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疝氣不痛不癢,有沒有必要治?外科專家告訴你答案

疝氣不痛不癢,有沒有必要治?外科專家告訴你答案

如果您發現寶寶的大腿根處有鼓起的小包,時隱時現,孩子疼痛哭鬧時包鼓得更加明顯,您可千萬別大意,寶寶很可能是得了疝氣,如果處理不當,還可能危及寶寶的生命!

本期《健健康康成長記》,袋鼠麻麻邀請到了北京兒童醫院、北京東區兒童醫院的普外科特級專家邱曉虹主任,為大家講解:小兒疝氣的發病原因,以及正確的應對治療方法

(邱曉虹,特級專家,醫學博士,擅長小兒普外常見疾病,如:腹股溝斜疝、鞘膜積液、隱睾、包莖、先天性膽總管囊腫、各種先天性肛門閉鎖及瘺管、肛門會陰各種感染形成的瘺管、先天性巨結腸、腸重複畸形、美克爾憩室、臍部畸形、頸部瘺管及囊腫的診治)

什麼是小兒疝氣?疝氣其實在醫學上就叫「疝」,是指腹腔里正常的器官或者組織,通過腹壁的薄弱點、缺損或者縫隙突出來。

如果腹腔的器官或組織是從腹股溝管這個位置突出來,叫做腹股溝斜疝。因為腹股溝斜疝在小兒疝中占的比例較大,所以這篇文章中講的疝,主要就是指腹股溝斜疝。

腹股溝斜疝實際上是一種先天性疾病,男孩比女孩多發,男孩的發病率可占整個發病人群的80%~90%。為什麼男孩多發呢?這是因為男孩有一種特殊的生理結構:腹膜鞘狀突。

腹膜鞘狀突是男寶寶在媽媽子宮內時,腹膜在腹股溝內環處向外的袋形突出。正常情況下,在懷孕第8個月時,鞘狀突會隨著精索和睾丸下降到陰囊內。寶寶出生以後,鞘狀突就會完全閉合,與腹腔不再相通。

如果因為某些因素沒有閉合或者閉合延遲,腹腔內的組織或者器官便會通過它突出到陰囊內,或者陰囊的上方,從而形成腹股溝斜疝。

疝氣對孩子有什麼危害?

患有腹股溝疝的男寶寶,通常能在大腿根部看到包塊,在孩子哭鬧、咳嗽、便秘等腹壓增加的情況下更為明顯。

如果家長用手能將包塊按壓回去,就不用過於擔心。

但如果包塊突出兩三個小時後仍不能回納,孩子哭鬧更加嚴重了,甚至出現嘔吐等癥狀,說明可能發生了疝氣嵌頓,家長一定要及時帶寶寶去就醫,請醫生來幫寶寶做手法複位。如果複位不了,就要及時地做手術。因為疝氣嵌頓對寶寶來說,是十分危險的一種情況。

男寶寶疝囊內容物多為腸管,如果嵌頓時間較長,可引起腸道缺血壞死、腸穿孔、急性腹膜炎等情況,危及生命。此外,男孩的腹股溝疝氣可能會進入陰囊,壓迫睾丸,引起同側睾丸供血不足,影響睾丸的發育和功能。

女寶寶患疝氣嵌頓就更加危險了,因為女寶寶的疝囊內容物往往是卵巢,如果嵌頓時間過長,會導致卵巢壞死,影響到女寶寶日後的生育能力。

小兒疝氣需不需要治療?

如果寶寶的月齡比較小,而且包塊在寶寶安靜的情況下可以自己回納,或者通過家長輕輕按摩的方式可以消失,就不用過於緊張,也不用急於給寶寶治療或手術,因為隨著鞘狀突逐漸的閉合,在寶寶6個月或者1歲左右,疝氣有可能會自愈。不過要注意避免讓寶寶出現哭鬧、咳嗽、便秘等情況,以免腹壓增高引起疝氣嵌頓。

但如果疝氣長時間突出不能回納,而寶寶又哭鬧得很厲害時,或者是寶寶1歲以後,疝氣還沒有癒合,就需要儘早進行手術治療了。因為1歲以後,疝氣基本就沒有自愈的可能了,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加,疝氣手術會越來越複雜,手術切口也會大很多。

家長不要寄希望於疝氣袋、吃藥、打針等辦法,這些方法都不能夠徹底解決疝氣的問題,因為疝氣是一種先天性疾病,必須通過手術才能治癒。

有一些家長擔心孩子太小,做手術不安全,其實疝氣手術對醫生和孩子來說都只算是一個小手術,在門診就可以做,一般半個小時左右就能完成,手術切口也很小,大概只有一兩公分左右,做完之後當天就可以出院。

還有一些家長擔心麻醉藥物會對寶寶的智力產生影響,其實現在的麻醉藥物已經很成熟,對孩子智力和身體不會有什麼副作用。再加上疝氣手術時間短、麻醉用藥量少,因此,家長無需對麻醉藥物心存擔憂。

那麼,除了腹股溝斜疝,疝氣還有其他類型嗎?

如何判斷孩子得的是不是疝氣呢?

疝氣手術後,還有複發的可能嗎?

......

10月13日下午3:30~4:30,北京兒童醫院/北京東區兒童醫院的普外科專家邱曉虹會為大家進行一堂直播答疑課。

關注醫知袋鼠微信公眾號(jjkkczj),發送關鍵詞「邱曉虹」,即可免費報名參加哦~

把您的問題提交給袋鼠麻麻,可獲得邱主任的優先解答!趕緊搬小板凳來聽課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家庭醫生 的精彩文章:

產後第一年,新媽媽必遭的這5種罪,能挺過來的為自己鼓掌
如果胎寶是因這3種意外而出現,就算再想要孩子也要慎重考慮
寶爸寶媽須知,嬰幼兒排氣不暢時有發生,其原因竟然不止一種
小小蘿蔔籽降氣化痰、消食除脹,具有推牆倒壁之功
分娩時,你帶了什麼食物進產房?這4種食物能夠助你一臂之力

TAG:家庭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