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科幻的崛起
我最早看過的科幻小說,應該是從高中同學那裡借來的一套《衛斯理》系列。從沒接觸過科幻作品的我,那時很容易就被書里的情節所吸引,覺得這些故事真是太有想像力了。
其實現在看來,倪匡的這套作品實在算不上精品:男主角性格不討好;主角光環籠罩,像是開了掛;故事總往外星人身上扯,看多了膩味。最搞笑的是,書中的主角有一次在南極碰到北極熊,把熊殺了。讀者寫信給倪匡:「你知道北極熊為什麼叫北極熊嗎?」倪匡強詞奪理地回答說:「南極沒有北極熊,地球上也沒有衛斯理。」
不管這部作品後來是如何地惹人非議,不過在當時,它的確是華人科幻小說的開山之作,雖然它其實帶有一點武俠小說的影子。
後來在朋友的推薦下,我讀了劉慈欣的《三體》。這是一本廣受讚譽的科幻小說,也是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故事獲獎作品。看完以後,我發現這才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小說——除開對社會的反思、對人性的思考,作者龐大的學識與混雜著現實科學的科幻想像,讓人覺得無比地激動和震撼,因為它太過於真實。
正如劉慈欣本人所說:「最好看的科幻小說,應該是把最瘋狂的想像寫得像新聞報道一樣真實。」
本周在亞馬遜的暢銷圖書榜上名列榜首的科幻小說《孤獨深處》,是收錄了郝景芳在2010年至2016年間發表的一些科幻小說,其中首次收錄的作品《北京摺疊》,同樣是雨果獎的提名作品。
本書的書名也是源於作者對科幻小說的感覺——它構想一個可能性的世界,人站在這個世界的邊緣,最容易感覺到出世和異化。出離世界的感覺是最孤獨的孤獨。
科幻作家寶樹評價《孤獨深處》時說,在後「三體」時代日漸浮囂的中國科幻中,這部作品有著對世界的冷峻洞察和理性思索,而更深處是一種堅定的力量,這並非單純是科技發明的力量,而是精神追求自身的完滿、充沛與堅韌。
暨南大學教授李學武曾經在科學講壇問過觀眾兩個問題:如果有一天我出了車禍,我的身體全部完蛋了,然後科學家把我的大腦保存著,你覺得我是死了還是活著?如果我的大腦都不存在,但是人家把我的思維方式,把我的記憶全部以數據方式存在網路空間上,這個時候我是死了還是活著?
其實,在很多科幻作品中,問的都是同樣的哲學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
著名科幻影片《盜夢空間》被定義為「發生在意識結構內的當代動作科幻片」,劇情遊走於夢境與現實之間。萊昂納多飾演的造夢師帶領他的特工團隊,進入他人夢境,從他人的潛意識中盜取機密,並重塑他人夢境。其大膽的構思與想像,讓人印象深刻。
影片已經看完多年,記憶卻定格在劇終前那個不停旋轉的陀螺之上——這個唯一能夠區分夢境與現實的道具,最後到底停下來沒?一部優秀的作品,總能讓人回味無窮。
近年來,隨著網路小說的興起,很多玄幻作品也被讀者歸為了科幻一類。甚至有人把《盜墓筆記》也劃在了科幻小說範疇。但實際上,科幻作品中的幻想,應該是基於理性科技的科學想像。人類歷史上第一部科幻電影《月球旅行記》,與半個多世紀後人類實現真實的登月場景非常相似:有總指揮、有倒計時、有火箭發射、有太空艙。太空艙上到了月亮表層,在月亮上可以看到彗星、北斗星和地球……飛船通過地心引力,從月球再墜落回到地球。
只有基於理性科學想像的科幻小說,才能從眾多科幻作品脫穎而出,屢屢在國外獲獎,帶領中國的科幻小說走向世界。
TAG:掌上科技館 |
※特稿:走向「國際范」的中國科幻
※中國科幻的掙扎歷程
※國產科幻動漫的崛起——《納米核心》
※未來9部國產科幻大片,中國科幻大片的崛起就看它們了
※科幻視野里的中國航天
※魔性中國:科幻畫家筆下的中國都市
※中國科幻作家在芬蘭世界科幻大會的奇幻經歷
※成都國際科幻電影周:中國科幻電影「大咖說」強勢來襲
※中美俄三國武直機艙大比拼:俄國科幻,中國神秘
※中國科幻走向夢想之路
※中國科幻和美國科幻相差五十年
※中國正掀起拍攝科幻片熱潮 成龍首演科幻電影
※軟科幻之王蘇禹帶著他的《新世》領跑中國軟科幻
※中國當代科幻的未來挑戰
※中國科幻季·百部經典科幻電影大賞!
※中國科幻電影里程碑人物張之路:淺談中國科幻電影史
※科幻如何推動中國科技創新
※中國最科幻戰機:「旋龍」變向飛行器外形科幻
※中國科幻之父劉慈欣科博會開講:科幻激發創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