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干祖望教授從脾論治慢性咽炎經驗

干祖望教授從脾論治慢性咽炎經驗



中醫書友會第1099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I導讀干老認為脾虛津液不足,不能上行濡潤咽喉,是導致慢性咽炎的重要原因,而造成脾虛不化精微的原因大致分為三個方面:寒涼濕濁,久困傷脾;呼號多言,傷津損氣;煙酒辛辣,熱傷三陰;七情抑鬱,思慮傷脾;久病元虛,中土衰弱等。這些均可導致脾失健運,不能化生精微,使肺金失養,輸布失職,腎精失充,水源枯竭而導致虛火喉痹。(編輯/張亞娟)



干祖望教授從脾論治慢性咽炎經驗

作者/廖月紅、李雲英




干祖望教授從醫70餘年,對中醫藥治療慢性咽炎有深入的研究,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倡導從脾論治虛火喉痹。干老從脾論治喉痹治癒率達89%,有效率達98%。筆者有幸跟師學習,體會尤深,現將干老從脾論治慢性咽炎的思路和方法介紹如下。






  • 從脾論治慢性咽炎的理論依據




慢性咽炎中醫稱為「虛火喉痹」,是耳鼻喉科的難治頑固病,中醫歷代書籍多認為是陰虛火旺之故,常以滋陰降火、養肺腎陰論治。通過多年的臨床實踐及不斷的學習、思考,干祖望教授認為,臨床上虛火喉痹「真正屬陰虛者,十無二三,出於脾虛者常居八九」,從而提出從脾論治虛火喉痹的理論。




《素問·陰陽類論》云:「咽喉乾燥,病在脾土。」李東垣《脾胃論》云:「脾氣一虛,耳目口鼻俱為之病。」「飲食不節,勞役所傷,以致脾胃虛弱,乃血所生病;主口中津液不行,故口乾咽干也。」干老認為,脾的運化功能正常與否影響著津液的盛衰,脾氣健運,水谷精微運化輸布正常,津液充盈上潤眼、耳、口鼻諸竅則不為病;若脾氣虛弱,運化功能失常,則津液衰少,諸竅失養而為病。因此,脾虛津液不足,不能上行濡潤咽喉,是導致慢性咽炎的重要原因。造成脾虛不化精微的原因很多,大致有如下幾個方面:寒涼濕濁,久困傷脾;呼號多言,傷津損氣;煙酒辛辣,熱傷三陰;七情抑鬱,思慮傷脾;久病元虛,中土衰弱等。這些均可導致脾失健運,不能化生精微,使肺金失養,輸布失職,腎精失充,水源枯竭而導致虛火喉痹。





  • 從脾論治慢性咽炎五大法則




干老認為,「喉需液養,咽賴津濡」。咽喉乾燥,養陰生津固然重要,但脾主升清,脾氣健運,才能化生精微,上行濡潤咽喉。採用健脾法治療,脾氣健運而津液自生並上行輸佈於咽喉諸竅,此不言養陰卻達養陰之效,實為治本之法也。干老從脾論治慢性咽炎常用五大法則:



1、健脾益氣法




症見咽干不欲飲,或喜熱飲,咽痛,面色無華,少氣懶言,聲低氣怯,畏寒怕風而易感冒,舌淡苔薄白,脈細。證屬脾胃氣虛,方選補中益氣湯加減。




2、健脾滲濕法




症見咽中乾澀而不思飲,咽痛,咽部黏膜充血不明顯,咽後壁淋巴濾泡團塊樣增生,或伴胸膺不暢,食後不舒,大便多溏,舌有白苔甚至較厚,舌質胖嫩,甚至舌邊出現齒痕等,證屬脾虛濕困,選用參苓白朮散加減。




3、健脾潤燥法




症見口咽乾燥,飲不能解,倦怠乏力,或有低燒,咽黏膜乾燥或萎縮,舌淡苔少脈細。證屬脾虛氣弱,兼見陰虛津虧者,多見於乾燥性、萎縮性咽炎,或患鼻咽癌放射線治療後產生的咽喉乾燥者,方用生脈散加味。




4、抑肝扶脾法




用於治療肝氣橫逆侮脾證。肝為風木之臟,肝氣橫逆乘脾,則可使脾氣困頓,運化失職,從而出現咽喉不利,或干痛,或如有梅核或痰塊阻塞咽喉,吐之不出,咽之不下等。干老自擬支脾伐木飲治之,以疏肝健脾。藥用柴胡、白芍、金鈴子、橘葉、党參、白朮、茯苓、山藥、白扁豆、甘草。




5、補脾益氣降陰火法




用於治療脾虛陰火證。症見素體稟寒,神疲乏力,少氣懶言,容易感冒,入冬重裘難溫,咽乾燥,微痛,口乾欲飲,喜熱飲,咽部有異物感,受涼、疲勞、多言或稍進食燥熱之物則諸症加重,大便多偏溏;局部黏膜輕度充血,咽後壁淋巴濾泡多數呈團狀增生,間隙間黏膜增厚或萎縮而枯槁。舌苔薄白或白膩或膩而罩黃(為脾虛濕困的陰火外在表現,並非濕熱),舌質淡而胖嫩或嫩紅,邊有齒痕;脈細弱或沉細,或浮大按之無力。方用參苓白朮散、補中益氣湯或益氣聰明湯配合益胃湯、增液湯或沙參麥冬湯等。為了升提清陽以促進脾氣加速醒復,除了有高血壓病者之外,可用升麻、葛根、柴胡、蔓荊子等升提之品。常用藥如太子參(党參)、白朮、甘草、陳皮、甘草、白扁豆、山藥、升麻、桔梗、知母、黃柏、百合、沙參。




加減法:如濕邪較盛,大便溏稀,舌苔白膩明顯,加藿香、佩蘭、蒼朮、神曲、麥芽等;痰盛者,見體胖、痰多而黏,咽後壁附白色透明樣黏痰,頻頻清嗓,加大貝母或川貝母、天竺黃、蘇子等;伴心火亢盛,見心煩,咽黏膜輕度充血呈艷紅色,舌尖紅或有朱點,加竹葉、茅根、燈心草、生地等;兼肺腎陰虛,見五心煩熱、口乾欲涼飲明顯,舌紅少苔而少津,加熟地、沙參、百合、玄參、二至丸等;伴氣鬱明顯者,見胸悶脅脹,噯氣善太息,咽喉梗塞感較甚,加蘇梗、佛手、枳殼等;伴有瘀滯,見脈澀,舌紫或見紫氣、瘀點,咽後壁暗紅,加當歸尾、澤蘭葉、桃仁、紅花、功勞葉等;若氣虛而衛弱,衛外功能差,自汗,加黃芪、防風等以固衛;虛火甚,加知母、黃柏;咽部充血者,加牛膝、金銀花、桔梗等清熱利咽喉。






  • 干老醫案舉例




病案舉例1:戰某,男,51歲,2003年6月12日初診。從去年開始雙側扁桃體肥大,而且一次急發歷5個月而未痊癒,6月7日就診,稽留性發作,徘徊難去。疼痛不劇然十分不舒服,偶有作癢,一癢即咳,但無痰,發音輕度沙啞失澤。局部有痰樣物附於喉部,難以外豁,稍有客觀性氣味,口乾多飲,水溫喜熱拒涼,愈熱愈適應。平時多汗,容易感冒,但冬天不畏冷,平時大便不成形。檢查:咽後壁淋巴濾泡散在性增生,黏膜變性(處在萎縮前期),輕度慢性充血。雙側扁桃體各Ⅱ度,腺窩不明顯,無明顯急性充血,舌苔厚膩色白,舌質嫩胖,兩側齒印如鋸,脈濡。




稟質脾虛,所謂「坤德失其厚載」之困,加之事煩且重,更有傷脾之可能,責是衛氣亦因之而失固。治當以培土補脾可是。力求脾虛、慢性咽炎、急性扁桃體炎、大便一貫不正常等病全部消失。處方:太子參10g,白朮6g,茯苓10g,白扁豆10g,陳皮6g,半夏6g,元參10g,土牛膝根10g,桔梗6g。7劑,水煎服,日1劑。




6月18日二診:咽頭感覺尚舒適,作癢緩解1/3,乾咳亦因之而減少,沙聲稍得潤,附於喉壁的痰樣物仍存在,局部干感依然,口氣已聞不到,飲水仍多,水溫求熱,體溫正常,善汗依然,大便依然不能成形,但似乎有趨向正常的徵象。昨天開始,精神振作而有力。淋巴濾泡增生及黏膜變性仍然如初診。兩扁桃體收縮一些,表面光滑,舌薄苔,舌邊齒痕依然。脈來濡意大減,已有勁。




辨證主在中土衰竭,一無異議。取法用藥,亦已初效顯在。再言原旨原法,堅守一時。力求再120劑,咽病去而大便正常,及多汗寒冬畏冷等,全部消失。處方:党參10g,白朮6g,茯苓10g,澤瀉6g,陳皮6g,半夏6g,元參10g,土牛膝根10g,桔梗6g,佩蘭葉10g。




共進3個療程(21天)




7月9日三診:情況平穩。刻下咽頭舒服多多,喉源性咳嗽基本消失,發音音色得潤,惟音量較小,音調難高,音域很窄。近3天左側牙痛齒腫,無全身癥狀,惟大便偏干。檢查:張口僅兩指(下頜關節有腫脹),齒齦紅腫,牙齒無叩痛,頸部未捫及淋巴結,舌薄苔,邊有齒痕如鋸,脈有浮意及數意。




向有諸症,已趨向消失或式微,惟以小恙來陷,同時陽明積熱,乃致齒齦炎藉此而作。今日處方宗「急則治標」大法(即暫時放棄治療所有的疾病,用專一的手法來處理齒病),取清熱去暑,涼胃消炎一法。處方:藿香10g,佩蘭10g,銀花10g,連翹6g,地丁10g,桑葉6g,炒牛蒡10g,土貝母10g,桔梗6g,六一散(包)30g。




病案舉例2:虞某,女,25歲,2001年12月28日初診。前年之夏感冒引起咽頭疼痛,經過一般性治療而愈。從此即勤於感冒及咽痛(慢性咽炎急性發作),受涼、多言、工作疲勞及情緒失暢等常為誘發之因。平時痰多,幸能暢豁,痰色清白,有泡沫(晨起第一口則色淡黃)吐之不盡。不咳不喘,發作期間,鈍痛,體溫不太明顯變化,痰量也倍增,嚴重時伴以燒灼感,局部有炎性癥狀。近兩年入冬畏寒,四肢不溫。今年5月起大便偏干。經來延遲一周,量少,期長,色正常。




檢查:咽後壁淋巴濾泡增生,黏膜正常,有少量小血管擴張,扁桃體(雙)Ⅰ度,側索腫大可見,舌薄苔,質嫩,邊隱約有齒印,脈細。




坤德失其厚載,生痰之本失健,故而痰多。脾虛禍及衛氣,以致衛氣失藩籬之職,故而畏寒。咽病而喉無恙,咽本屬於胃經,此咽病之經常頻作,治其本在標症不治而自愈矣。參苓白朮散主之。處方:党參10g,炙黃芪10g,白朮6g,茯苓10g,桔梗6g,山藥10g,杏仁10g,半夏3g,馬勃3g,甘草3g。水煎服,日1劑。




2002年2月22日二診:又進葯21劑,痰量又有一些減少(但無上次明顯),疼痛在下午或多言後仍有,甚時有些灼燒感。陣發性出現喉源性咳嗽,本日僅1~2次,已不畏寒。偶有痰中見血塊,色紅艷(過去也有過),天癸仍然退後1周。檢查:兩側索已正常,咽後壁淋巴濾泡存在,小血管已收斂殆盡。舌薄苔,脈細。葯已有效,事無疑義,新添乾咳,且痰中夾血,龍火之嫌,方宗原旨,再參養陰清火。處方:太子參10g,白朮6g,茯苓10g,山藥10g,杏仁10g,天竺黃6g,黃柏3g,知母10g,川貝粉3g,元參10g。




3月7日三診:共進葯56劑,痰量雖少,尚有,痰質轉稠,色白,惟第一口痰黃,咽痛不明顯,但在不適應環境中即不舒服,在休息良好時無感覺。檢查:咽後壁接近正常,舌薄苔,脈細。治取六君子湯,仍感適宜,原旨深入。處方:党參10g,白朮6g,茯苓10g,陳皮6g,半夏6g,天竺黃6g,川貝粉(吞)3g,元參10g,沙參10g,海蛤粉(包)30g。7劑,水煎服,日1劑。




3月17日四診:咽癢已止,咳亦相應告止,惟感有口中干而伴苦,水溫拒涼。檢查:咽後壁淋巴濾泡平復一些,變性黏膜已見紅潤,舌薄苔,脈細。喉源之咳已止,刻下針對慢性咽炎取培土生金一法。處方:党參10g,白朮6g,茯苓10g,山藥10g,白扁豆10g,麥冬10g,元參10g,沙參10g,桔梗6g,甘草3g。




7劑,水煎服,每日1劑。




3月23日五診:咽喉不適,在一冷一熱突變中即疼痛,同時盜汗,在肩部為重點,即使白天,稍疲乏即多。




檢查:咽後壁淋巴濾泡增生,充血,舌薄苔,脈細。




人虛在氣,心旺於火,治取補氣固衛,清心潤肺。處方:黃芪10g,白朮6g,太子參10g,防風6g,茯苓10g,銀花10g,蚤休10g,地丁10g,元參10g,沙參10g,甘草3g。7劑,水煎服,日1劑。




4月29日六診:又進葯3周,在此期間,一次感冒,幸癥狀很輕,病程縮短(僅3天,為過去的一半),咽干尚存,有粗糙感,痛很微,痰則半夜還有。檢查:咽後壁接近正常,舌薄苔,質胖,脈平。病已告愈,治取維持。六君子湯堅持。處方:党參10g,白朮10g,茯苓10g,山藥10g,海蛤粉(包)30g,陳皮6g,麥冬10g,沙參10g,白扁豆10g,黃芪10g。7劑,水煎服,每日1劑。




病案舉例3:馬某某,男,26歲,2001年3月25日初診。咽病時歷一年半。主症乾燥失舒,但不求飲,飲則水溫越熱越好,拒涼冷。疼痛不嚴重,無異物感。有痰樣物附於喉壁而難豁,故而頻頻清嗓。鼻腔乾燥(鼻咽部不幹),少涕,未出過血,通氣良好,嗅力遲鈍。在咽病前早已出現胃脘部失舒,無脹滿,伴有腸鳴,大便量少、偏稀、不成形,受涼且有痛感,小便頻促內急,血壓不高,時作泛惡,納谷不馨,甚至拒飲拒食。畏寒,入冬重裘難溫四末(更以下肢為甚)不暖發涼,伴有眩暈、耳鳴、手顫,遺泄,腰肌酸痛,容易出汗。




檢查:咽後壁(整個全區)嚴重污紅,淋巴濾泡散在性增生,黏膜變性,呈糜粥樣。小血管擴張暴露甚至旁及上齶、左右齶弓,乾涸少液,無炎症。舌薄膩苔,根較厚,質胖而不嫩,邊有隱約齒痕,脈細濡。




該病症雜證晦,久治無功,產生情緒悲觀,以至有「無所適從」之嘆。其實在認真分析之下,尚無複雜可言,事出中州欠坤德之充沛,治法有「舍本求末」之錯誤。今也取培土補脾,運化中州一法。處方:太子參10g,白朮6g,茯苓10g,黃芪10g,防風6g,山藥10g,山楂10g,六曲10g,仙靈脾10g,元參10g。水煎服,日1劑。




4月4日二診:葯進9劑,反應不明顯,惟補訴「環境潮濕陰暗,長期居住」。檢查:同前。萬里之徵,僅發軔兩三里,9劑葯而醫治久病症雜繞纏之病,其一無反應,事屬正常而必然,舌苔化薄,則證明葯已對症,上診「理」準確,「法」合理,「方」更無誤,所遺憾者,藥量大大未達也。總之,系脾腎兩虧,脾虛甚於腎虛。雖然再處一方,但不過稍加潤色無足輕重之症,而大法依然於前方之範疇。處方:升麻3g,葛根3g,太子參10g,白朮6g,茯苓10g,黃芪10g,仙茅6g,黃精10g,甘草3g,山藥10g,白扁豆10g,仙靈脾10g。水煎服,日1劑。






  • 體會




健脾法治療慢性咽炎是干老的獨特經驗之一,運用此法的辨證要點,不必全身衰弱、六脈俱虛,只需口乾而不思飲,即使求飲而喜熱飲,咽中乾燥而查之黏膜充血不甚。參苓白朮散為健脾利濕方劑,多用於調理胃腸功能或益氣安胎。干老突破《和劑局方》之規,將其施之於慢性咽炎。誠如《醫述》引喻嘉言之言:「凡治燥病,不深達治燥之旨,但用潤劑潤燥,雖不重傷,亦誤時日,只名粗工,所當戒也。」古人治療咽喉疾患,向來忌用二術(白朮、蒼朮),所謂「二術不入喉門」是一句喉科醫生的座右銘,恐其燥濕過甚,更傷津液。但干老認為,參苓白朮散、補中益氣湯中有白朮,胃苓湯用蒼朮,考濕為黏膩陰邪,嚴重的可以死抱一團,無法解開,使精微津液更無法化開。用二術一燥,死結可以解開,故而《名醫別錄》把白朮認為「益津液」。但臨床上運用健脾法治療慢性咽炎要注意若陰虛火旺或新感外邪者,不可恣取溫燥;肝陽上亢者,亦不能妄用升提。




干老還用藥茶治療慢性咽炎。藥茶是中醫的一種特殊的簡便療法,就是用少量的藥物,代替茶葉來作飲料。既方便,又可持久,對慢性病的確是大有益處。陰虛者,用生地、沙參、麥冬三味等份;陽虛者,用白扁豆、焦米仁、山藥三味等份。代茶葉泡茶作飲料,天天常飲。




民間諺語「急發一朝生死決,慢喉百貼斷根難」,干老認為,慢性咽炎的治療必須要有信心、恆心和決心;嚴禁煙、酒、辛辣之品。《顧氏醫案》言:「煙為辛熱之魁,酒為濕熱之最。凡姜椒芥蒜及一切辛辣熱物,極能傷陰」;戒多言,言多損氣,氣損致津傷。




干老治病並非拘泥於一法一方一葯,他認為證候是在變化的,用藥如用兵,證變方葯亦變,如能做到辨證精確,葯合病機,方為良醫。儘管健脾法是干老治療慢性咽炎的一大特色,但干老也同樣善於視不同的證候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法。如伐離濟坎,益水抑火法;疏肝和血,理氣化痰法;宣洩獸困,清肅伏邪法;增液潤燥,濡養咽喉法;清肺瀉胃,養陰生津法;滋水涵木,潛降利咽法;引火歸原,溫斂浮陽法等等。








I 版權聲明




  • 本文摘自《名師與高徒——第三屆著名中醫藥學家學術傳承高層論壇選粹》,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作者/廖月紅、李雲英。編輯/張亞娟,校對/閆奇峰、楊秀國。



  •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協商。


I 投稿郵箱  tg@linglan.com


【全能搜索】解惑,【精選文章】授業,【經典誦讀】傳道,【臨證參考】實戰。歡迎下載靈蘭中醫App,給你的中醫「裝備」升級。請長按識別下圖二維碼或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直接下載,也可在各大應用商店搜索【靈蘭中醫】。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書友會 的精彩文章:

便秘醫案一則
清末太醫院院使、先父趙友琴先生治療溫熱病八法
治療先兆流產和習慣性流產的「保產無憂散」
希望政府能重視並支持民間驗方的保護和挖掘

TAG:中醫書友會 |

您可能感興趣

王樹槐從肝脾論治慢性胃炎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