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何以自古就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盤點我國古代的鼓勵生育政策
史海鉤沉13:我國古代的鼓勵生育政策
由於生育對家庭有利,對國家也有利,在古代,人口越多,也就意味著國家實力越強,所以,中國古代的歷代統治者都是鼓勵生育的。多生多育、多子多福的觀念深入人心。早在先秦時代,就有「螽斯羽,詵詵兮,宜樂子孫,振振兮」(《詩·周南·螽斯》),「卑爾昌而熾,卑爾壽而富」(《詩·魯頌·閟宮》)等祝福子孫繁昌的歌謠。各國統治者還採取一系列措施鼓勵生育,比如春秋時齊國的管仲提出消除社會鰥寡現象的「合獨」主張,他說:「所謂合獨者,凡國都皆有掌媒。丈夫無妻早鰥,婦人無夫早寡,取鰥寡而合和之,予男宅而家室之,三年然後事之。」(《管子·入國》)管仲還認識到性別比失衡不利於人口發展,建議齊桓公減少他的後宮人數,不讓「宮中有怨女」。
《詩經》中有許多詩篇都是讚美多子多孫
為了增加人口,發展經濟,我國古代還提倡早婚早育。男人決定家族,父母催著兒女娶妻;女人決定民族,政府則催著女子嫁人。
孔子主張:「男人二十而冠,有為人父之端;女子十五許嫁,有適人之道。於此而往,則自婚矣。」(《孔子家語·本命》)墨子說:「昔者聖王為法曰:丈夫年二十,不敢毋處家,女子年十五,毋敢不事人,此聖王之法也。」墨子解釋說:「欲早處家者,有所二十年處家;其欲晚處家者,有所四十年處家。以其早晚相踐,後聖王之法十年。若純三年字子,生可以二三年矣。」(《墨子·節用上》)他的意思是說,如果三年生一個孩子,早婚十年,就可以早育三個孩子。但由於好不容易父母才將女兒培養成勞動力,父母還想她為家裡多做一些貢獻,父母並不希望她過早結婚離開家庭。在這種情況下,統治者就用法律來設置結婚上限年齡,防止晚婚。從古代墓志銘及一些筆記來看,古代女子在十五至十九歲結婚者為多。
墨子總結了戰爭損耗人口的原因,雙方將士或死於戰場(「攻城野戰者,不可勝數」),或死於饑寒(「饑寒並餒病而轉死溝壑中者,不可勝計也」),並且夫妻分離,減少了生育機會(「且大人唯毋興師,以攻伐臨國,久者終年,速者數月,男女久不相見」),因此,墨子稱戰爭是「寡人之道」(《墨子·節用上》),他倡導「非攻」。墨子認為厚葬久喪既浪費財物,又「敗男女之交」(《墨子·節葬下》),主張「節葬」。墨子看到統治者「使民勞」、「籍斂厚」,致使「民財不足、凍餓死者,不可勝數也」,希望輕徭薄賦,以使「民勞而不傷」,「民費而不病」(《辭過》)。墨子認為性別比失衡影響人口繁衍,「當今之君,其蓄私也,大國拘女累千,小國累百,是以天下之男多寡無妻,女多拘無夫。男女失時,故民少。」他反對蓄私,提出要讓「宮無拘女,故天下無寡夫。」(《墨子·辭過》)
墨子像。墨子提倡多增加人口。
在這些思想家的多生育願望的影響下,追求多子女成為我們民族生育心理的一大特點。
西方文明同樣也認為多子多福,鼓勵儘可能地多生孩子。古希臘斯巴達的立法者庫古認為,對婦女來說,生育是第一要務。古希臘 作家希羅多德說:「多子是男子除武通外的第二大美德。」悲劇《伊翁》中的主人公誇耀說:「我原有適量的財產,還過著多子多福的生活。」
由於古代夭折率高,瘟疫、戰亂常使人口銳減,這種多子多福、早婚早育的觀念對維持民族人口的數量非常重要,並且早育比晚育更有利於優生。
春秋晚期,越王勾踐卧薪嘗膽、勵精圖治,最終滅掉吳國、一雪前恥,這個故事一直以來振奮人心。勾踐是否卧薪嘗膽,如今已經難以考證,但是《國語》中卻明確記載了越王為了強國而鼓勵生育,經過二十年的鼓勵生育終於滅亡了吳國。(《國語·越語上》)勾踐產:「我聽說古代賢明的君主,四面八方的移民來歸附他就像水往低處流似的,如今我沒有能力吸引移民,只好帶領國人繁殖人口。」
勾踐「令壯者無取老妻,令老者無取壯妻」,因為這種年齡懸殊不利於生育,一方有生育能力,另一方卻沒有,導致無子女,即便生育孩子,也不利於養育。
勾踐對不實行早婚者還要罪及父母:「女子年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則父母有罪。」
勾踐非常重視生育安全,「將免者以告,令令醫守之。」孕婦臨產的時候,要向官府報告,官府會派醫生守護,免費醫療,確保母子平安。這一點很了不得,即便是現在的歐美和日本也難以做到這一點。
勾踐對生育的獎勵也是十分豐厚的:「生丈夫,二壺酒,一犬;生女子,二壺酒,一豚;生三人,公與之母;生二人,公與之餼。令孤子、寡婦、疾疹、貧病者,納宦其子。」就是說,生男子獎勵兩壺酒和一條狗;生女孩獎勵兩壺酒和一隻豬;倘若生了三胞胎,則國家委派專門的乳母照顧;生雙胞胎的,國家發給食物。那些孤兒、寡婦、患病的人、貧苦和重病者,由公家出錢供養和教育他們的子女。由於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低,糧食產量低,養一頭豬或者一條狗並不容易,勾踐這樣的獎勵不可謂不豐厚。
勾踐卧薪嘗膽。繁育人口令越國實力大增。
漢高祖劉邦規定「民產子,復勿事二歲。」(《西漢會要》卷四十七),百姓生育子女,可免徭役兩年。
漢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詔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漢書·惠帝紀》)西漢初年百姓七歲到十四歲,每年納口賦23錢,十五歲至五十六歲的,每年納算賦120錢。惠帝這個法令使十五至三十的未婚女子多交算賦,而且還是常人的五倍。這也即是說,你不出嫁、不生育,那麼應該生育的子女的人頭稅就要由你來承擔。現在西方國家雖然也通過納稅「懲罰」丁克家庭和單身者,但力度遠遠達不到漢惠帝那時的程度。
漢武帝為了彌補抗擊匈奴戰爭的軍費支出,將口賦年齡改為三歲算起,大大增加了人民的負擔,許多人因此不敢生兒育女,有的生下嬰兒甚至會偷偷殺死。「武帝征伐四夷,重賦予民,民產於三歲則出口錢,故民重困,至於生子輒殺,甚可悲痛。」(《漢書·貢禹傳》)人口損耗十分的嚴重。漢元帝(前48-33年在位)繼位後,重用貢禹。貢禹認為造成人口損耗的原因是死亡率高,一是因為賦役繁重;二是因為從天子、王公貴族到富豪人家競相奢侈。「天下之民所為大飢餓死者」,農民獲利甚少,許多農民「棄本逐末」,放棄農業,出現了「耕者不能半」的現象。為了降低民生壓力,貢禹反對揮霍浪費,建議「乘輿服御器物,三分去二」;他還建議減輕賦稅,將原來從三歲起「出口錢」改為自七歲起,以減少民間「生子輒殺」的現象。算賦年齡也改為從二十歲算起,並建議「諸離宮及長樂宮衛,可減其大半,以寬繇役。」貢禹認識到性別比失衡也是人口無法發展的一個原因,他認為當時「內多怨女,外多曠夫」,人口出生率不高,主要是漢武帝以後「多取好女至數千人,以填後宮」和「諸侯妻妾或至數百人,豪富吏民畜歌者至數十人」造成的。貢禹主張將「諸官奴婢十萬餘人」免於庶人,讓她們嫁人生子。
東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下詔,除規定「人有產子者復,勿算三歲」外,又「今諸懷妊者,賜胎養穀人三椹斛,復其夫,勿算一歲。(《東漢會要》卷二十八)。漢朝通過減稅來鼓勵生育,與美國目前的政策很是類似。
晚婚和單身是不利於人口繁衍的,西晉政府法律規定:「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長吏配之。」(《晉書·武帝紀》)也就是說,女子到了十七歲,父母不嫁的話,國家代其操辦婚事。西方國家也反對單身,1740年的英國《女兒經》說:「老女孩現在被看作災難。」現在日本生育率低,與晚婚、單身者比例太高關係甚大,政府對此也很是無奈。
唐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頒布了《令有司勸勉庶人婚娉及時詔》,規定:「朕肅奉天命,為之父母,平定甫爾,劬勞未堪。厚生樂業,尚多疏科,永言亭育,用切於懷。若不申之以婚姻,明之以顧復,便恐中饋之禮斯廢,絕嗣之釁方深。有懷怨曠之情,或致淫奔之辱。憲章典故,實所庶幾。宜令有司,所在勸勉,其庶人之男女無家室者,並仰州縣官人,以禮聘娶。皆任其同類相求,不得抑取。男年二十女年十五已上,及妻喪達制之後,孀居服紀已除,並須申以媒媾,令其好合。若貧窶之徒,將迎匱乏者,爺於其親近,及鄉里富有之家,褎多益寡,使得資送以濟。其鰥年六十寡婦年五十已上,及婦人雖尚少而有男女,及守志貞潔者,並任其情願,無勞抑以嫁娶。刺史縣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時,鰥寡數少,量淮戶口增多,以進考第。如其勸導乖方,失於配偶,准戶減少,以附殿失。」由此可以看出,唐太宗將嫁娶情況作為考核官吏升降的標準之一。
唐太宗像
武則天統治時期也曾經頒布過類似的詔令,力圖做到「內無曠婦,外無曠夫」。至開元二十五年,唐玄宗將婚齡提前,「諸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並聽婚嫁」(《唐令拾遺·戶令》)。目的都是為了增加人口。除了鼓勵生育外,唐朝還招撫流亡。貞觀三年招附塞外民族120萬口,貞觀三至五年,從突厥那裡贖還華人八萬餘口。開元初,還讓兩萬餘僧尼還俗。(《舊唐書·玄宗紀上》卷八)
北宋仁宗時期,頒布「胎養令」,規定懷孕的婦女如果沒有經濟來源的,可獲得補貼。貧困人家的孩子出生後,能得到錢和米的資助,以及減免各種稅負。朝廷還創辦「嬰兒局」,收養棄嬰;國家出錢,來僱傭養母和收養家庭。這樣的政策與歐美現在的政策非常類似。
南宋規定貧乏之家生男生女不能撫養者予以救濟,下令各地官府收養因饑饉而遺棄的小兒,民間有收養遺棄小兒者官府出粟米補助。宋元也繼續把戶口增減作為對地方官政績考核和提升獎賞的一個重要標準。
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規定:「凡庶人娶婦,男年十六,女年十四以上,並聽婚娶。」(《明史·志第三十一》)
從上面這些例子可以看出,中國人口一直高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並非偶然,也並不容易:一方面得益於傳統的生育文化,另一方面也是歷代統治者苦心經的結果。古代帝王是世襲制,得考慮「子孫帝王萬世之業」,需要籠絡一批深謀遠慮之士,思考國家的持續發展,並且當時人們敬畏鬼神,有道德底線,因此能夠建立起可以沿用數千年的制度。周朝的禮儀制度、儒家學說、秦始皇的郡縣制度是確保中國在文化上和領土上保持統一的一個重要原因。現在西方政府是任期制或者選舉制,只考慮自己任期內的事情,只要維持幾年內不出大的亂子就行,行事苟且,不能說這樣的制度就完全不好,也是有其優點的,但歷屆政府還是目光太過短淺,不能制定長期的可行的制度,這也是生育率低迷的一個重要原因。
中國人口眾多,主要是生出來的。我們能有這麼大的疆域,也是因為人口佔領的緣故,上海復旦大學生命學院的研究表明,漢文化的擴散源於人口的擴張而不是民族融合。
※慈禧太后身邊的大紅人李蓮英是怎麼死的?他是善終還是慘遭橫死
※沉迷美色、娶妻生子也有高大上的理由,高僧的境界凡夫俗子學不來
※明成祖朱棣的心病:建文帝下落之謎,自焚而死還是逃亡在外
※南宋的民族英雄你只知道岳飛和文天祥嗎?那些不為人知的英雄們
※關羽的成神之路,慈禧太后看戲時見到他出場為什麼要起立
TAG:慧讀古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