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書法——中國書法史九
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元,次年建都於大都(今北京),至元十六年(1279年)滅南宋,至惠宗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為朱元璋所滅,統治中國98年,傳十帝。
作為第一個君臨華夏的少數民族,元朝的通統治者雖然還執行民族等級、歧視政策,但他們也深知漢文化對於鞏固統治的意義,因而漢文化的發展沒有停滯,反而有推進。書法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視。
元滅南宋後,即將其內府圖書禮器輦運大都,並特許京官借閱,其中有王羲之《王略帖》、孫過庭《書譜》和懷素《自敘》等巨跡。元代不少皇帝如英宗、文宗、順帝等都有書名。元初功臣,如宰相耶律楚材(契丹人)及漢人翰林承旨姚樞、翰林學士王磐、國子祭酒許衡、太保劉秉忠等也都擅書,這無疑是一個很有利於書法發展的環境。
特別重要的是,為了搜羅漢族知識分子為新朝服務,程鉅夫在至正二十三年(1286)奉世祖之命下江南訪求「遺逸」,列趙孟頫於24位南宋遺民之首,薦舉給皇帝,既給趙孟頫的崛起提供了機遇,也為元代文化藝術尤其是書法藝術的發展尋找了一個領路人,決定了元代書法的主流。
但並非所有華夏俊才都被吸納到了朝廷,相反,在元代,隱逸文人的數量相當可觀,其中的才俊之士,往往遊戲人生、遊戲藝術,從而實際上走了一條與主流書風大不相同的道路,形成了元代書法重要的一個側翼。
一、趙孟頫、鮮於樞及奎章閣書家
元代書法最具影響力的,是以趙孟頫為首的、以復古出新為道路的書家群體。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道人,又號水精宮道人、歐波等,世稱「趙松雪」。宋太祖子秦王德芳十世孫。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後人稱「趙吳興」。幼聰慧,讀書過目成誦,為文操筆立就。他出仕後,從元世祖到元英宗,共經歷了五個皇帝,先後在濟南、浙江任職,又在中央擔任兵部侍郎、集賢直學士、翰林侍讀學士、翰林學士承旨等職,「榮際五朝,名滿四海」。卒後追封「魏國公」,謚「文敏」。所以後世又稱他為「趙集賢」、「趙承旨」、「趙文敏」、「趙魏公」等。《元史·趙孟頫傳》說:「(仁宗)以趙孟頫比唐李白、宋蘇軾子瞻。又嘗稱孟頫操履純正,博學多聞,書畫絕倫,旁通佛、老之旨,皆人所不及。」
趙孟頫以全面向古典尤其是晉唐學習的方式,在楷、行、草、隸、篆等各個領域重新建立嚴謹的法度,樹立古典風格的權威價值,從而矯正了南宋書法學時風、輕法度的巨大缺陷,使書法發展邁入一條較為健康的軌道。他自己的書法,行書深入右軍堂奧,風神雅緻,瀟洒流美,楷書融唐鑄晉,既端莊樸實,又流暢婉麗,形成獨特的體勢,獲「趙體」之稱。他的書法思想、風格,不僅主宰了整個元代的書法,甚至直接影響了明代前中期書法的發展。
傳世墨跡有《膽巴碑》、《妙嚴寺記》、《六體千字文》、《玄妙觀重修三門記》、《仇鍔墓志銘》、《歸去來兮辭》、《赤壁賦》、《洛神賦》、《蘭亭十三跋》、《汲黯傳》、《道德經》等等。
他的楷書與唐代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並稱「歐、顏、柳、趙」。小楷精絕,他曾說:「余臨王獻之《洛神賦》凡數百本,間有得意處……亦自寶之。」同時名家鮮於樞說:「子昂篆、隸、正、行、顛草俱為當代第一;小楷又為子昂諸書第一。此卷(指趙孟頫所書《過秦論》)筆力柔媚,備極楷則。」
趙孟頫的大楷主要有《膽巴碑》、《三門記》等。他吸收眾家之長,又參以李北海筆意,輔以行草筆法,因而莊重而不失流媚,嚴謹而富於生機,是大楷書的新進展。 趙孟頫的行草書數量也非常多,如《與山世源絕交書》、《丈人帖》、《赤壁賦》等等。其行書追蹤晉唐,以王羲之為宗,尤其得力於《集王聖教序》,深得其風流妍妙、清新峻健之致,歷來學王,推為第一。
然而,趙孟頫身後所獲得的評論,卻是褒貶兼有,明代的王世貞在《藝苑卮言》說得比較恰切:「自歐、虞、顏、柳、旭、素,以至蘇、黃、米、蔡,各用古法損益,自成一家。若趙承旨,則各體具有師承,不必己撰,評者有書奴之誚,則太過;然謂直接右軍,吾未之敢信也。小楷法黃庭、洛神,於精工之內,時有俗筆;碑刻出李北海,北海雖佻而勁,承旨稍厚而軟;唯於行書,極得二王筆意,然中間逗漏處,不少不堪。並觀承旨,可出宋人上,比之唐人則隔一舍。」
啟功先生在《論書絕句》中說:「趙孟頫書,承先啟後,其開元明以來風尚處,人所易見;其承前人之規範,而能賦予生氣處,則人所未多覺也。蓋晉唐人書,至宋元之後,傳習但憑石刻,學人摹擬,如為桃梗土偶寫照,舉動毫無,何論神態。試觀趙臨右軍諸帖,不難憬然悟其機趣,其自運簡札之書,亦此類也。至於碑版之書,昔人視為難事。以其為昭示於人也,故體貴莊嚴,而字宜明晰。往往得其整齊,失在板滯。趙氏獨能運晉唐流麗之筆於擘窠大字之中,此其所以尤難及者也。……昔人論詩,病朱竹坨貪多,王漁洋愛好。吾謂趙書亦不免漁洋之病。然『三代以下惟恐不好名』,愛好究勝於自棄也。」比較公允地說出了趙孟頫在書法史上貢獻與地位。
鮮於樞(1256~1301),字伯幾。又作伯機,號困學民,亦號直寄老人、虎林隱吏等。漁陽(今河北涿鹿)人,生於開封。曾任江南諸道行台御史掾、浙東都省史掾,此後一度去職隱居西湖「困學齋」,1302年受命任太常寺典簿,未到任而卒。世傳其人有河朔英偉之氣,豪爽仗義,而文藝極佳,詩文、散曲、音律皆所擅長,又精鑒定、富收藏。長期為官杭州,得江南文采,堪與趙孟頫爭競,可謂一時瑜亮,彼此互相都很推重。趙孟頫曾有詩寫他:「廊廟不乏才,江湖多隱淪。之子稱吏隱,築屋西湖濱。開軒弄玉琴,臨池書練裙。」
鮮於樞書學理念與趙相似,而在實踐上則偏重於唐,尤喜草書,筆力遒勁,氣勢豪縱,有北方健兒的雄強氣概。如果說趙氏以風韻勝,則鮮於樞可說是以骨力勝,論行書,鮮於樞或遜色於趙,而論草書,趙的溫文爾雅,在鮮於樞的酣暢淋漓面前,卻不得不退避三舍。綜合來看,雖然趙的聲價在鮮於樞之上,但兩人實是各有所長,可謂雙峰並峙,共同構成了元代書法復古傾向的主潮。
其作品有《透光古鏡歌》、《書韓愈進學解》、《論草書帖》、《唐人水簾洞詩帖》等。
《論草書》,其筆法主要淵源於唐代懷素、張旭等人,用筆不斤斤於點劃的精到而追求揮灑的豪放自由,故氣勢酣暢淋漓。
鄧文原(1258~1328),字善之,一字匪石,人稱素履先生。綿州(今四川綿陽)人,綿州地處巴蜀的西部,世稱「鄧巴西」。也長期生活於杭州,與趙、鮮於交往切磋,並轡齊名。故虞集說:「大德、延祐年間,稱善書者必歸巴西(文原)、漁陽(鮮於樞)、吳興(趙孟頫)。」他所擅長的行書和章草,都基本以趙的風格面目出現,只是功力稍遜,他的一些墨跡幾乎可與趙的以假亂真。墨跡有《瞻近、漢時二帖跋》、《倪寬贊跋》等。
元文宗時期,是元代書法又一個比較興旺的時期。文宗為滿足自己的書畫文玩興趣,設立了奎章閣,以虞集為侍書學士、柯九思為鑒書博士,當朝善書者,皆吸收入閣,於萬機之暇,討論法書名畫。這個機構至惠宗時改為宣文閣,又存在了一段時間才徹底取締。期間先後入閣的名家除上述二人外還有揭傒斯、歐陽玄、康里巎巎和周伯琦等。其中藝術成就最突出的是色目族人康里巎巎。
康里巎巎(1295~1345),字子山,號正齋、恕叟,又號蓬累叟。他是色目人,籍貫康里(漢代為高車國),因以為姓。卒謚文獻。子山自幼入學國子監,善文辭工書法,博學多才。兼擅行書、章草,章草古勁,氣力甚健,與趙有一定距離。又引章草入行草,用筆爽利輕捷,體勢側媚流宕。這種風格,宋蔡襄即啟其端倪,趙孟頫復興章草,也有過嘗試,但都尚未成為風氣。巎巎雖然不是這種風格的首倡者,但無疑是一個重要的推進者。代表作是《李白詩卷》。 他傳世行書的代表作品是《柳宗元梓人傳》。《梓人傳》草中兼行,字形縱長,筆法爽利,風格峻健,與趙孟頫偏於柔媚、鮮於樞偏於豪放的書風有所不同。
二、隱士書家
在民族矛盾較為尖銳的元代,數量較大的才俊之士成為了隱士。出處問題上的相似,使得他們儘管年代、性格不同,卻在審美上有相通之處,因而在書法史上,元代的隱士書家往往被看作一個獨立的群體。他們在審美上的最突出特色,就是與主流書風之間的疏離。
有代表性的書家是:吾衍、張雨、吳鎮、王冕、楊維楨、吳叡、倪瓚等。 吾衍(1268~1311),又作吾丘衍,字子行,號貞白居士等,浙江太末(今龍游)人,隱居杭州。性格放曠,不事檢束,目眇足跛,但仍頗有風度,受到時人推重,追隨者常常有數十人。他最擅長的是篆隸和古文之學,有《三十五舉》等著作流傳,同時運用篆學之長於印章,對於篆刻的發展也有一定貢獻。後世有學者認為,是他倡導篆書、得到趙孟頫的響應,才形成了元代篆書的復興局面。
張雨(1283~1350)為道士,慕米芾為人,書法雖出於趙孟頫,但加以峻厲,又有意識調整其結構、增強其輕重變化,因而有生拙之趣。
吳鎮、王冕、倪瓚均為畫家。吳鎮(1280~1354),字仲圭,號梅花道人,以詩、書、畫、終其身,有「三絕」之譽。其書法好狂草,格調灰冷超然,代表作為《心經》。王冕主要為行楷,似從鍾王化出,清泠蕭疏。倪瓚(1306~1374)字元鎮,號雲林子,人稱「倪迂」。無錫人。其書似以歐體立身,又巧用鍾繇法,骨鯁神幽。這三人的書風,都有不食人間煙火氣象。
楊維楨(1296~1370),字廉夫,號鐵崖、鐵笛道人、東維子等。浙江諸暨人。元末曾短暫出仕,遭世亂後隱居教授生徒,直至明初。性高曠耿介、孤傲不群,與友人聚會,或戴華陽巾、披鶴氅,吹鐵笛,音聲高亢,人以為神仙中人。與陸居仁、錢惟善等交好,被稱為「三高士」。善詩,稱「鐵崖體」。書法與其為人相似,於行楷中雜入章草,得古拗健峭之氣,不取趙孟頫等人的圓潤清雅,而追求蒼茫荒率,點劃狼藉、結構欹倚,而自有一種落拓不羈、孤高特立的氣質,明代吳寬比喻為經過殘酷戰鬥後軍隊手持的「破斧缺斨」,非常形象,令觀者頓生一種凜然之感。今存書跡有《真鏡庵募緣疏》、《張氏通波阡表》、《竹西草堂記》等。
三高士中的陸居仁(?~約1377),字宅之,號巢松翁等,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他也擅長書法,主要是行草,用筆流暢,而墨法喜枯,故也有一種荒疏之致;結構微有趙孟頫之意,但非常自然靈秀,絕無滯澀。整體看來,流而不滑,秀而不媚,格調頗高。
總體來看,這些書家的書風,都是個性突出、意態瑰奇,與趙孟頫、鮮於樞及奎章閣書家的相對平和穩健的風格有較大差異,形成了元代書法的另一面貌。從精神上說,他們的風格,與宋代「尚意」的訴求有相似處,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已經開啟明代晚期行草書風的先兆。
吳鎮草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吳鎮(1280——1354),字仲圭,號梅花道人,梅道人、梅沙彌等,嘉善魏塘人,是我國元代四大畫家之一。吳鎮十八九歲開始學畫,山水得董源、巨然之法而又獨出機檸,題材多為漁父、墨竹等。每作畫均題詩文其上,時人稱為詩書畫「三絕」。吳鎮主要傳世作品有《雙檜平遠圖軸》、《漁父圖軸》、《漁父圖卷》、《嘉禾八景圖卷》、《松泉圖軸》、《墨竹譜冊》、《草書心經卷》等。在中國繪畫史上,吳鎮以終生隱居,擅畫隱逸題材著稱。在文人畫鼎盛的元代,吳鎮的作品獨具風貌,典型地體現了中國古代文人畫所特有的文化品質。吳鎮在中國繪畫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和意義。
《心經》是佛教經名。草書《心經》是迄今所見吳鎮唯一一幅單獨的書法作品,作於元後至元六年(1340)。原作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此碑由清吏部左侍郎、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錢樾(嘉善人)於清嘉慶十六年(1811)勒石置梅花庵中。清劉墉(石庵)、皇(乾隆)十一子永(王星) 、錢泳(江蘇無錫人)、錢樾題跋。
關注《書法密碼》 shufamima 微信公眾號,您會有新的發現。
書法大家何紹基之孫何維朴書法作品
張旭狂草《自言帖》欣賞
草書章法結構10法,並請欣賞張旭草書《李清蓮序》
祝允明草書《杜甫秋興詩軸》
宋遼金書法——中國書法史八
TAG:書法密碼 |
※明代書法——中國書法史十
※隋唐五代書法——中國書法史七
※宋遼金書法——中國書法史八
※中國書法簡史
※中國書法 各體書法口訣集錦
※中國歷代帝王書法真跡
※歷任韓國前總統漢字書法欣賞:楷書書法、隸書書法
※中國書法史上十大狂怪書法家
※第三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狀元徐強書法作品欣賞!
※中國書法用筆「六法」
※蔡元培與中國書法
※首屆「書法印象」杯全國書法、硬筆書法大賽徵稿
※中國書法三字經
※中國書法史上的十大狂怪書法家
※極簡《中國書法史》中
※「書法的章法—談《中國書法章法研究》的再版
※中國古代書法郵票 欣賞
※中國書法史上的楷書四大家
※中國書法之草書五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