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民國大文豪的「茶緣」
辛亥革命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推動中國歷史的車輪進入了民國時期。民國初期湧現出一大批歷史、文學、藝術、建築、軍事等大咖!而且這些大咖之中不乏對茶熱衷的茶人。
民國時期,喝茶主流還是延續清朝的風格,各種茶館林立,各式茶種類繁雜。在國際上,隨著清末中國茶質量信譽的下降。在錫蘭茶、印度茶、日本茶的迅猛崛起的同時,中國茶卻由於生產工藝落後、現代品牌意識缺乏、商品質量與商人金融信譽缺失和政府疏於管理以及社會動蕩等各種複雜原因。昔日輝煌的中國茶在世界上迅速迅速被邊緣化。
為了改變這樣的狀況,1908年的清政府農工商部就已經開始大力提倡現代種茶業,要求各省派員赴歐、美、日本留學,學習茶務等適用科學。使得茶文化更迎合國際化,日趨商業化起來。但在文化圈子裡,有幾個人物對茶充滿著真性情和熱衷!
要喝明白茶,除了去市場上買經典款回來喝喝,還可以和喝茶人共同聊茶……你不會想到,嚴謹吶喊的魯迅也會論喝茶的禪定,端莊清麗的楊絳其實是文藝女神的起點,大氣的汪曾祺也曾有錢任性「如果茶葉不夠好,就拿去煮茶葉蛋吧」,而老舍先生吐槽茶葉漲價,則乾脆說「戒掉茶好了,早戒早去極樂世界。」他們的嬉笑怒罵,您不妨泡一杯清茶,輕讀慢看。
魯迅: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是其投身五四運動後使用的一個筆名。
某公司又在廉價了,去買了二兩好茶葉,每兩洋二角。開首泡了一壺,怕它冷得快,用棉襖包起來,卻不料鄭重其事的來喝的時候,味道竟和我一向喝著的粗茶差不多,顏色也很重濁。
我知道這是自己錯誤了,喝好茶,是要用蓋碗的,於是用蓋碗。果然,泡了之後,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確是好茶葉。但這是須在靜坐無為的時候的,當我正寫著《吃教》的中途,拉來一喝,那好味道竟又不知不覺的滑過去,像喝著粗茶一樣了。
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不過要享這「清福」,首先就須有工夫,其次是練習出來的特別的感覺。由這一極瑣屑的經驗,我想,假使是一個使用筋力的工人,在喉干欲裂的時候,那麼,即使給他龍井芽茶,珠蘭窨片,恐怕他喝起來也未必覺得和熱水有什麼大區別罷……
——《喝茶》
魯迅先生最大的遺憾,應該就是沒趕上幾十年後的淘寶「雙11」。
老舍:有一杯好茶,我便能萬事靜觀皆自得
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中國現代小說家、著名作家,傑出的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代表作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劇本《茶館》。
必不得已,只好戒茶。我是地道中國人,咖啡、蔻蔻、汽水、啤酒,皆非所喜,而獨喜茶。有一杯好茶,我便能萬事靜觀皆自得。我不知道戒了茶還怎樣活著,和幹嗎(嘛)活著。但是,不管我願意不願意,近來茶價的增高已教我常常起一身小雞皮疙瘩!
茶本應該是香的,可是現在卅元一兩的香片不但不香,而且有一股子鹹味!為什麼不把鹹蛋的皮泡泡來喝,而單去買咸茶呢?
恐怕呀,茶也得戒!我想,在戒了茶以後,我大概就有資格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要去就抓早兒,別把罪受夠了再去!想想看,茶也須戒!
——《戒茶》
大師就是大師,連吐槽都吐得這麼美妙。
林語堂:別吵我,我想靜靜
林語堂(1895—1976),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學者、翻譯家、語言學家,新道家代表人物。曾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國際筆會副會長等職。林語堂於1940年和1950年先後兩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飲茶之時而有兒童在旁哭鬧,或粗蠢婦人在旁大聲說話,或自命通人者在旁高談國是,即十分敗興……據《茶錄》所說:「其旨歸於色香味,其道歸於精燥潔。」所以如果要體味這些素質,靜默是一個必要的條件;也只有「以一個冷靜的頭腦去看忙亂的世界」的人,才能夠體味出這些素質。
——《茶和交友》
終於知道「別吵我,我想靜靜,也別問靜靜是誰」這句名言出自哪裡了。
冰心:茉莉香片的鄉愁,不敢沏得太濃
冰心(1900—1999),中國詩人,現代作家,翻譯家,兒童文學作家,社會活動家,散文家。筆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壺」。
茉莉香片是福建的特產。我從小就看見我父親喝茶的蓋碗里,足足有半杯茶葉,濃得發苦。發苦的茶,我從來不敢喝。我總是先倒大半杯開水,然後從父親的杯里,兌一點濃茶,顏色是淺黃的。那只是止渴,而不是品茶。
抗戰時期,我們從淪陷的北平,先到了雲南,兩年後又到重慶。文藻住在重慶城裡,我和孩子們為避轟炸,住到了郊外的歌樂山。百無聊賴之中,我一面用「男士」的筆名,寫著《關於女人》的遊戲文字,來掙稿費,一面沏著福建鄉親送我的茉莉香片來解渴,這時總想起我故去的祖父和父親,而感到「茶」的特別香洌。我雖然不敢沏得太濃,卻是從那時起一直喝到現在!
——《我家的茶事》
鄉愁就是一杯淡淡的香片。
梁實秋:茶是開門七件事之一,乃人生必需品
梁實秋(1903—1987),中國著名的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翻譯家,國內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威,曾與魯迅等左翼作家筆戰不斷。一生給中國文壇留下了兩千多萬字的著作。
凡是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茶。人無貴賤,誰都有分。上焉者細啜名種,下焉者牛飲茶湯,甚至路邊埂畔還有人奉茶。北人早起,路上相逢,輒問訊「喝茶嗎?」茶是開門七件事之一,乃人生必需品。
孩提時,屋裡有一把大茶壺,坐在一個有棉襯墊的藤箱里,相當保溫,要喝茶自己斟。我們用的是綠豆碗,這種碗大號的是飯碗,小號的是茶碗,作綠豆色。粗糙耐用,當然和宋瓷不能比,和洋瓷也不能比,可是有一股樸實厚重的風貌。現在這種碗早已絕跡,我很懷念。
——《喝茶》
梁先生說茶的風格可謂樸實。
周作人:喝茶當於瓦屋紙窗之下
周作人(1885—1967),魯迅之弟。中國現代著名散文家、文學理論家、評論家、詩人、翻譯家、思想家,中國民俗學開拓人,新文化運動的傑出代表。
喝茶當於瓦屋紙窗之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閑,可抵十年的塵夢。喝茶之後,再去繼續修各人的勝業,無論為名為利,都無不可,但偶然的片刻優遊乃斷不可少。
——《喝茶》
周先生倒是一副偷得浮生半日閑的樣子。
楊絳:也許這點苦澀,正是茶中詩味
楊絳(1911—2016),錢鍾書夫人,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清華大學任教。1949年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外國文學研究所工作。主要作品有小說《洗澡》等。
1660年的茶葉廣告上說:「這刺激品,能驅疲倦,除噩夢,使肢體輕健,精神飽滿。尤能剋制睡眠,好學者可以徹夜攻讀不倦。身體肥胖或食肉過多者,飲茶尤宜。」
照《紅樓夢》中的妙玉論喝茶,一杯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那麼喝茶不為解渴,只在辨味。細味那苦澀中一點回甘。記不起哪一位英國作家說過,「文藝女神帶著酒味」,「茶只能產生散文」。而咱們中國詩,酒味茶香,兼而有之,「詩清只為飲茶多」。也許這點苦澀,正是茶中詩味。
——《喝茶》
思念一種病,苦澀是一首詩。
郁達夫:到茶樓談判是老傳統
郁達夫(1896—1945),原名郁文,代表作有《沉淪》《故都的秋》《春風沉醉的晚上》《過去》《遲桂花》等。
上茶館裡去解決的事情,第一是是非的公斷,即所謂吃講茶;第二是拐帶的商量,女人的跟人逃走,大半是借茶樓為出發地的;第三,總是一般好事的人去消磨時間。
所以上海的茶樓,若沒有這一批人的支持,營業是維持不下去的,而全上海的茶樓總數之中,以專營這一種營業的茶店居五分之四;其餘的一分,像城隍廟裡的幾家,像小菜場附近的有些,總是名副其實,供人以飲料的茶店。
——《上海的茶樓》
看了此文,郁達夫大概是那個年代的杜琪峰吧。
季羨林:茶葉大有取代咖啡和可可之勢
季羨林(1911—2009),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為「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
中國是茶的原產地,茶文化是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中國飲茶的歷史至少已有一兩千年,而且茶文化傳遍了世界,在日本獨為繁榮,形成了聞名世界的日本茶道,也是日本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歐洲,最著名的飲茶國家,喝的是紅茶,在北非和中東,阿拉伯國家也喜歡飲茶,喝的是龍井,是綠茶。根據最近的世界飲料新動向,茶葉大有取代咖啡和可可之勢……
——《大覺明慧茶院品茗錄》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圖片來自網路侵權刪除)
※品一杯茶,豐盈你的似水年華!
※為何武夷岩茶如此尊貴?
※5間小院,紅磚青瓦烹茶煮酒引爆各大媒體
※這些不為人知的秘密 透露出茶多酚副作用
※雷軍訪南京小米之家:站在茶几上開會有非常強的創業氛圍
TAG: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