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地理:從1.0到4.0
撰文:楊早
《東方歷史評論》微信公號:ohistory
1
「中國」1.0:
東夷南蠻西戎北狄,華夏居中
「歷史」和「地理」的開頭幾章,總是很枯燥,對吧?因為那都是離咱們很遠的事情。不過,沒法子,你找個對象,不也得知根知底嗎?要想走遍中國,總得先知道「中國」的大致情形。
我說的「中國」可不完全是一個政治概念,更不是一個民族概念,它主要是一個文化概念,裡面結合了中央政府的控制能力、當地人民的身份認同,還有華夏文明整體的接納與融合。
「國」字的繁體是「國」,古代通「或」,原意就是指城、邑。所以最初的「中國」,指的是國家的中心城市。周朝初期,那是周王所在的豐(陝西長安縣西南)、鎬(陝西長安縣西北)地區。周滅商自立,商的舊都殷(河南安陽)也稱為「中國」,再後來,建洛邑(河南洛陽)作為陪都,它那兒也算中國。
春秋有五霸,霸主所在地區,當然也算是中心,所以,「中國」的概念就擴大到了陝西、河南、山西南部和山東西部。《論語》里提到的「華夏」,指的便是上述區域。秦國和楚國,雖然也很強大,國君也是周貴族的後代,但都不算「中國」,東西南北,各有別名,東南的稱為「夷蠻」,西北的稱為「戎狄」。「中國人」很瞧不起周邊地區,覺得他們文化低,哪裡低呢?孔子說,沒有管仲抵擋外夷,咱們就得披著頭髮,衣襟像胡人那樣往左掩。而那時住在浙江的越人,都不穿鞋——這是挺像而今少數民族的民族服飾。
可見此時的「中國」已經從政治概念轉化成了一個文化概念。地域大致相當於現在的「中原地區」,包括陝西、山西、河北、山東、河南。
從地圖上看,中原正處於黃河的中下游地區,受黃河與黃土的影響極其強烈。黃河及其支流在陝、晉、豫西地區,流速快,對地表的侵蝕作用明顯,造了黃土高原的特殊地貌;到河南孟津,黃河衝出兩岸高山的夾持,在平原地區漫流,大量泥沙沉積,自古便以「善淤、善決、善徙」著稱。
陝西
屬於中原的主要地形包括陝北黃土高原與關中盆地。陝北高原上的橫山是天然屏障,歷代中原王朝均以此作為抵擋北方游牧民族的防區,而切割黃土高原的無定河等河流又成為穿越橫山的軍事通道,這些通道多以延安起點,延安於是成為陝北交通樞紐與軍事重鎮。關中盆地則擁有西安、咸陽等長達千年的古都,歷代均大力開發水利,此地沃野千里,農產豐富。
山西
山西向以形勢完固著稱,東有太行,西有黃河,是中國地勢第二級階梯向第三級的過渡地區,也是北方草原與河洛地帶的緩衝地帶。這裡有多種地貌,農牧兼宜,所以往往是北方游牧民族威脅中原的橋頭陣地。匈奴、烏桓、羯、雜胡、鮮卑、柔然、契丹、蒙古都選擇此地為突破口,進退自如,所以明代人說「天下之形勢必有取于山西也」。
河南
可大致分為豫北、豫東、豫西、豫南幾塊。豫北處於太行山地往平原過渡地帶,古稱「河內」;豫南地處淮河以南,一出豫南,即逼近長江,歷史上南北朝的兵家必爭之地其實在此,長江從未讓南朝逃脫滅亡的命運;豫東處於黃河、淮河之間,史上黃河改道泛濫多半在此,大量泥沙沉積,河道兩岸築堤不已,以致形成開封「懸河」那樣的奇觀;豫西則主要是山地,熊耳山、伏牛山等秦嶺余脈貫穿,這裡是華夏族發祥之地,從新石器文化到夏、商、東周,均建都於此,這裡也是長江流域與黃河中游的必經之道,北方發生戰亂,豫西常常成為民眾南遷的第一站。
河北
歷史上燕山以北不屬於中原,燕山以南主要是黃河與海河的沖積平原,因此古河道間,多有沖積形成的窪地,如著名的白洋淀。河北屬於「四戰之地」,易攻難守,一般都控制在攻擊型的北方政權手中,明朝建都於此,便多次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直接威脅,清末北京多次被西方軍隊侵掠,也與河北地形有關。
山東
周秦時的「山」指華山或崤山,所以「山東」實指秦地之外的中原區域,漢晉之後才專指太行以東,又叫「山左」。山東多為平原和丘陵地形,地理條件優越,農業一向發達。春秋時齊魯兩國分封於此,人文鼎盛,地位尊顯,所以山東也是文明大省。
2
「中國」2.0:
整個中國經濟延續必須依賴江南,江淮決定存亡
戰國的情況有了變化,秦、楚都被納入了「七雄」的範圍,不僅兩國之前的屬地被算成「中國」,兩國不斷掠奪得的土地也劃入了中國的範圍,那主要是長江中下游的各省,從那時起,它們的身影越來越多地出現在華夏文明的記載之中。
進入秦漢兩朝,實行郡縣制,讓中央政府對邊緣地區的控制進一步加強。長江各省「次中心」的地位更加穩固,到了影響最大的三國時期,益州十三郡、荊襄九郡、江東六郡已經成為諸侯割據與爭奪的黃金地域。
東晉,大家知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南渡政權。這些洛陽貴族到了江東,卻認為中原都是一班胡人擾亂中華,江東才代表真正的「中國」,為此他們還設置了「僑州」,用北方州郡的名字命名南方的州郡(這就像國民黨政權到了台灣,仍然會重設「中山大學」、「清華大學」一樣)。不管怎麼說,大批北方漢族上層人士來到南方,對南北的文化融合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我們要在這一段介紹四川、兩湖(湖北、湖南)、江淮(安徽、江西、江蘇)。
四川
四川北部的秦巴山地,歷來是四川的一部分,元朝為了便於北方的控制而將其劃入陝西行省,這裡是西南通往西北的重要通道。南部則是四川盆地,包括川西平原、東部平行嶺谷,以及東西之間的中部丘陵地帶。因此四川一向劃分為巴、蜀兩大地區,兩部分的文化習俗既相通也相異。川西比較內視,而川東相對開放,對應著其中心城市成都、重慶的異同。四川在歷史往往具有雙重身份:一方面,川西平原人稱「天府之國」,是西南富庶的物資產地與交通中心;另一方面,四川盆地緊鄰雲貴高原與青藏高原,那些地方是歷代中央王朝都難以認識和控制的地域,因此它又是邊防的前線。
兩湖
兩湖地區北有秦嶺余脈伏牛山、桐柏山、大別山與中原相隔,南到五嶺與兩廣相分,西有大巴山、雪峰山將其與四川盆地、雲貴高原劃分。兩湖平原相對完整,只是被長江和洞庭湖分為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平原。長江在宜昌脫離三峽峽谷後,水流減緩,有如九曲迴腸,造成大量的湖泊與低洼濕地,古有著名的雲夢澤與彭蠡澤,今則是洞庭湖與鄱陽湖。此地曾出現過幾個不同的區域中心。最初江陵(荊州)一枝獨秀,後來襄陽、鄂州(武昌)陸續崛起,洞庭湖南,則以潭州(長沙)與鼎州(常德)分鎮東西。這也導致了兩湖方言的極不統一,湖北方言基本屬北方官話,而湘語自成體系。兩湖地區位於中國地理大勢的結合部,四通八達,極為衝要。
江淮
江西、安徽、江蘇獨立成省都是比較晚近的事,該地區在古代一般統稱為江南、江東或江左(有時也包括浙江北部)。隨著歷史的推移,江南地區逐漸成為經濟中心和「魚米之鄉」,所謂「蘇湖熟,天下足」,整個中國的經濟延續都必須仰仗江南地區,這才有了世界上最大運河——京杭大運河的開鑿。當中國處於分裂時,江淮之間便成為南北爭奪的生命線,留住這一地區,南方就能有北伐的一線希望,一旦北方勢力推進到長江岸邊,南方政權便去日無多。清朝與太平天國對江淮地區的爭奪,是這一規律最近的演練。清末革命黨人出自江淮的極多,可以看出民風之一端。中國人一般認為江南人較柔弱機靈,善於經商,有其道理,也有其片面性。
3
「中國」3.0:
宋之後中國經濟文化中心逐漸向東南偏移
「誰是中國」這個南北朝紛爭不休的問題,被隋唐的統一自然解決了。
唐的疆域前所未有的廣大,「邊塞」和「南遊」因之成為唐詩中常見的意象。西域此時雖然已經納入中華帝國版圖,但主要還是採取「羈縻」的策略,與當地統治者達成妥協。而東南的開發逐漸成為重點,宋在北方難與遼、西夏爭雄,經濟、文化中心逐步向東南偏移,尤其宋室南渡之後,東南沿海的發展進入了嶄新的階段。
浙江
沿海一帶飽受海水內侵的影響,居民多次為此內遷,因此歷代都重視海塘的修建。杭嘉湖平原與寧紹平原,由於海水的漲退,留下了許多瀉湖。西湖便是由於沙壩封塞而從海灣變成瀉湖,白堤、蘇堤都是當時的水利工程,但也讓西湖與杭州連為一體。兩大平原都是水鄉澤塘,以稻米、茶葉、黃酒馳名天下,富庶也幾為天下首。金主完顏亮就因為看到柳永寫杭州的一闋《望海潮》,神往於「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興投鞭斷流之志」,「人間天堂」享譽中外。
福建、台灣
福建地表結構錯綜複雜,在武夷山脈與戴雲山脈中間鑲嵌著許多盆地,州府縣城與較大集鎮幾乎都處在盆地之中,大致可分為八塊,故福建又稱「八閩」。福建有大小河流660多條,又毗鄰南海,屬於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雨水豐沛,無冬季,沿海居民以漁業為主,所以福建人的風水觀念比其他省份強得多。由於地形破碎,對外交通不便,因此自成封閉體系。
至明清,福建考上進士的人很多,但「上京趕考」和「學講官話」成為福建學子的兩大難事。到民國,還有清華福建籍學生因語言不通抑鬱致死的案例。台灣人文風俗與閩南類似,但台灣近代受日本、美國影響較大,也融合出自身鮮明的特色。
兩廣及海南
嶺南在宋代以前,都是一個整合的行政區域。秦曾派50萬軍隊翻越南嶺,設置郡縣,但漢武帝時才一舉消滅割據政權,平定嶺南。
珠江是這一區域最大水系,也給珠江三角洲帶來非常優越的農業自然條件,水稻種植之外,有桑基魚塘等的綜合農業方式。
廣東大部分和廣西東部主要居住講白話的廣府人;潮州地區主要是唐宋移民,語言近似閩南方言;廣東北部客家地區則多為宋、明的移民;廣西西部則與貴州、湖南混雜,歷史上廣西首府一般是北部的桂林,方便與內地聯繫,近代廣西為便於經略桂南,南寧方才趁勢興起。海南島屬於熱帶區域,全年高溫,日照降水都很豐足,其開發一直到清末才基本完成。
嶺南自古就是海通之地,唐於廣州設市舶使,清於廣州設十三行。達摩老祖自印度西來,也是在廣州登陸。這裡也是歷代貶謫之地,韓愈、柳宗元、蘇軾……無一不是橫絕當世的文宗,影響嶺南人文至巨。
4
「中國」4.0:
邊疆也是中國,中國之大讓人不出國門就能輕易尋到遠方
直到清代,內地的說書藝人提到「天下」時還是張口閉口「南七北六一十三省」,可是清帝國的疆域早已不是十三省那麼簡單——概念上接受這個不難,要感知到四方的邊省也是「中國」,對於一個大國的民眾來說,並不容易。
這些邊緣省份,無論地理氣候,還是文化風俗、歷史沿革,都與中心地區差異頗大,這些差異有時會是一種隔膜,有時卻更顯出邊省的魅力——「生活在遠方」,我們理應感謝中國之大,民族之繁,讓大家不出國門,就能輕易地尋得遠方。
中國的邊省包括:西北地區(甘肅、寧夏、青海、新疆),東北地區(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西南地區(西藏、雲南、貴州)。
西北地區
在自然地理環境方面,西北有一些標誌性特徵:(1)乾旱少雨,且從東往西遞減;(2)地勢寬坦,多為沙漠、戈壁,土質粗疏;(3)水源匱乏,植被稀疏。這當然不是好的生產生活條件,從視覺上說卻絕對是奇觀。
甘肅最具代表性的區域是河西走廊,歷史上是中原通往西域、中亞、西亞以至歐洲的必經之路,是絲綢之路的幹線之一。農牧民族角逐於斯,東西文明交會於斯,撞擊出無數代中國人引以為豪的文化結晶,敦煌莫高窟只是其中較具代表性的景觀。隴東是華夏文明與農業的發源地之一,曾發掘出中國最早的陶文字元號,傳說中的伏羲、女媧的出生地也在此。甘肅保存著歷代修建的長城遺址,如今的蘭州則擁有世界上最厚的黃土層,厚度超過400米。
寧夏成為回族聚居區始於元朝,大批穆斯林在蒙古滅西夏後,自中亞、西亞遷居來此。這是民國寧夏建省的基礎。寧夏是歷史中原政權重視的邊陲要地,也是南窺中原的游牧民族的絕好跳板。和平時期,這裡是農牧民族的商業貿易場所,牧民以牛羊、毛氈、皮革,和漢民換取布匹和糧食。
青海因境內有中國最大的內陸鹹水湖青海湖而得名。青海湖區歷史上曾聚居過羌、吐谷渾、吐蕃、蒙古諸部落,長江、黃河均發源於青海,黃河源頭的河曲地區,水草豐美,宜耕宜牧,古時也曾多次易手。這裡有著著名的「唐蕃古道」,從河湟地區出發,穿越果洛、玉樹等地區,長期是藏族與中原聯繫的通道。
新疆在兩千多年時間內被稱為西域,三大山系(阿爾泰山、天山、昆崙山)包圍兩大盆地(準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天山橫亘中央,將新疆分為南疆與北疆,南疆主營綠洲農業,民族以維吾爾族為主;北疆則兼營游牧,民族眾多。歷代中央政權統治西域,都是採取羈縻與自治結合的管理政策,同時派兵屯墾戍邊,新疆的控制松嚴,一向是考驗統治者智慧的大課題。
東北地區
如果不計內蒙古西部,東北地區三面環山,平原廣闊,呈馬蹄形,地理單元完整,是一個半封閉的區域。東北同時受到中原農耕文明、西部游牧文明與東部漁獵文明三方面的影響,它的經濟形態比較混合,最早發達的是偏南的遼河流域,在漫長的歷史中,低溫嚴寒確實阻礙了農耕文明進一步深入東北,清代更是人為地將「龍興之地」劃為禁區,但仍然擋不住中原民眾在荒年或戰亂時「闖關東」,清末終於改設東三省,將東北正式納入中國經濟體系的整體運籌。而隨有國際交往的頻密,東北對於中國與俄羅斯、日本、韓國等鄰國交往的中樞作用無庸多言。
蒙古草原在地理形勢上相對獨立,經濟形態單一,游牧業受氣候與植被影響很大,歷史上蒙古較為安定的時期,往往是水草富足的年份,各部族之間聯繫鬆散,與漢族的關係也相對親和;一旦生存環境轉向惡劣,反而會激發部族之間的合作,向外的攻擊性也大大增強。
西南地區
除去四川盆地之外,青藏高原、雲貴高原組成了中國地勢的第一級階梯。但西藏、雲南、貴州的歷史地位大不相同。但它們的共同點是由於邊遠險阻,都大量保留了少數民族的原生社會形態,成為近年中國人文旅遊最具吸引力的所在。
貴州的地理條件極不適宜農耕,它對中原的吸引力集中體現在交通上,特別在元朝之後,中央控制雲南必經貴州,才於明朝置省,但仍是山川阻隔,地方割據。明清之時,一位知縣如果指省貴州,同僚會勸他放棄到當地做官,留在省城等候升調;各省發放學差,卻以貴州為第一肥差,因為路途迢遠,往返需要一年,沿路可以享受欽差待遇,又吃又拿。
雲南更是中外交流的重要中樞,在海洋交通不發達的古代,一旦西北絲綢之路被戰亂封閉,雲南就成為中國與南亞、東南亞的唯一通路。滇西洱海地區,土地平闊,氣候降水都適宜農耕,因此雲南割據政權往往偏安於滇西的大理、南詔,但中央政權一旦控制了雲南,就會將行政中心移至滇東的昆明。由於交通發達,雲南文化相對昌明,連東巴族都早就擁有自己的文字,氣候之佳更是冠於全國。
西藏分為藏北高原、藏南谷地、喜馬拉雅山地和藏東橫斷山地。歷史上中央王朝長期將直接統轄區域限於邛崍山、大渡河以東,對西藏地區採取安撫為主、鬆弛優給的政策,以茶馬交易來維持民族共同體。因此西藏是中國境內唯一長期保持政教合一體制的地區,其風土人情的獨特性也得以完好地保存。而佛教東傳至西藏,形成獨特的喇嘛教,再逐步傳播到青海、蒙古、滿洲,通過元朝與清朝的統治滲入內地,產生了巨大的文化影響。
※「生物只要閃光就充滿謊言」
※中國古代有多少書?
※東評青年學人訪談沙龍(9)情報與權力:英格蘭伊麗莎白一世統治中期的間諜系統
※錢乘旦、劉鋒:從《倫敦傳》看城市史寫作
※紅寶書的世界史
TAG:東方歷史評論 |
※60幅圖像預測了近1800年到2000年歷史
※珍貴歷史照片:1897-1898年德國佔領下的膠州
※歷史:2015年中國失去20位開國將軍
※1948至2000年,揭秘解放軍歷史上消失的46個軍
※2016年4月10日歷史上的今天
※【歷史】曾經擁有1100萬軍隊的美國 如何在3年內裁軍900多萬?
※15000+8000!保羅新里程碑 歷史僅遜兩傳奇
※世界史與中國歷史著名事件對照表(前4500年至公元1999年)
※2016年6月18日歷史上的今天
※2016年5月29日歷史上的今天
※歷史上中共政權的勳章:不在1955年,而在1931年!
※2016年4月22日歷史上的今天
※1897到1907年,倭國請歷史學家幫大韓帝國掠奪領土史實
※中華5000年歷史的和田玉
※5000年歷史沉積下來的精華語錄168條,都是收藏級!
※2016年5月1日歷史上的今天
※2016年7月5日歷史上的今天
※2000年歷史的世界最高的石雕立式佛像:2001年被摧毀
※2016年5月9日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