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鶴琴:你和菩薩做的一樣,可為什麼沒有福德?
文/王鶴琴
有位朋友來家裡做客,用餐的時候拿食物逗狗,香腸、月餅、雞蛋……狗吃得很香,圍著他轉,各種討巧示好。飯後上了水果,他又拿葡萄喂狗,狗嗅了一下並無反應,他就剝掉葡萄的皮,放在手掌心,好言好語地哄,狗狗不情願地湊近舔了一下就走開了,滿臉的嫌棄,朋友又耐心誘惑了一會兒,終是打動不了狗,於是嘟囔著幾句去洗手。雖是玩笑,卻也表露了一些微細的心思,我跟著打趣:「本來供養一頓餐飯,反倒起嗔恨心了。」
佛教講供養,供養的東西多種多樣,而供養一頓餐飯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佛教在印度的時候,僧人乞食為生,且過午不食,經常有吃不上飯的時候,如果能有人供養,肯定要好很多,因此佛教很強調供養的福德。別看供養餐飯簡單,真正想獲得福德並不那麼容易,因為即便發心是好的,可是供養過程中起心動念一旦歪了,不僅得不到福德,可能還容易造惡業。佛經裡面有不少這類故事,有善男子在家裡設齋供養大量僧人,有穿戴破爛者被門童阻攔不得進,後得知是羅漢示現,懊惱不已;也有善女子請羅漢僧們到家中食,卻不請凡夫僧,受到佛陀的批評。
在現實生活中也一樣,我們請別人到家裡或者在外面吃飯,本來是好事,可是因為別人家的熊孩子把你家餐具摔碎了或者別人在餐桌上說了幾句你不愛聽的話,都可能讓你氣惱,生起嗔恨心,後悔不該吃這頓飯,如此下來,不僅福德沒有了,煩惱還會增盛。
有的時候沒有發心供養,可倘若在過程中生起善意,也可能累積福德。比如一堆人聚在一起吃飯,本來不是你辦事,最後莫名其妙你買了單,如果再惱怒懊喪,那真是太不明智。轉個念想,把吃飯的人當作菩薩,供養一頓餐飯,給自己種了福田,不也舒暢歡快?
所以,別覺得自己做了不少好事,怎麼也沒見多少好報?想想自己在做的過程中心念是否一直平和歡喜,存利益他人的想法;還是雖然強顏歡笑,把好事做完了,可心裡早已被貪嗔痴三毒佔據了。菩薩普度眾生,看似做些平凡的事情,可一直保持慈悲的心念,那真是需要極大的修為。
佛教中還有個詞叫「恆順眾生」,也就是滿足眾生的願望,不讓他們起煩惱。有的人覺得自己是大好人,因為一般不會拒絕人,願意滿足別人。就像有人鬱悶了給你打電話,巴拉巴拉叨叨沒完,你其實已經非常不耐煩不想聽下去了,可你不會或直接或巧妙地表達出來,而是忍者性子,嗯嗯地敷衍著繼續聊下去。你覺得你是不忍心傷害別人,像菩薩般「恆順眾生」,其實是愚不可及,既浪費了自己寶貴的時間,又給別人「作惡」的機會。比起這個浪費你時間的人,你可比她要可惡得多,她是無心作惡,你卻在有意縱容。你的及時終止,才能維護你們真正的友誼,她可能會找到更合適的傾聽對象訴說,對方會給她更有效的回應——真誠的安慰或者有建設性的意見,而你利用你的時間也可以好好工作或者放鬆休息。你強忍著聊下去,只會使你打心眼裡討厭這個人,而他在你這裡得不到他需要的理解或者幫助,肯定也會慢慢把你從良友的隊伍中排除。智慧不足的時候,倒不必先要求自己做一個大好人,弄的自己疲累不堪,久了還可能傷害自己對良善的信心。
生活處處是道場,修行真的不簡單,你得時時保持一種覺知,醒悟自心,還得有應付的能力和超脫的智慧,不然就是和菩薩做一樣的事情,你也是沒什麼福德,人家菩薩悲智雙運,而你徒有其表罷了。
要知道,決定結果的往往是那些看不見的東西。
TAG:禪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