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耳羹里學問大
今天先聽小蜜說兩個古代小故事——
1.慈禧的愛物
話說清朝的時候,慈禧太后有一樣常常吃的食物,這樣食物不光美容養顏,還治好了慈禧久治不愈的拉肚子。清代中西醫匯通的名家唐榮川在《本草問答》中就記載——「慈禧痢下,百醫莫治,容川投以耳湯一劑,服後立愈,慈禧自此常服之」。
這人上人拉肚子可謂滿朝文武揪心,而這一劑治好了拉肚子的「耳湯」(熬了一夜的銀耳羹)可謂就帶起了一段飲食熱潮,一時間奇貨可居。老佛爺身邊的傳奇女官裕德齡就在《御香縹緲·御膳房》寫道:「銀耳那樣的東西,它的市價貴極了,往往一小匣子銀耳就要花一二十兩銀子才能買到。」
2.「房謀杜斷」與枸杞銀耳羹
第二個故事就更久遠了。
大家吃的銀耳羹里往往會把銀耳和枸杞搭配,紅紅白白煞是好看,其實這道湯羹說起來起源於陝西,還和兩個大名鼎鼎歷史名人有很大的瓜葛。
隋末唐初,房玄齡和杜如晦並稱「房謀杜斷」,協助李世民推翻隋朝統治,統一全國,對唐朝赤膽忠心。人們為紀念房玄齡和杜如晦,所以就在雪白的銀耳中加入了色紅似血的枸杞,寓意「清白」與「赤誠」共有,這就創出了流傳至今的「銀耳燉枸杞」。
從秋分這一節氣開始,
天氣逐漸變冷,
秋燥開始從溫燥、
平燥向涼燥轉變。
秋分的食療要點是以養陰潤燥為主,
可適當配以微溫之品,
可以起到抵抗疲勞、增強體質的功效。
說到養肺潤燥的食物,
那就不能不提菌中之冠——
銀耳
銀耳別名白木耳、白耳、桑鵝、五鼎芝、白耳子,屬於真菌類銀耳科銀耳屬,是門擔子菌門真菌銀耳的子實體,有「菌中之冠」的美稱,歷代皇家貴族,都將銀耳看作是「延年益壽之品」、「長生不老良藥」。
枸杞燉銀耳,溫潤不油膩
秋分節氣,「枸杞燉銀耳」就是一款不錯的潤燥佳品。
《本草詩解藥注》謂:「白耳有麥冬之潤而無其寒,有玉竹之甘而無其膩,誠潤肺滋陰之要品,為人蔘、鹿茸、燕宣窩所不及」。清代著名醫家王士雄在其著作《隨息居飲食譜》中提到,「木耳補氣耐飢,治跌扑傷,凡崩淋、血痢、痔患、腸風,常食可療。色白者勝。煮宜極爛,葷素皆佳」。
一語概之,銀耳具有強精、補腎、潤腸、益胃、補氣、和血、強心、壯身、補腦、提神、美容、嫩膚、延年益壽之功效。可以滋補生津;潤肺養胃,補肺益氣。主治虛勞咳嗽;痰中帶血;津少口渴;病後體虛;氣短乏力。
枸杞有滋補肝腎、益精明目的功效,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其有免疫調節、抗衰老、抗疲勞等作用。以少量枸杞與銀耳共燉,枸杞可以中和銀耳微涼的性質,取得溫潤的效果。
說起來銀耳絕對是個好脾氣的食物,很多東西都可與之搭配,做法無非是水發之後文火或者隔水慢燉到銀耳的膠質析出,適量添加冰糖就可以了。燉銀耳最後要加幾顆枸杞來中和銀耳的微涼,記得枸杞往往是出鍋前十分鐘左右再放更能保持枸杞的營養和風味。
最常用來搭配銀耳的食物有枸杞、紅棗、蓮子、雪梨、桃膠、皂角米、百合還有名貴的雪蛤等等,可根據個人喜好以及季節和體質來搭配,具體情況,小蜜隨後會詳細地說一說,敬請期待。
如何挑選好銀耳?
有些人為了使銀耳色白好看,賣得快,利潤增加,用硫磺熏蒸銀耳,硫磺燃燒以後能產生二氧化硫,它容易被濕潤的粘膜吸收,進而對眼及呼吸道產生強烈刺激作用,使人產生噁心、嘔吐、腹瀉等癥狀。所以選購銀耳時要多留幾個心眼:
一看:優質的銀耳比較乾燥,耳片色澤呈金黃色,有光澤,朵大體輕疏鬆,肉質肥厚,堅韌而有彈性,蒂頭無耳腳、黑點,無雜質等。干銀耳呈白色可能是熏過硫磺漂白過的,只有新鮮或者泡發後的銀耳是白色的,晒乾或烘乾後的正常顏色為金黃色。
二摸:新鮮銀耳摸起來比較乾燥,很脆,有一點刺手,而長時間放置的銀耳會有發軟的感覺。
三聞:品質新鮮的銀耳,應該是無酸、臭、異味等。銀耳聞起來要是有一種刺鼻的味道的,可能就是用硫磺熏過。
四浸泡:二氧化硫易溶於水,所以食用前可以先將銀耳浸泡3~4小時,浸泡期間每隔1小時換一次水。燒煮時,應將銀耳煮至濃稠狀。一般而言,經過浸泡、洗滌、燒煮之後,可以大大減少甚至完全消除銀耳中殘留的二氧化硫。
溫馨提示:銀耳能清肺熱,故外感風寒者忌用。銀耳宜用開水泡發,泡發後應去掉未發開的部分,特別是那些呈淡黃色的東西。冰糖銀耳含糖量高,睡前不宜食用,以免血黏度增高。
※找一根繩來減肥
※暗淡輕黃桂花香
TAG:度四時知五味 |
※請你品嘗鷹嘴豆蓮子銀耳羹
※桂圓紅棗銀耳羹
※紅棗蓮子薏米銀耳羹
※寶寶輔食-雙米銀耳羹
※美容養顏桃膠皂角米銀耳羹
※翡翠銀耳羹——色味俱全
※天熱沒胃口?來碗特製銀耳羹!
※秋食銀耳要對症,你都做對了嗎?學做氣血雙補銀耳羹,健康整個秋
※常飲百合銀耳羹潤燥止咳
※養生紫薯銀耳羹的做法
※木瓜蓮子銀耳羹——女性美白抗衰老
※春季乾燥喝蜂蜜最「吸潮」 喝銀耳羹滋潤皮膚
※推薦:金瓜銀耳羹的家常做法
※食療妙方|滋潤又健康的紅薯蜂蜜銀耳羹!
※多喝一碗,多美一點——紫薯銀耳羹
※翡翠銀耳羹——止咳化痰必備!
※第七期 紅棗薏米銀耳羹
※秋日早餐之銀耳羹
※拒絕黃臉婆,從日飲一杯銀耳羹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