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矽谷碼農也為房價愁,巨頭公司無奈爭相造城留人

矽谷碼農也為房價愁,巨頭公司無奈爭相造城留人

虎嗅註: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美國曾興起過一種特殊的建築群落——公司城(Company Town),企業主們便是這類聚居區的主人。他們為員工提供優質廉價的住房和完善的配套設施,但與此同時也會對其施之以家長式的管理。因此,Company Town 在美國商業史上一直毀譽參半。近來,矽谷又傳出了 Facebook、谷歌和亞馬遜等巨頭要為員工造優質居住區的消息,這引發了不少媒體的擔心:這些科技巨頭會成為相應社區的「統領」嗎?他們會對其中居民施以何種管理?會讓家長制死灰復燃嗎?

以下內容由虎嗅結合維基百科、The Baffler等資源綜合編譯而成。

「我當程序員可不是為了糊口的!」

今年 2 月底,一個年近 40 、稅前工資 16 萬的推特工程師在接受《衛報》採訪時,就差沒罵娘了。而他不過是矽谷屌絲集體照中的一個像素而已。

在矽谷,無論多豐厚的工資都會像冰塊一樣融化在炙熱的高消費中。那些表面看上去優越的待遇就像黑暗花園中的一束光,吸引著無數小飛蟲趨之若鶩,然後把這些小蟲子都掐死在現實的黑洞中。

所以當某小青年一臉期待地在美版知乎「Quora」上詢問「12萬美金的年薪能在灣區過上何種生活」時,他收到了無數大叔扎心的愛撫,匯總成一句話就是:假使你有房無貸,這筆錢還夠你享受青春;但假使沒有這點前提條件,那麼你可以和中國北上廣的苦逼青年們拜把子了——難兄難弟嘛。

你看,焦點還是在房子上。

不是人人都有毅力蝸居在停車場里攢首付的,所以逃離成了睡里夢裡都忘不了的主題。來看看下述數據:

去年九月,在線求職平台 Woo 數據顯示,29% 的灣區科技員工正在找尋離開此地的工作機會,而該比例在2015年為 22%;

今年 6 月 16 日,美國加州酒業發展局發布數據稱,5月舊金山的就業人數降至54.26萬人,為2016年6月以來的最低;

今年 7 月 23 日,美國求職網站Glassdoor 發布數據稱,過去五年內聖何塞地區與軟體相關的工作崗位增長率下降了7.7%;

臣民們要回家種地去,王們自然坐不住了。最沉不住氣的要算谷歌和 Facebook 了。先說谷歌。據說為了能持續在山景城拿地、保地,這幾年穀歌跟地方政府一直在掰腕子。直到去年,它才通過置換,從領英手裡拿回了對方於前年從當地政府獲批的、數百萬平方英尺的商業地產。隨後它便對外宣布,要在部分地塊上為員工修建廉價模塊房;而 Facebook 則更是大手筆。今年 7 月,該司宣布要擴建其位於加州門洛帕克市(Menlo Park)的總部,將其命名為 Willow Campus,並在其中新增1500套住房。除要將 225 套住房以低於市場價的價格對外租售外,Facebook 還要為準居民們提供雜貨店、藥房等配套設施。

這代表了「公司城」在美國的復甦嗎?

這大概是 Facebook 放出上述消息後,外媒們猜測最多的話題了。

那什麼叫「公司城」呢?根據維基百科的解釋,公司城(Company Town)是一種比較特殊的城鎮模式,興起於十九世紀末,繁盛於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其地理位置通常位於偏遠地區,往往以伐木廠、鍊鋼廠或造車廠等大型工廠為中心向外擴展。「城」里幾乎所有的基礎設施(包括房屋、店鋪、學校、市場甚至醫院、教堂等)都歸同一企業所有;而其中的居民也幾乎都是在該企業或企業下屬的城市機構內工作。這些居民與企業之間存在著「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關係,若企業發展得力,則該聚居區往往能吸引外部居民和其他企業入駐,從而變成真正像樣的城鎮;若不然,大量居民便會辭工外遷,另謀生路,從而令該聚居區最終走向蕭條。

雖然形式特殊,但這種 Company Town 絕不是美國獨有。從蘇聯、法國到加拿大,從日本、印度到多米尼加,全球國家多半都有(或曾有過)幾座公司城。法國的米其林城、日本的日立市、豐田市……現在都還在運轉,而美國,自從 1920 年代進入戰後經濟繁榮後,工人們便不再需要仰賴僱主面面俱到的供應了,加上交通日益發達,他們也不再需要就近企業居住,所以漸漸地,美國的公司城便日趨沒落了。

然而冷落了近半個世紀後,如今繼任者們——Facebook 和谷歌等——又要把榔頭揮起來了。這是否代表著公司城在美國的復甦?效法者又會有誰呢?此外,還有個重要問題就是——

我們真的需要從搖籃到墳墓的「理想國」嗎?

一般公司城的建立都伴隨著頗具爭議的家長制。維基百科認為,西方的企業家長制之所以曾被廣為接受,是因為很多企業家都曾認為:像家長一樣給予、像家長一樣管理,這既是一種道德責任,也是一種宗教義務。譬如米其林的前總裁弗朗索瓦·米其林就曾說過:

「家長作風就是這樣一種觀念:人們一無所有而你又擁有一切,所以必須給予他們一切。同時你比他們更清楚哪些東西對他們有好處。這就是家長作風。」

也就是說,家長制代表著一種「給予與主宰時刻並存」的狀態,發展到極限,就是「從搖籃到墳墓,無所不包、無所不管」。近現代商業史上力圖做到這種程度的企業層出不窮,其中,上文提及的米其林便是典型代表之一。

根據《米其林傳奇》一書的介紹,在法國大多數企業還在沉睡時,米其林就已經開始為員工打造從生到死、全方位無死角的福利帝國了。1909 年到 1929 年,將近兩千套廉價住房在克萊蒙費朗拔地而起,「米其林城」漸漸成型;以該「城」為中心,一個個診所、學校、教堂、合作社甚至體育場、健身館、狩獵場……都應運而生,以致到了最後,不少工人都是「在米其林診所出生,在米其林學校完成從託兒所到技校的教育,在米其林合作社購物,在米其林教堂祈禱,在米其林各協會內娛樂,甚至死後,遺體也會被送上配有米其林輪胎的靈車」。

從起點到終點,米其林式的「周到」已經讓人嘆為觀止,但殊不知,比它更登峰造極的還大有人在。譬如美國的鉑爾曼酒店品牌的創始人喬治·鉑爾曼。1880 年,此人在芝加哥市以南 14 公里處買了一塊約3500英畝的地,並很快建造了一個五臟俱全的現代化小鎮。在此生活的人們可以享受那個年代相當難得的城鎮設施,包括圖書館、劇院、旅館、街心花園等。不過不久後,該鎮就因為在管理上越來越專制而飽受詬病。據相關文獻的介紹,鉑爾曼本人成了該鎮的君主。他禁止居民出版獨立刊物、發表公開演講,也禁止他們舉行公開集會。他的調查員們有權入戶檢查衛生、有權廢除工人的承租權。這還不算,居民們甚至連讀什麼書、看什麼戲都要在鉑爾曼的監管範圍內。積怨曠日持久,以致有工人曾這樣訴說自己的怨毒:

「我們生在鉑爾曼的產房,吃在鉑爾曼的商店,受教在鉑爾曼的教堂……等我們死了,還要葬入鉑爾曼的地獄。」

後來到了 1839 年,美國滑入經濟大蕭條,鉑爾曼迫於經濟壓力大幅削減工人工資卻拒絕降低房租,結果終於招來了幾場罷工,一個曾被政府讚譽為理想小鎮的 Company Town,從此走入窮途。

然而這並未澆滅美國企業主們興建理想國的雄心。1909 年,巧克力大王米爾頓·好時再度為員工造城。除繼承了為員工營造精緻城池的理念外(室內管道、中央供暖、垃圾收集服務以及各類娛樂設施一應俱全),米爾頓還立志要讓自己的小城成為「沒有貧窮,沒有煩擾,沒有罪惡」的小天國。因此,他也像鉑爾曼一樣讓居民時刻處於監控之下,譬如,進入下班時間後,居民都有義務接受調查以證明自己沒有過量飲酒……終於,1937 年,抗議爆發並引發了流血衝突,米爾頓的「統治」自此宣告結束。

結語

當然,鉑爾曼和好時先生留下的城池並未被剷除,而是作為商業史上的遺迹存留至今。也正因為此,當 Facebook 們傳出要造城的消息時,媒體們的記憶才會被飛快喚醒。而他們擔心的理由就在於:美國的企業文化發展到如今,家長製作風似乎已被掃入角落,但這一成果的前提條件是:企業只對員工8小時內的行動有管理權。如今,一座設備更勝往日的城池近在眼前,建造者又已對外公開宣布,自己對其中一切都擁有管理權,入住其中的員工等於把自己的一天 24 小時重又交託給企業,這種情況下,Facebook 們該如何保證自己不把意志強加給員工、讓他們在不以自由為交換條件的前提下,享受到令人心安的福利呢?

我們等待科技巨頭們的答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虎嗅APP 的精彩文章:

你的公司今天被韓雪怒斥了嗎?
關於體育創業與投資,我們有幾點不成熟的小建議
沒想到,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了他
提問:手機必須長倆眼睛嗎?
直播平台侵權叢生的背後,是主播們無技可炫的無奈?

TAG:虎嗅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