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不傳之秘在於劑量
導讀:都說「中醫不傳之秘在於劑量」,《傷寒雜病論》中有經典的藥方劑量配伍卻並沒有引起當代人的重視,古代一兩到底是多少克?
1漢代的衡重
班固《漢書·律曆志》:權者,銖、兩、斤、鈞、石也,所以秤物平施,知輕重也……
千二百黍重十二株,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
文物實測:
漢光和大司農銅權,鑄於光和二年閏二月二十三日(公元179年)是12斤權,實測為2996克,1斤為249.7克,約等於250克,是推算漢制的權威標準。
漢1斤=250g;1兩=15.625g;1銖=0.65g
2漢代的容量
《漢書·律曆志》:量者龠、合、升、斗、斛也……以子谷櫃黍中者千有二百實其龠……
十龠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斗,十斗為斛。
文物實測:
漢1合=20ml;1升=200ml; 1斗=2000ml;1斛=20000ml
3中國度量衡制的變化
漢代以後的兩千年來,上述度量衡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在晉朝以後到唐到宋,其變化尤其顯著。衡重每斤由250克增至600克左右,量器的容量每升由200毫升增至1000毫升以上,尺度每尺由23厘米增至33厘米以上。到宋以後元、明、清則基本穩定。
4經方藥量的折算
以重量計量者,折算為現代計量(1兩=15克),以容量和尺度計量者,折算為現代的容量和尺度後再稱重。如粳米1升,今用200毫升稱重約180克;半夏半升=50~60克;五味子半升=30克;厚朴1尺(中等厚,寬3.5厘米,長23厘米)=15克。以數量計量的藥物,可直接用原數量(如大棗、烏梅),需稱重者,可按原數再稱重。如杏仁100枚=40克、桃仁100枚=30克、枳實1枚=18克、附子1枚=10-25克、大附子=30克,野生烏頭1枚=5克。
百病皆因堵,你的全身經絡都打通了嗎,試下就知道!
脾胃好不好,臉上見分曉,教你幾招養脾胃的小妙招!
被譽為「四時神葯」的茯苓,究竟何德何能?
時感乏力?氣促、易感冒?道醫教你最簡便的補氣方法
中藥材煲湯禁忌你知道嗎?
TAG:道醫 |
※中醫不傳之秘在於量,其中奧秘細思量
※中醫不傳之秘不盡在藥量,而在於辯證精準!
※中醫不傳之秘在量,藥量不同,藥效相差千里
※中醫不傳之秘在於「量」,經方藥量該如何把握?
※中醫真正的「不傳之秘」在於此!
※中醫不傳之秘在於量,這味中藥的用量要相當細心!
※薦讀:中醫不傳之秘在於量?其中奧秘在何方?
※黃煌:漫談中醫不傳秘密之黃連用量
※中醫秘方之「矛」,請不要指向中醫
※中醫千古不傳之秘——藥性陰陽轉變大法
※老中醫不外傳的飲茶秘訣
※不傳之秘 皮膚病濕疹的中醫治療方法
※針刺得氣與補瀉手法大全,中醫不傳之秘!
※中醫千古不傳之秘,陰陽轉換大法
※中醫不傳之秘在配伍,比如麻黃可以這麼用!
※民間中醫與中醫愛好者:促進中醫發展不可忽略的力量
※管好中藥材不能讓「中醫毀於中藥」
※中醫稱它為不老葯, 對男人有「奇效」解百毒之傳
※中醫十大名方:溫膽湯不傳之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