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與親社會行為之間的關係
發現關注更多研究和研究人,請訪問唧唧堂網站
picture from 500px by Lisa Holloway
原創文章首發於唧唧堂,文章作者:唧唧堂研究人 諶錦欣
有研究發現,嗜睡的人傾向於更加憤怒,混亂和疲勞,同時,對日常生活事件缺乏熱情(Kaida,& Niki, 2014)。這是因為與那些完全清醒的人相比,充滿睡意的人對積極生活事件的敏感度下降,變得遲鈍 (Zohar,Tzischinsky, Epstein, & Lavie, 2005)。因此,睡意將消極情緒擴大化並削弱積極情緒,並且通過對動機影響,影響日常行為(Dinges et al., 1997; Kaida &Niki, 2014; Zohar et al., 2005)。眾所周知,嗜睡會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然而,睏倦與親社會行為之間的關係卻鮮為人知。因此,本研究旨在研究它們之間這種獨特的關係。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對隨即選取的日本居民進行了兩次問卷調查,以比較行為和心理因素與睏倦的函數關係。
picture from 500px by Dina Telhami
研究1
被試:隨機抽取1942名20歲及以上日本居民發放問卷,回收422份(包括人口學數據)。
實驗材料:
測量睡眠——自陳睡眠量表:
通用的有兩種:Karolinska 嗜睡量表(Karolinska Sleepiness Scale,KSS;Akerstedt & Gillberg, 1990)和Epworth睡眠量表 ( Epworth Sleepiness Scale,ESS;Johns, 1991),前一個量表測量瞬時睡眠狀況,後一個則測量日常睡眠情況。本實驗採用後一種量表ESS。
測量樂觀與悲觀——廣泛性生活定位測驗
廣泛性生活定位測驗 (Extended Life Orientation Test,ELOT; Chang, Maydeu-Olivares, & D Zurilla, 1997)由六個樂觀測量項目和九個悲觀測量項目構成。
測量親環境(支持環保)行為——「及時關燈」行為
本實驗中,研究者專註於及時關燈——一種典型的(室內)環保行為(Lanzini & Thogersen,2014)。
數據分析:
依據ESS得分將被試分為兩組【白日嗜睡組(得分≥11)和正常睡眠組(得分≤10),兩個實驗中都證實了兩組間差異顯著,即分組合理】
ELOT量表中分別得出樂觀得分,悲觀得分和樂觀-悲觀比(取各項目平均數)
分別對高低睡眠組各心理行為指標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
計算各變數之間的相關係數
實驗結果&結論:
本實驗結果顯示:
正常睡眠(低睏倦)個體似乎可產生較少的悲觀體驗(報告悲觀(t(325) = 3.47, p < 0.001)及樂觀-悲觀比(t (371) = 3.49,p < 0.001)),同時也更多參與環保的行為——及時關燈(t (254) = 1.85, p < 0.05)。【另外,本調查中,人口學數據方面可以看到,高嗜睡被試個體年齡顯著低於正常睡眠被試(t (259) = 3.61, p < 0.001)】
本實驗結果表明,心理因素,如:嗜睡和O/P比值(樂觀-悲觀比)與環保行為相關。
在此基礎上,研究者進行了研究2,我們旨在複製研究1的結果基礎上,從不同類型的環保的行為出發試圖對結果進行拓展。
picture from 500px by Sara Hadenfeldt
研究2:
方法:
研究者通過在線問卷調查形式,收集1200名日本成年被試(20歲及以上)的嗜睡,睡眠時間(報告過去一星期內夜間睡眠時間,以每10分鐘為單位),樂觀,悲觀,參與環保的行為(隨身攜帶購物袋,節約用水,節約用電,重複使用塑料袋/容器,減少用車,調試適宜空調溫度,購置環保產品,家庭垃圾分類,公共場合垃圾分類)。
(除了睡眠時間和親環境行為之外,其他測量方式同實驗1)
實驗結果&結論:
統計數據顯示:
(1)t檢驗:正常睡眠者比嗜睡者(年輕者居多)報告更少悲觀體驗【悲觀:(t (973) = 7.65,p < 0.001)O/P:(t (1143) = 4.38,p < 0.001)】,更充足的夜間睡眠時間(t (1095) = 4.05, p<0.001),在節水、節電、空調使用、環保產品購買,室內外垃圾分類 (ps < 0.041)等親環境行為上有更佳表現。
(2)相關分析:顯示與實驗1呈現相同趨勢:嗜睡與悲觀情緒呈正相關(r= 0.28,p<0.001),與O/P呈負相關(r =?0.15,p<0.001),同時在部分親環境行為上呈負相關(『隨身攜帶購物袋』, r = ?0.07, p<0.05; 『節約用水』, r = ?0.05,p = 0.070; 『家庭垃圾分類』, r = ?0.11, p<0.001; 『公共場合垃圾分類』,r = ?0.07, p<0.05)。
實驗結論:
實驗結果表明:高嗜睡組夜間睡眠時間顯著低於正常睡眠組。這意味著主觀報告的白日嗜睡現象可能是由於夜間睡眠時間不足,雖然不排除部分被試存在睡眠障礙等情況。這是一個驚喜的發現:一般情況,對白天嗜睡人群來說,增加夜間睡眠時長可能是一個簡單、實用的方法以減少睏倦和促進其環保行為。減少嗜睡可能讓人們更傾向於參加親環境活動。
picture from 500px by Moises Rodriguez
該研究的不足及改進:
首先,該調查是小樣本橫向研究,且實驗一中問卷回收率較低(17%)。因此從該研究中,我們並不能推論出嗜睡,樂觀,悲觀及親環境行為之間的因果聯繫。
其次,該研究均採用自陳報告形式獲得親環境行為和睡眠數量及質量數據,主觀性較大。今後可考慮採用更多客觀方法對它們進行測量,如:觀察和記錄親環境行為頻率,客觀睡眠/清醒態行為模式等,以更清楚闡釋各變數之間的關係。
兩個實驗再次向我們展示了睡眠的神奇之處:睡得好,可能更樂觀,更環保!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發現!
擁有正常睡眠節律的人們更傾向於頻繁參與各種環保行為,生活定向也更為樂觀。此外,已經有充分的證據表明,樂觀的人,相比悲觀的人,更傾向於以一種適應性視角看待困難,同時他們將自己定位為積極使用有效策略追求價值目標(Carver, Scheier, & Segerstrom,2010),因此,他們更能更好地適應社會,同時更多體驗到高水平幸福感 (Carver et al., 2010)。而該實驗發現,正常睡眠組較嗜睡組報告更低的悲觀體驗。這些結果提示我們,睏倦可能是影響樂觀-悲觀定向的一個因素,最終對環保行為造成影響。
這一研究還是頗具價值的,它雖然存在諸多不足。該研究首次試圖確定嗜睡和環保行為之間的關係。本研究告訴大家:很多心理因素(例如:嗜睡,樂觀和悲觀等)都是重要的促進親社會行為的因素,親社會行為中當然也包括環保的行為。該研究結果提示我們,可以通過對睡眠的適當管理手段,增加樂觀人群數量。這反過來又將有利於增加親環境行為,最終形成良性循環。
今夜睡個好覺,明天為環保而醒!
參考文獻:
Wake up for the environment: An association between sleepiness and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Kosuke Kaida, Naoko Kaida(2017).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唧唧堂研究人簡介:諶錦欣
TAG:唧唧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