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內心的安住,不要求只要修

內心的安住,不要求只要修

內心的安住,不要求只要修



凈界法師:當然小乘的空觀,對現實生活是比較排斥的。因為「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所以小乘的空觀是比較厭世、出離的。所以你這個葯,吃得剛好就好,因為你如果小乘的法用得太猛,你真的什麼事都不想幹了。

但大乘法沒有這個問題。我今天上班,我不為別人上班,我是把上班當歷練,歷事練心。我們以前上班是為了求表現,是吧?求得到上級的賞識。其實你多大福報就多大福報,說實在的,上級賞不賞識你,跟你沒什麼太大的關係。你相不相信?


你內心有這種福報力,你起那個是心作佛,你起那個精進的心,你起善念的心,你啟發你自性本具的福報,它自己會讓你受用的,你自己會顯現出來,你不必去從後面追求的。其實我們以前是多事,多此一舉。該是你的,你從內心中求就對了。


我們凡夫不能說什麼都不求,那是阿羅漢了,阿羅漢啥都不想求了,消極了。凡夫是亂求,到處亂求,求的結果傷痕纍纍。大乘佛法也是求,從自性中求。你只要把你的心調好,人生是自我完善,跟別人沒有關係,別人欣賞你也好,不欣賞你也罷,這個是過去生結的緣。當然我們不要主動去刺激別人。


但是,該是你的東西就是你的東西,跟別人沒有關係。你不必去向外面求的,你只要向內去。他離一切相,他要修一切法。你生起布施的心,觸動你內心本具的布施的功德,讓你去受用;你用持戒的心去修持戒的法,去觸動你自性本具的持戒的功德,讓你來受用。

你只要做兩件事:第一個,安住清凈心。第二個,修一切法,就是離一切相,修一切法。在心中你做兩件事就夠了,其他的外境都不要管,你自然有好因緣。諸位你要知道,你的內心準備好了,外面就準備好了,你相信這個道理嗎?你相信,那恭喜你!真的,不要求,多事,自找麻煩。


我再講一次,你內心的功德準備好了,外面自然準備好。大乘佛法的空就是這樣安立的,一念心性,你只要自我完善,人生自求完善,你只要把你的心準備好了,外面自然就會準備好。你先相信這個道理,不需要求,但是要修。你有什麼好求的呢?該你的,它還跑得掉嗎?但是你一求就糟了,一念妄動烏雲變色了!生死輪迴,把你整個生命的檔次都降低了,本來是功德莊嚴的,變成人天福報了。這就是你想求,求到最後是輪迴生死。


佛陀什麼都不想求,他萬德莊嚴。那你想想看,「求」這個門是向外攀緣的門,你走上了外門,安住是走內門。這兩個門,走外門也有蛋糕,但這個蛋糕裡面都是毒藥;你走內門的蛋糕是沒有毒藥的。如果你是註定有一塊蛋糕吃,看你是要走外面的門去找蛋糕,還是到裡面找蛋糕。你向外面找蛋糕,你就準備面對老病死的折磨了;你向裡面找蛋糕,就是常樂我凈的大般涅槃。同樣是快樂,看你要哪一種快樂。你有什麼好求的呢?


所以向外求是不對的,這是錯誤的選擇。諸位!你要知道,我們以前有一個很嚴重的毛病,就是總想要向外求、攀緣,這個概念錯誤,錯得很嚴重。我們以前修行很多資糧都浪費掉了,甚至老是想要把那個資糧向外面去攀求,換一些小糖果吃。其實你可以把資糧向內安住,去喚起你內心的糖果,不是更好嗎?


這個是比較深,但是這個道理很重要——安住的問題,安住一念心性。所以人生不要求,人生只要修就好。你要永遠相信一件事情——當你的內心準備好了,外面自然準備好,不要求。

這個就是有點深,但是這個觀念很重要,整個大乘佛教的思想都在這裡,稱性起修。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普陀寺 的精彩文章:

受戒時應該如何觀想,幫助我們發願?
聖嚴法師教你如何修禪定
功德寶山神咒的功德利益
如何看待福德與功德對現實生活和修行的意義

TAG:南普陀寺 |

您可能感興趣

修行人要時時刻刻反觀我們的自心,讓我們的心安住在彌陀聖號上
心無所住就是安住
只有通過事相上的修行才能真正的降服妄心,安住真心
佛教不是安住當下嗎,為什麼還要去面對無常呢?
安住不是按住,安住里沒有「我」
修法時心神跑了再重新安住,還能得到加持嗎?
无所缘的禅修,就是安住在觉性的「如是」中
不向心外取一法,安住自性而不動,即可回歸自性,性成無上道
安住自己的心(大家要發菩提心,替整個世界的眾生懺悔殺生的共業)
心安住,行路寬!
夢老親自實踐修行並且強調的止住妄念,安住至心的妙法-出入息觀六妙法門
跟著五行的節奏,順應自然安住當下
念咒的時候有妄念或分別念,是安住覺知它還是立即轉念?
對修行者來說,隱居深山和安住鬧市到底有沒有優劣之別?
在極邊第一城,安住心靈
應該如何安住孤單去精進修行?
安住當下和萬法皆空是否矛盾?
南懷瑾老師:如何才能安住?無所住即是住
頓珠法師:外境越是紛繁 越要讓心安住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