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劍小考 摘自拙作《中國刀劍》
宋代熙寧年款龍泉劍
此劍造型獨特,裝式古雅。短紋極細,劍體應為三面覆合夾鋼結構。劍身有中脊和雙寬凹槽,近護手處一面刻「龍泉寶劍」,一面題年款「熙寧元年」,即北宋神宗元年(1068年)。銅製裝具浮雕雙龍捧壽紋飾,古意盎然。劍擋和劍首絕無僅有,未見他例。
龍泉劍,古稱龍淵劍。 據《越絕書》載,鑄劍大師歐冶子於浙江龍泉秦溪山鑄成「龍淵」「工布」「泰阿」等名劍,聞名天下。 (一說「龍淵劍」出自河南西平縣,取當地龍泉水淬劍而得名。)東漢紀傳體史書《東觀漢記》云:「章帝賜尚書劍,韓棱淵深有謀,故得龍泉劍」。《晉書.張華傳》記載 晉代張華見斗、牛二星之間有紫氣,尋蹤於豐城獄中掘地得二劍,一曰龍泉,一曰太阿。龍淵劍傳至唐初已經為名劍的代表,但為避高祖李淵諱而改為龍泉劍。唐初郭震名作《古劍篇》中有「良工鍛煉凡幾年,鑄得寶劍名龍泉。龍泉顏色如霜雪,良工咨嗟嘆奇絕」 之名句,對龍泉劍讚譽有加。唐中期錢起也有「 勸君用卻龍泉劍,莫負平生國士恩」的詩句,可見龍泉劍名聲之盛。宋代《敦煌曲子詞》中無名氏作《生查子》雲: 「三尺龍泉劍,匣里無人見」, 可見宋代龍泉劍也有傳承。
至明代時,浙江龍泉劍生產更盛,且形制基本固定。劍體多為鐵夾鋼複合結構,鍛造精良,鋒利堅韌,斬切力強。劍身紋理細密,經磨礪後寒光逼人,並大多刻鐫七星和龍鳳圖案,錯嵌龍泉劍和其他鎮宅字元。因其製作精良,名氣鼎盛,故流行於社會各階層。明翰林學士解縉少時詩作:「雖然不是龍泉劍,曾與君王定太平」, 幾乎把龍泉劍提到定國安邦寶器的地位。
龍泉劍作為民間佩飾劍,其品質在乾隆期達到高潮,除佩飾文雅、造造型大方外,劍身的品質也很優越,大多鍛造精良,摺疊細膩並經過專業的熱處理和淬火工序。劍體絕大多數為鐵夾鋼的三面複合結構,精良者更採用花紋鋼工藝製作,乾隆晚期部分採用西洋純鋼打造。其產量在道光年間達到最多,其中更有相當部分通過廣州的十三行,與瓷器、繪畫、茶葉、絲綢等藝術品和商品一起,出口到西方和東亞各國。十九世紀中葉後,民間對佩飾劍仍有一定的需求量,但總體品質下降,外裝雖能保持精細,然劍刃良莠不齊,保持傳統者有之,以純鐵打造未夾鋼者有之,以西洋鋼製作者有之,根本未經任何淬火而圖具劍形者亦有之。
龍泉裝劍在清代佩飾劍中是最常見的款式之一,就數量來說,僅次於福壽裝劍;就品質來說,則普遍超過福壽裝劍和其他款式劍。裝具帶有「龍泉」字樣或相關紋飾及造型特點的佩飾劍出現於明末清初,其後外裝形式多有變化,至清中期基本統一定型,出現標準的龍泉外裝,其後廣為流行在民間並部分外銷,直到民國初期。
龍泉裝劍以短劍為主,通長多在二尺左右,亦有少量長劍通常達到二尺五至三尺。至今存世有一定數量,但品相完整如初者甚少,大多劍刃鏽蝕、柄鞘開裂、裝具缺失。一個奇怪的現象是絕大多數存世品都在廣東、廣西、福建發現,而產刀劍最多的北京、河北、山西、山東等地卻極少出現,更加難以置信的是在龍泉劍的產地 -- 浙江龍泉縣,幾乎從未見過見到這類龍泉裝劍,數年前龍泉刀劍博物館在徵集藏品時,當時唯一的清代龍泉裝劍還是由筆者提供的。
清晚期後,龍泉裝具的形式日趨簡化,護手龍頭和鞘箍螭龍仍然雖然保留下來,但造型由寫實變成寫意,另一鞘箍上的龍泉二字也由篆書變成行書,其他裝具則全部為素裝,無圖案修飾。
龍泉裝劍、龍泉銘劍、與龍泉制劍
龍泉劍自唐朝起,已經名動天下,至清代, 冠以「龍泉」 之劍更是廣為流行,龍泉劍成為寶劍的代名詞,而非專指浙江龍泉縣或河南西平縣所制劍,其源流不同、產地各異。清代各類龍泉劍中,主要包括龍泉銘劍、龍泉裝劍與龍泉制劍。
龍泉裝劍,即裝具帶有「龍泉」字眼,並有相對固定款式和相當產量之劍。但其劍刃並不一定由龍泉製作,而龍泉制劍者亦罕見配飾這類外裝者。清中晚期部分用於出口,產地亦多在廣東,福建一帶。 前文對龍泉裝劍已有詳細說明,這裡不再敷述。
龍泉銘劍,即以龍泉為劍名,或在劍身雋刻 「龍泉」、「龍泉劍」、「龍泉寶劍」字樣的各式劍。其中包括龍泉縣出品者,也包括南北各省官民自行訂造者。此類劍普遍質地精良,配飾講究。劍身除雋以「龍泉」銘文外,一般還鏨刻或錯嵌各類龍形、雲水圖案以呼應劍銘,部分還鑲七粒銅點,寓意七星寶劍。裝具繁簡皆具,銅製,表面多飾以龍紋,但無「龍泉」字眼,亦異於各類龍泉裝具。
龍泉制劍,即由浙江龍泉縣或河南西平縣所制之劍,均由正規劍鋪或名匠手工製作,被視為正宗的龍泉劍。明晚期,浙江龍泉劍已負盛名,至清朝,龍泉縣制劍業更是發展迅速,並在清末民初極具規模。
據龍泉市政府編纂的《龍泉大事記》、 《龍泉縣誌》及其它資料記載,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鐵匠鄭義生在縣城東街開設「千字型大小」劍鋪,以「灌鋼」法製作刀劍,劍刃鋒利不易生鏽。
圖:灌鋼法鑄劍圖示1
清末,刀劍的功能為槍炮取代,龍泉制劍也轉化為武術器具、道教法器、舞台道具及觀賞工藝品,當然仍具劈刺、防身功能。其劍刃精良,具備「鋒利」、「堅韌」、「青光」三大特點,裝璜方面也有改進。
在這一時期,龍泉的鑄劍匠人在寶劍的質量、包裝和文化內涵上下了很大功夫,使龍泉寶劍的獨特工藝得到進一步發揚光大,廣為武術愛好者和藝術鑒賞家所青睞。
清末民國初期,縣城沿溪北岸一條街,從天妃宮(今新華電影院)至官倉巷口,劍鋪相連叮噹之聲,晝夜不絕。民國19年秋,全國國術館在南京舉行國術比賽,30把龍泉劍被評為最佳劍,列為獎品,贈給武術表演優勝者。龍泉寶劍獨步東南,名聲大震,產品行銷全國。為民國時期制劍業的鼎盛期。抗日戰爭開始後,滬杭等地商賈和省級機構內遷龍泉,手杖劍(時稱「司的克」)成為士紳官賈時髦的必攜品。抗戰勝利後至解放前夕,經濟蕭條,寶劍產銷大減。
勅魔 - 清代夔龍紋龍泉七星劍三面覆合劍體,夾鋼完滿,鍛紋細蜜。狹長銳利,嵌七星,開長血槽。劍根正面鏨「勅魔」及「龍泉寶劍」銘,反面刻飛龍逐日圖。黃銅裝具,浮雕夔龍紋飾,圖案精美,表面鎏金。原裝木鞘,髹黑漆。
從短刀名看佩刀劍方式的演變
10個國家的皇室刀劍,你這輩子也許都沒見過
「天子之劍、諸侯之劍、庶民之劍」於先哲眼中的區別
每日兵器:價值800萬的乾隆狩獵刀,有何玄機?
TAG:中華冷兵器課堂 |
※歷史與文化的沉澱,摘自《至尊紅珊瑚》圖書
※紀曉嵐與《閱微草堂筆記》——摘自長篇小說《紀曉嵐和他的時代》
※「宜麟聖寶」五虎瑤茶採摘自大瑤山的「茶療珍品」
※太極拳打手法,摘自《國術概論》
※端午 摘自《浮生拾慧之自然篇》
※入靜要訣(摘自《了空居士文集》)
※供燈的功德——摘自
※太極拳七條練法規則之解析摘自《太極拳正宗》解析
※痛苦,其實只是紙老虎——摘自慧燈之光
※與新科學理論不符——摘自
※打坐怎樣入靜(摘自講課文字實錄)
※「最讓你淚奔的十三句話,摘自林夕所有經典詞作,含歌名出處」
※依靠夢境認識中陰——摘自生命的真相
※摘自《歷史有我的影子——難得一見的平民筆述歷史》
※慈誠羅珠堪布談輪迴——催眠超越了粗大心念——摘自生命的真相
※幻化故事的啟發——摘自
※深度催眠的回憶——摘自
※為什麼顏色是一種幻覺——摘自
※摘自《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總有一句說進你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