文明體制;而國內既得利益集團卻拒絕漢化,排斥漢文明,所以才導致皇太子耶律倍失去帝位,這個前車之鑒也是遼太宗要顧忌的。
耶律阿保機,遼朝開國君主
歷朝歷代,改革總是會遭到守舊勢力的抵觸。這種情況在古今中外比比皆是:清朝戊戌變法,舊勢力瘋狂反撲,大清國喪失良機;沙皇俄國全盤學習西歐,彼得大帝也遭到強烈抵制;日本明治維新,幕府勢力極力阻止;法國大革命前夕,貴族、教士壟斷上層不放手……
遼朝也是一樣,舊有的契丹貴族要維護他們的既得利益,如果走「漢化」改革道路,他們的奴隸制度就會瓦解,兵馬、糧草、錢等的一系列管理體制就會被漢族體制所替代,更令他們擔憂的是,漢族精英一定會受到重用,到時候,契丹貴族的權力會拱手讓與漢族官僚,這是他們最不願看到的。
之前的北魏全盤漢化導致的社會分裂,也是前車之鑒,遼太宗自然不願意看到自己統治下的國家步北魏的後塵。
怎麼辦?
遼太宗雄才大略,在奪得中原重地「幽雲十六州」後,富有創新精神地提出了新模式。
燕雲十六州,即幽雲十六州
「一個國家可以有兩種制度,此所謂『因俗而治』。最重要的是先把經濟搞上來,百姓安居樂業了,其他問題也就好辦了。」站在游牧草原和農耕田地的分界線上,遼太宗躍馬揚鞭,這樣告誡契丹官員。
《遼史》記載:「至於太宗,兼制中國,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遼朝的「一國兩制」內容如下。
行政體製為「南」「北」二院,在契丹舊地,依然沿用奴隸社會的部族制,官吏一律用契丹族人,掌握契丹的一切軍政事務,也是遼朝的最高權力機關;在中原地區則用漢族的方法治理,仿效唐朝的官制,設立三省六部機構,以此安撫漢族精英,讓他們來管理漢族人的事務。但是北院的權力要高於南院,可見遼朝的政治重心在於契丹本民族。
南北分院的「一國兩制」為後世留下了一份重要的政治遺產,很好地處理了「國情」與「接軌」的內在矛盾。《遼史》記載:「契丹北樞密院,掌兵機、武銓、群牧之政,凡契丹軍馬皆屬焉;契丹南樞密院,掌文銓、部族、丁賦之政,凡契丹人民皆屬焉。 」
《東丹王出行圖》局部
由於南院是被征服的中原漢地,與北方的契丹舊地沒有利益衝突,所以契丹舊貴族們並沒有損失,也就不反對在南方搞改革。遼太宗穩定了國內各種勢力,便可以騰出手來發展經濟,在幽雲十六州選拔了一批漢族的知識分子治理南方的事務,下詔書招聘賢才,引進漢族的做法。
甚至連遼朝的首都也分為多個:上京、南京、東京(「太宗以皇都為上京,升幽州為南京,改南京為東京」),上京是契丹人發源之地,祖居於此,風俗習慣沿用本民族傳統;南京是今天的北京,已屬中原農業地區,建立南京後就開始設立南面官員了,主要用來治理漢族人;東京則是被征服的渤海國,也大體上遵循舊有制度不改變。
遼朝的多個京城,以上京為根基,向四面八方擴展,從各個方位控制了遼政權所統轄的不同地區,這在客觀上符合了契丹主體民族的國情,也照顧了其他民族的利益,使「國情」與「接軌」得到了很好的統一。
十幾年下來,通過潛移默化的對比,北方的契丹貴族們開始明白:「哦!南方經濟果然發展很快,漢文明的生產方式和管理制度確實比游牧的居無定所要先進很多!如果我們學習南方這樣做,也會取得很大成果。」契丹貴族們逐漸由反對變為支持,尤其到了「契丹二代」,他們比父輩更容易接受新思想,從開始了解漢族商品、使用漢族器具,到逐步熱衷漢族的衣冠服飾、飲食文化,最後到羨慕漢族的政治體制——這種漸進式的改良,終於擴散到整個遼國。
明成祖朱棣被西方世界稱為「契丹皇帝」
遼朝以漸進式改良,逐步完成了「現代化」,並保持了自身特色,留下足夠的時間去吸收、消化外來文化,國內穩步發展,沒有像北魏那樣產生過大動蕩,可見契丹人比鮮卑人要成熟了很多。
正因為遼朝很好地處理了「國情」和「接軌」問題,其燦爛的文化和聲名也比北魏更加持久。遼代的醫藥久負盛名,《脈訣》和《針灸書》中的治療方法至今仍應用在臨床實踐中;遼代的鎦金、染織、造馬具、制瓷工藝精湛;契丹鞍與端硯、蜀錦、定瓷被並列為「天下第一」;契丹族繪畫、舞樂、建築等藝術,多姿多彩,成為中華藝術寶庫中的一朵奇葩。契丹有自己的文字,使用了好幾百年,極大地影響了西夏和女真文字,是契丹族對中華文化的一大貢獻。
在 10~ 12世紀,遼朝成為中國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代表。「契丹」一詞甚至成為外國人對中國的代指,在俄語中,「中國」的發音是「 Kitay」(或 「Kitai」),英語也有用「 Cathay」的稱呼來表示中國,幾乎所有阿爾泰語系的北方諸民族,以及遠至中亞的阿拉伯—伊斯蘭世界,都以「契丹」一詞指稱中國。甚至在元朝建立後,歐洲古代東方行記中仍將中國的北方和中原並稱為「契丹」,乃至到 15世紀初,明成祖朱棣還被西方世界稱為「契丹皇帝」 —可見遼王朝聲名之遠播,影響之巨大,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中的一個重要階段。
▌摘自《變革之路-中國曆朝改革得失》,鞠佳(著),中國工人出版社授權合作稿
汪精衛的「艷電」都說了些什麼不堪入耳的東西?
趙括就是「紙上談兵」的無能之輩,為何流行為他翻案
穿越到2000年前的耶路撒冷生活是一種什麼感受?
二百多個日夜,這數百人頑強擊退數萬匈奴人多次進攻
TAG:歷史品讀 |
※毛澤東首創「一國兩制」構想
※「一國兩制」並非鄧小平首創,早在遼朝就已經有此制度了!
※三國皇帝首創一俗語,如今人人會用,熟料故事結局很慘
※三國皇帝首創一俗語,如今人人會用,孰料故事結局很慘
※該成語講的是孔融,非三國首創,體現一種氣節
※游擊戰十六字訣,不是毛主席首創,而是他首創的
※中國再次贏得「競賽」,穩拿「第一」 成世界首創國
※這位亡國皇帝首創三寸金蓮,最終死於非命,也算是罪有應得
※在中國,有一種技術叫「SND」國內首創
※國畫入駐白宮第一人,首創白粉技法堪稱一絕,徐悲鴻稱其畫鴿「古今第一」!
※首創三寸金蓮的亡國皇帝,最終亡國慘死,罪有應得
※這位亡國皇帝首創三寸金蓮,最終被趙光義殺死,始作俑者罪有應得
※希特勒首創閃電戰?我國古已有之!
※此開國皇帝首創了一種酷刑,由一種動物行刑,犯人再嘴硬都會認罪
※七十二變首創者竟是這位大神?菩提祖師也是向她學的?
※一句絕密的「你好」!又一個全球首創被中國人拿下!
※中國首創一項新技術,導彈可以滅火?這是只有中國才有的!
※此人是曹操之子,首創一成語,但記載卻可能是假的
※魅族的創造力得到友商的認可,一加稱U型天線是魅族首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