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梅然:一個國家會為對內「維穩」而對外打仗么?|學術劇4.5

梅然:一個國家會為對內「維穩」而對外打仗么?|學術劇4.5


本期作者:梅然(北大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




1「德國人只分兩種,愛國和不愛國的」



德國為何會在1914年走向一戰?有一種觀點認為,這是由於德國當局要在國內「維穩」。該看法簡言之就是:隨著德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工業階級為主的城市階級迅速壯大,他們要求獲得更多的社會和政治權利,甚至要求主導國家的大政方針,而面對著這種越來越強的變革壓力,以貴族地主階級為首的統治階層企圖通過戰爭去化解。第一,戰爭一打響,老百姓的注意力就會被吸引到戰爭上,能夠將他們團結在愛國主義的大旗下。第二,如果戰爭獲勝,當局的國內威望也會得到提升。這樣,藉助對外戰爭,國內的政治矛盾就能被轉移或限制,政治現狀就能維持。(詳見本學術劇4.2)

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在一戰來臨時也說,此時在我眼中,德國人只分兩種,愛國和不愛國的。換言之,戰火一起,階級、黨派、信仰、道路什麼的,都不得不給我靠邊站。


當一戰發生時,似乎戰爭是有可能給德國當局帶來上述政治好處。下面的照片顯示的是1914年8月2日這天,在慕尼黑中心廣場上聆聽宣戰消息的人群。多數人在歡呼雀躍,似乎戰爭真能將國家團結起來。其中圈出的正是面露悅色的希特勒,他此時只是芸芸眾生中極不起眼的一員,但窮困潦倒的他將戰爭視為改變命運的機會。



梅然:一個國家會為對內「維穩」而對外打仗么?|學術劇4.5


該照片是納粹黨在1932年的選舉中拿出來的,以顯示希特勒一直是熱忱的愛國主義者。但後來有人揭露,其中的希特勒是被PS上去的。



2「阿根廷,不要為我哭泣」



這裡暫不評價,德國是否就是為了「維穩」而走向大戰的。但在歷史上,據說是為了「維穩」而發動戰爭的事倒也不算少。常說的一個例子就是阿根廷。說起阿根廷,大家可能先想到足球,而足球也確實曾經和阿根廷的「維穩」掛上鉤。阿根廷主要位於南美洲溫帶地區,人口也主要是歐洲移民及其後代,發展農牧業的條件也很好,就像澳大利亞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尤其是,阿根廷中北部有個著名的潘帕斯大草原,面積廣袤,水草豐美,特別適合發展農牧業,出產的牛肉尤其著名,阿根廷隊去國外包括歐洲參加世界盃足球賽,往往都自帶牛肉(除非對方以檢疫為由拒絕帶入,比如在南非世界盃期間)。以此為依託,加之其他有利的內外因素,到一戰前,阿根廷已經發展得了不得。位居世界前十大經濟體之列,人均收入與德國差不多,還搞了免費義務教育,文盲率比很多歐洲國家都低。



梅然:一個國家會為對內「維穩」而對外打仗么?|學術劇4.5


阿根廷地圖。東邊大海中可見由兩個主要島嶼構成的群島,這就是馬爾維納斯群島。


但在後來尤其在二戰後,阿根廷的問題就越來越多。一會文官當政,一會軍人上台;一會向左轉,一會向右轉。這樣,國家也就陷入了長期動蕩。1976年,軍方再次上台。為了維護統治,軍方大搞白色恐怖。比如,當時有成千上萬的反政府人士「莫名其妙」失蹤,比如在上班路上,或在看電影回家途中。其實他們是被軍方秘密綁架並處死。有些殺人方法也堪稱「有創意」,比如用飛機將不少犯人運到大西洋上空,然後打開艙門,把犯人推下去或槍決後扔下去,這樣既省去埋,也不用擔心屍體在國內被發現。



梅然:一個國家會為對內「維穩」而對外打仗么?|學術劇4.5



魏地拉(Jorge Videla)和加爾鐵里(Leopoldo Galtieri,右),1976-1982年期間阿根廷軍政府的前後兩位主要領導人,前者更為血腥,馬島戰爭則是後者發動的。在阿根廷「還政於民」後,倆人均受到審判和監禁。

當時的阿根廷老百姓未必了解這些內幕,但軍政府的倒行逆施足以讓老百姓怨聲載道。阿根廷終於成功地從「發達國家」發展成為了「發展中國家」。有首有名的歌,叫「阿根廷,不要為我哭泣」,此時阿根廷人的心中應是哭得稀里嘩啦的。


1978年的世界盃足球賽又適逢在阿根廷舉行。此前阿根廷從未奪得過世界盃,軍政府渴望阿根廷隊在自家土地上奪冠,他們在這點上倒是與本國人民心連心,但也有自己的政治算盤。他們想,如果阿根廷奪冠,必然會舉國歡騰,而沉浸在興奮中的老百姓想必不會還有那麼多心思去念叨軍政府的不好,也許還會因軍政府對賽事領導有功而多些好印象呢。最後,也確實是阿根廷隊擊敗了荷蘭隊奪冠。軍政府對此也確實「領導有功」:在複賽階段的最後一場比賽中,阿根廷隊必須凈勝秘魯隊至少四個球,才可擠掉巴西隊,而結果是六比零。後來有人爆料說,阿根廷軍政府當時給秘魯人送錢了。



梅然:一個國家會為對內「維穩」而對外打仗么?|學術劇4.5


1978年阿根廷世界盃的會徽和吉祥物。


不管怎樣,冠軍到手,阿根廷老百姓倒也真高興,但這股興奮勁不能挺一輩子。很快,人們又自然地回歸到現實中。而現實依然看似沒什麼起色,軍政府依然看似可惡,民怨依然看似難平。於是,軍政府又瞄準了馬爾維納斯群島。這是阿根廷旁邊的一個群島,阿根廷人一直堅稱它屬於阿根廷,但無奈它一直由力大氣粗的英國佔據(英國人稱之為福克蘭群島)。掌權的阿根廷軍方認為,如果我們能用武力奪回失地,我們不就一夜之間成為了捍衛阿根廷主權和尊嚴的民族英雄了么?老百姓難道不會換種眼神看我們?他們還盤算,英國的國力已不比當初,經濟形勢也不好,從英國本土勞師遠征南大西洋也很吃力,即便派兵過來我們也可以逸待勞,所以這一票可以干!



梅然:一個國家會為對內「維穩」而對外打仗么?|學術劇4.5



阿根廷進軍馬島後,總統府前廣場上鋪天蓋地的歡呼人群,以及在陽台上向前者致意的加爾鐵里將軍。軍政府從未如此看似與全體國民心連心,但這只是稍縱即逝的幻象。


於是,1982年4月初,阿根廷軍隊佔領了馬爾維納斯群島。撒切爾夫人領導下的英國內閣毫不示弱,立即出兵。兩個月後,遠征南洋的英軍經過鏖戰奪回了該群島。由此,撒切爾夫人的鐵娘子形象更加熠熠生輝,其國內受支持度也得到提升,阿根廷軍政府則隨著戰敗而很快垮台。後者打仗本想是給自己「維穩」,結果卻給撒切爾夫人「維穩」了。



梅然:一個國家會為對內「維穩」而對外打仗么?|學術劇4.5



撒切爾夫人,以及為出征英軍送行的英國民眾,還有很多老百姓自發駕著小艇陪伴戰艦出港。在二戰後,罕見英國人有這麼齊心的時候。



3社會帝國主義



對於這種出於國內「維穩」需要而對外尋釁,有種叫法,叫社會帝國主義,就是為了國內社會的穩定而利用或加劇對外衝突。除了歷史上的德國和阿根廷這樣的所謂「威權主義國家」,英法美等西方國家也可能為了「維穩」而打仗。還有人認為,西式政體國家的政府更容易採取社會帝國主義,因為這些政府需要不時面對選舉,而且即便對外冒險搞砸了,也不至於讓總統、總理面臨政治清算甚至掉腦袋,大不了就辭職或下一屆不幹了。比如,有美國人說,美國總統老布希在1991年打海灣戰爭,一個重要目的是為了應對國內經濟、財政形勢不好帶來的批評;柯林頓總統在1998年下令用巡航導彈攻擊蘇丹和阿富汗境內的「恐怖主義設施」,也是因為當時他與白宮實習生萊溫斯基小姐的「糗事」剛被曝光,他得想轍去轉移公眾的視線;小布希總統在2003年發動伊拉克戰爭,也是想藉此讓美國國會的中期選舉對共和黨更有利。


這類社會帝國主義的做法也包括用不打仗的手法,就是刺激對外糾紛但避免戰爭,從而轉移國內矛盾,促進國內團結,維護國內穩定。


這種不打仗只吵架的手法其實是用得是最多的。這在一戰前的德國身上有不少體現,當時德國軍政要人也不時大方地承認我有這想法。比如,首相標洛說:對付社會民主黨(代表工人階級)等國內政敵的最好政策「是動員起民族能量的政策,是吸引眾多而且不斷壯大的中層階級——其中的絕對多數堅定地支持君主和國家——的政策,是喚起最佳的愛國主義情感的政策。民族的問題必須時常被置於燈光下,以便民族主義觀念對於影響、整合和分化各個黨派永遠不會止步」,「只有成功的對外政策才能有助於調解、撫慰、聚攏和團結」。



梅然:一個國家會為對內「維穩」而對外打仗么?|學術劇4.5



《德意志帝國,1871-1918》,德國學者漢斯-烏爾里希·維勒的名著,也是強調社會帝國主義對德國內外政策影響的代表作。



4讓所有的狗都叫起來?



「社會帝國主義」做法當然也有弊端或風險,大家也能想到。比如:


第一,這類做法會加劇與有關國家之間的緊張,損害與有關國家的關係;如果是採取打仗方式,雙邊關係更會是完全破裂,經貿關係也會斷絕。


第二,如果對方國家也來硬的,與你針尖對麥芒,甚至其他國家也來幫他,而你只想玩橫的但不想玩真的,不想真打仗,那你怎麼辦?此時就進退兩難了。如果你灰溜溜撤退,在國內就失分了,就弄巧成拙了。


第三,如果選擇戰爭但沒打贏甚至失敗,政府的國內地位就更不保了,甚至會像阿根廷軍政府那樣立馬垮台。


第四,國家內部總有主張溫和或謹慎處理對外關係的勢力,比如與國外有大量生意往來的工商界,他們至少在多數情況下不希望看到外部緊張加劇,這類做法因此可能加大他們與當局之間的隔閡。


第五,這類做法是要把國內民族主義的火苗撮起來,但這東西一旦撮起來,可不是想收就能收的,它可能成為一個當局控制不住並傷及自身的力量,這就叫吃不了兜著走。比如,如果當局覺得對外糾紛的勢頭不對,想撤想妥協,這時候國內激進輿論倒未必聽你指揮,甚至說你太軟太笨擔不起領導國家的責任。


這在一戰前德國身上也有體現。比如,1911年,圍繞在摩洛哥的殖民利益分配問題,德國與法國和英國之間出現了一場危機。當時德國的外交大臣叫基德倫(Alfred von Kiderlen)。這位老兄其實打心眼裡瞧不起國內的那些民族主義憤青(當時德國國內有不少民族主義團體),認為這批人頭腦簡單,思維狹隘,做事衝動。但他又覺得,在此危機之際,應該將德國國內民族主義勢力也動用上,鼓動他們在報紙上寫些文章,在街頭搞些遊行宣傳,以顯示德國政府的對外主張是得到國內老百姓支持的。他私下裡如此形容自己的這種策略:要讓所有的狗都叫起來!這句話很妙,活生生體現了他對民族主義分子的既鄙視又利用的態度。但後來,隨著危機的愈演愈烈,基德倫想對外妥協以避免戰爭,可此時國內的民族主義輿論已上升到不依不饒的地步,把政府罵得灰頭土臉。這也給基德倫上了一課:他心目中的汪星人們一旦撒歡叫起來,想讓其閉嘴就不容易了。



梅然:一個國家會為對內「維穩」而對外打仗么?|學術劇4.5


基德倫



第六,這類做法如果常用,可能就像程咬金的三板斧,老是那一套,別人見多了就習慣了,看穿了,也就不靈了。這在一戰前德國也有例子。在前面提到的摩洛哥危機中,基德倫要煽動國內的民族主義勢力,也是為了藉此讓頭號政府反對派、反戰要和平的社會民主黨難堪,要將他們凸顯為投降派和賣國賊,進而讓他們在即將到來的議會大選中一敗塗地。可是,德國老百姓對當局的這一套也見怪不怪了,而且也不想打仗,加之社民黨的宣傳動員工作也做得比較好,結果社民黨在選舉中反而獲得空前大勝,成為了擁有議席最多的黨派。



5一個國家會為對內「維穩」而對外打仗么?



所以,如果一國想採用上述手法,必須要權衡利弊得失,要掂量它有多大可能奏效。如前面的德國和阿根廷的例子所示,誤判的例子不少。也正是由於這種原因,也有學者指出,嚴格來講,一國政府主要或完全為了國內「維穩」而對外尋釁的事例其實不多,通常只是由於他在對外強硬時,附帶著有此打算。在前面講的摩洛哥危機中,德國當局態度強硬的首要原因也是,法國在英國縱容下想將整個摩洛哥佔為己有,而這損害了德國在該地的經濟利益。


相應地,在不少學者看來,尤其鑒於戰爭結局和影響的更多不確定性,一國當局主要或完全為了「維穩」而對外開戰的事例就更少,一如為「維穩」而選擇戰爭並非德國走向大戰的首要動機(詳見本學術劇4.2)。在前面說的那些美國動武的例子中,美國總統們首要關注的還是動武對於美國國家利益的推進作用。


至於阿根廷進軍馬爾維納斯群島,也有學者認為,這的確與軍政府國內地位不穩有關,但一大刺激因素是:在英阿兩國於1981年重啟的關於馬島問題的談判中,英方仍強硬地拒絕談判主權歸屬問題,而且即將到來的1983年是馬島被英國佔領150周年。這讓軍政府感到,如果自己在這一敏感問題上再不拿出一個果敢態度,在國內民眾中的名聲就更臭了。他們還覺得,鑒於阿根廷軍事實力的上升、英國國力的下降等因素,動武更可能成功而非失敗。總之,阿根廷軍政府選擇戰爭,很大程度上是被英國人「逼」的,不好說是「主動」挑事。



梅然:一個國家會為對內「維穩」而對外打仗么?|學術劇4.5


領導人在國內越受支持,對外才越能登高望遠。



但不管怎樣,一國政府在國內受支持的程度越高,國內地位越鞏固,它在對外關係中的主動權和政策選擇空間就越大,無論是戰是和。正是因為德國國內的政治鬥爭嚴重妨礙了大規模擴軍,進而令德國當局不得不更多考慮:既然難以通過擴軍去鞏固國防,那是否只能及早開戰以先下手為強?(詳見本學術劇4.4)簡言之,國內政治難處限制了德國當局的對外政策空間。(作者:梅然;編輯:鬍子華;圖片來自網路。)



作者簡介




梅然:一個國家會為對內「維穩」而對外打仗么?|學術劇4.5



梅然,1969年生,先後畢業於南京大學歷史系和北大國際關係學院,現為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國際安全與戰略尤其戰略史領域的研究,曾撰寫或參編《德意志帝國的大戰略》、《國際關係史》等著作,並撰有《中心-側翼理論:解釋大國興衰的新地緣政治模式》、《俄羅斯、海上霸權與世界政治的邏輯》等論文。


欄目簡介



梅然:一個國家會為對內「維穩」而對外打仗么?|學術劇4.5


系統而非碎片,嚴謹而非學究;博雅而非流俗,啟智而非功利。



騰訊思享會獨家稿件,未經授權,其它媒體不得轉載。


歡迎朋友們轉發本文至個人朋友圈,分享思想之美!


關注我們,可在微信里搜索ThinkerBig添加公眾號,或長按下方二維碼識別添加訂閱。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思享會 的精彩文章:

秦暉:南非的「地方選舉」何以轟動全國
梁濤:用「新四書」重建儒學的經學體系
趙士林:中華文明如何實現突破?
趙士林:中華文明的第一次精神突破

TAG:騰訊思享會 |

您可能感興趣

美軍哭訴只3個戰鬥旅能打仗 怎麼對抗中國?中國有34個陸軍師
中東兩個強國打仗,最受益的卻是中國,狂賺700多億
特朗普痛批美國花6萬億在中東打仗,「重建美國兩次都夠了」!
中國3次與外國開戰的信號:每次決定打仗前,都說過一句相同的話
世界上最能打仗的兩個小國!一個希特勒不敢惹,一個殺死20多萬蘇軍!
全世界最能打仗的5個國家,萬萬沒想到第一是這個國家
1944年的二戰照片:沒打仗時,美國的士兵都在做些啥?
特朗普痛批美國花6萬億在中東打仗,可重建美國兩次
世界上打仗最勇敢的6個國家,日本倒數第二,第一非他莫屬!
中國有一個朝代,即便國內四分五裂了,對外打仗依然是無敵的存在
二戰打仗最窩囊的國家,40萬人精銳打不過對方5萬殘軍
此人是中國開國中將,打仗22年,負傷23次,被子彈擊中15次
中國一彪悍軍隊,25年消滅40多國家,打仗人人穿「絲綢內衣」
全球最不怕打仗的3個國家,算中國一個,還有兩個都是被逼的
全世界打仗最彪悍的五個國家,第一名竟然不是美國?
350年來英國第一次允許女兵上前線打仗……然而這第一個女兵,很英國……
美國241年的歷史,其中91%的時間在打仗
此國與中國接壤,人均不到600元,打仗讓美國後悔、英國衰退
打仗最不走心的國家,扛幾面國旗加上50個士兵,號稱瓜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