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謂的教育孩子也許只不過是在欺負孩子
在之前的留言里有個家長問了這樣一個問題:
我女兒幹什麼都不專心,比如今天吧,她不小心把玩具車摔散了,想要爸爸幫她裝起來,但有個零件怎麼也找不到,就向她爸求助,爸爸讓她自己找,她卻東瞧西看,找的一點都不認真。
爸爸認為她找的一點都不用心或者說就是拖延,於是說:我數到10,沒找到我就不幫你裝了。女兒說:別數數,爸爸別數數。但爸爸執意數到了10。期間女兒情緒一度失控,非常害怕,還上去抓爸爸。結果就是爸爸很生氣,她也很傷心……
想問下,爸爸做得對嗎?我們要怎樣引導?」這是一位媽媽的疑惑。
看到孩子的無助
有時候父母太高估了孩子的能力,其實從孩子半歲左右開始,在與母親融合共生的體系中逐漸分化出來時,就會經常感到無助,失去了母親絕對的庇護後,孩子會在很大一部分事情上反覆遭遇挫敗感,並感到自己的能力匱乏,這些都會讓孩子感到痛苦和無助。
但在孩子感到挫敗時,大部分的父母最經常做的不是支持孩子,而是反覆的,強制的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弱點而不提供任何幫助。
在上面的案例中,孩子真的不願意找嗎?不是的,在成長期孩子的認知方式與大人不同,就算近在眼前的東西,也很可能找不到,但他們對微觀的事情更有興趣、更敏銳,一個小螞蟻、小樹葉,都能夠引起孩子的注意,這也是孩子在逐步認識世界時必經的一個階段。
所以在孩子找不到玩具零件時,已經非常迷茫了,這才轉而向父母求助,父母非但沒有伸出援手,反而加重了孩子的焦慮,還貼上了「拖延」「不用心」的大標籤。
找不到東西的迷茫和無法阻止爸爸數數的無力讓孩子產生了巨大的失控感,讓孩子開始驚恐、憤怒,哭和廝打已經是孩子最後能採取的表達方式了。
但這個過程中孩子明白了什麼道理嗎?沒有,而孩子又確確實實的受到了傷害。
所以這不是教育,是欺負孩子呀!
那麼在面對這種情況時家長到底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即受到教育,又不至於情緒失控呢?
給孩子適當的支持
這個案例中的父母需要的,不是「引導」孩子的方法,而是放下成人世界的臆斷和自以為是,蹲下來,聽聽孩子。當孩子排斥時 給他支持,如果我們能夠在孩子排斥某個事情時,或者迴避某個事情時,適當給以支持,幫助孩子把這個事情變得更容易、更好玩,一切也許就不一樣了。
比如在孩子沒有認真找東西的話,家長不能採取這個爸爸的方式去刺激孩子的情緒,而應該蹲下來問問孩子為什麼不找一找某某位置,或者我們一起找這些孩子更容易 接受的方式,讓孩子感覺自己不是「無助的」,父母是站在自己身邊的,這個時候就沒有多少孩子會拒絕合作了,也就更談不上「拖延」「不用心」了。
避免情感撤離
情感撤離是在面對孩子的哭、鬧時,非常大的一部分家長會採取的方式,比如有些家長在商場里、學校里,把哭鬧的孩子拋在身後轉身就走,有時候還會說「我不要你了」這些話刺激孩子,這就是一種情感撤離,在這個案例中爸爸的行為也算一種變本加厲式的情感撤離「我不會給你提供任何幫助的」。
雖然此時孩子可能會停止哭叫,看似解決了問題,但其實沒有產生任何效果,同時產生了一些反作用,如安全感缺失等等。
所以可以說情感撤離是最無用的一種方法,而且父母很少會真正拋棄孩子,次數多了孩子摸出了規律,這個方法也就徹底失效了。但有這種童年經歷的孩子,在成人後難以以家庭為後盾,而更傾向於壓抑自己。進而影響心理,嚴重時還會導致精神疾病。
父母往往更多看到孩子身上的問題,卻很少發現自己的問題。在教育孩子時,我們或許還需要有第三隻眼冷靜地看待自己:「我真的會愛孩子嗎?」
※孩子愛發脾氣怎麼辦?這麼做輕鬆搞定
TAG:師說頭條 |
※孩子,我允許你不優秀,但不允許你沒教養
※明知道這樣教育孩子不對,很多父母卻還是忍不住去做!
※她們也只是個孩子啊
※美國父母從不打孩子,卻能把孩子教育好,只因為用了這兩種方式
※小姑子不許我懷孕,婆婆竟然也讓我把孩子打掉
※孩子和誰睡還真不是一件小事,竟能影響孩子一生,你家孩獨睡了嗎
※我才不是在乎童貞的女孩子
※教育若只靠老師,那就真的是耽誤孩子了!
※不是你的孩子我不要!
※教育若只靠老師,那就真的是耽誤孩子了!很殘酷,卻很現實
※她兒子在幼兒園被有錢人的孩子欺負,誰知孩子他爸是總裁?
※不打也不罵!孩子做錯事,這樣教育才是好媽媽
※吃飯時不要這樣教育孩子!不然真的會毀了孩子一生!
※孩子,我才不要你成為聽話的乖孩子
※熊孩子那些讓你哭笑不得的事兒
※看你的孩子,覺得你很沒教養
※我並不喜歡你只像個孩子
※只有蹲下來,你才知道該怎麼教育孩子!
※為什麼我們覺得對孩子是好的,孩子卻不領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