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甲午戰敗是光緒的責任嗎?而當時慈禧又在忙什麼?

甲午戰敗是光緒的責任嗎?而當時慈禧又在忙什麼?

甲午戰爭前夕面對日本的挑釁,光緒、翁同龢一派主戰,而慈禧、李鴻章一派則主和。因此甲午戰敗後,很多人認為責任在光緒,這樣的說法顯然是不合適的。

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日兩國同時發起洋務運動和明治維新,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效。其中洋務運動在科學技術方面向歐美看齊,清朝一度出現「同治中興」的局面。到1888年北洋水師成立之時,中國的軍備力量是遠遠優於日本的,這一時期甚至連西方列強也放緩了侵略中國的腳步。

清政府積極開展洋務運動

可惜的是清廷未能在制度上做出變革,致使洋務運動無法像明治維新一樣徹底,中國依然處於政治腐敗叢生、人民生活困苦的局面中。而日本則隨著明治維新的成功,急於從對外擴張中尋求資源和市場。

1887年後日本政府制定出了以侵略中國為核心的「大陸政策」,其第一步是攻佔台灣,第二步吞併朝鮮,第三步進軍滿蒙,第四步滅亡中國,第五步征服亞洲,最後實現稱霸世界,八紘一宇。

明治維新讓日本走上了現代化的道路

為了在軍備上追趕中國,日本提出了十年擴軍計劃,並用60%的國家財政來發展海陸軍,明治天皇帶頭從宮廷經費中每年撥出三十萬用於造船費,文武百官也捐獻出薪金中的十分之一,舉國上下士氣高昂,準備與中國進行一場「國運相賭」的戰爭。

與此同時的清政府,則因洋務運動的成績開始自鳴得意,逐漸放鬆了對軍備的建設。1888年北洋海軍建成之後就再沒增添船隻,1891年後甚至停止了購買彈藥,因為購買船隻和彈藥的軍費被用來為慈禧修建頤和園了。

慈禧在頤和園

1890年時北洋海軍有7艘2000噸位以上戰艦,總噸位27000多噸,對日軍有著壓倒性優勢。然而隨著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十年擴軍計劃,到甲午海戰前夕日本已經擁有了32艘軍艦和24艘魚雷艇,總排水量72000噸,全面超越了北洋海軍。

因此當日本在朝鮮蓄意挑起爭端時,李鴻章非常清楚北洋水師未必能打贏日本,因此力主議和,消極備戰。而此時的慈禧也正忙著籌辦六十大壽,不希望任何戰爭打攪到自己過生日,所以也力主議和。

北洋水師戰艦

但年輕的光緒皇帝不這麼想,尤其是在翁同龢等人的支持下,堅決不願對日本做任何讓步。李鴻章向光緒提議請西方列強從中協調斡旋,光緒言辭拒絕並督促李鴻章積極備戰。

1894年7月23日凌晨日本出兵控制了朝鮮政府,7月25日在海面偷襲了清軍運兵船「濟遠號」和「廣乙號」,8月1日中日雙方正式宣戰。

這次戰爭日本是蓄謀已久,並做了充分準備的,而中國方面則屬倉促備戰。甲午開戰之時,清軍陸軍總兵力達96萬人,日軍總兵力為24萬人,而實際參與到這場戰爭的清軍只有10餘萬人,少於日軍的17萬人。

黃海海戰

由於此戰關乎日本國運,所以日本幾乎是傾巢出動所有優勢兵力。在平壤之戰大敗清軍後,日本又在9月17日黃海海戰派出12艘精銳艦隊,清軍則派出丁汝昌率領的10艘軍艦和8艘附屬艦。

在黃海海戰中,雙方軍隊從中午12點50分激戰至下午5點半結束,在萬炮齊發中海水幾近沸騰,日本比叡、赤城、西京丸號諸艦遭受重創,而北洋海軍則全軍覆滅,清政府30年洋務運動的自強成果隨之灰飛煙滅。

李鴻章與日本政府簽訂《馬關條約》

甲午戰敗後日本獅子大開口,脅迫清廷簽下了《馬關條約》。在《馬關條約》簽字用寶的時候,據記載光緒帝「繞殿急步約時許,乃頓足流涕」。

甲午戰爭和《馬關條約》讓日本一躍進入強國行列,也激起了西方列強瓜分中國的浪潮。為了忍辱發憤圖強,不久光緒就聽取康有為的建議開啟了激進的戊戌變法。

電影《譚嗣同》中的慈禧和光緒

甲午戰爭雖是光緒帝力主開戰的,但戰敗的最根本原因在於清廷軍備廢弛和消極備戰,因而把戰敗的責任歸在一個並無實權的皇帝身上,恐怕是站不住腳的。

(責任編輯:楊波)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互聯網

本文系BeijingCom原創稿件

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緒 的精彩文章:

電視劇最著名的幾個妃子格格的真實面貌,有的很醜有的卻很美
光緒帝是怎麼死的?如果光緒不死,中國歷史會是另外一個樣子
光緒的棺材都被盜走,但盜墓賊就是沒發現他手裡握著的寶貝!
末代皇帝的弟弟,光緒皇帝的親侄子,此人一去中國再無王爺!
慈禧死後面南背北,大張著嘴還想發號施令,亢奮嚴肅彷彿魂魄還在

TAG:光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