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亞歷山大繼續東征能打贏秦國嗎?
引言:一個疑問很長時間以來都縈繞在廣大歷史愛好者心頭:假如亞歷山大東征的馬其頓大軍在終結了大流士的統治後(前330年),不再向東南攻入印度,而是向東北穿越中國西域出現在秦國西部,那麼大秦的軍隊能夠與之抗衡嗎?
亞歷山大大帝肖像
馬其頓王亞歷山大,在西方是位極富傳奇色彩的英雄,被拿破崙點評為西方四大名將之一。天縱之才的亞歷山大,率領馬其頓大軍在東征中消滅了不可一世的波斯帝國,一直打到印度,成為人類歷史上膾炙人口的遠征。而同一時期,在地球的另一端,完成了商鞅變法的秦國已經展現出一統天下的氣勢,就要橫掃山東六國。
雙方交手,孰弱孰強?
讓我們來看看假如能交上手,雙方的軍隊都是什麼樣的狀態。
亞歷山大之父菲力,年輕的時候在底比斯做人質,他有幸結識了底比斯名將埃帕米農達並拜其為師。埃帕米農達是希臘世界首屈一指的名將,底比斯因他一躍而起,超越雅典、斯巴達,成為希臘首屈一指的強邦。
亞歷山大受過非常好的教育,他13歲時,菲力請來了大哲學家、科學家亞里士多德當他的老師。亞歷山大聰明而且好學,可以說,在他成年之後,他既從父親那裡繼承了來自埃帕米農達的用兵韜略,又從亞里士多德那裡接受了希臘智慧之大成。
影視作品中的亞歷山大
馬其頓軍隊是典型的多兵種聯合作戰,兵種繁多。不過馬其頓野戰部隊的核心,是弓箭手、阿格瑞安部隊、近衛隊、超長槍方陣、夥友騎兵。幾乎每次戰役,亞歷山大必帶這五支部隊出戰。
歷任弓箭手的指揮官、隊長都是克里特人,我們有理由認為這支弓箭手部隊很可能是來自希臘人中以善射聞名的克里特人,他們的規模應維持在千人左右。
阿格瑞安部隊驍勇善戰,是戰爭中的多面手,輕裝的精銳部隊,他們的人數可能在3000左右。
近衛隊是精選的士兵,作戰經驗豐富、驍勇。他們既可以如普通方陣使用超長槍作戰,又可以在形勢所需的時候使用普通的長槍和反弧刀。根據史料推測,他們的人數也可能在3000左右。
超長槍方陣是馬其頓部隊的絕對主力,他們使用的長槍長達6米左右,列陣之時,雙手使用超長槍,盾牌則通過皮帶掛在脖子上,每個士兵正面都能伸出五把長槍,形成一面攻防都十分強大的銅牆鐵壁。
馬其頓長槍方陣
夥友騎兵規模當在2000人左右,希臘人精通力學,雖然沒有馬鐙,但是他們仍能手持長槍以衝鋒方式作戰。
一般而言,超長槍方陣組成陣型的中堅,從左到右依次布置,最右側的超長槍方陣通常最為精銳,在他們的右邊,部署著使用超長槍的近衛隊。
騎兵部署在兩翼。左翼通常是色薩利騎兵,希臘聯軍騎兵,色雷斯騎兵等騎兵;右翼則部署最為精銳的夥友騎兵。
弓箭手、阿格瑞安部隊這兩支最精銳的輕裝部隊,部署在兩翼與騎兵配合作戰,一般主要部署在右翼。其它部隊如標槍手、希臘僱傭兵,也部署在兩翼掩護騎兵。
在全軍之前,通常部署騎兵偵察各中隊,有時候還用僱傭騎兵加強他們,最初的戰鬥常由他們展開。
在高加米拉戰役的時候,亞歷山大為了加強方陣,在其後部署了一條後備戰線。色雷斯步兵則被派去守衛營壘。
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右強左弱,右攻左守。
伊蘇斯戰役示意圖
如上圖所示(藍色為馬其頓,紅色為波斯),決定性的突擊開始之時,右翼的輕裝精銳配合騎兵衝鋒,近衛隊與方陣最右側的隊伍則跟隨右翼依次遞進,以維持整個戰線的完整,並依次進入戰鬥,以卷擊對手。
至於左翼部隊,則堅守陣地,當所受壓力過大之時,左翼部隊可以向內捲曲以維持陣線之完整。
公元前330年,正是熱門電視劇《羋月傳》女主的夫君秦惠文侯執政的第8年,商鞅變法已近30年,孫臏在馬陵大敗魏軍已11年;2年後,張儀拜相,5年後,趙武靈王開始執政。
我們先來看秦軍的優勢。
藝術作品中的秦軍
若干年前,有一部紀錄片《復活的軍團》。片中秦弩被吹的神乎其神。
其實,先秦時代的弩遠沒有後世那麼厲害。弩的優勢一在方便訓練,二在短距離內穿透力強。優良弓手較為難得,但是優良弓手可以有更遠的有效射程,對於秦弩手這種輕甲乃至無甲單位來說,在火力上易被步行弓手壓制。
在馬其頓軍隊遠征之時,一路上碰上了大量善射的民族,矢石、標槍如「滂沱大雨,鋪天蓋地」、「勢如暴雨」者並不少見。但是這些民族並未給馬其頓軍隊造成多少傷亡,我想這一者得益於馬其頓人有良好的遠程火力來壓制對手掩護進攻,另外馬其頓大量配置的盾牌和良好的護身甲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秦能吞併六國,其主要優勢,張良曾談到一部分:「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固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
擁有地理優勢,強勢的時候可以順流而下攻打東面諸侯,弱勢的時候就守住幾個關口,雖有百萬大軍,六國也奈何秦人不得。
正因為如此,歷史上秦的心腹之患不是東方諸侯,而是處於秦地西北面疆域不大,科技落後的義渠。義渠與秦人較量數百年,曾數次大敗秦人,如前318年,五國聯軍受阻於函谷關,但義渠「大敗秦人於李帛之下」。
現在馬其頓人從西方殺進來,秦人被山帶河的險阻和上流委輸的優勢蕩然無存。
兵馬俑坑中的秦軍陣
現在我們再來看把秦軍升級為虎狼之師的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的內容,其核心可以歸結為:「愚民、辱民、窮民,國富民窮」。
愚民、辱民、窮民,按常理,應會在國內積累強大的怨恨才對,但在愚民、辱民、窮民之後,秦帝國給平民們提供了唯一一條光明坦途,從軍!立功!斬首!
斬獲敵人甲士首級一顆,賜給爵位一級,賞給田地一頃,宅地九畝,一律賜庶子一名,並可擔任軍隊或行政部門的官員。
斬首一級,即可從窮光蛋變身有宅有田有跟班的中產階級,博一個遠大前程!千年之後,我仍能感覺到秦兵體內涌動的虎狼熱血……
再來看馬其頓方面,在馬其頓,直呼國王的姓名不過稀疏平常之事,可是在秦王朝,這可能是要掉腦袋的;在秦,臣民對君王跪拜是司空見慣之事,但是在馬其頓,即便是一個平民,也可能會覺得無法接受。
自由、平等的自耕農與牧民,被歷史證明是最好的兵源,因為他們體格健壯,能適應軍事任務。身為城邦、國家的一份子,又有強烈的愛國心支持他們高昂的士氣。吳起組建的魏武卒,漢武時代的良家子,跟自耕農士兵很像;唐朝的府兵之所以戰鬥力強大,也正是這個原因。
更何況,跟隨亞歷山大作戰的士兵,大多數本來不過默默無聞,退役之後,所獲戰利品能夠讓他們生活得像個顯赫人物。
因此,在士氣方面,兩者可能打個平手。
秦軍真正能形成優勢的,是其兵力的雄厚。
秦兵馬俑·跪射俑
馬其頓部隊布陣的最高兵力是47000人,其中騎兵7000。大秦帝國,動員十萬,數十萬,不過司空見慣的事情。這裡涉及到一個統計口徑的問題。希臘人統計自己兵力的時候,只算作戰兵力,後勤輔助縱隊和糧草運輸縱隊不被算入。而我國史書對於兵力的統計,偶爾只統計作戰兵力,絕大多數情況下統計總人數。
兵貴精不貴多,小規模的部隊較龐大的兵力還有兩個明顯的優勢。其一,龐大的兵力會帶來後勤上很大的困難,部隊機動起來不方便。小規模的部隊因為人數少,在一些富庶的地區完全可以做到就地補給,因而機動靈活,而龐大的軍隊離開後勤補給縱隊則有缺糧的風險。
其二,人的視力有限,在古代沒有望遠鏡等高科技裝備。在瞬息萬變的戰場,如果指揮官做不到統一指揮,則可能貽誤戰機。以戰史經驗來看,布陣3公里左右,5萬人以內的軍隊是較為合適的。倘若布陣過長,則左右兩側的部隊難以統一指揮、協調。
孫武兵力3萬攻破楚國都城;吳起以5萬新兵破秦兵50萬(出自《吳子勵士第六》);項羽數萬兵力在巨鹿擊敗強秦數十萬;韓信幾次大戰,指揮兵力都在3萬左右。這些名將偏愛5萬人以內的精兵,不是沒有道理的。
當然,如果秦軍把優勢兵力分到幾個戰略方向上,則意義就不同了。馬其頓軍客場作戰,兵力只夠維持一個作戰方向,秦軍一面牽制並避免決定性會戰,再行多面包抄,還是有一定勝算的。
現在輪到說馬其頓人的優勢了。
作為西方文明的源頭希臘文明在哲學、數學、幾何學、物理學等等方面,有著婦孺皆知的成就。我們從小候便知的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阿基米德、畢達哥拉斯、歐幾里得給希臘文明帶來了古代高度發達的科學和哲學成就。而這些成就用在軍隊身上,會鑄就怎樣一把利劍!
其一,馬其頓使用鐵制武器,秦軍基本使用青銅武器。秦昭王曾擔憂的說:「吾聞楚之鐵劍利…夫鐵劍利則士勇…恐楚之圖秦也。」
兵馬俑坑出土的青銅劍
其二,秦軍基本使用皮甲,輕步兵基本無甲。馬其頓軍中,青銅頭盔、青銅護脛可以說是標配。胸甲方面,部分人使用青銅胸甲,部分人使用十幾層亞麻疊合而成的亞麻甲,其原理與當代凱夫拉材料有點相似。
其三,除弓箭手和騎兵外,馬其頓軍幾乎人手一面青銅包邊盾牌。盾牌對於身體的防護,我覺得有時候超過胸甲。秦軍兵馬俑無頭盔,可以勉強用陪葬軍團免冠來解釋,但是幾乎無盾。
其四,希臘科技之扭力投石車,是攻城利器,還能用來野戰中掩護渡河。500餘年後的官渡之戰,曹操使用霹靂車,是在我國史書中可找到的第一次實戰使用投石車。
其五,從兵馬俑看,秦軍裝備最為精良的仍是戰車部隊。馬其頓、羅馬,多次用輕裝部隊擊敗東方王國的精銳戰車部隊,這個在戰史中反覆出現。
第六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當時馬鐙尚未出現,秦騎兵是以弩為作戰兵器的類似馬上弓箭手,衝鋒能力極為有限。馬其頓人不僅可以用步行弓箭手和投石手克制他們,而且馬其頓還擁有世界戰史上第一代衝鋒作戰的騎兵。
那麼,馬其頓軍的弱點在哪裡?
其一,是亞歷山大過於強烈的英雄主義,他喜歡身先士卒率騎兵衝鋒,在一次大戰中,險些喪命于波斯騎兵之手。很多年以後,羅馬人曾試圖用集中精銳騎兵「斬首」馬其頓統帥。
其二,則是超長槍方陣對地形要求較高,當地形破碎,或者右翼精銳進攻過快的時候,方陣容易暴露出薄弱的側面或者缺口。需要良好的布陣和兵種配合才能彌補這個弱點。很多年之後,羅馬軍團擊敗馬其頓方陣,正是利用了方陣的這個弱點。
其三,雖然馬其頓軍隊規模不大,大多數情況下可以通過就地補給解決後勤問題,但是終究是客場作戰,因此後勤問題終究是遠征軍的隱患。
秦的弱點,我只談一個。
油畫《國殤》中的秦軍作戰場面
秦帝國嚴酷、冰冷。略微犯法便有連坐、腰斬的風險,國富民窮,百姓不過是忙於耕種和打仗的國家奴隸,沒有多少幸福感可言。你以為在戰場上建過功,就能比其他的臣民更有尊嚴嗎?真是太天真了!
商君書上說,「其戰,百將、屯長不得,斬首;得三十三首以上,盈論,百將、屯長賜爵一級。」每次作戰都有KPI考核,斬首不達標的低級軍官不是扣工資扣獎金那麼簡單,而是直接斬首!
在秦統一戰爭中,秦兵斬首近200萬人,當時華夏諸國的人口,不過2000到3000萬人。
秦軍的心理優勢建立在連續的勝利上,一旦遇到連續失敗的局面,光這種KPI考核就能將全軍的軍心打成崩潰。
歷史上就有現實的例子。
秦末秦將章邯鎮壓起義軍時遇上項羽,連戰連敗,章邯甚至沒有勇氣將部隊帶回秦國而是直接選擇了投降。
章邯的大軍投降項羽之後,秦卒們非常害怕,「諸侯虜吾屬而東,秦必盡誅吾父母妻子」。一人投降,全家誅殺!試問在座的各位看官,有哪一位願意,願意與這嚴酷、冰冷的帝國共存亡?
有人說,建立在這種心態上的軍人才能爆發出強大的戰鬥力,秦軍被稱為「虎狼之師」也正是如此。但實際上「虎狼之師」也只是對處於同一戰術水平面山東六國而言的。恐懼和貪慾能增強個體在戰場上的勇氣,如《國語》中描述戰場上的秦軍「秦人捐甲徒裎以趨敵,左挈人頭,右挾生虜」。但真正高水平的軍隊在戰場上恰好並非如此。
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所說「軍人的勇敢必須擺脫個人勇敢所固有的那種不受控制和隨心所欲地顯示力量的傾向,它必須服從更高的要求:服從命令、遵守紀律、遵循規則和方法」,必然是紀律嚴明,協作熟練,組織得力,動作劃一的。馬其頓方陣能保證在戰場上保持嚴密方陣隊形衝鋒,說明他們達到了秦軍尚未達到的真正高水平。
以我之見,如果雙方碰撞是開展一戰定勝負的決定性會戰的話,秦人難以擋住馬其頓人的攻勢,而秦國的勝算在於主場作戰可以動員大量部隊進行多方向打擊。至於馬其頓能否戰勝山東諸侯聯軍,則另當別論。
揭秘:乾隆為何把資質平庸的嘉慶定為接班人?
黃埔生中最給蔣介石爭臉的國民黨將領是誰?
曾國藩自身清廉,卻為何用公款請客送禮?
娶妻當得陰麗華—看歷史上真實的劉秀與陰麗華
TAG:談文讀史 |
※假如亞歷山大繼續東征,能夠打贏秦始皇嗎?
※假如亞歷山大繼續東征,能打贏秦國嗎?看看外國網友如何回答
※假如沒喜馬拉雅山脈,亞歷山大大帝東征巧遇戰國秦軍,誰能勝?
※亞歷山大如果繼續東征,能打得過秦始皇么?
※如果亞歷山大繼續東征進攻中國,他能戰勝秦國的虎狼之師嗎
※若亞歷山大東征中國,戰國七雄能抗得住嗎?結果讓老外徹底崩潰!
※亞歷山大大帝為何停止東征,沒來征服中國?
※如果亞歷山大東征打到中國,結果會怎樣?戰國七雄能否撐過10年
※老外提問:如果亞歷山大繼續東征,戰國時期的中華是否會被征服?
※亞歷山大東征:如果跟當時秦國交手會如何?西方人給出了一致答案
※如果亞歷山大東征打到中國會怎麼樣?國外網民回答出奇一致
※當東征的亞歷山大,遇到西征的成吉思汗,會是什麼結果?
※如果惡來的東征大軍回來,你說周武王還能滅商嗎?
※亞歷山大大帝東征,為何沒來征服中國?其實原因很簡單!
※如果亞歷山大大帝東征中國,秦惠文王會派何人為將?老外給他投票最多
※凱撒大帝如果東征會發生什麼?漢武帝說「雖遠必誅」!
※亞歷山大最大的幸運就是東征沒打中國,不然秦朝國土就到地中海了
※外國網友熱議:亞歷山大若東征至中國後果將不堪設想,西方或全滅
※亞歷山大若東征至中國後果將不堪設想,西方或全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