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在《等待戈多》首譯50年後,《貝克特全集》漢譯本終於推出

在《等待戈多》首譯50年後,《貝克特全集》漢譯本終於推出

2016年8月,世界上第一套《貝克特全集》終於以漢譯本的形式由湖南文藝出版社推出。這是1965年施咸榮首譯《等待戈多》以來,貝克特中國譯介史上頗有意義的一件事。



在《等待戈多》首譯50年後,《貝克特全集》漢譯本終於推出



在《等待戈多》首譯50年後,《貝克特全集》漢譯本終於推出



法國作家、劇作家塞繆爾·貝克特,以1952年的《等待戈多》聞名世界,是荒誕派戲劇的重要代表人物,196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貝克特進入中國的時間很早,1965年,施咸榮首譯的《等待戈多》就以黃皮本的形式在內部發行了,但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貝克特的譯介並沒有多大進展。因為主題生澀,即使借著諾貝爾獎的效應,國內也只是譯出了幾個短篇。倒是有關貝克特的各種傳記、文學評論集時有出版。2006年,在貝克特誕辰百年之際,湖南文藝出版社推出了五卷本的《貝克特選集》,收錄了《等待戈多》等名作。2012年8月,在增補後,湖南文藝出版社又推出了11卷本的《貝克特選集》,加入了貝克特早期最主要的長篇小說,比如最早的兩部長篇《莫菲》和《瓦特》等。



在《等待戈多》首譯50年後,《貝克特全集》漢譯本終於推出

2006年版《貝克特選集》之三



2016年是貝克特110周年誕辰,歷經三年的努力,湖南文藝出版社和譯者終於完成了22卷本的《貝克特全集》,包括了著名貝克特研究專家魯比·科恩編輯的貝克特雜談錄《碎片集》(Disjecta)、總計3500多頁的《貝克特書信集》等。


以下是《貝克特全集》編譯計劃提出者、也是譯者之一的曹波為《莫菲》所寫的譯序部分內容,澎湃新聞獲得授權轉載。



在《等待戈多》首譯50年後,《貝克特全集》漢譯本終於推出

貝克特



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1989)是「第一位重要的後現代小說家」,也是歐洲荒誕派戲劇的代表作家之一,對現代世界文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生日(4月13日)成了「貝克特戲劇節」,成了全世界實驗派戲劇愛好者和學者欣賞貝克特名劇的盛大節日,而他消瘦且稜角分明的面相——「深深的額頭紋、修剪不齊的灰白頭髮、長長的喙形鼻子以及海鷗似的眼睛」——也成了20世紀歐洲文壇的經典面相之一。


貝克特以戲劇《等待戈多》揚名歐美,但他首先是一位「荒誕主義小說家」,是「二戰」前後歐洲最傑出和最具有獨創精神的小說家。他的戲劇有很多片段是根植於前期小說的,或者說,他的戲劇和小說之間有很強的互文性,沒品味過他的實驗小說的滋味,就難以充分體會他的荒誕戲劇的精神。因此,貝克特戲劇的研究者和愛好者不妨回過頭來,從他的前期小說中尋找走出迷宮的線團,而試圖革新的作家和喜好黑色幽默的普通讀者,也可以從中收穫不少創作的靈感、心理的豁然和哲學的冷峻。這是本人研讀、翻譯貝克特早期小說的初衷。


貝克特1906年出生於愛爾蘭首都都柏林南郊的一個村莊。少年時代,他常常感到鬱鬱寡歡和莫名的痛苦,和母親隔閡愈深,但和父親感情甚篤,可惜父親英年早逝,使他遭受了沉重的心理打擊。他的生日恰好是耶穌受難日,因此他常把自己的心理困惑變成迷幻的「夢意象」,再打上受難的印跡,給自己的作品平添了一種對宗教的調侃和個人意識的升華。他在都柏林市中心的厄爾斯福特學校上中學,後轉到王爾德的母校波托拉皇家學校寄宿。1923年,他進入都柏林聖三一學院攻讀法語和義大利語,由於才華出眾,第三學年獲得「現代語言獎學金」,畢業時以全班第一的成績榮獲「學院金質獎章」。

1928年,貝克特獲得兩年的互派獎學金,由聖三一學院派往著名的巴黎高師(後現代精神分析學家拉康的母校)擔任英語教師,其間他結識了愛爾蘭作家、意識流小說大師詹姆斯·喬伊斯,深受喬伊斯「文字革命」的影響。回國前,他完成了論文《論普魯斯特》,該論文體現了他對悲觀哲學的認同,也暗示了他日後創作的方向。1933年,他抑鬱症發作,來到倫敦接受心理治療,其間他閱讀了弗洛伊德等人的心理學著作,還聆聽了榮格的心理學講座,這些經歷觸發了他探索人類潛意識的靈感,使他的作品平添了濃厚的心理分析的色彩。


1936年,貝克特完成了長篇小說《莫菲》,但兩年內連續遭到42家出版社的拒絕。1937年,他在德國各地遊歷,對繪畫和音樂表現出非凡的理解力和與眾不同的感知視角,這一點在他的小說和戲劇中都有明確體現。次年移居巴黎,開始步入小說創作的高峰期,「二戰」期間創作實驗小說《瓦特》,為後續作品奠定了基礎。這期間,他的創作經歷了一場意義深遠的升華,實現了從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稱敘述向無知無能的第一人稱敘述的飛躍,也實現了從英語創作到法語創作的轉換。在文字遊戲和文學典故方面,他早期的作品常流露出喬伊斯的影響,而戰後的作品卻很少賣弄學識,反把無知、無能和失敗當作創作的主旨,展現在昏暗、困惑和痛苦中絮絮叨叨的漂浮的思緒。


1946年至1950年,貝克特完成了具有鮮明「元小說」特徵的小說三部曲《莫洛伊》《馬龍之死》和《無法稱呼的人》,以及劃時代的、「20世紀最具革命性和影響力的戲劇」——《等待戈多》,從而奠定了他在歐美文壇(尤其是劇壇)不可動搖的地位。此後,他還創作了不少經典戲劇,如舞台劇《終局》《開心的日子》,廣播劇《跌倒的人》《餘燼》,等等。可以說,「貝克特革新了戰後戲劇,是許多小說家、畫家和視覺藝術家公認的導向標……與葉芝、喬伊斯一道成為20世紀徹底改變了文學的三位愛爾蘭作家。」


貝克特是愛爾蘭英語作家,或者說,是僑居巴黎的愛爾蘭裔法語作家。他承認,「愛爾蘭籍貫給自己的創作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且他終生「持愛爾蘭護照」。除歐洲大陸的各類文藝流派,他還受到了許多愛爾蘭前輩作家的影響,如《格列佛遊記》的作者斯威夫特、戲劇家約翰·辛格、諾貝爾獎詩人威廉·葉芝、畫家傑克·葉芝、意識流代表作家喬伊斯等。因此,儘管他遵循了「極簡主義」的原則,在早期作品中也時常提到倫敦,但細心的讀者和觀眾還是能體會到,在文化上貝克特是屬於愛爾蘭的。不僅他的早期小說多以愛爾蘭為背景,如《莫菲》以及《瓦特》中關於納克博的故事,而且他的中後期戲劇也常常如此,如1956年創作的《跌倒的人》就以他童年時的故鄉為背景,是他最具自傳色彩和鮮明愛爾蘭特徵的戲劇之一,而1959年創作的廣播劇《餘燼》雖然背景更模糊,但依然可以斷定是以都柏林南部的海灘為背景的。此外,貝克特小說的語言和戲劇中的對白都明顯帶有愛爾蘭英語的節奏和句法特點,如小說《瓦特》中連綿不絕的流水句,以及舞台劇《來與去》中三個女人的對話,這些都帶有濃厚的愛爾蘭色彩。

可以說,在骨子裡,貝克特是愛爾蘭作家。只是在「去殖民」意識還不濃厚的年代,這位英語作家被英語的故鄉勉強笑納了。不明所以的中國論者常把「英語作家」當作「英國作家」,而一些《英國文學選讀》類教材的編者也不註明貝克特和詹姆斯·喬伊斯的國籍,無意中成了文化霸權的追隨者和殖民主義的擁護者。


1969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以後,貝克特就進入了中國的視野,其獲獎戲劇的翻譯、出版隨之開始。1980年代,他的其他戲劇也得到了譯介,但只發表了少數荒誕派或存在主義之類的論述和藝術賞析文章,而在1990年代,貝克特研究的新時代才真正開始,除一般性論述和碩士論文外,學術論文、論著(章節)和傳記相繼發表或出版。到世紀之交,數篇博士論文通過答辯,十餘篇學術論文也在外語類核心刊物上陸續發表,掀起了中國貝克特研究的第二個浪潮。在2006年4月前後,隨著貝克特百年誕辰紀念活動在全世界的展開,除漢譯紀念圖冊、報刊與網路紀念文章以及戲劇賞析文章大量湧現外,相關專著得以出版,另有數篇博士論文通過答辯,而且貝克特所有法語作品的漢譯本也推向市場,使貝克特在中國的譯介和研究跨入了黃金時代。


在貝克特所有作品中,重譯最多、質量最高的當屬早期戲劇代表作《等待戈多》,其中施咸榮的譯本流傳最廣,而台灣傳奇劇社的戲曲版譯文《等待果陀》可謂獨樹一幟。2006年余中先等推出的5卷本《貝克特選集》,除短詩和片段式作品外,還收錄了短篇小說、長篇小說和戲劇,是國內規模最大、耗時最長、收錄最全的貝克特作品翻譯工程。此外,國內的戲劇學院除自己編導了數部貝克特名劇外,還邀請愛爾蘭大門劇院、台灣當代傳奇劇社等上演了英語版《等待戈多》和中西結合版《等待果陀》等名劇,使貝克特戲劇的交流與欣賞呈現一派熱鬧景象。(文/林夏)


轉自澎湃新聞:http://www.thepaper.cn/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外媒: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可能在10月中旬訪問中國
中國學術論文又造假?代寫公司與巴西SCI合作「淘金」
體驗美國西部反傳統節日「火人節」
德國清理街道名,後冷戰格局下廉價的站隊之爭
張愛玲《小團圓》手稿復刻本將在六城市展出

TAG:澎湃新聞 |

您可能感興趣

《共產黨宣言》首譯本的「身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