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趙堡太極拳十三字精義和七層功夫

趙堡太極拳十三字精義和七層功夫

趙堡太極拳的十三式的內容是:

圓、上、下、進、退、開、合、出、入、領、落、迎、抵。他說:命名十三式。總而合之,為十三,因各有效用,故不得不列為十三。他又說:其中所包一圓、兩儀、四象、八卦,各有秘訣,一絲不亂。一太極圖之中而十三式俱現,秘莫秘於此矣。

七層功夫說:

1、一圓即太極,2、上下分兩儀、3、進退呈四象,4、開合是乾坤、5出入綜坎離、6、領落錯震巽、7、迎抵推艮兌

首先說明,傳統拳術攻防之道就三項基本內容,即修鍊、建體、至用。談拳論道,不能混同的說,必須要修鍊、建體、至用分明,而能一以貫之。古人云:「涵養之以靜以蘊其繼(體),靈妙之以動以暢其用。體非無以立其大本,用非無以徹其元功」。下面就從修鍊、建體、至用三項內容,系列的剖析趙堡太極拳的十三式的內容和七步功夫說的內容之精義。

一、圓,一圓即太極:此層從背絲、纏絲分出陰陽,其練是纏法,其用是捆法。

此圓者,從體立論,即自己的法身道體,即太和一氣之圓滿的體象。就是老子在《道德經·第一章》中所描述的內容,其曰:「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道體無形無象,但確是妙有。後人將此稱為「太極」之體。而關於此法身道之體的論說,歷來聖賢皆有描述。

這個法身道體能生萬法之用,何能十三個字就概括的了的。但是,運用此十三個字是可以概括的論說了。當然,這也是運用融化法融化的說法。

如以境界說:身體如同九重天,內外如一,玲瓏剔透,無一絲雜氣攙入其中。言之純是天理,身一動作皆合天道。與聖人並立,與太虛同體。

太極的法身道體之說法的來源:源於《易經》的「健順和之至也,太和一氣」。道也,天地人物之通理,名之曰太極。

背絲者,8字運行的勁勢方法之法式;纏絲者,內氣、外形雙曲螺旋的勁勢動變方法之法式。故曰:其練是纏法。就是順逆纏絲法,亦名:陰陽逆從、勁形反蓄法。

其用是捆法,因有內氣、外形順隨而用的「內吃外靠、外吃內靠」的兩種技法功夫,可造成一點子粘走相生,化打合一的拳勢,雖不打敵而敵莫敢亂動,足下如站在圓石上一般,不動都欲跌倒。

二、上下分兩儀:此層陽升陰降,陽輕陰重,其練是波瀾法,其用是就法。此上下者,上天下地之兩儀也。自身的內氣為自己的天,自身的外形為自己的地。內氣者,健之體,外形者順之體。此正《太極拳經》中所說的「健順參半、引進精詳」之句的精義。此乃天地定位的體現。內氣、外形的性質,又是乾坤定位法的結果,即干健坤順法說。

這就有了內氣、外形,柔外剛中的匹配如一的法式,即健順德之體立;就其所用,柔化剛發,以柔用剛,陰陽迭神其用。

而上下、進退、開合、出入、領落、迎抵,皆是出現在兩儀法式中的矛盾統一運用的技法問題,即內氣、外形對立統一於一體之中的問題。此乃「不知兩何能知一」的傳統拳術體、用之概念,即「二一一二」之練、體、用的宗旨。

而此乃專以內氣、外形之「氣升形降、氣降形升」的升降法式立論而概括之。「氣升形降、氣降形升」的升降法式周而復始的運作,以內氣論,猶如水之波瀾,就是心意六合拳的波浪勁、翻浪勁之法式,故曰:其練是波瀾法。因其可以「隨屈就伸、隨伸就屈;隨起就落、隨落就起」,本是順隨之起落法式。不言順隨二字,只以「就」字言之,其實就是順隨之法式的論述。而上下、進退、開合、出入、領落、迎抵等諸法式,皆可以是「就」法言之。

三、進退呈四象:此層半陰半陽,純陰純陽,互為往來,其練是蠆蟲法,其用是伏貼法。

承上一句「上下分兩儀」而論述四象的法式。因為,子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而有關四象的法式,《太極拳經》中有專段論述,論之如下:

寒往暑來,誰識其端?千古一日,至理循環。

上下相隨,不可空談;循序漸進,仔細究研。

人能受苦,終躋渾然!至疾至迅,纏繞迴旋。

離形得似,何非月圓;精鍊至極,極小亦圈。

其中「千古一日,至理循環」一句,就說明的是「四象」法則的。

何止進退呈四象,凡兩儀中的一切內容,如以暗勁法式匹配,在攻防中皆呈現的是四象的法式。如果勁形反蓄,陰陽逆從,則一身之中,進中有退,退中有進,此乃暗勁的法式。其根本來源於《易經》的「陽數始於一,陰數始於四」的道理。即少陽、太陽、少陰、太陰四象動變法則中才見攻防兩儀之事實。

以外形虛實法言之,就是「上下相隨」的四象動變法則,此其一也。如再以「勁形反蓄」法論之:左攻右守,左攻者形出而勁勢返迴旋;右守者形回勁勢反發出。內氣、外形合觀之,呈現出攻守兩儀動變中見四象的動變法式為根基。右攻左守者亦如是法,凡兩儀攻守法式皆如是法。故名曰:「互為往來」。

此勁形反蓄法的實施自有「觸處成圓」的化解攻擊之妙用,又有「方正直進」的攻擊犀利的趣味!此乃是「蜘蛛游網,荷葉滾珠」的靜以制動之挨著何處何出發的法式。故曰:其練是蠆蟲法。蠆蟲者,蜈蚣、蚰蜒之類的百足之蟲,如制其一處,而其身體其他部位仍能動變之義。而其所用的是「敷法」,故曰:「為伏貼法」。這是在接觸點部位採用的「敷法」而說的,即內氣、外形的「內吃外靠、外吃內靠」的方法。因為採用這樣的法式可具有不攖人之力的不干擾對方,致使對手防不勝防。

四、開合是乾坤:此層天地相合,陰陽交合,其練是抽扯法,其用是撐法。

《太極拳經》中說:「虛實開合,即是拳經」。傳統拳法中內氣者,干天之體,故而健運不息,純粹之精也;外形者,坤地之體,故而鎮靜厚載,順從之德。內氣、外形,柔外剛中匹配如一的暗勁法式,講的就是「勁形反蓄」的法式,此謂天地相合。如果勁形反蓄的法式再以「開合法式」來論述,就是「形開勁合,形合勁開」著兩種法式。也就是勁形反蓄的「外吃內靠、內吃外靠」的兩種法式。吃者為抽、為吞、為吸;靠者為撐、為吐、為呼。氣形交互相合為用;彼此剛柔互用,故曰:為陰陽交合為用。而其修鍊、運用,都是內氣、外形各自的「抽扯法配合撐法」而實施的,此法簡曰為:「吃靠法」,或曰:「靠吃法」。此法在各家拳譜中多有論述,以資為證,再擇優者之論,錄之如下:

總歸神聚。神聚則一氣鼓鑄,鍊氣歸神,氣勢騰挪;精神貫注,開合有致虛實清楚。左虛則右實,右虛則左實。虛,非全然無力,氣勢要有騰挪;實,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貴貫注。緊要全在胸中、腰間變化,不再外面。力從人借,氣由脊發。胡能氣由脊發?氣向下沉,由兩肩收入脊骨,注於腰間,此氣之由上而下也,謂之「合」;由腰形於脊骨,佈於兩膊,施於手指,此氣之由下而上也,謂之「開」。合便是收,開便是放。能懂開合,便知陰陽。到此地位,功用一日,技精一日,漸至從心所欲,罔不如意矣!

所引的第一段中論述的是:內氣升者為開,降者為合的法式。第二段論的是:內氣、外形,匹配合一的外形見入則開為陽,配以內勁的看來則降為陰;外形遇出則合為陰,配以內勁的就去則升為陽的法式。體現的是「陰陽逆從、勁形反蓄」的暗勁法式。

五、出入綜坎離:此層火降水升,水火沸騰,其練是催法,其用是回合法。

綜者,錯綜之謂也。語出《太極拳經》:「或收或放,忽弛忽張;錯綜變化,欲抑先揚」精義中。

傳統拳法中有宗離火的輕靈勁勢的方法,有宗坎水的松沉勁勢的方法。一般是升舉的拳勢用輕靈,落降的拳勢用松沉。如以勁形反蓄法來認識:升舉的拳勢用輕靈內有松沉的勁勢為配合;落降的拳勢用松沉內有輕靈的勁勢為配合。這樣才能保證攻防的動變平衡的拳勢。其將此法名曰:「水火沸騰」的法式,其道理在此。至於說:「火降水升」的精義,乃指內功修鍊的「氣沉丹田」的離火下降,坎水蒸騰上升的景象而說的。

而其練是催法中的「催」字,乃表明的是內功修鍊運行內氣的方法。為說明這個「催」字的精義,引前賢之論以證之,錄之如下:

提催靈閏(音按)妙工。

此乃通天徹地功夫,宜得暇即用,久可卻疾,添益精氣,培補下元,活湧泉穴。此穴開通,則身中筋骨血絡,皆舒展自如,乃千古不宣之妙,宜當時習之即覺也。提者,自湧泉直上泥丸;催字,自天目中少停,繞頭三轉,自左而右;靈字,至玉枕,歸一度喉間;閏字,分入兩肩,從臂內降至十指尖,由手背上穿缺盆夾脊,橫穿前後心,降臍中少停;妙字,自腰眼小小穴三轉,少停至海底(再至丹田)氣海多住,降肛前腎後即會陰(海底)少住,至尾閭多住;工字,入環跳穴多住,至膝脛達湧泉,反上脛間,膝後多停,升到腎前九轉,至下田停住。九轉為滿,此坐功完也。

夫行走之間,更有三字訣,乃「清、靜、定」也。清字,存神泥丸,如水清月朗,風輕日暖;凈字,一氣到臍,思看取蓮花凈之意;定字一氣至海底停住,思如泰山之穩,外誘難撓,如松之茂,如秋陽之清暖,如露之含珠,月之浸水。其堅如剛,其柔如絮。再合而為一,自泥丸一想湧泉,渾渾澄澄,無礙無停,久則神光聚也。

貫氣訣的「氣隨心到,心逐氣穿」的法式,皆表明了內功法中的「催」字之妙用,故其曰:「其練是催法」。

而具體攻防運用時,內氣在自身內的上下、左右、前後,往來運行;輕靈、松沉相互轉化為用,呈現內氣外形妙合的往複之運用的特點,故其曰:「其用是回合法」。

六、領落錯震巽:此層雷風鼓動,有起有伏,其練是抑揚法,其用是激法。

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中的攻防功夫藝境,有遵從離火的內清虛而外靈動之輕靈功夫,有遵從坎水的外虛空而內凝重之松沉功夫,上句已經論清述明。尚有遵從震雷之鼓響齊鳴的起之輕揚、落之重擊的霹靂功夫和遵從巽風之虛其形質,以氣勢為用的來無影、去無蹤,一陣輕風倏忽無形無象無極功夫。震者,雷拳之勢,勁起於足下,傳於腿,主宰於腰,升於脅,運化於胸中,發於背,過肩肘,達於手指。手法之落從震雷之霹靂之重擊;巽者,風拳之勢,虛其形質,以氣勢為用,故手法之升舉似巽風輕靈上揚之撩擊。上撩下擊,順勢領而擊之,就如同震雷、巽風的起落之錯綜變化。落者為下抑法,起者為上揚法。如以四時論,下落者從秋金之氣象,上揚者從春木之氣象。拳勢中的內氣、外形,皆可從此法中考慮,不就是「勁形反蓄」法中的暗勁法式之起落法嗎!或拳道之太和一氣的抑揚法式嗎!如果起落法的抑揚法式,運用逆力以為揭獻的借力打人之法,勁法突然,迅雷不及掩耳,謂之「激法」。故其曰:「其用是激法」。

七、迎抵推艮兌:此層為口為耳,能聽能問,彼此通氣,其練是稱法,其用是虛靈法。

迎者,迎接之謂也;抵者,抵達之意耳。迎抵者,攻防之事也。推艮兌,推者,推理演化也;艮者,知止止者也。知止於何時何地之義,即止於至善,乃當止之所在。以拳事論,修鍊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當止於「以聽探之良知,運用順化之良能,在順化中亦隨時聽探對手的動靜虛實,以不斷的調整自己的順化而取得勝利」;兌者,溝通之謂也。以拳事論,運用聽探之良知駕馭順化之良能,與彼動靜虛實的呼吸成一體,故曰:「彼此通氣」。此乃「迎抵推艮兌」的精義之所在。

此層功夫是言說「聽勁、問勁」的「聽探之良知」的功夫,故曰:「為口為耳」。一個拳手在攻防較技過程之始終,能夠問勁清楚,聽勁明白,就能夠與對手的勁勢「彼此呼吸成一體」,自能「稱量」對手拳勢的輕沉動變之虛實精確無差,自能避實擊虛,即能運用一點子粘走相生,避向擊背的化打合一以勝之。故曰:「其練是稱法」,就是聽探的稱量法。廣而論之,就是「馭靜以動,動中亦靜,靜動互為其根;柔化剛發,以柔永剛,陰陽迭神其用」的基本法式。

因為,運用「聽探之良知駕馭順化之良能,順化中亦聽探」的法式進行攻防較技,能有「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之人」的不攖人之力的不受人力的制約而能制勝之效果。故曰:「是虛靈法」。

全篇文章,從圓、上、下、進、退、開、合、出、入、領、落、迎、抵的十三式說入手。結合在一圓即太極,上下分兩儀,進退呈四象,開合是乾坤,出入綜坎離,領落錯震巽,迎抵推艮兌之七步功夫說的精義中展開論述,所得結論如下:

趙堡太極拳之十三式及七步(層)功夫的說法,並非是太極拳新概念,而不能完全的理解。而是完全能夠認識的清楚,承繼的明白的;其所論的修鍊、建體、至用的內容,與《太極拳經》《太極拳論》及各太極拳大家之論述並無什麼差異之處。

趙堡太極拳之十三式及七步(層)功夫的這樣之說法,就十三式的提法來說,一字一式,乃體現的是其自己的見解,此乃以「融化法融化」後的見解,這無可非議。但要避免與通用的掤履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的五八十三式之提法相混淆就可以了。

倒是將「一圓即太極,上下分兩儀,進退呈四象,開合是乾坤,出入綜坎離,領落錯震巽,迎抵推艮兌」,說成是「七步功夫」或「七層功夫」的提法,很值得商榷了。我根據自身修鍊之體認,實戰的印證,認為杜元化所論的太極拳之十三字,是「七步(層)功夫」說,在這一點結論上的認識上還是有差別的。根據王宗岳《太極拳論》中的說法:

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此論說明攻防功夫藝境有形拳招熟,氣、意拳懂勁,神拳神明三步(層)功夫藝境。而以懂勁前為傳統拳術攻防功夫,屬於有形的拳法;而以懂勁後為拳道攻防功夫,屬於無形拳道之拳法。而杜元化先生所論的所謂之「七步功夫」或「七層功夫」說,實際上應該是拳道攻防功夫中的七個功夫技法方面的內容。當然,這裡亦含有攻防功夫層次上的差別,但不是七層功夫,亦並非七步功夫。三層功夫的說法,歷代拳家的認識、論述是比較一致的,如王宗岳的著熟、懂勁、神明的三層功夫說;形意拳的的明、暗、化的三層功夫論;《內功四經-神運經》的形、氣、神的三層藝境之分法,都是明顯的例證。在三層攻防功夫的基礎上再細分為每層有三步功夫階段,也是順理成章的,亦容易被人接受。

其實,趙堡太極拳的十三式和七步功法說,就攻防功夫的修鍊、建體、至用的內容實質來看,與其他太極拳家們的論述,並沒有什麼區別之處,要說有區別的話,亦只是認識角度的切入點和語言的表達方式的不同而已。這並不妨礙後學者的繼承,就其所論亦不存在密不可解之處。一個修鍊到能以文觀法,又能以形鑒真的人來說,自然就能清楚杜元化先生所論述的修鍊、健體、至用的精旨妙諦之所在,自然也就能得而自如的用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極 的精彩文章:

《武當學與太極道》
美好的人生,其實都應該是一套太極!
命理 太極眼說
太極拳是煉神還是練形?
太極宗師王戰軍:功夫明星吳京跟我學拳,被我一下推出十幾米!

TAG:太極 |