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熱病怎麼用藥?聽聽傷寒大家的經驗!
導讀
中醫的傷寒學說和溫病學說中,蘊藏著大量的、且獨特的治療經驗,無論是對什麼疾病的治療,都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地方。今天,就讓傷寒大家時振聲老師從傷寒與溫病學說的角度,結合時老自己的臨床經驗,來談談外感病的用藥體會吧!
外感熱病相當於現今的急性傳染病和感染性疾病。中醫對外感熱病的治療,有豐富的理論和實踐,中醫的傷寒與溫病學說蘊藏著大量的、獨特的治療經驗,有待我們繼承與發掘,今就筆者臨床實踐,談談對辛溫辛涼法、辛涼甘寒法、辛芳淡滲法的運用體會。
一、辛溫辛涼法的運用
外感熱病包括了中醫的傷寒與溫病,在初起階段,傷寒宜用辛溫解表,溫病宜用辛涼解表,這是毫無疑問的,一般對外感初起的辨證,往往根據病人的主觀感覺惡寒與發熱的輕重,以及口渴與否來區別是傷寒?還是溫病?
如果惡寒重、發熱輕、口不渴,則屬傷寒,宜辛溫解表;如果發熱重、惡寒輕、口渴者,則屬溫病,宜辛涼解表,這樣辨證不一定全面。我認為要結合舌診,從舌質的變化結合臨床癥狀,把客觀體征和患者的主觀感覺結合起來,才能比較全面地掌握病情,更準確地辨證論治。臨床上的現象是複雜的,有的病人寒戰明顯,甚至蓋被也覺怕冷,同時也有發熱,如果從病人的主觀感覺上來辨證,似乎是惡寒重、發熱輕,但是病人舌質紅,就不宜用辛溫解表;又如有的病人惡寒發熱,且口乾能飲水,照理應當是寒輕熱重,但病人舌質不紅,或苔白而潤,則仍當用辛溫解表,如果用辛涼解表則可使病程延長。
有些外感病人初期,傷寒溫病分辨不清,亦可辛溫辛涼合方,自擬荊防銀翹湯,藥用荊芥穗9g,防風9g,蘇葉9g,銀花15g,連翹9g,淡竹葉9g,陳皮6g,茯苓12g,水煎服,服後全身汗出,體溫得以頓挫。如曾治一例寒輕熱重、但口不渴無汗、舌質紅者,用本方一劑,體溫由39.6℃降至36.4℃而治癒;曾治一例寒重熱輕、口渴無汗、舌質淡潤者,用本方也僅服一劑,體溫由39℃降至36℃而愈。用本方要點在於無汗,或有汗不透而有熱者,不論寒重寒輕,不論口渴與否,也不論舌紅與否,均有卓效。本方荊芥、防風、蘇葉為辛溫宣散之品,銀花、連翹、淡竹葉則屬辛涼解表之葯,再佐以陳皮理氣和胃,茯苓淡滲利濕,使體溫頓挫後病人即能恢復飲食,不至於病人發熱雖退,但胃口遲遲不能恢復。
二、辛涼甘寒法的運用
辛涼甘寒法是在方劑中以辛涼之品合甘寒養陰構成,一般用於外感熱病表證未解而又有傷陰者,我喜用《溫病條辨》的銀翹湯,藥用銀花30g,連翹9g,淡竹葉9g,生甘草3g,麥冬12g,生地12g,如有咽痛可加桔梗6g,薄荷6g。曾治療一例化膿性扁桃腺炎,未用抗生素,病人高燒39.2℃,咽乾咽痛,口乾喜飲,舌紅苔薄黃,用本方三劑而熱退,咽痛亦迅速好轉。在辛涼甘寒法中加入咸寒之品,為辛涼咸甘法,可用於外感熱病氣營兩燔證,以辛涼清氣分之熱,咸寒甘寒壯水制火、涼血清營,如《溫病條辨》的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細生地玄參方、化斑湯即是,或者於辛涼咸甘中再加入苦寒清熱之品,以加強清熱作用,如《疫疹一得》的清瘟敗毒飲。
三、辛芳淡滲法的運用
辛芳淡滲法用於濕溫、暑濕初起,因濕為陰邪,非溫不去,故用辛溫之品以宣透通陽合芳香化濁以祛濕,再加淡滲以清熱利濕,可使熱隨濕去。常用方劑如三仁湯、二加減正氣散、三加減正氣散、杏仁滑石湯、菖蒲鬱金湯等。三仁湯為臨床常用方劑,不僅溫病常用,在雜病中凡屬中下二焦濕熱者皆可用之,曾用以治療急性肝炎、急性胃炎、膽道感染、尿路感染等,凡舌苔黃膩者,均有良效。二、三加減正氣散及杏仁滑石湯方,《溫病條辨》歸入苦辛淡法或苦辛寒法,川藿香、厚朴、廣皮、半夏等之辛溫,合防己、杏仁、黃芩、黃連之苦,再加滑石、茯苓、苡仁、通草等淡滲所構成,由於二、三加減正氣散中有芳香化濕的藿香,杏仁滑石湯中有芳香走竅的鬱金,故均可作為辛芳淡滲來應用。菖蒲鬱金湯原載於《中國時令病學》,後又轉載於《溫病全書》,為先父時逸人老中醫所創立,臨床應用較廣,凡痰熱蒙蔽心包者應用之多獲良效。全方以菖蒲、鬱金的辛芳開竅,滑石、燈草的淡滲利濕為主,合竹葉的辛涼,梔子、丹皮、連翹、菊花的苦寒以加強清熱的效果,合玉樞丹的解毒辟穢以加強化痰開竅的作用,故能清熱滌痰、醒腦開竅。
新媒體編輯:王丹
※尋常的吃魚,竟藏有補腎的驚天秘密!
※口臭、口苦、口酸……口味異常怎麼辦?中醫教你不再「重口味」!
※國醫大師開講:陰陽脈診的起源與發展!
※膽結石莫著急「一刀切」,何不試試中醫妙計?
※高血壓、支氣管炎、冠心病,經方大師胡希恕有妙方!
TAG:悅讀中醫 |
※濕證無處不在,聽聽傷寒大家怎麼論治!
※聽傷寒名家來解答中藥用藥佐使的注意點
※天蠍座的人喜歡在傷心的時候聽傷心的歌
※這個星座的人喜歡在傷心的時候聽傷心的歌
※哪個星座喜歡在傷心時聽傷心的歌,喜歡在開心時和在乎的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