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波:可見之詩
《周末薦書》第三十三期
《馬格利特:圖像的哲學》 劉雲卿 著 張學波 推薦
薦書者說
可見之詩
不是世界是怎樣的,而是世界存在著,這一點是神秘的。
——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邏輯哲學論》
發現劉雲卿寫的這本書是在去年,但開始關注她,緣於十年前讀研時買過她翻譯的一本書,書名為《現代繪畫與北方浪漫主義傳統》(羅伯特·羅森布盧姆著)。首先吸引我的不是作者羅氏的慧眼選題,而是譯者序,譯者劉雲卿對不同時期的文學、詩歌、藝術以及哲學背後內在思想關聯的熟諳程度讓我驚異。在我散亂的閱讀視野中,熟悉藝術的往往對哲學是隔靴搔癢,搞哲學的往往又難以打入藝術世界的內部,而譯者劉雲卿能夠在文藝與哲學中任意穿行,在行雲流水的表達中洞見迭出,漢語學界能夠做到這一境界的學者寥寥可數。恕我孤陋,後來才得知她是研究西方後現代哲學的教授,更是研究維特根斯坦的專家,並涉及哲學中的視覺問題、藝術哲學與電影美學領域。劉雲卿教授的第一本專著便是這本《馬格利特:圖像的哲學》,2010 年 5 月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推薦這本書一方面是因為睿智多才但很低調的劉雲卿教授所著,另一方面是源於對超現實主義大師馬格利特繪畫作品的「驚異」,從大學時代接觸他的畫作開始,就如一場命中注定的遭遇,揮之不去,再次閱讀或者重新審視變得不可避免。
這本書中一個有趣的看點便是作者在還原馬格利特思想過程中,與福柯進行了一場悄無聲息的缺席交鋒。眾所周知,對馬格利特繪畫的經典解讀莫過於福柯在畫家離世次年寫就的紀念之作《這不是一隻煙斗》,1973 年單行出版,其中附錄了馬格利特的兩封信。信中馬格利特指出區分「肖似」與「相像」的困難,認為相像就是對先在者的模仿,而肖似沒有先在,肖似就是思想。物並不擁有肖似,它們擁有或者不擁有相像。肖似就是繪畫的標誌,並且內在於圖像之中,是可見的思想,肖似的圖像就是自在的圖像,它還意味著某種跳躍,充滿詩意。作者重鎚敲擊了福柯,指出名稱或話語與圖像並不像福柯所言,置身平行的差異空間(福柯的閃躲成了圖形詩的「同語反覆」),相反,語詞無異於圖像的一部分,它們不僅挑戰知識,而且正試圖更新圖像的定義。如果把《這不是一隻煙斗》作為是給馬格利特的「回信」,那麼這只不過是自稱僅是「愛好者」的福柯借繪畫講述著自己的思想,作為一次單向度的自說自話式的回應而與馬格利特的作品無關。
除了與哲學家福柯的正面交鋒外,作者通過現代派詩歌、文學及電影對馬格利特的影響,而馬格利特通過繪畫的方式去理解與回應,其思想絲毫不遜色。從對愛倫·坡的稱讚與對博爾赫斯的詰難以及為法國現代詩乃至現代文學的最主要先驅洛特雷阿蒙和法國「新小說」流派的創始人阿蘭·羅布格利耶畫插圖即可窺見一斑。
在藝術史中,馬格利特是獨一無二的,它的意義還不僅在此。作為「思想者」,馬格利特的形象因難以靠近而時常被低估,這與他作為「藝術家」所獲致的起伏不定的估價不相一致。他思考的是思考本身,換句話說,圖像開始置換思想的位置或者相反,從而決定性的調整了圖像的定義。這足以說明他被低估的程度。
顯而易見,這本書中作者並不是對馬格利特作年譜式的資料研究,也不是對馬格利特的作品進行單向度的闡釋,而是嘗試用哲學式的描述來試圖逼近、還原並忠實於他的思想。
作者從馬格利特四幅重要的「自畫像」及其簽名開始談起,來回溯藝術家的存在及隱匿的蹤跡,指出尋找的難以完成。馬格利特對凝視的研究具有例證的意義:當你用慣常的方式去解讀馬格利特那謎一般的作品時,儘管他的圖像清晰可見,對人物、肖像、風景以及日常之物的刻畫不可謂不精緻,但你會發現語詞與指稱會將你推向一個個深不可測的陷阱,你仍會遭遇眩暈、回視和凝視的拒絕、失敗甚至不可能。在論及同時性時,作者通過對八幅「透視」或「窗口」系列繪畫的分析,暗指藝術家通過對圖像中不同元素的改制,指出窗口的隱喻性、區分內與外的妄然以及對錯置的猝然驚覺並強調調整觀看方位的重要性。作者認為繪畫是一種圖像行為,而所有可能的行為構成圖像行為,馬格利特註定是個行動者,作為用來看的圖像行為,無不啟示著超越看的可能性,姿態是未經實現的行為,它意味著朝向「生活的無盡性」的跳躍,而不是跳向被「定製」的生活,真正的姿態把我們引向生活的神秘,圖像行為是一種思想可見的行為。在瑪格麗特看來,你只需立於壕溝的邊緣,就會自動起跳,跳躍是瞬時的,而每一個瞬間都是無從預期的顯現,每一個瞬間都表徵著當下的絕對神秘。從錯置、並置到變體再到差異的複製,對於馬格利特來說,這些都是行動被銘刻的瞬間,充滿著對行動的回憶與啟示。不可否認,馬格利特隱秘的辯證來自跳躍,他把愛倫·坡、波德萊爾、洛特雷阿蒙、馬拉美與蘭波視為詩的英雄,因為神秘是所有詩篇的基礎。畫框並不是繪畫的鎖鏈,同樣,偉大的詩篇也不會被囚禁在語詞之中。這也如同阿甘本那既趨向黑暗也趨向光明而不存在於現實中的「潛能」。
在作者看來,馬格利特最應該閱讀的兩位作者是維特根斯坦與穆齊爾,是否閱讀不得而知,但他們的思想是暗合的,早期的維特根斯坦賦予了「沉默」的重要性,認為圖像的意義取決於實在,而沉默佔據了實在的位置。重言式為實在留下了所有的可能,也是言說的唯一方式。而馬格利特通過對圖像的改制(差異的複製),把可見與不可見的區分引入可說的疆域,以召喚神秘、召喚詩,正是在哲學失敗的地方,詩獲得了成功。
作者以馬格利特的畫作「迷路的騎手」作結,指出在「通向大馬士革的道路」上,只要「心智到場」,世界便會因圖像而現身,迷路即意味著尋找,重要的是誰在黑暗中呼喊?
三皮
2016/9/16
薦書者
張學波作品
《通天塔》80x80x310cm 綜合材料燈光裝置 2015
大遙控系列之迷宮2 150x220cm(尺寸可變)微噴 2015
《塵土》視頻截圖局部 2分鐘 2015
《都市星象之紋身6》115X155cm 布面油畫 2009
《都市星象之紋身2》150X200cm 布面油畫 2008
關於張學波
1979 年生於江蘇,筆名三皮
2008 年畢業於華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獲碩士學位
「岑村·種植小組」發起人,現工作生活在深圳、廣州
展覽
2016 年 「城市詞典」藝術展 33當代藝術中心 中國廣州
2015 年 「巴別我」國際當代藝術邀請展 上海玻璃博物館 中國上海
2015 年 中國麗水攝影節 (獲優秀藝術家獎) 麗水 中國浙江
2015 年 中國平遙國際攝影大展 平遙 中國山西
2010 年 上海藝博會青年藝術家推介展 上海世貿商城 中國上海
2009 年 「種植計劃」當代藝術展 廣州123藝術前線 中國廣州
2008 年 「熱氣」當代藝術十三人展 廣州啟雅藝術空間 中國廣州
2007 年 第二屆廣東新青年藝術大展 廣東美術館 中國廣州
2006 年 「媒變」當代藝術展 師大美術館 中國廣州
-END-
LCA 整理 可隨意轉發至朋友圈
公眾號及其他轉載請提前告知
※那時,所有的人都反對抽象畫
※世界有許多殘缺和漏洞,藝術家的作用就是去發現那些殘缺
※毛焰的執著 李小山
※中國美術史研究的方法
※藝術=人=創造性=科學
TAG:LCA的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