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慈欣對話上海觀眾:科幻其實跟在現實技術後面
圖說:劉慈欣。資料圖
圖說:劉慈欣。資料圖
【新民晚報·新民網】科幻能預言未來?昨天,亞洲首位雨果獎得主劉慈欣走進2016上海國際科普產品博覽會與上海觀眾「面對面」:揭秘科幻創作不是預言未來,只是科幻無窮的想像力中,總有一種可能性與未來有重合。
喜歡看大片的觀眾不難發現,今天的真實可能就是十幾年前的一部電影,今天的科幻電影也很可能是即將發生的未來。例如,《星戰》系列,《回到未來》系列、《黑衣人》系列、《人工智慧》《我,機器人》《星際迷航》等科幻電影中的「未來技術」,不少已出現在現實生活中。《我,機器人》中影響劇情走向的無人駕駛技術,《人工智慧》中富有情感的機器男孩,《星際迷航》第一部中的平板電腦、定位儀、太空旅行、無針注射器、透明鋁材等,都已成為今天的日常生活。
於是,很多人「迷信」科幻作品有預言未來的魔力。劉慈欣卻表示,科幻並沒有引領未來,反而是跟在現實技術的後面——科幻作者是從實驗室中、尚未普及的科學技術中汲取靈感,並用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將這些技術的未來可能性充分排列組合起來。由於科幻小說幾乎窮極了新技術未來發展的所有可能性,其中總有幾個能「蒙」對——與未來真實重合。
劉慈欣創作的科幻小說《三體》,出版距今已經6年了,什麼時候能帶給讀者新的驚喜?劉慈欣坦言:「想要推出新作品,是越來越難了。」 因為,我們正處在一個「奇蹟不稱之為奇蹟」的時代,每天都有新技術發生,每天都有創意產生,並且藉助互聯網的力量,這些新技術和創意很快就能被成千上萬的人知道。
《科幻世界》主編姚海軍說,隨著技術在實驗室中的時間越來越短,技術創想類型的科幻作品創作自然越來越難。就像是一個包袱還沒抖掉,讀者就已經看到裡面裝了什麼了。近兩年,中國科幻作家連續獲得雨果獎讓人欣喜,不過要說中國科幻的「黃金時代」到來了,還為時過早。
上世紀80年代之所以被譽為美國科幻界的「黃金時代」,是因為那時每年有上千部科幻作品問世。據統計,去年我國發表的原創科幻長篇小說僅為28篇,短篇數百篇。不過,令人欣喜的是,這些科幻小說的創作者許多都是年輕人,他們為科幻故事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和想像。(新民晚報記者 馬亞寧)
TAG:新民晚報·新民網 |
※科幻與現實的邊界:劉慈欣對話金·斯坦利·羅賓遜
※中國兩棲無人機閃亮登場:從科幻變為現實 實力強勁體現中國實力
※從科幻到現實:電影中的空間站或將實現
※沉浸式體驗虛擬現實:從科幻電影到生活現實
※科幻電影小說里的場景會在現實生活中上演嗎?
※未來語音介面:科技將科幻變為現實
※科幻小說裡面的場景,或許真的會在VR世界裡實現
※霍金「突破聆聽」項目搭建起現實與科幻世界的橋樑
※這些超現實科幻場景,其實來自現實,曾經香港的九龍城!
※科幻到現實:電影中的空間站或將實現
※科幻與現實——《傳世》
※走入現實的科幻技術
※科幻技術已經走進現實
※這種軍事技術只有在科幻電影中才能看到 但美軍已經實現!
※從科幻走向現實,中美兩國激光武器已進入實際應用階段
※《北京摺疊》:當科幻走向現實
※科幻戲劇:「硬科幻」如何實現舞台「軟著陸」?
※曾經科幻電影里才有的酷炫場景,現在實現了!
※科幻電影都是真的終會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