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第一次用自己的望遠鏡找到新脈衝星!FAST首秀實力不俗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蕉葉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
今天(2017年10月10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發布消息,宣布科學家們使用位於貴州的FAST望遠鏡找到了2顆新的脈衝星。
發布會上提到,其實已經發現6顆,不過由於發布會是幾周前開始準備的,所以只發布了2顆。
這是中國人第一次使用自己的望遠鏡找到新的脈衝星。
雖然,人們早就知道FAST這麼大的望遠鏡肯定能夠找到不少脈衝星,但第一次找到,還是令很多人感到興奮的。
脈衝星是特殊的中子星,因為其輻射束會周期性快速掃過地球,使地球人看到一個個周期脈衝而得名。
脈衝星可謂宇宙中最為神奇的天體之一。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對脈衝星進行觀測,不僅能夠研究脈衝星自身的極端物理狀態,還能對星際介質、銀河系磁場、引力波等目標進行研究。也正因為脈衝星的特殊性,諾貝爾物理學獎兩度授予了脈衝星相關發現(發現第一個脈衝星;發現第一個雙星系統中的脈衝星,並利用它很好地驗證了引力波輻射理論)。
圖源: http://www.ligo.org/science/Publication-S6VSR2
圖中上邊部分展示的是一顆旋轉中的中子星及其兩個輻射束。下邊部分紅點指示對應時刻我們看到的中子星的亮度。黃色曲線是中子星旋轉一周的亮度變化。
目前已知的2000多顆脈衝星中,大部分脈衝星是澳大利亞Parkes望遠鏡使用多波束接收機通過巡天觀測找到的。多波束接收機的使用,使得一個望遠鏡能頂好幾個用,這也是Parkes望遠鏡成功的原因之一。
雖然FAST目前還是用的單波束接收機(這樣一次只能看一個目標),但不久的將來會安裝上19波束接收機,到時,觀測能力還將大大增強。有分析認為,FAST得益於巨大口徑帶來的高靈敏度,未來有希望找到4000顆脈衝星,這裡面應該會有不少有意思的發現。
脈衝星的特殊性,以及FAST在脈衝星搜尋中的優勢,使得尋找未知脈衝星成為FAST重要的科學目標之一。
那麼,FAST目前是怎麼找脈衝星的呢?說起來,這不僅是個技術活,還是個體力活。
一、漂移掃描觀測
我們知道,FAST可以通過調節饋源倉位置和面板形狀來調節望遠鏡指向,從而觀測天空中某個特定的位置。不過,在FAST建成早期,望遠鏡的各個系統還不能很好地運行,指向調節尚不靈活,所以,科學家們通常使用一種稱為"漂移掃描"的方式來進行觀測。
所謂的"漂移掃描"其實很簡單,和"守株待兔"的思路有點像。就是望遠鏡不動,比如固定地指向天頂,然後等著天體東升西落,自己運動到望遠鏡的視野裡面。使用"漂移掃描",望遠鏡只能盯著某個赤緯(天球坐標系中的赤道坐標系的緯度,類似於地理經緯線在天上的投影),所以只能觀測到這個赤緯上的源。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赤緯上的天體就會依次被望遠鏡所觀測到。那如果我們想看其他赤緯的天體怎麼辦?那就得挪望遠鏡指向,讓它指到其他赤緯上(FAST早期只是動得不靈活,不是不能動)。
通過"漂移掃描",我們的FAST不用怎麼動就能對天空中不同的位置進行掃描。
不過用這種方式進行觀測有個不好的地方,就是每次天體經過望遠鏡視野的時間很短,對FAST來說,最長也就1分鐘不到的時間。觀測時間短,就意味著我們只能看一些比較亮的天體。好在我們的FAST夠大,很多其他望遠鏡覺得暗的天體,對FAST來說都是"比較亮的"。
說了這麼多,我們要尋找的脈衝星在哪兒呢?
人們是大概知道脈衝星在銀河系裡面的分布的,即:主要分布在銀盤和球狀星團中。FAST在進行"漂移掃描"的時候,是會"掃"過銀盤的(也可以掃過球狀星團。只是球狀星團尺度很小,我們掃過它的概率比較小)。我們對相應的數據進行分析,就會更有希望找出新的脈衝星。
這是光學波段整個天空的照片,正中央是銀心所在。圖中白色圓圈指示的是此次發現的其中一顆脈衝星J1859-0131在銀河中大致的位置,黃圈則是發現的另一顆脈衝星J1931-01的位置。
二、脈衝星數據
在漂移掃描過程中,我們需要記錄能夠用來進行脈衝星搜尋的數據。這需要滿足兩個要求:一、足夠高的時間解析度;二、一定的頻率解析度。
一般地講,我們會周期性地看到脈衝星發出的脈衝信號。相鄰兩個脈衝信號之間的時間差(所謂的脈衝周期),在1.4毫秒到23秒之間不等。而脈衝信號的寬度,通常只有這個時間差的十分之一。只有數據的時間解析度足夠小,我們才能探測到隨時間快速變化的脈衝星信號。
我們知道,電磁波有不同的頻率。最直觀的感受,就是自然光能夠被分為彩虹色,不同顏色就是不同頻率的電磁波。在記錄用作脈衝星搜尋的數據時,因為後續數據處理的需要,我們要將不同頻率的電磁波分成多份記錄,也就是要記錄光譜數據(一般叫做頻譜)。如果分的份數多,那頻率解析度就高,能更好地探測不同頻率信號的變化。脈衝星數據要求劃分一定的份數,但不用太多,夠用就好,這裡對選取標準就不細講了。
所以,最後我們得到的會是什麼樣的數據呢?就是一條條連續的頻譜,且相鄰兩條頻譜的間隔時間很短,一般只有幾百或者幾十個微秒。
這是全天最亮脈衝星Vela 一段約0.6秒長度的真實數據,橫軸是時間(單位是秒),縱軸是頻率(單位是兆赫茲),顏色表示強度。其中一條條斜線是Vela發出的脈衝信號。這就是我們存儲下來的脈衝星數據應有的樣子,只不過我們保存下來的是一組數據表格,而不是這樣的圖片。
三、消色散
有了觀測數據,我們就可以來找脈衝星了。脈衝星一般是很暗弱的,為此我們需要將觀測到的不同頻率電磁波疊加起來得到總功率信號,才能更好地去搜尋脈衝星的脈衝。在疊加不同頻率電磁波之前,我們要做的是對數據進行"消色散"。
脈衝星發出的脈衝在到達地球之前,會受到銀河系空間中的星際介質影響,發生"色散"。色散效應會導致脈衝星高頻的電磁波比低頻的電磁波先到達地球。這一現象在圖三Vela的數據中稍微能看出來(因橫軸時間尺度較大,看不明顯)。
為了能夠得到高信噪比的脈衝信號,我們需要在數據處理的過程中抵消掉色散帶來的延時,即所謂的"消色散"。
Vela脈衝星總功率隨時間變化圖,一條條高出來的細線就是脈衝星單個脈衝信號。上面是沒有消色散的,下面是消色散之後的。可見消色散之後信號明顯了非常多!
不同的脈衝星發出的信號經過的星際介質不盡相同,所以不同脈衝星受到的色散效應也千差萬別。色散效應明顯的,低頻信號延時則會更大。要準確消除色散效應,我們需要知道延時量的大小。但是對於未知的脈衝星,我們並不能事先知道它受到星際介質的影響能有多大,這該怎麼去消除色散帶來的影響呢?
天文學家的做法很簡單:試!
對同一段數據,假設其因色散引起的時延為多少,用多個不同時延量分別進行消色散,然後全部結果獨立進行下一步的處理。簡單,暴力,不過很有效。
四、找周期
上面我們展示的圖中,消色散之後就可以看到一個個脈衝信號。
然而,大多數脈衝星都太弱了,我們是沒法直接得到單脈衝信號的。如果我們能夠知道脈衝星的脈衝都發生在哪些時間點,把對應數據找出來併疊加到一起,那就有可能看到暗弱脈衝星的信號了!
幸好,脈衝星一般都有很強的周期性,方便我們去找它的信號。
這裡我們需要用到前面消色散之後的數據。消完色散的數據,是總功率隨時間變化的數據,就像圖四看到的那樣。我們需要做的,是對這樣的數據進行傅里葉變換。
假設我們使用正確消色散的數據進行傅里葉變換,又假設我們足夠幸運地碰上了一顆很亮的脈衝星,那麼我們將非常幸運地看到下圖這樣的結果!
圖源:http://sigproc.sourceforge.net/seek/
對脈衝星B1550-54消色散後的數據進行傅里葉變換得到的結果。橫軸是傅里葉變化之後得到的頻率(這裡的頻率是指信號變化周期的倒數,不是電磁波頻率)信息。這顆脈衝星的周期大約是1秒,所以在1赫茲(Hz)的地方有條很明顯高出來的線。其他的線是脈衝星信號的諧波。
然而很多時候我們是沒那麼幸運的,脈衝星真得太暗了,我們並不能看到圖五那麼明顯的線。更不用說大多數時候我們的望遠鏡根本就沒對準某顆脈衝星。
一般情況下,經過消色散、找周期之後,我們可以找到大量具有一定色散效應的、有周期性的、看著好像是脈衝星信號的候選體。
雖然現在有軟體可以幫我們篩選出比較像脈衝星的目標,但最終我們還是需要通過肉眼查看每個候選體相應的參數(一般就是一張結果圖),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
毫不誇張地說,看過幾萬張數據結果圖後,能找到一顆未知的脈衝星,就謝天謝地了。
五、單脈衝
有少數的脈衝星,他們的輻射因為某種原因斷斷續續的,導致我們看到的脈衝信號顯得沒有規律。這種時候,如果我們拿找周期的方法去找,往往是找不到的。這類脈衝星,我們只能在消色散過後的數據中,找信噪比大的信號。此前火過一陣的快速射電暴,就是通過消色散後找單脈衝找到的。
可以透露的是,FAST也對數據進行了單脈衝的查找,並且已小有收穫,敬請期待。
最後,讓我們來體驗下天文學家的工作,一起找下脈衝星吧!
以下圖片為真實脈衝星搜尋結果圖,來自http://pulsarsearchcollaboratory.com/
這個是脈衝星!
這個是干擾!
這個是雙星系統中的脈衝星!
這個是干擾!
想像一下,讓你在幾萬張類似的圖片中找出一張脈衝星的信號。現在你應該能理解我前面說的,找脈衝星這件事,真的需要體力!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小便完身體為啥會抖一下?這可是一篇正經的科普
※原來我們在學校學的這些知識,都是錯的…
※92歲院士一件襯衣穿了30年,卻捐了420萬全部積蓄幫貧困生
※第一次參加馬拉松該怎麼練?
※2小時09分20秒,法拉赫的好搭檔奪芝加哥馬拉松冠軍!
TAG:科普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