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雞燉蘑菇的那個蘑菇,其實是個植物殺手
-「孩子,來個小雞燉蘑菇!」
-「沒有。」
-「這個可以有!」
-「這個真沒有!」
2009年春節聯歡晚會上的小品《不差錢》,不但捧紅了小瀋陽,還捧紅了一道東北菜:小雞燉蘑菇。不過這道菜,在東北早已是家喻戶曉,甚至被作為招待貴客的必點之菜,所謂「姑爺領進門,小雞嚇斷魂」,足見這道菜的影響力之大。
不差錢!
不過平心而論,讓「小雞燉蘑菇」能榮登東北四大燉之首的,並不是那「小雞」,倒是以配菜身份出現的蘑菇。而烹制「小雞燉蘑菇」所用最為正宗的蘑菇,就是今天的主角——榛蘑。
小雞燉蘑菇。圖片:redocn
不挑基質的廣布蘑菇
榛蘑又叫櫟蘑,從它的名字就能直白地看出,這是一種多生長在榛樹和櫟樹上的蘑菇。不過,能生長出榛蘑的樹木絕非只有榛樹、櫟樹兩類,事實上,榛蘑十分「不挑」,幾乎所有常見的闊葉樹木和針葉樹木,都能適合榛蘑生長的良好基質,甚至不等樹木死亡腐朽之時,這榛蘑就能從活的樹木基部冒出來。這種廣泛的適應性,也決定了它分布的廣泛,在整個北半球溫帶叢林中,都能找到它那熟悉的身影。我國東北大片的森林,正是榛蘑生長的理想環境,因此東北出產榛蘑也就不足為怪了。
生長在朽木上的榛蘑。圖片:mibovalleroveto.it
新鮮的榛蘑有著典型的蘑菇形象——它們成叢生長,頂著淺褐色到黃褐色的小傘,表面肉質,有時略帶小鱗片。菌蓋表面滑膩,頗似塗了蜜一般,因此也有「蜜蘑」之稱。不過,我們能看到的榛蘑,大多是它的干製品。干制後的榛蘑失去了蜜黃色的外貌,變成了黃褐色乃至黑褐色,燉煮之後還會進一步「黑化」。不過,這黑化的背後,卻是無上的美味。
我們通常看到的榛蘑是這樣的。圖片:Aizen
榛蘑的美味
和以香著(wéi)稱(míng)的香菇相比,燉煮過的榛蘑更有一絲特有的、略帶木材香氣的清香,烹調干榛蘑尤甚。這來自廣袤森林的氣息縈繞於口中,足以讓人沉醉。而和小雞一起燉,這清香更能突出雞肉的鮮美。滑嫩的雞肉和鮮香的榛蘑一起,成為了小雞燉蘑菇這道看起來平常的菜肴的不平常的靈魂。
當然除了用於燉雞外,榛蘑還可以與其他食材相搭配,同樣能起到增香提味的妙用。只有嘗過榛蘑的滋味之後,才能真切感覺到榛蘑被譽為「東北第四寶」、「山珍」並非徒有其名,毫不輸於南國邊陲那些引以為豪的「野山菌」。
肉絲炒榛蘑 圖片:nipic.com
榛蘑的族群不簡單
你以為這就是榛蘑的全部了?Naive!埋藏在這可愛的小傘、美味的山珍背後的,卻是一場森林中無聲的攻防戰,而我們看到的榛蘑,只是這場戰爭偶爾閃現的火光。
事實上,榛蘑並非它本身的學名——甚至連中文正名都算不上。它的另一個不為常人所知的名字,也就是它的正名,是蜜環菌(Armillaria mellea)。沒錯,那「天麻蜜環菌片」中的蜜環菌,實際上和榛蘑從生物學上來說,是同一個東西。對比上面的美食,是不是有些幻滅呢?
嗯,一個東西。圖片:sn180.com
蜜環菌,屬於擔子菌門、傘菌目(Agaricales)、膨瑚菌科(Physalacriaceae,或被歸為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可以算得上是北方森林中最容易看到,但又最複雜的一類真菌。注意,這裡沒有說「種」而是說的「類」,這是因為近年來生理和分子學證據證明,早期被人們認為是單一物種的蜜環菌,也許能夠再分為若干個具有遺傳和形態差異的「物種」,使得蜜環菌成為了所謂的「隱種複合群」(Cryptic species complex)。
榛蘑,也就是蜜環菌的子實體。圖片:thefloweringgarden.com
外貌也是特別
除了在族群上的複雜之外,蜜環菌的外貌也是相當複雜。我們看到的一叢小傘似的榛蘑,其實只是蜜環菌的子實體——換句話說,只是用於產生孢子、用於繁殖的結構罷了。而在生長榛蘑的基質中,還有著蜜環菌的其他存在形式。和其他絕大多數擔子菌不同,非子實體狀態的蜜環菌,可以以菌絲和菌索兩種形態存在。
菌絲是一種較為早期、鬆散、出現較為普遍的形式,它是真菌最為「本真」的表現形式,通常表現為一條或幾條菌絲彼此鬆散聚攏在一起,在土壤中擴散生長。菌絲通常是肉眼無法看到的,最多也是形成白色、纖細的細絲狀。
而蜜環菌,還能形成更為粗大的菌索。所謂菌索,是眾多菌絲彼此緊密排列在一起,形成的具有一定結構分化的根狀結構。蜜環菌的菌索呈紅褐色,老時顏色更深,包裹著一束白色的菌絲,直徑可達2~5毫米。菌索的頂端顏色較淺,能夠進行旺盛的生長,讓它更像是植物的根系。這也難怪18世紀人們觀察到蜜環菌菌索時,會將它認成是另一類真菌,專門給它建立了根狀菌屬(Rhizomorpha),甚至將生長於土壤和木材中的菌索歸為了兩個物種。
蜜環菌爬在朽木上的菌索。圖片:mushroomtable.com
一個龐大的地下菌團
通過菌絲和菌索在地下靜悄悄地擴張,一株蜜環菌可以將自己的領土擴大到超乎人們想像的範圍。1998年,美國俄勒岡州發現的一株奧氏蜜環菌,就在叢林中潛伏了2400多年,將自己的菌絲和菌索擴張到了近1000公頃的範圍內,菌體總重估計超過600噸,一舉成為世界上佔地面積最大的單體生物——因為它們共享同樣的DNA。
這些奧氏蜜環菌只是龐大地下王國的冰山一角。 圖片:mushroomexpert.com
蜜環菌之所以產生菌索,是為了更為有效地汲取營養。然而蜜環菌的擴張,對於同一片土地上生長的樹木來說,卻是一場緩慢而致命的屠殺。蜜環菌的菌索在碰到活的樹木之後,會立即分出細小的菌絲,入侵植物的根部組織,並殺死和消融植物根部細胞組織,以此獲得生活所需的有機物。
由於蜜環菌侵入性強,對樹種並無強烈特異性,因此常造成成片樹木產生根腐病而死亡。而樹木屍骸上那些可愛的榛蘑,正是蜜環菌完成對樹木屠殺後的炫耀方式。
感染了蜜環菌的白雲杉。圖片:ipmimages.org
蜜環菌還會以一種更為神秘和魅惑的方式來慶祝它對樹木的屠殺。如果在夜晚走過生長有榛蘑的叢林,你會發現土壤和朽木上,常常會帶有點點黃綠色的熒光。這正是蜜環菌活動形成的。蜜環菌的菌絲和幼嫩菌索內會產生熒光素酶,藉以分解熒光素來釋放出熒光,其原理和螢火蟲發光類似。那若隱若現的鬼魅熒光,恰似被侵染樹木那呼喊冤魂。
朽木上蜜環菌菌絲髮出的熒光。圖片:florafinder.com
以其菌之道還治其菌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植物在蜜環菌的屠殺面前繳械投降。相反,有一些植物卻恰恰利用這一特性將蜜環菌轉化為自己的「食物」。天麻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當蜜環菌菌索侵入天麻的塊莖後,天麻先「誘敵深入」,待蜜環菌散發菌絲妄圖侵入塊莖皮層深處細胞時,天麻反而利用特殊的酶系,分解蜜環菌的菌絲,將其轉化為自身生長所需的營養。這場攻防戰中,天麻成為了勝利者,也使得它可以不再需要葉片和葉綠素就能很好地生存下來。與此類似的是,同樣屬於真菌的茯苓,也會利用蜜環菌來作為自己的營養來源。
天麻的生長離不開蜜環菌。圖片來源見水印
子實體和菌索,這餐桌上的美味和叢林中的殺手,正是蜜環菌的一體兩面。由於蜜環菌生長方式的複雜性,人們目前只能通過發酵方式培養菌絲來生產藥物,而作為食材的子實體的人工培養,依然困難重重。目前出產的榛蘑,還主要得依靠人工野外採摘獲得。所以,小雞燉蘑菇可以有;加快榛蘑人工培養的研究,這個更可以有!
野外的蘑菇別亂采,探險更不是說著玩的,稍有不慎,步步是坑。不信?去今天的第二篇文章,挑戰日曆娘親自出題的魔性遊戲:《探險家的一百種死法》!
日曆娘今日頭像
口蘑科 白漏斗囊泡杯傘
本文來自果殼網,謝絕轉載
※一種好看的植物!打賭你會念它的韓語名字!
※檸檬,是如何成為維C代言人的?
※每年金秋的一場蟹逅,是誰兩載的等待?
※月神眷顧的「蒿」家族
※冒充雞?菌的怎麼這麼多?(杏鮑菇同學你就別湊熱鬧了好么……
TAG:物種日曆 |
※這種植物是幽門螺桿菌的「殺手」,用它泡茶,把口臭和胃疼趕跑
※這些植物竟然是狗狗殺手
※能把這五種植物都養死的,簡直是「殺手」
※種下去不用一個月就能收穫的蔬菜,植物殺手也能種活一大片
※這些是肌肉殺手!
※這四種食物是肝臟殺手
※鳥中的「小個子屠夫」,看似無害,其實卻是有特殊癖好的「殺手」
※一個是金剛芭一個是肌肉猛男,這對健美夫婦是金牌無敵殺手
※七個習慣是頸椎的殺手
※能把這5種植物都養死的,簡直是「殺手」!
※別看它丑,卻是脂肪的「殺手」,泡水喝,幫你攻克肉肉的小肚腩
※農村小溪里的「金針菇」,臭不可聞,是魚蝦「殺手」
※別傻傻買綠蘿了,除甲醛最好植物當屬這4種,第3種別名甲醛殺手
※植物殺手也能種好的11種開花植物,不來一盆嗎?
※幾乎每個人生活中都存在的4個小習慣,它們可是名副其實的「健康殺手」
※科普 這些每天都吃的植物油,才是真正的健康殺手
※每年殺人最多的四種動物,這些動物是真正的人類殺手!
※這些零食是導致發胖殺手,尤其是第4個!
※這些盆栽名貴嬌氣,但是養花殺手也能爆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