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東育:中日首個平等條約開啟了近代日本的侵略之路
按:9月24日,東北師範大學副校長、歷史文化學院韓東育教授在首都師範大學實驗樓報告廳做了題為「中日兩國近代以來的糾葛——從《中日修好條規》說起」的專題講座。這是首都師範大學研究生院博觀講堂的首場講座,由首都師範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梁占軍教授主持。
韓東育教授
近代以降,西方殖民者在東亞地區攫取勢力範圍,對東亞地區原有的華夷秩序和朝貢體系形成了巨大的衝擊。1840年鴉片戰爭標誌著中國開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進程。1853年黑船來航標誌著西方殖民勢力打開日本國門。而中日兩國在面對西方勢力入侵這一危機時刻,兩國統治階級做出了幾乎完全不同的應對策略。清政府割地賠款,苟且安生;日本在清除幕府殘餘勢力之後開始了明治維新這一富國強兵的近代化歷程,開啟了在東亞地區進行殖民擴張的篇章。近些年來,中日關係的變化發展受到了國際以及國內眾多領域學者的強烈關注。從1592年到1945年,日本在東亞地區發動了數次戰爭。由於這些戰爭時跨前近代和近現代,加之我們已慣常於以時代性質來判斷戰爭性質,因此,雖說對每次戰爭原因的分頭探索和個案討論均不乏仔細,但戰爭之間所固有的內在連續性,也不時被人為劃定的時代獨立性所切斷。韓東育教授認為,在東亞局勢風雲再起和區域走勢撲朔迷離的今天,日本在東亞地區的各種動作均有其近代基因,均可以在近代中日外交中找到雷同的範本,鉤沉戰爭與戰爭之間的事實與邏輯隱情有助於從整體上認知和把握東亞問題及其規律性。
古代中國如何處理周邊關係?
韓教授認為,在朝貢體系下,中國古代與周邊國家主要依靠紐帶落差與原則的規矩進行維持,主要體現在文化上的華與夷、政治上的宗與藩和經濟上的賜與貢;中國處理這種關係的原則是:事小以大、厚往薄來、與滅繼絕。中國將國內的金字塔狀的社會結構移植到國際關係中,同時帶來的是各藩屬國在國內建立起一套中國社會金字塔機構的複製品。
原本,以中國為核心而形成的「封貢體系」,主要包括朝鮮、越南和日本。按照明太祖的說法,後來還虛實並呈,擴展至「十五不征國」,即:「東北:朝鮮國;正東偏北:日本國(原註:雖朝實詐,暗通姦臣胡惟庸謀為不軌,故絕之);正南偏東:大琉球國、小琉球;西南:安南國、真臘國、暹羅國、占城國、蘇門答剌國;西洋國:爪哇國、湓亨國、白花國、三弗齊國、渤尼國、西洋頊理(印度)」。豐臣秀吉在萬曆年間對朝鮮用兵必然會觸及中國中心圈或曰「華夷秩序圈」。
實際上,從室町幕府(1336-1573)後期的1551年起,日本已從這個圈子中退出,並在政治上進入了自我運轉的過程。在這種情況下,豐臣秀吉雖可以遷就「封貢關係」內部的某些規則,諸如講和時需要與明朝代表交涉而不是直接對朝鮮談判。在萬曆朝鮮戰役雙方談判期間,豐臣秀吉在處理與明朝的關係上,卻絕不肯被置於中華君臣秩序之下。這也是他只許「貢」而不許「封」等做法的思想基礎,正體現了一種與中華抗衡的心態:只有強硬到底,才不至於使日本重新回到足利義滿時代對明朝的臣屬狀態。這也就說明日本對中國存在著理解上的誤區,以為中國的「天下」概念便意味著對普天之下的佔領。它不能理解「華夷秩序」題中應有的倫理屬性,不能理解為什麼其欲與明朝平分「八道」的方案會令中方代表奇怪不已,也不能理解明朝為什麼在要求日本從朝鮮撤出的同時自己也完全撤出且不佔藩邦一寸土地等事實。
《中日修好條規》的緣起與影響
《中日修好條規》18條,通商章程33條。條約規定:「兩國既經通好,自必互相關切。「所有沿海各通商口岸,彼此君應指定處所,准聽商民來往貿易。」「兩國所屬邦土,亦各以禮相待,不可稍有侵越。」「兩國政事禁令,各有異同,其政事應聽己國自主,彼此均不得代謀幹預,強請開辦。」「兩國均可派秉權大臣,並攜帶眷屬隨員,駐紮京師」等。這些規定看上去相當平等,故歷來被視為中日關係史上的首個平等條約。
近代日本在開國後,明治政府大力在全國推行「富國強兵、殖產興業和文明開化」政策,奉行「脫亞入歐」的國策;在東亞地區開始走上了殖民擴張的道路。1868年1月15日,明治天皇宣布了「發揚國威」意旨:「宜大力充實軍備,光耀國威于海外萬國,以應答祖宗先帝之神靈!」3月14日,明治天皇再度發表了「海外雄飛」大略:「朕與百官諸侯相誓,意欲繼承列祖偉業,不問一身艱難,親營四方,安撫汝等億兆,開拓萬里波濤,布國威於四方!」1932年1月8日,昭和天皇還以日本最高統帥的身份,表彰了關東軍侵佔中國東北之「功績」:「宣揚皇軍威武於中外,朕深嘉其忠烈。」「宣揚大義於八紘,以坤輿為一宇,實乃皇祖皇宗之大訓。汝將士宜復堅忍自重,以此確立東亞和平之基礎,朕厚有望焉!」明治所奉行的「大日本主義」和昭和著力實踐的「大東亞主義」,名異而實同,展現了近代日本殖民擴張的勃勃野心。日本在東亞地區的殖民擴張必然對存在已久的東亞朝貢體系構成了直接的衝擊力。而《中日修好條規》是日本進行的首次直接行動。
《中日修好條規》
《中日修好條規》緣起於1871年的「八瑤灣事件」。琉球國第二尚氏王朝末期,從宮古島到首里上繳年貢的船隊于歸途時,在台灣東南部高士佛社、牡丹社、竹社之交界處遇害。船上69人,3人溺死,54人被台灣少數民族殺害,僅12人生還回國。當時琉球人漂流到台灣遭少數民族殺害的事件屢見不鮮,通常的處理方式是清廷依例救助及保護,琉球則於事後發咨文謝恩,其他責任一概不予追究,此事件也不例外。未曾料想,這一事件竟間接導致了琉球國的滅亡。
琉球國雖為清朝的朝貢國,卻又同時向日本薩摩藩朝貢,處於兩屬地位。日本官員得知島民遇害事件後就積極建議日本出兵台灣。1872年3月,日本派遣外務卿副島種臣以「中國派遣特命全權大臣」的身分前往中國,針對宮古島人遇害事件試探清廷的態度。清朝總理衙門大臣吏部尚書毛昶熙及戶部尚書董恂主張,遇害之宮古島人皆已接受中國之撫恤及遣返處理,此事件與日本無關。副島種臣則強調琉球為其屬地,又陳述小田縣民遇害的詳情,追問清朝為何不懲辦台番,毛、董則以「生番」(不順服清廷的台灣原住民)不服王化為理由推搪。又說:「生番系我化外之民,問罪與否,聽憑貴國辦理。」
在中日交涉琉球問題之時,法蘭西法學家、時任日本外務省事務顧問的博瓦索納德為日本政府提供了國際公法摘抄本——《公法匯抄》,彙集了西洋國際法學家發得耳和茂龍西利等人關於「無主地先佔論」和「實力管轄領有論」等所謂的國際法條規。明治政府便根據該抄本向日本天皇做出了「御用之報告」,即「台灣島是無主之國」。大久保利通藉此聲稱「我國自護民不得已而有懲番之舉」。清官員「化外之民」的無知言論與日本「公法惡用」相結合,被日本視為出兵台灣的依據。這就是「牡丹社事件」,也是清朝與日本在近代史上第一次的重要外交事件。
日本派柳原前光為駐清公使進行交涉,尋求斷絕琉球兩屬之關係。柳原前光堅持所佔之地是清朝主權未及之「無主野蠻」之地,日本當擁有先佔權。但中日雙方一直爭持不下,互不讓步。最後在駐清英國公使威妥瑪(Tomas Wade)的仲裁下,雙方簽訂《北京專約》,共有三條:一、日本國此次所辦,原為保民義舉起見,中國不指以為不是。二、前次所有遇害難民之家,中國定給撫恤銀兩,日本所有在該處修道、建房等件,中國願留自用,先行議定籌補銀兩,另有議辦之據。三、所有此事兩國一切來往公文,彼此撤回註銷,永為罷論。至於該處生番,中國自宜設法妥為約束,不能再受凶害。《北京專約》中撫恤銀之支付對象被稱為「日本國屬民」,而日本政府又將出兵報復宮古島遇害事件稱為「保民義舉」,讓「琉球人」等同「日本國屬民」,將條文詮釋為中國已承諾琉球屬於日本領土。西方輿論一片驚然,當時英國駐華大使威妥瑪、駐日大使巴夏禮以及上海的英國商人Alexander Michie均表示非常震驚。
然而,日本當時的實際行動指向卻並非是台灣。1872年9月,日本單方面向琉球派往日本的謁見使者宣布,冊封尚泰為「琉球藩王」並「敘列華族」。牡丹社事件之後,清政府大喜過望後仍心有餘悸,沈葆楨、丁日昌等人率部全力加強台灣海防,生恐日本再生侵台之心。
1880年3月,日本向清政府提出「分島、改約」方案,即琉球群島的北部與中部島嶼屬日本管理,琉球島的南部諸島宮古島、八重山島歸清政府管轄。如果宮古島歸中國管轄,也就意味著1871年島民遇害事件發生後日本的全部謀劃和行動及其最終「成果」——《北京專條》就有了重新討論的外交空間。但結果是「中方在琉球問題上一無所得,使中國輕易地失去了琉球群島的南半部,甚至貽害至今」,中國失去了由東海進入太平洋的重要通道。
事後,日本各種專家開始為割占琉球島尋找合理性依據。松田道之提出了所謂的「十六條款」。明治維新後,曾任修史館編修官的岡千仞以英法百年戰爭錯誤類比中日琉球事件來強詞奪理。
《中日修好條規》賦予了日本東亞地區與中國的平等地位,在華夷秩序中國遇到了一個強勁的競爭者。牡丹社事件後,日本提出了日本版本的「敵禮敘列」。依照新井白石的對等公式就是「將軍=朝鮮國王,天皇=中國皇帝」。《條規》締結後,日本天皇自比中國皇帝,而朝鮮等藩屬國則是幕府時代的將軍。而後朝鮮成為日本實施同樣伎倆的地區。1876年日朝簽訂《日朝修好條規》即《江華島條約》,規定:朝鮮自立後半島發生的任何事件中日雙方均可以對等身份同時過問。日本利用國際法規則破壞東亞地區的朝貢體系,不僅躲開了西方國家國際法的譴責,同時初步切開了中朝的宗藩關係。
肇端於牡丹社事件的日本徵台、奪琉球、吞併朝鮮以及甲午戰後的台灣割占等事件,無一不是根源於《中日修好條規》這一法理前提。日本拆解宗藩體系的整體設計與虛實進路意味著,條規的簽署,不但讓中方失去了東亞的傳統核心地位,還使清廷在日方的公法惡用中無法不「棄琉保台、棄韓自保」,直至「割台苟安」。近代以降東亞世界的整體變局和日本對鄰國的侵略與壓迫,亦始自於條規,成於條規。(文/萬里雲)
轉自澎湃新聞:http://www.thepaper.cn/
※梁宗岱:沒有自我就永遠沒有辦法成就他者
※楊國強:租界形成的文化脈絡難以產生學術
※那些廢墟,散落在天涯
※美國書店遊記之三:9月,只為書店而閱,虛構與非虛構之間
※國慶長假前夕的表情包
TAG:澎湃新聞 |
※風月日本:日語中十二個月的唯美說法
※日媒:中國青年80天縱貫日本 稱日本為「和平國家」!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日本美女!
※89平米日式和風居,將日本的夏天「裝」在家裡
※赤西仁,連續兩年在中國開唱的日本藝人
※中國近代史上慈禧太后沒過好的五個生日:其中兩個均與日本有關
※那個年代戀愛《日本的天空下》
※一個在日本生活的中國人眼中的「日本」和「日本人」……
※日本50年黃粱美夢的:慘遭中國腰斬
※中日史上的五次戰爭,中國三勝,碾壓日本!
※領略日本東北美食 第三屆日本餐廳周再度來襲
※日本東京4萬民眾舉行示威 要求日本首相安倍下台
※日本网友惊呆了,这样评价中国的体育美女
※中國人日本買地多 日媒稱已買下3個澳門
※沙特再次投誠中國,日本被中沙聯合「套路」?
※直擊戰後的日本藝伎:為佔領日本的美軍服務,展示日本的「國粹」
※日本歷史上長達半個世紀的南北朝時代
※盤點:日本歷史上的八位女天皇!
※日媒:馬新高鐵競標將成中日新戰場 日本面臨苦戰
※英國脫個歐,日本翻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