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不合就上路,背包客為什麼那麼酷
圖片來自網路
壹讀微信號:yiduiread
文 | 西叉七
馬上就十一了,是該找個地方去看「mountain people mountain sea」了。嗯哼,壹讀君傲嬌地說,我才不要和你們一樣。別攔我,我要去當背包客了。
真·血肉長城
背包客真的是背著雙肩包的人嗎?
背包客直譯於英語單詞「Backpacker」, 1990年皮爾斯(Pearce)最早提出,雖然Backpack一般翻譯成「雙肩背包」,但它真的不單指那些背雙肩包的人。每天背著大包上班的壹讀君,實在不敢忝列背包客的隊伍。行囊背在身上,說走就走、用近似流浪的方式進行長途自助旅行的人,才是一個背包客的自我修養。
今天美編沒上班系列
學好歷史再上路
當不好背包客,除了自我修養沒不夠,歷史一定也沒學好,就讓壹讀君來給你們補補課。
一般認為,現代背包客的旅行方式起源於1660-1840年被稱為「Grand Tour」的歐洲貴族旅行,當時歐洲上流社會有錢的、或者受資助的年輕人會選擇去旅行,認識社會,增加見聞,體會成人的獨立和自由。盧梭的《懺悔錄》里就曾經多次描述過他的旅行。
之後,隨著工業革命到來和假期制度的完善,越來越多的歐洲上班族提著箱子或背著背包遠渡美國,遊覽大洋彼岸的自然風光,近代旅遊業開始興起。
到了十九世紀末,工業革命使得德國出現了新舊階層的分化,在工業化中沒能富起來的、「固守道德和教養」的社會精英階層一邊鄙夷新階層的橫財,哀嘆世風日下,一邊集體性地懷舊來自我安慰。他們關注整個民族的幸福和未來,於是社會上逐漸出現了一種「青年崇拜」的思潮,認為「只有青年,才能在已朽的過去中找到一條新的道路」。
「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
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
那時的德國青年「不負眾望」地掀起了「候鳥運動」。1896年,一位名叫赫爾曼·霍夫曼的大學生帶著一群中學生到野外徒步漫遊,他們的腳步遍及德國本土,還穿越了波默森林。這種風氣逐漸盛行,吸引了許多德國青年。雖然他們的初衷是為了反對現代性,回歸自然,但他們在「漫遊大自然的過程中感悟人生意義」的主張卻成了現代背包客的先聲——
「拯救自己,握緊旅行的手杖,去尋找你那已經失去的自然和坦誠。」
「在共同遠足中有益且愉快地度過休閑時間,喚醒感受自然的官能。」
這些號召現在看來仍然很「燃」。
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傳奇的嬉皮士則可以說是現代背包客的先驅。他們大多來自白人富裕家庭,卻痛恨財富,棄絕安逸,以赤貧和流浪反抗主流。
1967年,美國馬薩諸塞州一個名叫麥克·梅特利的16歲的中學生離家出走,周遊全國,尋找意氣相投的同伴。兩年後,他回到家鄉萊頓城,和7名輟學的大中學生建立了最初的群居村——「萊頓公社」。這之後群居村開始遍及美國和西歐,1971年,全美國有將近3000個群居村,聯邦德國大約有11萬個,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的市郊,還有一個北歐最大的、現在還存在的「自由城」克里斯欽(Christiania)。
各地的年輕人為了追求心中的烏托邦,紛紛上路,奔赴他們理想的群居村,用公社式和流浪的生活方式來表現他們對民族主義和越南戰爭的反對,批評西方國家中層階級的價值觀。而那時候出走的常態:背著髒兮兮的大包行囊,穿著破爛而個性十足,選擇便宜的交通和住宿,態度無謂散漫,反抗常規,理想主義……現代背包客文化多少帶著這些印記。
點擊播放 GIF/152K
被認為是60年代嬉皮士運動和垮掉的一代經典之作的《在路上》,描寫了垮掉分子在各地的流浪生活,大批精神苦悶的青年為之神往,認為是他們的「生活教科書」。這類文學作品的流行,深刻影響了後來每一代的年輕人。
有一個統計,《在路上》出版後,美國售出了億萬條牛仔褲,(耐臟又耐磨牛仔褲,不僅時尚,更適合在路上),同時也促使無數背包族踏上漫遊之路。它在美國和西歐國家一直銷量穩定,2007年,《在路上》出版的第50年,它還以10萬冊的銷量風行美國。「我還年輕,我渴望上路」,這可是書中的66號公路、橫穿美國、公路旅行的標配口號。
這也影響到了托尼·惠勒和莫琳·惠勒這一對來自英國的新婚夫婦。1972年7月,才畢業不久的托尼·惠勒和他新婚的妻子買了一輛65英鎊的、破的不能再破的舊車,帶著即使那時也不算多的400英鎊旅行支票開始上路。一路上他們都在窘迫中度過,想盡辦法省錢——以及弄到錢。車子經常沒油,因為他們總是吝嗇,好讓每一分錢都能走得更遠;泰國3塊錢一晚上的雙人間也只 「享受」了幾晚,就搬到另一個只需一半價錢的旅館;最後他們把車子賣了,把相機當了,儘可能地搭車,打工掙錢,終於到達目的地悉尼,兜里只剩兩毛七。
惠勒夫婦
沒錯,他們就是著名旅行指南《孤獨星球(Lonely Planet)》的創辦人。1973年,他們在第一本指南里記下了他們的經驗之談。那時候的他們年輕、一無所有,義無反顧地上路,並且這種很少介紹「大路貨」、折騰但樂在其中、窘迫卻總有新奇見聞的旅行手冊,和外面那些「妖艷賤貨」真的好不一樣,讓囊中永遠羞澀的背包客感同身受,也切中他們的需要。
就像《紐約客》雜誌的一名作者回憶自己帶著《孤獨星球》旅行的故事時說:「它教會了我,也教會了一個時代的人,怎樣獨自一人自信地走遍全世界。」鐵打的《孤獨星球》,流水的背包客,現在這套指南每年還會賣出600多萬冊,佔到所有英語旅行指南銷售數額的四分之一,也一直影響著今天內心騷動、渴望上路的年輕人。
點擊播放 GIF/625K
雖然一開始上路的背包客家裡都有點閑錢,但他們流浪的時候追求的可是「一百塊都不給你」的赤貧境界,是一趟精神之旅,這可不像今天號稱背包客,然而卻是「景區打卡」、「朋友圈發照片討贊」的觀光遊客。
點擊播放 GIF/1348K
他們之所以酷,是因為他們用前仆後繼,永遠在路上的方式宣告世界,年輕就是要折騰,人生才有意義啊。
參考資料:
《當我們旅行:lonely planet的故事》,托尼·惠勒,莫琳·惠勒
《德國青年運動》,曹衛東 主編
《追尋嬉皮士的蹤跡》,范清剛,《看世界》
《西方背包客的形象及消費行為演變》,陳漢媞,《時代教育》
如果你覺得今天的文章還不錯
動動手指,給壹讀君點個讚唄
和壹讀君勾搭的傳送門
※我用盡一生一世來將你製造
※聽說大閘蟹和黃酒很配哦!
※沒網路還能挺住,沒空調真受不了
※去博物館是為了拍照的嗎?
※為什麼我們說90後很「燃」
TAG:壹讀 |
※探秘背包客的背包有什麼?你也可以像他們一樣行走
※漁民家有一隻賴著不走的背包客企鵝,還能獨自上街買魚,萌感十足
※范五老街,可以品嘗到當地眾多特色美食,這裡還是背包客的天堂
※背單反的白人背包客亞洲「乞討」 外媒看不下去:良心不痛嗎?
※背包客不好當:女背包客在泰國龜島身體遭巨蜥吃掉一半,死狀恐怖
※女孩旅遊被蜥蜴吃,背包客不好當
※你會嫁給一個沒車沒房的背包客嗎?
※最早的背包客徐霞客的旅遊經費從何而來?每天都吃什麼?住哪兒?
※印度這個地方太適合背包客,地攤會讓你的腳步挪不動
※漁民家有隻賴著不走的背包客企鵝,還能獨自上街買魚
※這倆背包客喝了一夜酒,吹了一夜牛掰……第二天,出現在了伊拉克前線……
※一个徒步背包客的“背包情结”
※美女背包客摔下懸崖斷背,他不救反而侵犯幾個小時!
※一個適合窮游又能避開中國遊客的國家,秘魯,背包客此生不能錯過
※中國最美的女背包客:如果不出去走走,你會以為這就是全世界!
※背包客被迫聲明他不是耶穌,當地人把他當神的兒子
※背包客珍藏目的地,滿足你對旅行的所有幻想
※女背包客在印度被害 兇嫌:誰叫她不給我碰
※美女背包客假裝上吊嚇唬男友,弄假成真不幸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