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劍之:妙喻與妙理——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賞讀
章黃國學
凡物皆有可觀。苟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瑋麗者也。
對古往今來的文學家而言,西湖是一個令人無限神往的地方,那裡絕美的勝景、無限的風情,深深吸引著文學家的眼光,留下了太多膾炙人口的詩篇。難怪西湖又被叫做「西子湖」,確實是以傾國傾城的美色,讓無數詞人墨客不得不為之傾倒。而「西子湖」這個精彩的別稱,就出自宋代大詩人蘇軾筆下的一首西湖詩:《飲湖上初晴後雨·其二》:
水光瀲灧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妝濃抹總相宜。
這首詩寫於蘇軾在杭州為官期間。蘇軾擔任杭州通判,是在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到熙寧七年(1074)。這段時光,可以說是蘇軾一生最愉悅的回憶之一。他對杭州有著很深的感情。他覺得自己上輩子就來過杭州——「前生我已到杭州」(《和張子野見寄三絕句·其一》),他想著將來老了也要回到杭州——「老死欲葬杭與蘇」(《喜劉景文至》),他主持修建的蘇堤,不但是為官期間重要政績之一,也成為西湖上一道著名的風景。現在仍以「蘇堤春曉」位列「西湖十景」之一。而在離開杭州以後,他常常夢回西湖——「夢到西湖上」(卷二一《杭州故人信至齊安》)。杭州,西湖,彷彿一個深刻的烙印,刻在蘇軾的心上。面對西湖美景,他的詩興常常如流水般汩汩滔滔,噴涌而出,留下了很多作品。
熙寧六年(1073)的初春,在這萬物復甦的季節,蘇軾從一場小病中康復了。蘇軾的好朋友、杭州知州陳襄(字述古)盛情邀請蘇軾一同往城外踏春散心。恰好有人送來了上好的官酒,蘇軾請求陳襄前往西湖。兩人在湖上共飲美酒,共賞美景。剛開始時,天氣非常晴朗,景色怡人。但沒過多久就下起雨來。要是換了別人,也許就掃興而歸了。蘇軾卻不同,在他看來,雨中的西湖同樣是那麼美,一點也不輸晴天的西湖。於是便有了《飲湖上初晴後雨》的兩首詩歌。我們在這裡賞讀的就是廣為流傳的第二首。
這首詩的前兩句,是對晴、雨兩種不同風光的描寫:「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瀲灧」是形容水波蕩漾的樣子,「空濛」則是形容細雨迷濛樣子。西湖三面環山,一水繞城。面對西湖美景,蘇軾沒有展開窮形盡相的描摹,而是選取了最最平常,又最最經典的「水」與「山」。而在寫「水」與「山」時,蘇軾又側重在「水光」與「山色」上。相較而言,「水」與「山」都是實體性的存在,而「水光」與「山色」,則帶一點虛的意味。光與色,是流動的,不可捉摸的,變幻迷離的。它們比實體更不易描摹。「瀲灧」與「空濛」兩個絕妙的形容詞,恰好描繪出了水光與山色的流動變幻。不但給人帶來整體的印象,並且留下廣闊的想像空間。不僅如此,水光與山色的這種流動變幻之美,又是在特定情境之下的。「瀲灧」是在「晴」時,「空濛」是在「雨」中。這兩句詩,緊緊扣住了題目里的「初晴後雨」,只用十四個字,就把西湖晴天與雨天的不同景色做了一個相當精彩的勾勒,極具表現力,又極有概括力。
前兩句寫景已經非常出色,而更精彩是由前兩句所引出來的後兩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西湖就好比古代著名的美女西施那樣,無論淡妝還是濃抹,都是那樣美麗。這是一個非常經典的比喻。善用比喻,是蘇軾的一個重要特點。前人曾這樣評價蘇軾:「人所不能比喻者,東坡能比喻;人所不能形容者,東坡能形容。」(清·施補華《峴佣說詩》)錢鍾書先生也說,蘇軾的一大特色就是「比喻的豐富、新鮮和貼切。」(《宋詩選注》)這首詩里的比喻,就是蘇軾比喻的一個典型例子。要領略這首詩的精彩,必須把這個比喻吃透了。我們這裡通過這樣幾個層次來體會這個比喻。
首先我們來看比喻本身,這個比喻是很新鮮、很獨特的。古人在打比方時,往往是把人比喻成事物。《莊子》形容山上神女是:「肌膚若冰雪」(《莊子·逍遙遊》),曹植則說洛水女神「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洛神賦》),白居易《長恨歌》則把哭泣的楊貴妃比作「梨花一枝春帶雨」……像這樣的例子,不一而足。而蘇軾這兩句詩卻不同,它是倒過來,不是把人比喻成事物,而是把事物比喻成人,把西湖比作西施(西子)。這種比喻方式是很新奇的。
其次我們再看這個比喻的效果。由於是用人來比喻物,所以在藝術效果上也帶來了獨特之處。人們使用比喻這種修辭方式,目的是使所描寫的對象變得更加形象可感。之所以用「冰雪」比喻女神的「肌膚」,之所以用春雨過後的梨花來比喻美人的哭泣,無非是因為「冰雪」、「春雨」、「梨花」這樣的事物更直觀、更形象,讓人可以迅速捕捉到畫面,從而更好地體會作者真正描寫的對象。「欲把西湖比西子」則恰好相反。它是把實體的事物比喻成一個較為抽象的對象——西施。我們當然知道西施是美人。然而西施究竟長得什麼樣?沒有人知道。她的美麗,是存在於千百年來人們不斷的想像和敘述中,並非一個具體形象的人物。蘇軾這個比喻是非常大膽、又非常聰明的。一個沒有人知道長相的人,一個在每個人眼中都可能不一樣的人,同時又是一個所有人都為之醉心的絕世美人,當西湖被比喻成這樣一個人時,所帶來的想像空間是極為廣闊的。也許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西施,每個人眼裡也都有不盡相同的西湖風景。西湖與西施的相通之處,就在於那絕世驚艷的美。關於西施的傳說歷經千百年的積澱,早已成為美的代名詞。因此,當把西施與西湖聯繫到一起時,人人都會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西湖的美,從而把人們對西湖的直觀感受提升到更高的程度。
這個比喻的巧妙,還不止於此,我們可以再往深一個層次看。關於西施,我們都知道一個「東施效顰」的故事。據說西施有心疼病,每當病發時都忍不住按住胸口,皺起眉頭。即便如此,西施仍是那麼楚楚動人。東施見了非常羨慕,也按起胸口、皺起眉頭,結果卻適得其反。這個故事在批評東施效顰的同時也說明了一個事實:西施無論何時都是那麼美,即便是在生病時,也別有一種病態之美。蘇軾的比喻,其實化用了這個故事。既然常態、病態都是美的,那麼無論淡妝、濃妝,自然也都是恰到好處。這一點,不正是吻合了西湖晴雨皆宜的特點么?蘇軾真可以說是用典的絕頂高手,在比喻的同時還化用了典故,了無痕迹。於是在「美的多元性」這一點上,西湖與西施再次具備了高度的相通性。這首詩的前兩句也就與後兩句的比喻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整體。不但將西湖美景升華到一個絕高的境界,而且西湖的多側面的豐富美感,也通過西施這個比喻得到了精彩的呈現。
通過這樣三個層次的解讀,我們對這個比喻有了更深入地體會。無怪乎清代大詩人査慎行要給予這樣不遺餘力的讚賞:「多少西湖詩被二語掃盡!」(《初白庵詩評》)這個比喻也成為蘇軾的得意之作。在後來的一些詩歌里,蘇軾還多次用到。比如:「只有西湖似西子」(《次韻答馬忠玉》),「西湖真西子,煙樹點眉目」(《次韻劉景文登介亭》)等。
這首詩除了寫景的生動、比喻的精妙,還有值得稱道的地方,那就是其中所包含的哲理。在對西湖晴景與雨景的同等讚賞中,體現了蘇軾善於發現美、善於欣賞美的獨特眼光。要理解這一點,我們有必要回頭讀一讀這首詩的前一首。《飲湖上初晴後雨》共兩首,《其一》與《其二》其實是一個有所關聯的整體。《其一》云:
朝曦迎客艷重岡,
晚雨留人入醉鄉。
此意自佳君不會,
一杯當屬水仙王。
前兩句緊扣題目中的「初晴後雨」,「朝曦迎客」寫晴,「晚雨留人」寫雨。第三句是非常關鍵的一句:「此意自佳君不會。」「此意」指什麼?「不會」又是誰不會呢?一般來說,遊客都偏愛晴朗的好天氣。尤其是在遊玩途中,突然下起雨來,總是會令人掃興而歸。這是人們普遍的心理。蘇軾則不然。「留人」一句是很有深意的。蘇軾把下雨解讀為「留人」,這就給雨賦予了人的感情,從一個正面的角度肯定了雨的價值。然而,普通的遊客並不能領會其中的好處,也只有湖畔廟中被供奉的水仙王能夠盡享西湖各式各樣的風光。這就是詩歌后兩句所表達的意思。
正是出於「此意自佳君不會」的原因,《其二》進一步描寫西湖晴雨兩種不同的風景,並且以「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子作比喻,目的就是要說明:無論晴天還是雨天,西湖的水光山色,都有著迷人的魅力。
從第二首中,我們很清楚地看到,其實盡享西湖風光的不是那個在虛幻中存在的水仙王,而是蘇軾本人。雨中的西湖之美,是別人所忽視的,蘇軾卻發現了,並且能夠發自內心地欣賞。善於發現美的眼光,其實源自善於發現美的心靈。在蘇軾一篇著名文章《超然台記》中,有這樣的句子:
凡物皆有可觀。苟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瑋麗者也。
在蘇軾眼中,人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有可觀可樂之處。不只那些「怪奇瑋麗」的事物值得欣賞,其他看似普通的事物,其實也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只要具備一顆善於發現美的心靈。《飲湖上初晴後雨》無疑是蘇軾這種心態的在詩歌中的直觀體現。因為有了這樣一種心態,這首吟詠西湖的作品就超越了單純的景物描摹,而上升到了更高的思想境界。
既包含深刻的哲理,又與景物的描寫、情感的抒發融合為一,沒有任何生硬的痕迹。因此,這一首詩可以稱的上是情、景、理的水乳交融,就某種程度而言,達到了古代詩歌極高的境界。蘇軾對唐代畫家吳道子曾有過這樣的評價:「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書吳道子畫後》)其實這兩句評價同樣適用於蘇軾本人的詩歌。《飲湖上初晴後雨》中那生動空靈的景物描寫、那新鮮又充滿表現力的比喻、以及比喻中所蘊含的深刻哲理,無不印證著蘇軾作為一代大詩人所具備的驚世奇才。
作者: 周劍之
周劍之,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唐宋文學。
主持人:謝琰
謝琰,文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生文學院講師,章黃國學主編。
公眾號主編:孟琢 謝琰 董京塵
責任編輯:畢錚 李敏婧
美術編輯:張臻 孫雯 高佳玉
專欄畫家:黃亭穎
部分圖片來自互聯網
特別鳴謝
書院中國文化發展基金會
敦和基金會
章黃國學
有深度的大眾國學
有趣味的青春國學
有擔當的時代國學
北京師範大學章太炎黃侃學術研究中心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古代漢語研究所
微信號:zhanghuangguoxue
文章原創|版權所有|轉發請注出處
※不走尋常路:蘇洵的遊學與求仕
※秋分日,一起來感悟唐詩中穿越千年的秋意
※李山:關於讀經,都需要理性精神
※壯闊的秋思,衰颯的城市——《憶秦娥》鑒賞與新唱
※《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慍
TAG:章黃國學 |
※馬季巧比妙喻教導姜昆
※凈宗妙喻 苦海救生圈
※男人和女人的經典妙喻
※川軍將領妙喻:師長我是你們爸,副師長是你們媽,不能認爸不認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