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明海法師:在生活中觀自在

明海法師:在生活中觀自在

明海法師:在生活中觀自在



建設禪意的生活,實現禪與生活的不二,是生活禪的主旨;存在與超越不二,生活與自在不二,是《心經》的主旨。「二」是什麼?「二」是矛盾。凡夫因為有執著,所以有分別,因分別而有種種矛盾,其實矛盾本無所謂有,但煩惱由此而生。人與自然是矛盾,個人與集體是矛盾,感情和理智是矛盾……總之,我們的生活里充滿矛盾。其中一個根本性的矛盾就是生活與解脫的矛盾,用哲學術語說是存在與超越的矛盾。

我們一到這個世界上就在一種強大力量的推動下在生活的軌道里轉開了:上學、考試、升學、就業、婚配、生兒育女……一環接一環,沒有喘息的機會,總是要你往前走,總是要選擇,選擇後又有一系列的後果要承擔。這就是人生,就是生活,有人形容像是背著石頭唱戲,很累很累。


面對這樣的人生,很多人都想:能抽身到另一個星球上歇幾天假就好了——這就是超越的問題、解脫的問題。人們生活的問題無非是要解決吃、穿、住、行及家族、種族的繁衍,而解脫和超越則是人的終極關懷。生從何來,死往何去?我是誰?如何獲得自由?這些都是宗教所要解決的。幾乎每一個民族和文化都有解決這些問題的方式,或者是巫術,或者是宗教。基督教許諾幸福圓滿的千年王國;伊斯蘭教提供真主安拉的庇蔭;而佛教說:人生是苦的,充滿煩惱,但如果放下執著,苦當下就是空,煩惱就是菩提,人生就是解脫,是謂現證涅槃。禪宗最充分地發揚了佛教的解脫說,要我們當下放下、無分別,凡夫就是佛,娑婆世界就是凈土,在煩、忙的人生中就能實現最大的自在。


因為執著和分別,凡夫的世界處處是矛盾,而《心經》開頭一句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 就把一個最大的矛盾彌合了:五蘊皆空。五蘊是色、受、想、行、識,概括了人的感官、知覺、思維、情感、意志,這就是人的生存的全部內涵。空是超越,是解脫,是覺悟,是自在無礙。五蘊皆空,那就是:存在與超越不二,生活與解脫不二,入世與出世不二。《心經》勸導人們趨向當下最真實的解脫,將「生活禪」的旨意揭示無遺。禪本來就是生活的,它要我們在行住坐卧、搬柴運水中證解脫得自在。只要我們勇於認取承擔本有的佛性,那麼我們的生活中處處是禪、時時是禪。


《心經》中的「觀自在菩薩」給我們的印象是自在洒脫,無牽無掛。這位菩薩還有一個名號廣為人知:觀世音。觀世音與觀自在,從字面上看,表達了兩種矛盾的風範。《妙法蓮華經》上說,觀世音尋聲救苦,觀世間的音聲而令解脫。可茫茫苦海,芸芸眾生,求救聲不斷,於是菩薩於一身心,現千手眼,照見法界,護持眾生,千處祈求千處應,無一爽約。以凡夫眼觀,觀世音菩薩縱或千手千眼也該是應接不暇,東奔西忙,又何以能「觀自在」?這就是菩薩悲智不二的境界:既觀世音又觀自在,在觀世音中觀自在,在無我的奉獻中現證涅槃,以無盡的慈心悲願救度眾生,予人自在,己也自在,是為真自在。

觀自在,並非對他人的苦難視而不見,對他人的救告充耳不聞,也不是脫離人群,逍遙山水,更不是冷眼旁觀,作高姿態。這不是生活禪,而是「枯木禪」「石頭禪」。「生活禪 」 提倡的觀自在不是要我們在生活中心如死水,而是以超越的心態投入生活,以出世的精神作入世的事業,或者忠於職守,或者發慈悲大願,利樂有情。


《楞嚴經》上有兩句偈:「 將此深心奉寶剎,是則名為報佛恩」,而佛恩就是眾生恩。 「生活禪 」 的行者勇於承擔眾生的患難,他的生活是無我奉獻的生活,因為無我奉獻,同時又是自在的生活。


文:明海法師 圖:網路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五台山佛教 的精彩文章:

菩薩行證菩薩道的起點
佛教故事 觀頂王請佛緣
如何從善入門修證佛道
佛門中的天文學家
念佛,如何攝妄念?

TAG:五台山佛教 |

您可能感興趣

明海法師講《心經》 教你如何觀自在!
「觀自在菩薩」,什麼叫「觀自在」?
中國人真正的「三觀」:儒家「觀天下」,道家「觀太極」,佛家「觀自在」
觀自在:觀看自己,認識自己
林清玄:平常心,觀自在
誰是觀自在菩薩?
觀自在菩薩的十種自在
「觀自在菩薩」究竟有哪些「自在」?
「觀自在」是一種生活狀態
教你如何「觀自在」
《心經》:色空不二觀自在
佛家經典語錄15句:自觀自在,守本真心
《書法意象之美》連載:《自身:反觀自身》
觀自在和觀世音是同一個菩薩嗎
《心經》教你如何觀自在!
觀自在菩薩的「自在」表現在哪十個方面?
南懷瑾老師:人真正的中樞在心不在腦,要學會觀自己的心!
學佛無難,但觀自在
讓心靜下來,靜觀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