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眾的科幻真的被大眾接受了嗎
「沒想到啊,大神竟然就坐在我的眼前,哇咔咔!」在第27屆科幻「銀河獎」頒獎典禮上,看到著名的科幻作家劉慈欣竟然就坐在自己前排,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生小李抑制不住激動,趕快偷拍了「大劉」的側影,發在了朋友圈裡。「大劉」是科幻界同仁對劉慈欣的愛稱,而在年輕科幻迷心裡,劉慈欣被視為神一樣的存在,果然,小李的微信在收穫了幾十個秒贊的同時,更多人的留言是「對劉神只有頂禮膜拜的份兒」、「劉神,請收下我的膝蓋」……
「我對著銀河發誓,我是看《科幻世界》長大的。」頒獎典禮上,來自全國各地的科幻迷道出了《科幻世界》雜誌對他們的影響。由著名科幻期刊《科幻世界》發起的中國科幻界最高文學獎「銀河獎」已經走過了30個年頭,被稱為是中國科幻創作的「孵化器」和「發動機」。在這一屆的科幻「銀河獎」頒獎典禮上,劉慈欣來了,王晉康、何夕、韓松等科幻大咖紛紛現身,江波、夏笳、陳楸帆、張冉等大批年輕的科幻新生代同樣備受矚目。據統計,自「銀河獎」創辦以來,已經推選出1200多篇優秀中短篇科幻小說,先後有100多位作者登上領獎台。
與此同時,中國科幻作品最近在國際上屢屢獲獎,似乎也讓中國科幻家喻戶曉。
今年對於中國科幻界來說是值得紀念的一年,繼劉慈欣獲得素有科幻諾貝爾文學獎之稱的雨果獎之後,郝景芳也獲此殊榮,科幻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用《科幻世界》雜誌社副總編輯姚海軍的話講:「《三體》這樣產值過億元的暢銷書已引爆了中國的科幻產業,並且在世界範圍內獲得了專業人士和讀者的肯定。」
2007年,美國著名科幻作家大衛·布林在成都國際科幻大會上曾預言過:「世界科幻的未來在中國。」
「在2010年劉慈欣《三體》三部曲最後一部出版前,我們的科幻基本上還處在雜誌時代,也就是說,科幻的商業價值沒有被充分發掘。」姚海軍說,但2010年後由於《三體》的「引爆」,文化市場對科幻也呈現出爆髮式的需求,突然呈現出版、影視、動漫、遊戲並行發展的態勢,而前兩者最具產業的指標意義。
進入2015年以來,先是著名科技期刊《自然》雜誌《未來》欄目開欄15年來首次刊發了中國人創作的科幻小說;而後是劉慈欣喜獲雨果獎;之後科幻名家王晉康的長篇科幻小說《十字》被美國出版商相中,有望登陸美國圖書市場,再後來是又一位雨果獎獲獎者……中國科幻似乎已進入爆發階段。
但事實並非如此樂觀。
在劉慈欣和郝景芳獲雨果獎後,有人評價道:中國的科幻處於「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狀態,一方面獲獎的兩個人大熱,另一方面其他大量科幻作家鮮有人知,科幻依然偏向於小眾和圈內。
以科幻作家的數量為例,中國目前大約有科幻作家200餘人,活躍的科幻作家則不過百十人,而出過書、獲過獎的只有區區幾十人,有一定社會知名度也不過兩三人。相比之下,美國有1700餘位科幻作家、日本有400餘人。
而科幻的受眾又有多少,姚海軍介紹,根據科幻雜誌的訂閱量、傳閱率、科幻電影的票房及主要科幻類遊戲的在線人數綜合推算出的結果顯示,我國的泛科幻消費者達8000萬人,其中有100萬人是核心科幻迷。
這些科幻受眾的需求是旺盛的,來自騰訊的調查數據顯示,我國科幻讀者中有57%每年看1到5本科幻書籍,甚至有15%的科幻讀者一年會閱讀15本以上科幻書籍。
與此形成對比的,卻是較為蕭條的科幻出版業,來自北京師範大學的科幻文學作家、研究專家吳岩教授的研究顯示,儘管2015年度中國科幻文學的出版和發布量提升了,但創新的質量並沒有上升,體現為在創新創意方面顛覆性的突破不足。與此同時,在最重要的長篇新書出版方面,我國科幻界似乎也有些後繼乏力。2015年我國出版的科幻長篇新書只有28種,同一年美國的新科幻長篇有396種,而2014年我國的這一數字為36種。
「新長篇數量無明顯增長,暴露了我國科幻出版市場需求與創作能力的不匹配。」姚海軍認為,我國科幻出版的黃金時代還沒有真正到來。
與閱讀科幻書籍相比,更多的人與科幻接觸的途徑是「看科幻電影」,很多熱映的好萊塢大片完全可以歸類於科幻電影之列,2015年,科幻電影佔到了美國電影年度總票房的25.71%,而且從《2012》到《火星救援》,美國科幻大片正不斷增加「中國元素」。
相形之下,中國的科幻電影到目前為止似乎乏善可陳。
「科幻電影可以稱得上是電影產業皇冠上的『鑽石』,因為它是電影製作風險控制、工業集成和市場效應的集合體,體現了電影製作的最高水平。」知名影評人、編劇張小北說,「遺憾的是,我國近年來的探索性影片中很難見到純正科幻片的身影,現代科幻電影拍攝的經驗積累更是少之又少。」有人這樣評價,除了《三體》,眼下還沒有一個中國科幻電影光靠名字就能吸引觀眾進影院的。
「但中國科幻電影總是要向前走的,因為市場有強烈需求。」姚海軍分析,按照業內普遍的預計,未來五年內,我國電影產業將超過美國,達到800億元。果真如此的話,國產科幻電影如果能夠占其中的20%,就將是160億元,那是一個巨大的市場。
事實上,科幻電影的投資熱在我國已經出現,根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電子政務平台的數據顯示,截至8月24日,今年中國科幻電影備案數量已達85部。相較於2014年的17部和2015年的63部,近三年中國科幻電影的發展均呈現出良好的上升趨勢。儘管如此,這三年百多部的國產科幻電影,人們知道名字的又有幾部,值得深思。本報記者蔡文清J177
鏈接
科幻和科學邊界在哪裡
在很多人看來,科幻既然姓「科」,就離不開科學的支撐和積澱,霍金在為克勞斯著作《「星際迷航」的物理學》寫的序中寫道,「科幻和科學之間是雙向交易。科幻提出一些科學可以容納進去的想法,而科學有時會發現比任何科幻都離奇的概念。」
不過劉慈欣認為,基於科學的科幻小說只是科幻小說中的一種,「世界科幻沒有非要基於科學,有的科幻小說和科學沒有關係,我是盡量把想像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遵循一個原則,讓自己的小說寫的是超現實的東西,而不是超自然的東西。這是我寫作的基本底線。」
劉慈欣甚至還有更為驚人的觀點:「科幻生於科學,可能最終也會死於科學。」人無法想像沒有見過的事物,而當今世界,科技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作家的想像力已經有點跟不上科學發展的步伐。"
不過劉慈欣不悲觀,他說:「眼前還有一個很大的機遇。」
以相對論為界,科學被分成了古典科學和現代科學,古典科學所描述的世界觀早就為公眾熟知,但量子物理帶來的那個微觀的、因果鏈斷裂的世界觀,還不為人們了解和接受。
「古典科學的世界觀普及開來時,曾掀起過科幻文學的高潮,而如今還未被接受的現代科學世界觀的普及,會對科幻產生什麼樣的影響,非常值得期待。」
著名科幻作家何夕的最新作品《天年》獲得第27屆科幻「銀河獎」最佳長篇獎,這部災難題材的硬科幻小說提出了一個「天年」的概念。何夕說,對於新年,全世界大的文明中都是一種歡迎的態度,唯獨中華文化有一個「年獸」的概念,而天年就是這樣一個劫難的意思。小說的核心不是末日,而是人。人類在發現天年、應對天年的過程中,再次發現了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
談到科學與科幻的關係,何夕認為:「科學不是萬能的,科學有一個邊界。在科學已經認識到的地方寫小說,就像是科普小說,在這個邊界適當地推進,就是科幻所能夠發揮的地方,在科學的基礎上往前推進一點點。」
本報記者蔡文清J177
東方IC供圖
中國有科幻作家,沒有科幻雜誌
老北京中秋習俗 兔兒爺原來這麼神
金陵大學的民國教育「范兒」
細數杭州名家墨寶
中國市場投資熱帶火CFA考試 CFA一級報考人數中國首超美國
TAG:北京晚報 |
※奇幻的、科幻的、恐怖的,做些不同的電影賞
※小心被監視!科幻電影中的蜜蜂機器人真的有了,比真蜜蜂還小!
※接連確認!你做好一大波科幻電影來襲的準備了嗎?
※科幻小說里的「換頭」手術真的要實現了
※終於有機會在影院看到如此大尺度的科幻片了!
※炫酷的戰鬥,一嗨到底的科幻大片
※比《三體》更受好評的科幻小說:愚昧的人總是逃避真相
※這部史上評分最高的科幻劇,你真的看懂了嗎?
※漫威和科幻英雄的頭像被搞成了這樣
※科幻電影里才有的裝逼神器,你入手了嗎!
※驚悚還是科幻,蘋果做的耳朵太逼真了
※史上最污的科幻劇,還沒看夠就被砍了!
※讓人感到震撼的受精過程,猶如科幻大片!
※逼真與科幻的結合,熟悉與陌生的矛盾體,這些槍械不看後悔!
※好萊塢科幻:看的就是特效!不能錯過的十大震撼場面!
※十部預言成真的科幻電影,沒想到真的實現了呢!
※這些科幻大片里的未來科技,竟然都被實現了
※這隻山一樣大的烏龜畫的好科幻呀!
※驚悚、科幻、異能蘿莉大戰異形,你想看的這裡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