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舊唐書》與《新唐書·諸帝本紀》評點一:唐高祖、唐太宗

《舊唐書》與《新唐書·諸帝本紀》評點一:唐高祖、唐太宗

文/格瓦拉同志

《舊唐書》為後晉宰相趙瑩領銜編纂,全書共二百卷,分本紀二十卷、列傳一百五十卷、志三十卷;《新唐書》為北宋大文豪歐陽修、宋祁等人合著,全書共二百二十五卷,分本紀十卷、列傳一百五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兩書中用於記載皇帝事迹的部分稱本紀。因限於篇幅,本文只對唐高祖、太宗本紀進行評點,採用文言文形式。評點如下:

高祖李淵:有隋末年,九州糜爛,煬帝既發禍亂之機,群雄遂起逐鹿之志,強者跨州連郡,弱者盜據縣邑,盜賊橫行山野,百姓號呼林澤。當此之時,天下亂之若糜粥,非英明神武之主臨世,無可救也。高祖審昏主之運去,知新主之勃興,哀萬姓之悲苦,舉義旗以匡救。倚聖子之雄武,荷萬民之所望,決神機之速若疾雷,驅豪傑之從如偃草,不數年間,遂定中土,代隋建唐,終登九五。

《舊唐書》與《新唐書·諸帝本紀》評點一:唐高祖、唐太宗

於是百姓安集,士卒歡欣,豪強翕心,蠻夷納款,觀夫高祖之功,可稱為大。然性優柔失斷,遂使浸潤得行,誅劉文靜則議法不從,酬裴寂則曲恩太過。奸佞由之貝錦,嬖倖得以掇蜂,終使玄武變生,愛子交屠,悔之晚矣,實非開國明主之應為。不有聖子,王業殆矣!

太宗李世民:太宗聰明神武,玄鑒深遠,臨機果斷,寬仁豁達。其之治戎,深沉謀遠、腹蘊萬機,行軍駐頓、法令嚴肅,運謀乘機、變化若神,克敵制勝、算無遺策,蓋魏武、晉宣之流也。其之用人,拔人物則不私於黨,負志業則咸盡其才。仁恕愛士、厚撫武卒,敦睦勸勉、視若知己,封賞賜贈、遍及仆奴,故文武將士,咸思效命,欲報太宗知遇之恩也。

《舊唐書》與《新唐書·諸帝本紀》評點一:唐高祖、唐太宗

值隋政崩亂、海內亂離之世,當豪傑奮命、英雄用武之時,遂籍時而起、肆其謀勇,奉高祖舉義師於晉陽,誅暴亂以解蒼生於倒懸。定關隴如拾芥,平山東若探囊,北卻突厥之擾,南收義士之心,征伐招討,奠有唐三百之基,實定鼎之真主也。其運謀克敵、用兵若神之事,遍載史冊,後人觀之,未嘗不擊節讚歎者多矣!

自登大寶,悉心為治,屈己納諫,任賢使能,寬厚愛民,恭儉節用。嚴明善斷、纖毫難蔽,揚善懲惡、賞罰得法,唯才是舉、知人好士,拔擢賢俊、斥逐奸殘,聞過則喜、從善若流,勤於治事、衣宵食旰,治功之偉,雖漢文景亦不能及。

《舊唐書》與《新唐書·諸帝本紀》評點一:唐高祖、唐太宗

故貞觀一朝,當聖明之時,賢良佐政、英才任事,股肱用心、守宰效力,於是朝野清肅、風化儼然,吏治清明、萬民向化,天下富足、百姓晏然,人庶殷繁、帑藏充實,古之鮮有之盛景也。至於風俗淳厚,路不拾遺,姦猾息心,幾於刑措,雖謳歌有過,然亦可見貞觀之盛也!

太宗既見稱於文治,然武功亦不為虧。當太宗臨朝之初,中國疲敝,而突厥常為腹心之患,吐谷渾、西域、高麗之屬,貢奉之禮亦疏。帝以天下粗定,士民窮苦,遂韜養屏息,不爭一時之勝;柔身和戎,冀謀強於久遠。故厚撫武卒、養育健兒,拔擢精卒、操練勁旅,常親臨以觀射,每臨陣以激勵,得士卒效死之心,發壯士革屍之志。加以善用謀略,拔擢良將,故李靖、李勣等得以盡展其機謀,秦瓊、敬德等終能每奮其武勇。

《舊唐書》與《新唐書·諸帝本紀》評點一:唐高祖、唐太宗

不數年間,遣深謀武勇之良將,率精銳強勁之士卒,獲頡利於陰山,摧延陀於漠北,伏允窮蹙以自經,文泰驚懼而喪身。塞北萬里,無狼煙之警;西域百國,皆束身以入朝;契丹靺鞨,願向化為唐民;吐蕃高麗,棄侵噬之妄心。於是胡虜故地,皆請漢吏;蠻夷舊邦,遍置州郡。戎狄百蠻,欣然擁立帝為天可汗,願世世長為大唐子民,視古之帝王雖以武功稱者,孰能過於太宗?且太宗伐敵國而厚撫其民,廣其地而國用不窮,豈不偉哉奇哉?

古之帝王為世所稱者,或以文治,或籍武功,文武兼具而能有所大成者鮮矣!三皇五帝雖為典墳所崇,然事迹遐遠,難考真偽;次及湯武,亦以典籍缺略,未睹全貌。至於秦皇、漢武,則武功雖殊,而文治為虧;漢之文景,文治雖優,而武功難建。

《舊唐書》與《新唐書·諸帝本紀》評點一:唐高祖、唐太宗

以此觀之,太宗德兼三皇,功過五帝,文武兼具且能成其大,雖湯武不得比肩,故千載可稱,實其一人而已!故余謂之古之帝王,治功莫盛於唐,而有唐三百,莫若貞觀之盛,貞觀之後,為帝王者難及之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磚家 的精彩文章:

《隋書·諸帝本紀》評點:隋文帝、煬帝、恭帝
漢末三國六位極品美男,各個才貌俱佳,第五位號稱「第一美男」
細思極恐!原著中的女兒國,原來是一個殺機四伏的慾望之都
號稱朋友遍天下的孫悟空,誰才是他真正的朋友?
《北史·諸帝本紀》評點五:隋文帝、煬帝、恭帝

TAG:文史磚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