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與佛陀穿越時空的對話
在加州理工大學,(我)參觀了愛因斯坦在此任教時的住所。他(愛因斯坦)認為,宗教需要科學,科學也需要宗教。他曾說過:「沒有宗教的科學是跛子,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瞎子。」
——慈誠羅珠堪布微博
下文根據慈城羅珠堪布開示原文整理
科學和佛教都在以各自的方式解釋這個世界,它們的結論是殊途同歸還是分道揚鑣?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之一,而佛教的《華嚴經》里也講到了相對論,兩者之間是否有一定的關係?
GIF/1K
一、愛因斯坦的空間相對論
愛因斯坦在狹義相對論中講到空間相對論和時間相對論。空間相對論是說物體的大小、長短都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成立的。相對於什麼呢?相對於光速。速度的快慢,決定了物體的長和短。平時生活中我們是感覺不到的,但是當一個物體的速度接近光速的時候,它就會發生明顯的變化。比如同樣兩張桌子,一張放在地球上,另一張放在宇宙飛船里,當宇宙飛船的速度接近光速的時候,裡面的桌子就會縮小。簡單地說,這就是空間相對論裡面講到的內容。
二、《華嚴經》的空間相對論
「一毛端處大小剎,雜染清凈粗細剎,如是一切不可說,一一明了可分別。」一根頭髮或者毫毛的頂端叫毛端,這是現實生活中我們所能找到的最小的空間。一個毛端上面有大大小小的剎土(也就是世界,比如地球就是一個剎土),而且這些剎土,或清凈或染污,或粗大或細微,它們不是混在一起,而是一個個清晰明了。現代物理講,一根針的針尖可以排列七個原子。一根毫毛的頂端怎麼可能容納下世界呢?但接下來還有更令人費解的。
「以一國土碎為塵,其塵無量不可說,如是塵數無邊剎,俱來共集一毛端。」把一個世界摧毀,碎為塵土,塵土的數量多到無法言喻,與這些塵土數量等同的世界,可以彙集在一根毫毛的頂端。
「此諸國土不可說,共集毛端無迫隘,不使毛端有增大,而彼國土俱來集。」雖然這麼多的世界聚集在一個毛端,但是絲毫不擁擠,而且這個毛端不會變大。
「於中所有諸國土,形相如本無雜亂,如一國土不亂余,一切國土皆如是。」這麼多的世界,長方形的也好橢圓形的也好,沒有雜亂,也不會變形。
又說:「於一微細毛孔中,不可說剎次第入,毛孔能受彼諸剎,諸剎不能遍毛孔。」一個毫毛的毛孔當中,可以有次序地進入成千上萬個世界,而毛孔不會變大,這些世界也不會變小。簡直越說越匪夷所思了。
科學家講過一個有意思的事情,如果你坐在公園的椅子上休息,這時候,旁邊的人給你講量子力學,你肯定會慢慢小心翼翼地離開他,你會認為這人是瘋子。同樣的,如果你聽到旁邊有人說《華嚴經》里的這些話,你一定也會慢慢地離開他,躲得遠遠的。
三、從一組頗具震撼的圖片說起
那麼《華嚴經》講的內容怎麼解釋呢?我們先來看一組圖片。
這是從十億光年之外看到的宇宙。中間有幾個白色的點,其中一個很小很小的點,它不是地球,也不是太陽系,它是我們的宇宙。
可能很多人都看過這組圖片了,所以我就省略了部分中間的圖。這是一百萬光年,可以看到銀河系的銀河臂,像手臂一樣的部分叫作銀河臂。佛像的心口有一個卍字,就是銀河系的形狀。
繼續接近,十萬光年的時候,進入了銀河系,看得比較清楚了。
一萬光年,我們把視野聚焦在銀河系其中的一條銀河臂上面,太陽系就在其中。
一光年,可以看到中間一個白點。
一千億公里的時候,終於能夠看到太陽系的土星、金星、火星、木星等衛星了。
十億公里,這時候,其他的就不重要了,現在我們準備看太陽系裡面的地球。
十萬公里,可以清晰地看到地球。
然後一千公里,看到了一個湖。
一百米,草坪上有一個人在曬太陽。
下面我們要進入這個人的身體內部,去看他的細胞。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許會發現剛才講的有關一個毫毛孔中有很多世界的線索。
這是一米距離了。
0.1米,看到的是他皮膚的一些細節。
一百微米,這是手上的毛孔。
十微米,這是一個細胞。
一微米,進入細胞裡面。
繼續深入,就看到DNA,然後再往裡面就能看到內部的更多細節,有很多很多微塵。
這是微塵放大到一納米。
繼續放大,看到原子核外圍的電子云。
十皮米的時候,看不到任何的形狀,彷彿又回到了剛才看到的宇宙太空。
我們挑出其中兩幅圖做對比,左邊是從十光年之外看到的宇宙,右邊是顯微鏡下十皮米微距觀察到的人體細胞內的微塵,也就是人體內在的宇宙。我們會認為,雖然兩幅圖很像,但是一個是宇宙空間,一個是人體內的最深層,兩者的大小肯定不一樣。但是,其實並不存在絕對的大和小。
四、多維空間不是科學幻想
有這樣一種可能性,人類從十光年外看宇宙天體是這個樣子,而另外一種生命——人體最深層的微塵上也居住著生命——從它們的感官來看,它們的宇宙就是我們身體內在的結構,我們的一個細胞的最深處就是它們的宇宙空間。
告訴大家世界是重疊的,除了我們平時接觸到的三維空間以外,還有五維空間、七維空間、八維空間等更多的空間。實際上佛教很早就講過這個理論,現在科學家也在往這個方向研究。
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個宇宙空間,說不定就是另外一個生命的一個細胞的最深層,只是因為我們還沒有走到盡頭,所以我們認為是外太空。也許我們現在就生活在另外一種生命的細胞裡面,把一個微塵當作地球。但只是有這個可能而已,這其實不是佛教的邏輯。
真正的邏輯是什麼呢?對於我們的感官而言,大和小是相對的。感官看到的是大,對我們來說就是大;感官看到的是小,對我們來說就是小。就像愛因斯坦認為物質會因為速度而變長或變短一樣,但佛教不說速度,而說人的感官,因為人的感官可以把一個東西看成很大,也可能把一個東西看成很小。
五、世界的樣子由你的感官決定
通過上面的觀察分析,《華嚴經》帶來的匪夷所思就迎刃而解了。以我們的感官,一根毫毛的頂端不可能容納很多世界,但是另外一個具有不同感官的生命看來,十皮米微距的這些微塵就是整個宇宙。六道輪迴這個宇宙當中,絕對存在與我們的感官完全不一樣的生命,我們眼中一根毫毛的頂端,對他們來說就是宇宙。
這樣我們就會發現,其實長和短只是大腦裡面的一種錯覺,並不是外在的東西。我以前講過,顏色和形狀都是我們視覺的錯覺。現在科學講的和佛教講的,完全走到一起了。
如果我們的眼睛是一個高倍顯微鏡,我們就看不到人的皮膚和手,看到的都是和上面圖片一樣的一堆微塵。但是因為我們的感官非常遲鈍,我們把沒有形狀的看成有形狀,沒有顏色的看成有顏色,我們在這個世界裡面活得很開心,卻不知道深層次是什麼樣的,這一切就像做夢一樣。這就是佛教的相對論。
佛就是以《華嚴經》里這種看似矛盾的道理來打破我們對空間、對世界的執著。佛告訴我們,沒有什麼絕對的大小之分,一切都是相對的,你有什麼樣的感官,就能看到什麼樣的世界。最終大家要明白,這個世界不是真實的東西,世界到底是大還是小,不是由這個世界來決定,而是由我們的感官決定的。
世界就是我們內在精神的投影,心就像投影機,萬事萬物就像投射在屏幕上的圖像。如果你想滅掉屏幕上的圖像,就要把投影機關掉。所以,大乘佛教最終極的訣竅,就是看清自己的心是怎樣的狀態,了解了自己的心,就通達了萬事萬物,這就是證悟。
素材來源:
慈誠羅珠堪布《華嚴三講 (二)華嚴經與相對論》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