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貧困才是最大的貧困
一個民族的偉大,不在於它積累了多少GDP,而在於它的民族認知是不是豐沛。
一個國家真正的貧窮,不在於幾成民眾的年收入低於標準貧困線,而在於這個民族對財富的落伍思考。
一個人也同樣,富裕不等於充裕,更不等於貴族精神。
尤其是當一個社會的富裕階層也表現的認知貧瘠時,這樣的富裕者作為社會『標杆』,反而會讓追求財富者陷入更加的難堪;
這樣空間,會讓集體淪落為名利的奴隸,財富擁有者反而可以拿財富作為提線木偶,加倍地遙控著貧窮者的所作所為。
你追求什麼,什麼就會成為你被控制的按鈕,當這個『你』的數量足夠大時,它就會成為整個社會的主流驅動,即社會價值觀,而一旦社會價值觀是名利時,人們就會陷入『他人即地獄』,所謂個人自由,淪為笑談。
缺乏獨立思考的人,無論物質多寡,都註定活在一座掙脫不開的牢籠里。
認知貧困的人口數量,遠超物質貧困者,我甚至認為,認知不對稱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信息不對稱;
網路環境、教育機構、公共圖書設施再多,也無法從根本上改變一個封閉者的認知,因為一個人的認知不對稱,還可能是家庭這個『他人即地獄』組織的產物;
這也從側面解釋了『貧困是一種基因』,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簡直具有先天性意義。
通常情況下,一個人的認知貧困有以下五點癥狀:
第一,習慣於用情緒主導決策。
感性是一個動物的本能屬性,人也不例外,人們太容易被情緒調動,比如看到一篇合乎心意的文章,就會習慣性地產生認同感和共鳴感,並在激動之餘順手做了分享。
一個缺乏思辨的國度,只能說明一點:認同感太廉價了,以致於讓社會失去了多樣性的精彩,這樣低級的認知生態,又怎會長出創新和進步?
第二,不能正確估算個人價值。
一個不能對自己進行深度認知的人,是可怕的,因為他的不確定性,會成為社交的風險點。
我們太在乎別人的看法,一個點贊、一句惡語,都會讓自己陷入情緒的泥淖,這背後反映的是對自己價值的估算不足,自卑和自大一樣,都是無法友好地進行自我認知。
任何一個人都懷有無限的個人資產,即他的擅長和喜好,這些都會成為他改變現狀的起點。
自我認知的貧困,讓太多人一輩子都沒活出他本來的模樣,這才是人類資源的最大浪費。
第三,忽略自然界的力量。
人是自然界的一份子,所有的人類活動,都是地球生態的一部分,人的無窮性,代表了生命和智慧的無限可能。
即使物質匱乏到難以為繼,人依然可以從大自然中採集能量,而自然界教給我們的最基本規律就是愛護生命。
但就是這份樸素世界觀的缺乏,讓我們對生命缺乏敬畏和尊重,以致於用社會性滅掉了人性。
第四,過分在意社會環境的重要性。
從廣義上來說,社會和森林、羊群一樣,一個人可以忍受一篇森林的焚燒、一個羊群的屠戮,卻不願意接受一個社會的惡化;
因為他的生命被社會環境時刻吞沒著,當一個人過分在意這份吞沒時,只能說明他被社會規則操控了,如果沒有覺悟,這份操控就會伴隨一生。
在這個層面上,金錢和名譽,都是人為炮製的社會規則的組成部分。
第五,對美的事物缺乏追求。
這裡的美代表一種持久且滋養生命的東西,譬如真理、正能量、信仰、美物。
美(正面)和丑(負面)一樣,都是行為的反饋機制,當一個人對美的東西真正在乎,甚至視作信仰時,他才會活出向上的力量感,而這種正能量信仰的缺失,正在讓短視和功利變的頻繁。
實際上,這些癥狀的蔓延,也絕非簡單的個人行為,而是由家庭教育、社會基礎教育、輿論環境和自我思考四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下面一一論之。
第一,家庭教育結構不成熟。
孩子的第一所學校是家庭,第一任老師是父母,原生家庭對個人性格的養生幾乎是決定性的,因為性格是行為的內化,而孩子的每一個行為的合理性,都要經受父母的反饋,鼓勵帶來自信,斥責造成自卑。
孩子的認知貧困,一開始跟家庭規範的不合理性息息相關。
第二,社會基礎教育的功利主義。
社會基礎教育幾乎是窮困地區改變命運的唯一出路,因為在沒有背景和資源的情況下,考學是可以讓窮苦孩子與高收入家庭孩子相對公平競爭的唯一路徑。
但即使懷揣著這根救命稻草,這根稻草卻面臨著兩難境地:在學生看來,讀書成了找到優渥工作的跳板,而不是自我成長的捷徑;
而對於學校,真正以『萬世師表』為己任的老師越來越稀缺,教育開始成為商品被大肆倡導。本來就認知匱乏的嗷嗷待哺者,反而被功利主義再次戕害。
第三,社會價值觀的錯誤誘導。
當一個區域里,被稱頌對象是商賈貴胄時,金錢和名譽就是該區域的主流價值觀,因為大家集體認同。
在一個輿論環境里,淺薄而喧囂的噪音被廣為流傳時,該環境的主流文化就是浮躁,因為大家懶得獨立思考。
在一個制度下,貧困的帽子成為斂財的工具時,該制度就會讓民眾變得絕望,結果就是對該制度的認同,這樣的制度也必將失去合法性。
社會價值觀的錯誤誘導,是造成認知貧困的客觀原因,甚至演變成了主要原因。
第四,自我態度的不端正。
態度是一種內心與外界的對話,當我們在為一個事件表達態度時,該態度就構成了社會價值觀的一部分;
你客觀並深刻,就等於幫社會認知做了扶貧工作;
你跟風並繼續製造泡沫,等於加劇社會認知貧困,每個人既是社會認知的體驗者,又是該認知的創造者。
『他人即地獄』,你也在構成這裡的『他人』,是地獄,還是天堂,這是一種選擇。
認知不但是一種優質資產,還是一種上帝視角;
因為認知是行為的起點,也是諸相的法門。
增加認知資產,是衝破信息不對稱並最終脫貧的最有效路徑,下面5個建議,或許能給你帶來幫助——
第一,尊重生命的無限可能性。
人的潛力是無窮的,除了不可抗力,沒什麼可以阻擋生命的無限潛力,只要活著,就會充滿可能。
當一個人真正敬畏生命的偉大時,生命成為其奮起的資本,他才會在時間維度上享受生命的饋贈。
尊重生命規律,是認知脫貧的基礎。
第二,給思考多一點時間。
情緒是一團與生俱來的火焰,在理智且可控的範圍內,火焰才會為人所用,相反,火焰就會沖昏頭腦、波及周遭。
思考是一種近乎滅人慾的修鍊過程,它太累人了,但這也是思考存在的意義,因為較之死亡的萬劫不復,因痛苦思考帶來的重生實在太划算了。
第三,正確的家庭教育觀。
一個人無法決定自己的原生家庭,卻可以輕而易舉地擁有一個再生家庭,而再生家庭的創造,除了幫助孩子積累認知資產,更是對自我認知貧困的一次修復。
放逐大自然,可以與孩子一起感受生命的奇蹟,啟發孩子自我對話,是在幫助孩子樹立人生觀,帶著孩子感受生活中的各種正能量場景,是在幫助孩子構築正確的價值觀。
父母的這份輸出,最有益的除了原生家庭下的孩子,更是自我認知的一次完善,因為輸出和實踐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
第四,社會教育資源的優化。
特別需要重視兩點:
一方面,『教育無用論』理應被摒棄,
另一方面,把教育做成功德事業。
學校教育不是找工作的跳板,而是啟迪思考、發現自我的捷徑,學校教育的考核標準不是升學率和就業率,而是讓孩子找到興趣(生存方向)和自信(生存方式)。
第五,讓社會價值觀充滿氧氣而非戾氣。
人是社會性動物,步入社會中的個人,最容易受到社會價值觀的左右,該價值觀有三點組成:首先是社會制度,其次是公共媒體,最後是圈層態度。
只有在制度、輿論和個人發聲組成的三維空間里釋放氧氣,才會讓這個生態充滿生機,才會實現集體的認知脫貧。
認知扶貧是一種功德,而依賴功德的活法,是一種苟且,每個人都應該掌握自己的認知資產,或升或降,全乎一念。
在這個世界上,貧窮不會帶來絕望,對認知資產的遺棄,才最終導致了靈魂上的死亡。
認知脫貧,從獨立思考開始!
作者簡介:陳菜根,知名媒體人
余光中:幽默的境界
蔡瀾:死亡才是最好的老師
你那麼喜歡免費,遲早要吃大虧
張小嫻:早失戀早好
龍應台:父母的「有效期限」
TAG:港台文學選讀 |
※貧困讓人的大腦更小?
※非洲貧困兒童雖貧窮,卻有遠大夢想,當教師、醫生擺脫貧困現狀
※你是大富大貴還是貧困潦倒,從人中一看便知
※反貧困
※擺脫貧困思維的困擾
※世界上最苦難的孩子,他們在飢餓和貧困中掙扎
※貧困是愛情的墳墓
※世界最美的姑娘們,被貧困寒冷孤獨包圍著
※甘肅貧困母親殺4子事件:最貧困的人為何得不到低保?
※物質貧乏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理貧困
※第三種貧困,獨家深度闡釋貧困的概念!
※加措活佛:精神貧困是最大的貧困 | 鳳凰國際論壇
※世界最美姑娘們,被貧困寒冷孤獨包圍著
※全球公認最美麗的女孩們,卻永遠生活在貧困的孤城裡
※世界上最美的姑娘們,卻始終不能擺脫寒冷和貧困
※全球最貧困的國家之一,實拍貧民窟里的景象
※走進美國最窮貧困縣,看看那裡窮人們的生活
※深陷極度貧困的人們:窮也要活得有尊嚴
※終於知道這麼富有的劉德華,為何對自己的貧困大姐見死不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