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針對美蘇頂尖轟炸機設計 揭中國殲-9戰機下馬內幕

針對美蘇頂尖轟炸機設計 揭中國殲-9戰機下馬內幕

國產殲-8 型殲擊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中國著名殲擊機了。但是在殲-8 提出研製的 1964 年,還提出了另一種方案與之競爭,並經過了多次方案論證,但終因種種原因而未能投入量產,但是現在看來,仍有許多是值得借鑒的,我們可以稱其為殲-9,並來回顧一下這段歷史。



針對美蘇頂尖轟炸機設計 揭中國殲-9戰機下馬內幕


殲-9 型截擊機是一種全天候高空高速要地防空截擊機,主要以蘇「逆火」和美 B-1B 超音速轟炸機為主要作戰對象。設計技術指標達雙 26(升限 26 公里,時速 2.6 馬赫),可以說是中國殲擊機性能之最了。


研製的提出是在 1964 年,那時因為 1963 年冬季以來,殲-7 飛機參加了幾次高空作戰,暴露出它升限留空時間短,高空高速性能差,沒有雷達,高空機動性差等缺陷。另外,在作戰火力和起飛著陸性能上也有待加強和改善。因此,自 1964 年初開始,六零一所就開始考慮改進殲-7,以滿足高空作戰要求。1964 年 10 月 25 日,六院在瀋陽六零一所召開了「米格-21 和伊爾-28 改進改型預備會」。會上,六零一所提出了米格-21 的兩種改型方案,一種為雙髮型,另一種為單髮型。前者計劃裝用兩台渦噴 7 發動機的改進型,飛機氣動外形則參照米格-21 飛機,不做大的改變,這一方案發展成了殲-8;而後者擬裝六零六所新設計的推力為 8,500 公斤的加力式渦輪風扇發動機(910),這一方案則發展成了殲-9。當時,兩種方案的飛行性能均與美國的 F-4B 相當,即升限 20 公里,最大馬赫數 2。2,基本航程 1,600 公里,重量約 10 噸。


1965 年 1 月 12-17 日,三機部在北京召開了航空工業企事業單位領導幹部會,會議期間又由段子俊副部長主持召開了新機研製工作座談會,由於擔心新發動機研製周期長,所以會議一致同意以米格-21 為原准機搞雙發設計方案,從而確定了殲-8 的研製方向。但會後又提出「雙 25」的單發方案。即一開始六零一所提出的單發方案。


六零一所在摸透米格-21 的同時,對國內外有關技術情況進行了調研,提出了殲-8 飛機的初步戰術技術要求,並於 1965 年 3 月 19 日上報六院,指導思想是突出高空高速性能,增大航程,提高爬升率和加強火力,性能指標要求是使用升限 19-20 公里,最大平飛馬赫數 2.1-2.2。六零一所設想 1967年殲 8 飛機完成首飛,1970 年能小批裝備部隊。

但是到了 1965 年 4 月 12 日,三機部又正式下達「關於開展殲-9飛機方案設計」的通知,要求在兩個方面進行方案論證和比較:


1.突出殲擊性能,兼顧截擊作戰和對付低空高速目標,最大馬赫數 2.3 左右,升限 20 公里左右,航程要大,作戰半徑大於 450 公里。


2.突出截擊性能,兼顧殲擊作戰,最大馬赫數 2.4-2.5,升限 21-22 公里,作戰半徑 350 公里。


飛機總重量控制在 14 噸左右。


在隨後的時間裡,殲-8 飛機很快得到了批准,並定下了試製的具體時間表。殲-9 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六零一所先是進行了殲-9 氣動布局參數的選擇,選出了 4 種機翼平面形狀,即前緣後掠 50 度的後掠翼,前緣後掠 57 度的三角翼,前緣後掠 55 度的後掠翼,以及雙前緣後掠角的雙三角翼,並設計了風洞模型。

1966 年 4 月 1 日,三機部向國防工辦,國防科工委呈報了「殲-9 飛機設計方案」。國防科工委開會審查了殲-9 飛機的設計方案,並向軍委呈報了「殲-9 飛機戰術技術論證報告」。報告提出殲-9 最大馬赫數 2.4,升限 20-21 公里,最大航程 3,000 公里,作戰半徑 600 公里,最大續航時間 3 小時,最大爬升率 180-200 米每秒。


六零一所對四種機翼平面形狀方案均做出了模型,進行了風洞實驗。其中主要是考慮採用後掠翼還是三角翼,後掠翼和三角翼都是採用前緣後掠的方法來增加機翼的臨界馬赫數。但是如果超音速飛行增加到馬赫數為 2.0 時,要採用亞音速後掠翼方案就必須使前緣後掠角大於 60 度,但前緣後掠角過大,翼根結構受力就會惡化,將增加結構重量;另外,低速時空氣動力特性也將惡化,升力下降,阻力增加。故採用大後掠翼很不利,而三角翼則比較適用,不但具有後掠翼所具有的優點,而且比較長的翼根弦長保證了根部結構受力狀況,減輕結構重量,而且還有助於保證飛機的縱向飛行穩定性。所以六零一所淘汰了前三個方案,又把三角翼的前緣後掠角改為 55 度,稱為殲-9IV 方案。這是一種正常布局形式的三角翼方案,起動外形上除機頭改為兩側進氣外,其餘均與殲-7,殲-8 相同,類似於超7 的早期型,也就是殲-7CP 的氣動外形,只是尺寸上要大得多。由於這種方案對米格-21 的改動並不算很大,所以成功的把握性挺大。



針對美蘇頂尖轟炸機設計 揭中國殲-9戰機下馬內幕



但從 1966 年第四季度到 1967 年初,經過風洞實驗發現,殲-9IV 方案的機動性不夠理想,於是又提出無尾三角翼方案,稱 V 方案。V 方案是兩側進氣的無尾三角翼飛機,前緣後掠角 60 度,翼面積達 62 平方米。由於降低了翼載荷,V 方案的機動性較好,但升降副翼的剛度和操縱功率問題以及零升力矩帶來的操縱困難卻難以解決。


針對美蘇頂尖轟炸機設計 揭中國殲-9戰機下馬內幕



然而在此期間,殲-8 則發展的較為順利。1966年底,六零一所完成了全部圖紙設計工作。8 月由一一二廠開始試製兩架原型機,1968 年 6 月,01 號原型機總裝完成。12 月 19 日完成首次地面滑行,雖然滑行中前輪擺振嚴重,緊急剎車時左側主輪輪胎爆破。但是殲-8 仍於 1969 年 7 月 5 日,由試飛員尹玉煥駕駛,在一一二廠完成了首次航線起落試飛,歷時 30 分鐘,試飛中飛行高度 3,000 米,速度 500 公里每小時。


但是隨後「文化大革命」開始,兩機的研製工作也就處於了停頓狀態。

1968 年 3 月,六院召開了「動員落實殲-9 飛機研製任務」會議,決定採用 V 方案,並提出力爭 1969 年「十一」前把殲-9 送上天,向國慶 20 周年獻禮。由於 V 方案一些技術問題難於解決,加上國內生產不正常,V 方案一直搞不下去,於是六院指示停止了 V 方案的試製。


1969 年 2 月 3 日,六零一所決定抽出部分力量繼續進行殲-9 飛機的研製。1969 年 10 月 10 日,航空工業領導小組決定研製殲-9,並決定先試製兩側進氣的正常布局三角翼方案,即殲-9IV 方案。把試製工作安排在了一一二廠,要求 1971 年底上天。1969 年 10 月 30 日,三機部和六院軍管會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把殲-9 試製任務定點在一三二廠(成都飛機公司)。



針對美蘇頂尖轟炸機設計 揭中國殲-9戰機下馬內幕



1970 年 5 月 4 日,六零一所抽出 300 多人到成都空軍十三航校(後組建成六一一所),從事殲-9 飛機的試製工作。1970 年 6月 9 日,航空工業領導小組在北京開會審查殲-9 方案,要求「殲-9 的機動性要好,活動半徑 900-1,000 公里,重量 13 噸,使用過載8g,升限 25 公里,飛行馬赫數 2.5。


1970 年 11 月,六院在西安召開廠,所領導幹部會議。空軍領導對正在研製中的殲-9 又提出了新的要求:「雙 25 太小,雙 28 太高,應該是雙 26,即最大使用馬赫數 2.6,靜升限 26 公里,最大使用錶速 1,300 公里每小時」。


根據這一新要求,殲-9 原有布局均不能滿足,最後選擇了鴨式布局,腹部或兩側進氣的方案。可是工作一段後發現,升限指標太高,發動機性能達不到,殲-9 飛機的研製工作又可能擱淺。


1975 年 1 月 10 日,三機部以(75)三院字 8 號文「關於請求繼續研製殲-9 飛機的報告」上報國務院,中央軍委。文件希望對殲 9 的指標作些調整,即最大馬赫數 2.5-2.6,升限 23 公里,最大爬升率 220 米每秒,基本航程 2,000 公里,作戰半徑大於 600 公里。


1975 年 2 月 18 日,國務院,中央軍委下達國發(1975)34 號文,同意按調整後的指標繼續研製殲-9 飛機。


1975 年 12 月 23 日。國家計委,國務院國防工辦以(75)工辦字 395 號文批准三機部上報的殲-9 飛機研製實施計劃。同意零批試製 5 架,1980 年首架上天,1983 年設計定型。並原則上同意到 1983 年撥給研製費 4 億元。


1976 年初。六一一所進一步調整了殲-9 總體氣動力布局和設計參數,形成殲-9VI-II 方案,其特點是:鴨式布局,60 度三角翼。面積 50 平方米,鴨翼為 55 度三角翼,面積 2.58 平方米,固定安裝角 3 度,機身長 18 米,兩側進氣。進氣道為二元可調節多波系混合壓縮式。裝一台 910 渦扇發動機,地面全加力靜推力 12,400 公斤。裝 205 雷達,探測距離 60-70 公里,跟蹤距離 45-52 公里。帶兩枚 PL-4 攔射導彈,最大有效射程 8 公里,導引頭截獲距離 18 公里。



針對美蘇頂尖轟炸機設計 揭中國殲-9戰機下馬內幕



1978 年,由於六一一所承擔的殲-7 大改(即殲-7III)的設計發圖工作要求緊迫,殲-9 的研製工作開始收縮。1980 年,為貫徹國家國民經濟調整方針殲-9 的研製工作即全部中止。機體研製費約 2,122 萬元。


但殲-8 的研製工作並沒有停下來。根據最初的戰術技木要求,殲-8 飛機本來就是全天候的。但殲-8 擬裝用的交流供電系統和新雷達的研製工作動手較晚,趕不上殲-8 的研製進度,於是上級決定殲-8 飛機分兩步設計定型。第一步按直流供電裝測距器的「白天型飛機」定型,第二步再按交流供電裝新雷達的「全天候型飛機」定型。1979 年 12 月 31 日,航空產品定型委員會同意殲-8 設計定型,1980 年 3 月 2 日,中央軍委常規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以(80)軍定字第 40 號文批准。1986 年 2 月 20 日。國務院、中央軍委常規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批准殲-8 白天型飛機生產定型。


中國在下一代主力殲擊機選擇上,本著務實,求穩的態度,最終選擇了殲-8 路線。雖然一開始時該方案僅僅是米格-21 的簡單放大,性能也並不出眾,但經過後來的不斷改進,在技術指標上具備了三代機的水平,並最終成為了一種成功的殲擊機。而殲-9 設計思想前衛,在設計性能上無疑是大大超越了殲-8 方案,但是在研製過程中所遇到的不可逾越的困難屢屢不斷,研製工作很難進行。所以在這個事關祖國命運的重大抉擇上,選擇了殲-8 這個漸改方案顯然是正確的,而殲-9的研製過程中也取得了許多經驗和技術,並在後來成功地運用於殲-8 的研製開發中。


在此之後,殲-8II 又經過不斷的改進,形成了今天聞名遐爾的殲-8 系列重型殲擊機。並作為我國的主力殲擊機,承擔起構架我偉大國土防空圈的重任。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空軍之翼 的精彩文章:

東線飛蛇:美英淘汰貨到蘇聯人手裡竟成神機
二戰後美國航空母艦:尼米茲級隨便一艘排水10萬噸
從繳獲的第一架敵機開始:解放軍空軍機徽的變遷
英飛行員眼中的狐蝠:雷達微波能殺死一公里外的兔子
米格-25的巔峰之戰:兩伊戰場上獵殺美式新型戰機

TAG:空軍之翼 |

您可能感興趣

中美髮生衝突,美B2轟炸機被中國殲16戰鬥機獵殺
美國B-1槍騎兵轟炸機
二戰經典轟炸機:美B-25轟炸機
美軍F-16戰機躲在B-52H轟炸機的機翼下避風
【元首的黑科技】二戰德國Ho-229噴氣式戰鬥轟炸機,美國B-2隱身戰略轟炸機的前身。
中國戰神轟6K戰略轟炸機對比美國幽靈B-2,從
美日歐專家稱:瑞典研製隱身戰鬥機將成為中國殲-31轟炸機的勁敵!
美國空軍全新升級型B-1B槍騎兵戰略轟炸機亮相
美國B-52H戰略轟炸機
中美兩國各自鑽研新戰機,勘破圖-22技術研發轟炸機只差時間
俄羅斯蘇27戰機在波羅的海上空攔截美軍B52戰略轟炸機
中國——轟六戰略轟炸機
中國轟-20戰略轟炸機即將曝光 可打擊美國本土是必選項
曝光:中國轟9戰略轟炸機十分類似於美國F-117戰機
解放軍轟-20實機照首度曝光 外形酷似美B-2A轟炸機
西方專家:中國正在研發新型艦載殲擊轟炸機,強於美軍F18戰機
中國轟20戰略轟炸機將曝光 打擊美國本土是必選項
B-52轟炸機發動機在美境內飛行中脫落
轟炸機與戰鬥機合體擦出新火花:美砸2億再造空中「武庫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